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北洋水師為何會在甲午海戰中敗給日本?

lin曼蕾


當代人普遍將北洋水師在甲午戰爭中戰敗的根本原因歸結為清政府政治上的腐敗無能,北洋陸海軍將領指揮不當,海軍武器裝備落後,缺乏快速巡洋艦和速射炮,陸海軍協同作戰不利等等。

具體到各個戰役,則認為,豐島海戰中,北洋水師將領輕敵,護航軍艦力量單薄,寡不敵眾;黃海海戰中,日本聯合艦隊在總噸位、航速、速射炮等方面佔優勢,敵強我弱,北洋水師難逃厄運;威海衛保衛戰中,清軍陸軍未能擊退從榮成登陸進犯的日軍,致使炮臺失守,加上援軍未至,北洋水師遭到日軍水陸夾擊,殘部最後被迫投降。

其實,北洋水師在總噸位、航速、速射炮、新式艦船方面雖然不及日本聯合艦隊,但是在裝甲艦防護能力、克虜伯大炮射程威力和炮臺工程技術方面佔有一定優勢,並非完全不堪一擊。

北洋水師最終能否戰勝日本聯合艦隊,關鍵在於北洋水師及岸防炮兵能否發揮自己的軍事技術優勢,而不在於慈禧太后挪用海軍軍費、李鴻章遙控指揮無能等因素。

理論上,北洋水師依託裝甲艦和新式炮臺,用克虜伯打破擊毀日艦,就能先發制人,取得勝利。然而在實戰中,北洋水師由於艦炮和魚雷射擊不準,艦炮穿甲彈不炸與穿甲爆破彈不足、武器裝備維修技術低劣,最終沒有把自己的軍事技術優勢發揮出來,反而損失慘重,全軍覆沒。

黃海海戰中一度僅餘的定遠和鎮遠(被分割包圍)與日艦松島、千代田、嚴島、橋立、扶桑激戰。兩艦的裝甲及炮塔護甲被日艦炮彈擊出的彈坑密如蜂巢,然而因為其裝甲堅固無比,猶如中流砥柱,沒有一個被穿透。

豐島海戰中,廣乙受傷撤退後,濟遠以一敵三,力戰吉野、浪速、秋津洲三艦,用後主炮擊中吉野號右舷和艦橋,使其停止追擊,充分顯示了巨炮的威力。

黃海海戰中,。經遠艦以一敵四,力戰吉野、浪速、秋津洲、高千穗四艦。來遠中彈200多顆,船艙數十間著火,火焰熊熊,但依然能一邊射擊,一邊滅火,撤至淺灘,修補滅火,然後再戰。

儘管北洋水師擁有“硬件”上的軍事技術優勢,特別是旗艦定遠和主力鎮遠號厚裝甲、大口徑火炮和大噸位的戰列艦技術代表了世界近代海軍的發展方向,但是,由於“軟件”技術落後,結果在實戰中未能揚長避短,反而被日軍擊敗。

北洋水師首要的技術缺陷是武器操作技術拙劣,用艦炮和魚雷射擊不準

黃海海戰爆發時,北洋水師定遠和鎮遠號利用主炮射程遠的優勢,在距日艦5200-5330米處率先開炮,但是第一輪炮擊無一擊中日艦,先發制人完全落空,火炮射程遠的優勢未能得到體現。

據統計,在5個小時的海戰中,北洋水師用305毫米口徑艦炮發射了197枚鋼彈,其中定遠四門主炮發射120次,鎮遠四門主炮發射77次,平均每門發24.62發,相當於日艦主力艦平均每門主炮發射次數的5.68倍,但僅有10發命中目標,其他各種口徑艦炮發射了382發炮彈,只有58發跑到擊中日艦。

黃海海戰中,北洋水師有兩艘魚雷艇參戰,但是用魚雷攻擊同樣不準,發射了5枚魚雷,無一命中, 由商船改裝,排水量4100噸,航速15節的日艦西京丸號先後遭到定遠、鎮遠、平遠、廣丙四艦的集中攻擊,輪機室被擊中,蒸汽管被炸壞,蒸汽舵失靈,舵機和信號裝置被毀,整個艙室起大火,右舷後部水線被擊中,海水開始從裂縫滲進。

在此種情況下,排水量115噸,航速23節,裝有4枚魚雷發射管的福龍號魚雷艇在相距400米時,向已經嚴重受損的西京丸發射了兩枚魚雷,但均未擊中,駛近40米,再發射一枚魚雷,也沒有擊中,西京丸僥倖得以保全,逃離戰場,請問,這是什麼射擊水平?

