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失敗的原因是海戰還是陸戰?

主播來了


1894年也就發生的中日黃海戰役,1894年又稱甲午年所以稱為甲午戰爭。甲午戰爭從1894年7月25開始,戰爭由朝鮮海域開始、發展的到朝鮮半島,再到中日黃海對決,最終,1895年2月日本艦隊封鎖劉公島,北洋艦隊成為歷史的恥辱,可以說甲午戰爭,歷時大半年的時間,北洋水師完全是有機會勝利的,最後被怯戰的心裡給打敗了。

甲午戰爭的導火索是什麼

朝鮮作為大清朝的附屬國,1894年4月朝鮮國內爆發一場威脅到朝鮮王朝統治東學黨起義,東學黨是指朝鮮東學道的領秀,全琫準領導下的一次朝鮮反帝反封建運動。最初只是殺貪官汙吏,開倉放糧, 救濟百姓後來散去,但是遭到朝鮮大軍鎮壓,這些人為了生存又迅速集結,拉開其反帝反封建,驅逐日本人的大幕,日本人經歷過明治維新以後,開始積極預謀中日戰爭。東學黨起義初期,中國派駐朝鮮頭號人物袁世凱,不斷把最新情況報告給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報告中袁世凱流露出請求李鴻章出兵的意思,但李鴻章以朝鮮政府沒有提出請求為由拒絕出兵。而日本認為挑戰清朝的時機來了,以保護僑民和使館的名義,於6月初捷足先登,進駐漢城,同時也積極引誘清朝出兵。在朝鮮政府正式提出請求後,李鴻章派直隸提督葉志超和太原鎮總兵聶士成率淮軍精銳2000人,兵分兩路向進駐朝鮮牙山。援軍還未到漢城戰爭就結束了,截止到6月25日清朝在朝鮮的駐軍總共2465人。

甲午戰爭正式爆發

朝鮮政府國內起義平息後,要求中日兩國撤兵,但日本提出"共同改革朝鮮案"企圖賴在朝鮮不走,繼續向朝鮮增兵,最終達8000千人遠超清廷駐軍。清朝駐朝鮮的官員,已發現日本人的狼子野心,請求李鴻章出兵,李鴻章想保護北洋水師,另外慈禧太后正好過60大壽,不想被打擾。而李鴻章又希望英、俄從中調停,在光緒皇帝等主戰派的壓力下及調停失敗後,李鴻章水路馳援牙山駐軍,但消息被日本間諜探到,1984年7月23日凌晨,侵朝日軍突襲漢城王宮,擊潰朝鮮守軍,另立親日政府,1984年7月25日,日方出動大批軍艦在朝鮮豐島海面,不宣而戰襲擊了中國運兵船“濟遠”“廣乙”號清朝向英國租借的“高升”號運兵船當場被擊沉,死傷千餘人,就此揭開了日本蓄謀已久的戰爭序幕,甲午之戰正式爆發。 ( 清朝運兵船已經提前到了,因為下雨怕觸礁而沒有及時登陸,但是日軍冒雨積極增兵,最後清軍被偷襲)

甲午戰爭陸上戰役

清朝援軍在豐島海面被日軍偷襲之後,很快被在陸上的成歡驛的日軍偷襲(成歡之戰),由於此時的朝鮮政府已被日本控制,主帥葉志超、聶士成等部及駐牙山的清軍繞過漢城,撤到北方重鎮平安道首府-平壤。從牙山撤退到平壤的葉志超、聶士成部加上8月份入朝的軍隊,此時總兵力是35個營,15000人。進攻平壤的日軍有一萬六千多人,雖然日本人立親日的政府,但還是得到日本立的國王大院君李昰應送情報,和平安道觀察使協助清軍作戰。平壤戰爭初期互有勝負,平壤的陸軍打的還不錯,像高州總兵左寶貴,就在北門力挫敵軍,馬玉坤、衛汝貴也穩的主陣腳,平壤保衛戰並非無望,但清軍沒能好好的利用這些優勢,其主帥葉志超指揮失誤,在平壤城還沒有失手的情況下,臨陣脫逃下令撤退,導致清軍陸上戰役全民失敗,最終影響了整個戰局的走勢。

