日軍寧死不降?此戰7400日軍集體投降,“武士道”灰飛煙滅

無論是在影視作品,還是在史書資料中,我們常常看到受所謂的“武士道”精神影響,日軍除天皇頒佈降書外,很少有人在作戰失敗後投降。不過到了1945年6月,即使天皇沒宣佈投降詔書,日軍的“死硬”也不復存在。

日軍偷襲珍珠港得手後,迅速向整個太平洋區域擴張,試圖實現其建立“共榮圈”的目的。正當日軍想方設法急於消滅美軍部署在夏威夷和澳大利亞兩地的重要軍事基地時,美軍也致力於積極調整戰略部署,對日本實施反擊。

美軍反擊第一戰,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們大費周章克服重重困難難,對日本國都東京發動了空中打擊。有人認為美軍此舉具有特殊的含義,一是為了報復日本襲擊珍珠港,替死傷的3000多美軍士兵報仇,另一層意義是為了激勵國人的士氣。

兩場空襲是美日兩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的第一個回合較量,此後又經歷了珊瑚海會戰、中途島會戰等大大小小的戰役。直至1945年4月,經過4年多的戰爭消耗,美軍決定對日本沖繩發動代號為“Operation Iceberg”的兩棲作戰。

日軍寧死不降?此戰7400日軍集體投降,“武士道”灰飛煙滅

沖繩位於日本九州導與我國臺灣中間,兩端各距約340英里,距離我大陸海岸約360英里,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戰後至今,美軍依舊在此部署有相當規模的軍事力量。

美日雙方在此投入大量兵力,日軍由牛島中將指揮,其戰鬥部隊約有8萬人,後勤保障部隊大約2萬人,總兵力達到10萬人,除此之外日本還集結了大約2000多架飛機,用於反擊美軍。

美軍投入戰鬥部隊約15個師,分別為突擊兵力7個師,預備隊8個師,有弗雷澤上將指揮的太平洋艦隊在海上支援。美軍正式登島作戰之前,利用3天時間對日本大本營和駐臺的空軍基地實施了連續空襲,擊落擊毀日軍大量飛機。

4月1日愚人節到來,還沒等太陽在海天之際畫出涇渭,沖繩沿岸已是一片火海,3個多小時的狂轟亂炸,沖繩灘塗已毫無生機,8點30分,美軍開始登島,奇怪的是美軍如入無人之地,登陸行動沒有遭到任何抵抗,很快美軍便佔領了日軍兩個機場。

日軍寧死不降?此戰7400日軍集體投降,“武士道”灰飛煙滅

10多萬日軍去哪了?美軍甚是不解,直到4月4日美軍在地面與日軍正式交火,駐守在沖繩南部的兩個半師的日軍對美軍發起反擊,但很快被擊退。

4月6日,又一件讓美軍意想不到事情發生了。這是一次日軍的自殺式行動,加註了只夠單程使用的燃料的日軍“大和”號巨型戰鬥艦,在少數小型護衛艦的護衛下,沒有空中掩護,大搖大擺地進了作戰海域。不知是日軍想學楚霸王項羽破釜沉舟呢,還是光屁股攆狼膽大不知羞恥,反正其一炮未發就被擊沉了。

日美兩軍在沖繩這個約40平方公里大的地方上進行了大約3個多月的爭奪戰,鑑於大家閱讀的舒適感,我們不在此處過多的描述戰爭血腥,看過《血戰鋼鋸嶺》的小夥伴定有很深的感觸。

日軍寧死不降?此戰7400日軍集體投降,“武士道”灰飛煙滅

這場太平洋戰場上最為重要、雙方損失最大的戰役在當年6月下旬進入尾聲,美軍開始沿線清剿殘敵,躲在洞穴裡的日軍有的被美軍甕中捉鱉,有的被美軍噴火器噴出的熊熊火焰燒死,這時失去理智近乎於獸的日軍,竟然驅趕島上無辜百姓壘砌人肉掩體阻擋美軍,還有日軍認為山洞中嬰兒的哭鬧聲會暴露他們的藏身之所,竟然統統將其殺死。

日軍歸獸,連自己人都不放過。眼見敗局已定,日軍逼迫沖繩人與其一起自殺,被逼服毒者不計其數、被逼相互間刀斧砍殺者不計其數、被逼跳崖者不計其數……

日軍的野蠻行徑除了增添罪惡,於戰局毫無彌補,最終,日軍指揮官牛島和他的幕僚以剖腹自殺的方式為這場戰役畫上了一個句號。據世界著名軍事理論家李德·哈特(Basil H.Liddell Hart)所述,曾經深受“武士道”精神影響、寧死不降的日軍,在此役竟有超過7400名人自動投降。李德·哈特認為這是一個重大改變。這是整個二戰時期都十分罕見的“景象”。

這場戰役給後世留下深刻的影響,損失了數萬人的美國人開始思考另一種作戰方式,以確保將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的損失降到最小,或者根本不用任何損失便可逼迫日本人投降,最終美國人選擇了原子彈,徹底改變了廣島和長崎數十萬人及其子孫後代的命運。

戰爭向來都是殘酷的,從耶路撒冷之殤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千年一覽,戰爭無論規模大小向我們揭示著同一個道理:戰火所到之地,必定生靈塗炭,無辜平民受傷尤深。前事不遠,伊拉克、阿富汗、敘利亞流離失所、在生死線苦苦掙扎的難民就是最好的例子。所以,生在和平年代的我們,更應秣馬厲兵,壯我軍威,捍衛我們的家園!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