相比之下,再看看人家日艦的魚雷發射水平,致遠就是被魚雷命中,加速了致遠的沉沒。而在威海衛保衛戰中,日軍魚雷艇多次夜間偷襲,擊中定遠、來遠、威遠、寶筏,十七喪失戰鬥力。

北洋水師用魚雷攻擊不準,可以說是其致命的技術缺陷,也是其始終未能擊沉任何日艦。扭轉戰場態勢的直接原因。可諷刺的是,北洋水師平時進行軍事演習時,無論是用艦炮還是用魚雷進行實彈射擊,都能在行進間擊中目標。當然這是李鴻章在奏摺裡說的,不知道是吹水,還是真的。

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北洋水師的彈藥不能自行製造,軍火有限,平時射擊打靶訓練極少,且訓練徒有形式,弄虛作假,裝腔作勢。

北洋水師其次的技術缺陷是艦炮穿甲彈不炸

北洋水師本來就射擊不準,命中率極地,好不容易擊中了一次,炮彈還不爆炸,結果始終未能用炮火擊沉任何日艦。

豐島海戰中,濟遠用150毫米口徑火炮發射炮彈,擊中了日艦中速度最快的吉野,可是炮彈質量差,裡面沒有裝炸藥,所以擊中而不爆炸,使得吉野僥倖免於沉沒。

黃海海戰中,吉野又中彈不少,但終未遭到毀滅性打擊。當時在鎮遠艦上協助作戰的美國教習麥吉芬認為,吉野號能逃脫,是因為所中炮彈只是穿甲彈。日艦發射的炮彈中也有啞彈,但其速射炮的密集炮火彌補了少數啞彈不炸之不足。

北洋水師第三個技術缺陷是武器裝備缺乏維修保障

在甲午戰爭中,北洋水師即缺乏相應地零配件,又缺乏技術熟練的工匠,軍艦和大炮一旦受損,不能及時修復和更換,直接影響了作戰。


威海衛之戰中,日軍炮兵工程師利用在旅順口繳獲的清軍大炮零部件,修復在威海衛南幫炮臺上被毀壞的3門24釐米口徑的克虜伯炮清軍大炮,然後利用他們轟擊北洋水師停泊在港口內的軍艦和劉公島炮臺。

日軍戰略威海衛全城後,又修好了清軍南幫炮臺上的5門大炮,加上其先修好的鹿角嘴炮臺的2門24釐米口徑炮,日軍共獲得7門大炮。在隨後的炮戰中,日軍利用修復的克虜伯大炮擊中靖遠使之擱淺,還擊中劉公島上的東泓炮臺,摧毀守軍2門24釐米口徑克虜伯大炮,使得該炮臺完全作廢。

相反,北洋水師的工匠技能太差,致使艦船受損無法及時修理;大炮也因零部件受損,缺乏更換配件,不得不停止射擊。

黃海海戰後,鎮遠在駛進威海衛軍港時觸礁受傷,水線下撞出8條口子,即使從上海僱來外國工匠修補,也難以完全修復。一個多月後鎮遠仍有三處傷口無法修復,只能用木撐堵塞,航速降低至七八節,已經無法出海作戰。

黃海海戰戰至最後,北洋水師巨炮均受傷,定遠只有三炮,鎮遠只有兩炮,尚能施放。威海衛保衛戰,炮臺上的火炮一旦被日軍炮火擊壞,也只能放棄和作廢,鮮有能自行修復的。

最後,北洋水師艦艇彈藥配置不足也是海戰失利的另一大因素。

據統計,在定遠和鎮遠發射的197枚12英寸口徑炮彈中,半數是固體彈,不是爆破彈。在黃海海戰的最後階段,日本聯合艦隊向東南撤退,北洋水師兩艦追擊,相距二三海里處,日艦本隊調頭應戰,當時的的炮戰相當激烈,然而鎮遠射出48發炮彈後彈藥宣佈告竭,之剩下12英寸鋼鐵彈25發,榴彈已發都沒有了,定遠的情況也是如此。

那麼,彈藥不足的情況是不是應該歸結為當時負責供應彈藥的天京軍械所呢?其實,在1894年12月,查驗北洋水師的彈藥情況,存庫炮彈中,僅開花彈就有3431枚,供305毫米口徑炮使用的油403枚,210毫米的油952枚,150毫米1237枚,120毫米362枚,6英寸的有477枚。而在黃海海戰後,又撥付給了北洋水師360枚開花彈。

然而,這批開花彈並沒有用於黃海海戰!