甲午戰爭海上戰役

話說1894年9月17日凌晨,清朝運兵船向鴨綠江口的大東溝進發,上午8時運兵船卸載完畢,9時北洋水師定遠號上掛出龍旗開始返航。10時23分,日本聯合艦隊第一遊擊隊率先發現了北洋水師,便掛出信號旗。企圖再次突襲清朝運兵船,不料卻撞上北洋艦隊主力。10時30分,鎮遠艦桅樓上哨兵高呼發現敵艦 這時北洋旗艦定遠號升起黃龍信旗,丁汝昌令各艦升火、實彈,準備戰鬥。12時05分,日本聯合艦隊第一遊擊隊在先,本隊在後,呈單縱陣,接近北洋水師。12時20分,北洋水師在行進中由雙縱陣改為濟遠號巡洋艦橫陣,旗艦定遠位於中央,其餘各艦在其左、右依次展開,艦隊呈楔形梯隊。12時50分,雙方艦隊相距5300米,北洋水師旗艦定遠艦首先開炮。聯合艦隊第一遊擊隊在距北洋水師5000米處即向左轉彎,航向北洋水師右翼。

12時53分,聯合艦隊旗艦松島開始發炮還擊。定遠主桅中彈,信號索具被炮火所毀,在甲板上督戰的丁汝昌負傷。副手勸他進艙休息,他不肯,堅持坐在甲板上督戰,直到日暮未離崗位一步,剎時間,雙方各艦百炮一起怒放,硝煙瀰漫,海水沸騰。近代海戰史上,規模罕見的黃海之役正式展開。

戰鬥開始不久日第一遊擊隊4艦利用航速優勢,繞攻北洋艦隊的右翼"超勇"、"揚威",二艦相繼被擊中起火,不久便失去動力退出戰鬥。日艦"吉野"也被北洋艦隊擊中起火,但很快被撲滅。13時30分左右,"超勇"沉沒,艦上官兵也大部壯烈犧牲。

當日本第一遊擊隊繞攻北洋艦隊右翼的同時,本隊也與北洋艦隊主力交相攻擊。日本軍艦"比睿"、"赤城"遭到北洋"定遠"、"來遠"、"經遠"重創。"赤城"艦長坂元八太郎陣亡。"西京丸"也受重創。西京丸本來不屬於聯合艦隊,這次因搭載海軍部長樺山資紀來觀戰而在場,次年樺山資紀就當上了臺灣第一任殖民地總督。

14時15分左右,日本艦隊繞至北洋艦隊背後,使北洋艦隊腹背受敵,隊形更加混亂。在混戰中,一直衝殺在前的"致遠"艦受到"吉野"、"高千穗"等的集中轟擊,多處受傷,船身傾斜。伊東佑亨令第一遊擊隊救援"赤城"、"比睿"。因"吉野號"衝在最前面,正遇上全身著火的"致遠"艦。彈盡糧絕的鄧世昌"決意與之衝撞,同歸於盡。毅然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艦"吉野"號右舷,日本官兵見狀大驚失色,集中炮火向致遠射擊,致遠艦右側魚雷發射管被擊中,引起爆炸,15時30分,以右舷傾斜,在黃海海面上沉沒。全艦250名官兵除七名遇救外,其餘全部壯烈殉國。

"致遠"沉沒後,"濟遠"管帶方伯謙、"廣甲"管帶吳敬榮,臨陣脫逃,"靖遠"、"來遠"因中彈過多,退出戰鬥,留下定遠、鎮遠兩艦浴血奮戰,鎮遠艦連續擊中日本旗艦"松島"號兩次。其後甲板四號炮塔中彈,火焰引發其炸藥庫爆炸。不久,靖遠、來遠搶修完畢,重新投入戰鬥。伊東佑亨見北洋艦隊重新集隊,便於17時40分左右下令撤出。