為什麼不用,只有一個可能那就是這些開花彈沒有在艦上。而之所以不在艦上,主要責任在丁汝昌身上。中日雙方開戰後,丁汝昌執行李鴻章保船制敵的方陣,消極避戰,心存僥倖,以至於出海護航時連彈藥都沒帶足,致使北洋水師在彈藥不足的情況下與日艦進行了一場長達5個小時的海上會戰,結果極大地影響了戰鬥力的發揮,也加重了損失程度。


坍塌的歷史觀


中國的清朝時期可是實力拖中國後腿20年,為啥會造成這種局面?清朝海軍只知國際海洋法,不懂海軍戰術,海洋戰略。

當年,日本以國運相賭,拿著大型的鐵皮船來抗衡擁有兩艘大型鐵甲戰列艦以及各種先進英式武器的北洋水師,無異於找死。

可是,李鴻章不懂海戰,讓海軍擺出雙燕魚鱗陣,想和日本海軍進行大會戰。殊不知海上作戰,大會戰的幾率幾乎為零。由於戰艦速度有快有慢,參差不齊,可攻點很多,這無異於自取滅亡。

所以當時清朝每逢戰爭必定失敗,不光是武器裝備落後更重要的是清朝時期的大臣根本不懂得戰爭的戰術,只是一味的瞎打。

以當時亞洲第一海軍的裝備居然被日本海軍擊敗,雖然也有鄧世昌那樣的勇將,但是大清海軍從上到下整體墮落沒有一點決一死戰的勇氣,再勇的猛將也無力迴天都是一群豬隊友害的。

以少勝多以弱勝強一直是我軍的傳統,在抗日戰爭時期我軍的裝備處於絕對劣勢,但是憑著統帥與戰士的堅強戰鬥意志我們照樣打了很多大勝戰。所以清朝取得那麼慘敗的成績絕對是戰術有問題。


閩鄉小志


清朝的北洋水師為什麼會輸給日本聯合艦隊?

近代史上,清朝自乾隆執政期間,封關鎖國,不與時勢接軌,錯過第一次西方工業文明發展。導致國力衰弱,道光與咸豐執政期間,第一第二次鴉片戰爭輸給以英法為首西方聯軍。喪權辱國,割地賠款,將中華民族推入萬劫不復的深淵,弱國無外交,落後便後捱打。

1854年,美國人佩裡率領美軍以堅船利炮打開日本國門,日本乃認為是恥辱。認識到自身不足,開展明治維新,學習西方先進文化及科技。

大清以李鴻章、張之洞為首洋務派開展洋務運動,以夷技之長制治師夷。學習西方先進文化及科技。組建北洋水師,購買西方輪船,機械槍枝製造設備。令到大清國防軍力得以增強。

1885年,北洋水師提督吳長慶率領北洋艦隊訪問日本大坂,長崎等地。大清致遠、定遠、鎮遠艦耀武揚威停泊在大坂碼頭。大量日本人湧躍參觀亞洲最先進戰列艦。個別日本人參觀期間拍照戰列艦炮臺及機房設備,而得到大量戰艦數據。

清軍上岸後


,在當地尋歡作樂,紀律鬆散,目無軍紀。個別清軍不知為何原因同當地日本人爭執而打鬥,當地警察抓捕清軍,雙方再進行打鬥。雙方各有傷亡,日本警察逮捕數百清軍,打入監獄。部份清軍逃回軍艦,向吳長慶匯報事情起因經過,水師提督吳長慶向日本當局傳達外交密件,要求日方無條件放人,如有不從,兵戎相見。吳長慶已命令定遠、致遠、鎮遠艦打開炮管,調正炮管座標。日本政府迫於外交壓力,無條件釋放清軍。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認為大清已日暮西山,清軍軍紀不嚴,紀律鬆散,從小細節看其成敗。