丁汝昌集合群艦,擬重列陣式繼續追殺日艦,可惜夕陽西下,海面上已呈現一片蒼茫暮色,時不與我,北洋官兵只好懷著悲痛與惆悵,返回旅順港。

丁汝昌鬥志昂揚,願以戰死保衛旅順港,請纓出戰,然而李鴻章為保存實力,命令北洋艦隊躲入威海港內,不準巡海迎敵。因此北洋再在出擊過。10月下旬,日軍分兩路入侵東北,11月東亞第一要塞旅順陷入敵手,北洋走避山東,第二年1895年二月日艦攻佔劉公島封鎖威海衛,山東巡府李秉衡逃亡,11日丁汝昌自殺成仁,北洋艦隊至此全軍覆沒。日本奪取了黃海的制海權。

甲午戰爭影響

黃海海戰的時長自1894年9月17日12點50分海戰打響,至下午5點半結束。中國30年洋務運動的自強成果,就在這4個多小時中灰飛煙滅。

1895年3月,清政府按照日本的旨意,改派李鴻章為頭等全權大臣,前往日本馬關(今下關)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外務大臣陸奧宗光進行談判。3月20日雙方在春帆樓會見,正式開啟了和談,3月23日李鴻章在第三輪談完,回旅館時被日本一個激進份子射殺,中了一槍,因而引起 了國際的關切,這才使得李鴻章硬砍了一億兩白銀。但日方還是提出十分苛刻的議和條款,李鴻章苦苦哀求減輕勒索,但均遭拒絕。最終於1895年4月17日,李鴻章代表清政府在馬關的春帆樓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割讓了臺灣,澎湖和遼東半島還賠償軍費兩萬萬兩,後來由於列強之間的利害衝突,日本被迫歸還了遼東半島,條件是清朝在支付三千萬兩贖遼費,消息傳回國內,舉國上下無不哀呼!事實上從那個時候起中日之間的談判就毫無商量的空間,中國人能做的只剩下簽字蓋章了。


麇子文史


甲午戰爭指的是1894年,中國與日本在黃海海域發生的一次海上戰爭,這次戰爭這最終結果也是以中國失敗而告終, 也徹底的打醒了中國人,一直以來以天朝上國自居,卻被一個海島小國,況且以前是自己的番屬國而打敗,這也是狠狠地打了清朝政府的臉,無法接受戰敗的事實。

然而這注定是一場必敗的戰爭,因為就沒有做好戰爭的準備,而是被動的應戰。也是因為當時的中國與世界脫節,看不到外面世界的發展,夜郎自大,政治腐敗,當朝統治者只能看到歌舞昇平、太平盛世。

憑藉著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的自我優勢感自娛自樂。殊不知世界的發展已經天翻地覆,已經不再是騎馬射箭的時代,早已經聽過了,工業革命,而變成了飛機大炮的熱兵器時代。

由於清政府的不作為,大量應該用於國家建設的資金進入了個人的口袋,貪腐之風盛行,只顧享樂,享受榮華富貴,全然不顧國家的國防建設,將國家的安危置之腦後,這樣的戰爭怎麼能不辦的一敗塗地。在當時的日本,由於跟上了第1次工業革命的步伐,工業化建設突飛猛進,國家經濟實力迅速提高,各種先進的武器、軍艦迅速裝備于軍隊,由於引進了先進的軍事管理經驗,軍隊的作戰能力大大提高。

在道路建設方面,日本於1872年就開通了新橋與橫濱之間的鐵路,1874年開通了大阪與神戶之間的鐵路,慢慢的鐵路代替了之前人員和貨物用船隻和馬匹承載的交通方式,交通體系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到了1893年,日本的鐵路已經達到了1萬多公里,基本形成了鐵路交通網,能夠將作戰所用的物質、軍隊在最短的時間內運至各個戰場。

然而反觀中國,在據英國首條鐵路60多年後的1889年清朝政府才同意正式在全國修築鐵路,到1894年甲午戰爭之前,在全國修建的鐵路,也就才400多公里,對於上千萬平方公里的陸地面積來說,簡直是少的可憐,實際上也沒法用於軍事用途,在戰爭中也起不到什麼幫助作用,當年在日軍登陸的時候,由於沿岸海灘水淺,大型的船隻不能靠近。日軍的軍隊和物資只能是通過氣艇和舢板進行轉運,整整轉運了15天。然而在這半個月的時間裡,清政府竟然組織不起一隻防禦的部隊。由於要佈防各個港口,清政府的部隊過於分散,沒有先進的鐵路交通網,單單靠兩條腿進行行軍的話,簡直就是天方夜譚,當時直隸、奉天形勢危急無兵可調,從南方調來的大批部隊,只能是依靠兩條腿進行行軍,趕赴威海。然而這得什麼時候才能趕到,如果從山海關出發的話,到達瀋陽得需要19天的時間,那麼等趕到的時候,就一切都晚了,如果從南方的徐州,淮安等地過來的話,用的時間更長。在那個兵貴神速的年代,這樣的行軍速度基本上是打不了什麼勝仗的。

如果在當時中國的鐵路交通網發達的話,從山海關進行調兵不足幾個小時就可以到達,對日軍進行突襲,勢必會造成日軍的慘重損失。就這樣日軍在毫無抵抗的情況下,打開了進攻旅順的大門。使清政府苦心經營20多年,耗銀數千萬輛的重要軍事基地陷於敵手。空有數十萬的陸軍,卻因為交通的問題無法到前線進行支援,海軍又沒有像樣的作戰艦艇進行應戰,可見對於清政府來說,這注定是一場失敗的戰爭。


趣說五千年


甲午戰爭的失敗,並不是海戰或陸戰的原因,也不是軍事裝備的原因,而是敗在了清政府的腐敗和無能!

船塢中的“鎮遠”艦


上圖是甲午海戰“鎮遠”艦。據資料顯示,當時清朝的軍艦不比日本人的差,但是甲午海戰卻戰敗了。 由此得出一個結論:甲午海戰不是敗在軍事裝備上,而是敗在清政府的腐敗無能上。軍事裝備再精良,武器再先進,只要是朝廷腐敗,什麼戰爭也打不贏。


長期以來,很多人會從力量對比的角度分析問題,認為甲午戰爭中國失敗的原因是日本及其支持者實力強大,中國不具備贏得反侵略戰爭的條件,由此強調落後就要捱打,必須奮發圖強,提升國力,才能最終立於不敗之地。這個觀點自然有其積極意義,但就甲午戰爭而言,僅作此分析還不夠,也不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甚至容易陷入“武器決定論”的誤區,應該進行更全面、更準確的分析。

實際上,當時中國的經濟、軍事實力並不比日本差,從經濟上看,甲午戰前日本的重工業還比較薄弱,輕工業中也只有紡織業比較發達。鋼鐵、煤、銅、煤油、機器製造的產量都比中國低得多。

從軍事上看,日本在甲午戰前的一二十年裡,竭全國之力提升軍事實力,尤其重視海軍建設,到1893年,擁有軍艦55艘,排水量6.1萬噸,與中國海軍主力北洋艦隊相當(中國還有廣東、福建水師)。日本常備陸軍22萬人,總兵力不到中國的一半,武器裝備也相差不大。很顯然,中日軍事力量對比,不像鴉片戰爭時大刀長矛對堅船利炮那樣懸殊,有的方面如海陸軍總量中國還略佔優勢。也就是說,甲午戰爭中國之敗,並不是敗在軍事力量上。

那麼,甲午戰爭中國失敗的原因總結有四點:

一、對可能發生的侵略戰爭缺乏預見,準備不足,是戰爭失敗的認識原因

十九世紀後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已經完成了向帝國主義階段的轉變,資本輸出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這必然引起對殖民地更加激烈地爭奪。從鴉片戰爭開始,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從來沒有停止過,但1884年中法戰爭後,由於列強之間忙於爭鬥,相對平靜了大約10年,中國政治家的神經鬆弛了一些,在人們對西方列強的“友善”感到慶幸的時候,東邊的一個鄰國卻正在虎視眈眈的盯著中國。

二、一味依靠外國調停,沒有把立足點放在自身力量上來,是戰爭失敗的外部原因

朝鮮戰場的失利,雖然造成了一定的被動,但還沒有影響全局。這時候,清政府如果能認清形勢,堅定地投入反侵略戰爭,並採取正確的戰略,一定能夠挫敗敵人的進攻。可惜中國最高統治者中掌實權的慈禧太后、奕等都是主和派,李鴻章也堅決主張“羈糜為上,力保和局”。從戰爭開始到失敗投降,他們一直致力於爭取英俄德法美等國家的調停,以達到求和目的。李鴻章想利用各國之間的利益衝突遏制日本,解除中日軍事對峙,用心可以理解。但他顯然對列強幹預成功的可能性期望太高了,過分依賴外交斡旋而放鬆了軍事努力。他認為“列強必有區處,必有收場”,命令部下“靜守勿動”,“保艦勿失”,既殆誤了軍機,又影響了士氣。

三、信奉“武器決定論”是戰爭失敗的思想原因

在晚清的政治家、軍事家中,李鴻章特別重視武器裝備。由於他的大力倡導和運籌,推動了洋務運動,組建起北洋海軍和新式陸軍,有利於提升軍事實力。但因為李鴻章把武器作用極端化、絕對化,由“武器決定論”導致悲觀情緒和失敗主義。

四、放棄和喪失制海權是戰爭失敗的戰略原因

甲午戰爭的主戰場在朝鮮、中國一側,日軍屬於跨海作戰,補給線很長,必須從海上運輸。中國雖是內線作戰,但擾亂和切斷敵軍的海上交通是克敵制勝的重要措施。因此,集中海軍主力,尋找有利時機主動出擊,必要時進行決戰,對敵方海軍形成遏制,不但是必要的,當時也有這個力量和可能。1893年,中國海軍居世界第9位,排在英、德、法、俄、荷蘭、西班牙、意大利、土耳其之後,美、日之前。如果戰略正確,指揮得當,應該能夠取得一定的勝利,收到很大的效果。開戰後,日本海軍在充分準備的基礎上集中主力尋找中國艦隊決戰,而中國海軍卻儘量避免與敵軍在海上相遇,沒有進行決戰的思想準備和軍事準備。一方主動,一方被動;一方有備,一方無備;一方伺機決戰,一方消極避戰。一旦海上遭遇,後果可想而知。


確切的說,甲午戰爭失敗的原因,在綜合以上列舉的原因之外,有一個起決定性作用的原因是——滿清政府的腐敗。

落後不一定就要捱打,但腐敗一定會亡國。


中國歷史評說


 

慈禧及其滿清權貴的戰略判斷失誤

19世紀70-90年代洋務運動在中國蓬勃開展,洋務運動引進了西方的一些新東西,如現代熱兵器、輪船、電報等,當時清王朝與西方大國的關係比較好,清王朝大多數人也是感覺良好的,這段時間在歷史上被稱為“同光中興”。這短暫的和平對當時的統治者慈禧權力集團製造了某種假象,而慈禧和她的滿清權貴從經歷和學識方面都無法透過假象看清世界的大局。在各國進取心如此之強的19世紀,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慈禧權力集團沒有看清這一點。把主要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國內。即防範漢人造反上面。基於這一點,其軍隊建設的方向更多的是建設一支看家護院,鎮壓暴亂的內向型軍隊,而抵禦外來入侵之敵的功能卻被忽略了。慈禧及其滿清政府雖然錄用漢人為官,但對他們並不完全放心,就連對維護其統治作出過巨大貢獻的湘、淮兩軍亦是如此。在剿滅了太平軍和捻軍後,由於擔心清廷的猜忌,曾國藩刻意肢解湘軍;李鴻章的淮軍雖得以保留,其權力卻受到極大限制。正因為如此,那些由湘淮舊軍改編的防軍和練軍在甲午戰爭中打不過日本的近代陸軍是一件難以接受但卻是極為正常的事情,因為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他們只能算是地方保安部隊而不是專業的國防軍。戰略上的判斷失誤導致戰爭前五年內北洋艦隊經費短缺,沒有新戰艦加入,就連舊戰艦的維護也出現問題。清政府的海軍雖然在規模上號稱世界第八,比排在第十一位的日本排名靠前,但當時的技術發展速度不容小覷。清政府擁有亞洲最大的鐵甲戰船鎮遠號和定遠號,其主炮的口徑也比日本戰艦要粗。但其技術卻比日艦落後好幾年。清政府的大炮每五分鐘打一炮。而日本的大炮每一分鐘打五炮。不僅如此,日本的戰船航速比清朝戰船快很多,北洋水師的戰船每小時航行15-18海里,而日本戰船則為23海里,其衝鋒、撤退和躲避的生存能力要強於後者。慈禧挪用海軍軍費建造頤和園是導致海軍戰敗的主要原因,而其挪用軍費的則是出於對當時世界大勢判斷的失誤和對漢人的防範。

3 腐敗是造成戰敗的重要因素

清朝晚期腐敗盛行,其軍隊亦是上下貪汙成風。英國《泰晤士報》披露,“旅順、威海既造炮臺,其安置於臺上之炮,竟有不堪一放者,其經售炮械之人,固儼然顯官也。只知七折八扣,售者又因以為利,假如一炮也,報銷千金,經手者侵蝕二三百金,售者則但以值五六百金之炮應命。”(莫里循,1998)北洋的軍需事務都是肥差,軍需官員以次充好,甚至用假貨來替代真貨,海軍在戰爭中為此吃了大苦頭。經這些貪官買人的炮彈很多里面填充的是泥沙和煤灰,根本不是炸藥。(臧丕文,2008:27)當時日本的戰艦更多地採用了威力巨大的開花彈,而北洋水師用得極少。設想如果當時擊中日本指揮艦的炮彈不是啞彈或是訓練彈而是一枚開花彈,戰爭的進程可能由此而改變。清政府駐平壤的統帥葉志超平時作威作福,在與來犯日軍經過小規模戰鬥並且日軍幾乎彈盡糧絕的時候棄城逃跑,日軍不但由此獲得了補給,而且助長了日軍的野心。葉志超和方伯謙等軍官的逃跑政策給海軍造成了幾乎滅頂之災,日軍在佔領旅順的炮臺後對港內的軍艦開炮,使北洋艦隊腹背受敵,全軍覆沒。

4 孤軍奮戰,缺乏支援

清政府的封疆大吏都是玩弄權術的高手,國家的利益在於個人利益衝突的時候便被遠遠拋在一邊。由李鴻章的淮軍為主組成的北洋艦隊和由曾國藩、左宗棠湘軍組成的南洋艦隊組成了清政府海軍的絕對主力。兩個派系之間明爭暗鬥,結下了很多矛盾。就在甲午海戰前不久,馮子才率領湘軍和法國在鎮南關發生了小規模戰鬥並取得了勝利,左宗棠也收復了新疆。當時的北洋艦隊為保存實力,沒有派軍隊增援,只作壁上觀。因此,在北洋艦隊和日本艦隊進行生死決戰的時候,湘軍控制的南洋艦隊同樣作壁上觀,使得北洋艦隊孤軍作戰,無法和南洋艦隊對日艦形成南北夾擊的態勢,日本舉全國之力入侵,中國以北洋一隅之力反擊,強弱態勢不難判斷。清政府的用兵體制上出了很大問題,系統不一,四分五裂,無法形成合力。戰事吃緊時,湘軍首領劉坤一奉召馳援,卻在天津一帶盤亙數月,不與敵人作戰,當時內耗的情況可見一斑。

5 軍紀廢弛,兵無鬥志

方伯謙和葉志超是當時軍隊中腐化墮落膽小如鼠的一部分高級將領的代表。這部分軍官貪得無厭。膽略和指揮水平卻是一般。上行下仿,當時清軍的軍紀廢弛,士兵平時驕縱蠻橫,訓練敷衍了事。北洋的水兵竟在艦炮上晾曬衣褲,並離船嬉戲。以致丁汝昌的命令自始至終無法全部得到貫徹落實。“丁欲左者,若輩共右之,欲右者,即共左之。


Breakupthemaster


說到甲午戰爭的失敗啊,教科書上是這麼寫的:封建統治腐朽、軍隊素質差、缺乏預見、準備不足、一味依靠外國調停等等。

這些原因呢,可以說都是導致甲午戰爭失敗的因素之一,但聽了以後吧,讓人云裡霧裡的,完全抓不到重點。

但是,換個角度,找三個典型人物,通過他們仨在甲午戰爭期間的表現,分析了為什麼這場戰爭是註定失敗的。這仨人是誰呢?就是醇親王奕譞、李鴻章和翁同龢。

那我們首先就來看看這個醇親王奕譞。奕譞當時是“總理海軍事務大臣“,光緒皇帝還沒親政的時候,也做過一些實事兒。比如說,為補充軍備籌措款項、建立一些政府機構啊、還曾經堅決反對給慈禧太后修園子。因為他是海軍大臣嘛,他知道這點兒海軍軍費,拿來買軍艦都不夠呢,哪還有修園子的錢。

但同治皇帝駕崩以後,慈禧讓醇親王奕譞的親兒子登基即位,也就是光緒皇帝。這下,醇親王奕譞的心態就不一樣了,奕譞深知啊,假如處理不好和慈禧的關係,那不僅兒子光緒永遠不能親政,自己這“總理海軍事務大臣”的官位也不保啊。

所以,保全自己,也保全自己兒子,就成了奕譞的首要任務,也成了他的兩塊心病。從前吧,自個兒家兒子不是皇帝,在海軍軍費的問題上,奕譞還能堅持堅持,把錢拿來多買點軍艦,提高點戰鬥力。

但現如今情況不同啊,自己個兒的兒子雖然當著皇帝,可實際掌權的還是慈禧啊。伴君如伴虎,這時候就得多討好慈禧。因此,慈禧想修圓明園養老,奕譞就開始挖空心思,找各種轍挪用海軍經費,本來應該買鐵甲艦、擴充海軍實力的錢,就這麼著被他們偷偷拿去修園子了。日本人的堅船利炮一來,就被人家打殘了。

然後我們再來看看李鴻章。李鴻章當初呢,也和奕譞一樣,反對慈禧大興土木,而且他為籌措軍費,好多年到處東奔西走,大力主張把海軍搞強,抵制日寇。但等到醇親王入主海軍,光緒皇帝開始主政的時候,李鴻章就調轉了方向。為啥呢?因為這李鴻章啊,是朝廷裡特別會審時度勢的人,他一看現在朝廷的大權都在奕譞和光緒手裡了,自己要是這時候跟他們對著幹,那不是作死麼。這隻官場老狐狸,早就把奕譞的小九九摸的一清二楚了,為了保全自己的官位和利益,李鴻章也加入到奕譞挪用軍費的隊伍裡。

這麼一來,對清朝的海軍建設無疑是個重大打擊,軍費拿走幹別的去了,沒好裝備、士兵素質也不行,真到上陣殺敵的時候不堪一擊,根本不可能打勝仗。

最後一個人,說的是光緒的老師翁同龢。翁同龢啊,是激烈的主戰派,但作為戶部尚書呢,他並沒有千方百計去節省朝廷開支,把省下來的錢拿去支持海軍建設,反而把海軍裝備的購置費停發了兩年,然後拿這些錢緩解財政緊張去了。

是因為他弱智嗎?不知道國家面臨的最主要危機是啥?——他當然不是弱智,要不怎麼能當皇帝的老師吶?他之所以這麼幹,就是為了官僚傾軋、勾心鬥角。清末的時候,漢族的地方官僚紛紛上位,辦洋務啊、興局廠啊、練新軍啊什麼的,搞的熱火朝天,李鴻章就是這裡邊的重要代表。

另一方面呢,滿族中央政權卻不斷走下坡路,你想想翁同龢是什麼人,滿族中央權貴啊,那哪能咽得下這口氣。不單因為這個,早年間,翁同龢和李鴻章之間積怨頗深,他早就看李鴻章不順眼了,就想找機會捅他幾刀,他一看這北洋水師不就相當於是你李鴻章的麼,那如果我削北洋水師,不就等於削你李鴻章麼?能削李鴻章就行,哪還管得了其他的啊,這麼一來,翁同龢當然就要利用自己手裡的權力給李鴻章使絆子了。

醇親王奕譞、李鴻章和翁同龢,這仨人個個大權在握。但卻只為了自身的利益考慮,完全不為大局著想,可見制度的腐朽不堪。其中主戰派和主和派,兩派鬥爭、互相傾軋,就讓本來能挽救清朝的最後一根稻草也被壓斷了,這甲午戰爭,焉能不敗?


計凡熹


甲午中日戰爭由於日本侵略朝鮮,朝鮮向中國求助,中國就派軍隊去援救,在朝鮮戰場被打敗,日本乘勝就把戰火對準中國北洋艦隊。由於洋務運動取得一定成果,中國海軍力量一度成為亞洲第一,由於清政府腐敗長期挪用海軍軍餉,中國艦隊缺少維護和炮彈,所以抵擋不住日本艦隊,北洋水師全軍覆沒。


涵涵的談天說地


甲午之戰非戰之罪,實則為國家戰略之敗、軍隊精神之敗。

我們並不是敗在海戰或者陸戰,而是軍隊的戰鬥精欠缺太多,國家頂層設計只想穩固內部統治,繼續貪圖享樂,根本就無開拓進取之心。

一次戰鬥的勝負只是國家對抗的一次縮影,就算沒有這一戰,清朝江河日下的統治,腐朽落後的制度也遲早會崩潰。


槓精中的老男孩


首先,甲午戰爭發端於豐島海戰,日本海軍偷襲清政府運兵船,從海上力量對比來看,當時日本舉國發展海軍從艇船的噸位、數量、後障保障、統帥意志等各方面清軍遠遠落後於日本海軍。

其次,由於海軍的潰敗直接導致日本登陸佔領旅大,開啟了侵略中國的開端。

第三,歸根結底是當時國家整體實力落後於日本,以海軍的失敗為開端,日本逐漸的侵佔中國,導致甲午戰爭的失敗。


歷史點亮現實


甲午戰爭中,清政府無論海陸都是失敗者。其失敗的原因不是武器的的落後,而是制度的落後,是統治階層腐朽,一味地守舊沒有及時跟進世界發展的形勢,造成包括軍事體制在內的各方面的落後,所以他的失敗是必然的。


龍溪瀑


我覺得甲午中日戰爭,清朝與其說了敗給了日本,不如說是敗給了自己,當時甲午水師亞洲第一是不假,兵多將廣也不是吹的,但是打的是現在化戰爭,子彈沒有,打炮子彈也沒有,各種重型武器都只有一個殼子,裡面沒有子彈。都是慈禧的腐敗和昏庸,挪用軍款過生日,還有保守黨翁同酥黨派的到處剋扣軍餉,所以縱然有鄧世昌這樣的民族英雄,也難當戰艦的打炮和魚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