日本人為擊敗大清帝國,派大量間諜潛入中華大地,勘察當地風土地貌,軍事要塞。就連池塘山溝亦標記得一清二楚。


日本人對中原人民發佈討清諭檄令: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日本人才是代表中華,大清乃是韃虜。不少漢人被日本人言語所矇蔽,以至日本人在外交言論戰佔了先機,不論是日軍攻打東北,威海劉公島攻打北洋水師,大部份民眾都在圍觀看熱鬧,國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國。真是社會悲哀。

慈禧太后為慶祝其六十歲壽誕,不惜命戶部翁同龢調國庫3000萬倆白銀而大修頤和園。北洋水師兵費有限,己同英國訂製的”吉野號“戰列艦己落下訂金,北洋大臣李鴻章向戶部翁同龢要求調100萬白銀,來購買"吉野號"戰列艦及槍枝彈藥。但翁同龢竟說國庫沒錢。慈禧與光緒后帝之爭,資金短缺已令到北洋水師缺彈少藥,部份炮彈質量不過關。


日本明仁天皇節衣縮食將數十萬白銀捐獻給軍部,購買吉野號戰列艦及槍枝彈藥,日本人為打敗大清,全民募捐,老人婦孺連自已私己錢全拿出來募捐給軍部,可見日本人眾志成城,同仇敵愾。

鎮守朝鮮袁世凱總督,已察覺到朝鮮有變,回電給清廷:日本人已在朝鮮蠢蠢欲動,清軍應先下手為強,控制朝鮮政局,以防不測。李鴻章向慈禧太后稟報朝鮮軍情時,慈禧卻不以為然。

1894年4月,日本藉口朝鮮宮廷事變,增兵朝鮮,戰爭一獨即發,硝煙瀰漫。日軍向鎮守平壤清軍打響第一槍,消息傳到國內,光緒力主速戰,李鴻章乃認為,日人兵強馬壯,大清彼弱,如開戰,恐對大清不利也。但光緒默許慈禧太后同意,宣佈對日宣戰。

同年6月,日軍攻擊平壤城清軍,清將左寶貴率兵奮力抵抗攻城日軍。但主帥葉志超畏敵如虎,雙方在平壤城拼力攻殺不分勝負,清軍統帥葉志超竟帶領部份清軍撤離平壤城,導致清軍軍心大亂,日軍聚集全兵力攻打左寶貴守軍,清軍寡不敵眾,左寶貴壯烈殉國。日軍追殺潰逃葉志超部,清軍死傷慘重,葉志超潰逃千里逃回鴨綠江國境內。日本人得朝鮮得來而不費工夫,至此日軍控制朝鮮全境。



同年7月,日本聯合艦隊在黃海襲擊英藉"高升號“運兵船。造成781名清兵死亡。各國政要譴責日本人喪盡天理的惡行。

同年9月,日本聯合艦隊在黃海大東溝偷襲北洋艦隊,中日甲午戰爭爆發。雙方打鬥異常激烈。致遠艦管帶鄧世昌英勇神武,打得日艦吉野號中彈數次,最主要二枚炮彈射到吉野號駕駛室和炸彈庫不爆炸,讓日艦吉野號度過死劫。如果致遠艦最後發射二枚炮彈在吉野艦爆炸,炸沉沒吉野號,歷史將會改寫。

吉野號在大難不死,向致遠艦發射數枚炮彈,擊中致遠艦甲板起火冒煙,士兵受傷。鄧世昌在糧盡彈絕情況下,下令全體官兵決不投降敵人,命令致遠艦向吉野號撞去,日吉野號見致遠艦衝撞過來,驚怕得發射炮彈,炸沉致遠艦,管帶鄧世昌及全艦官兵隨致遠艦沉海,壯烈自殺殉國。

1895年3月,日本聯合艦隊攻擊北洋水師大本營威海衛劉公島。日軍攻打威海,守城清軍不敵日軍,日軍佔領威海衛海灣制高點,炮口對準北洋水師艦隊,海面上有日本聯合艦隊,陸地上日本陸軍大炮已對準北洋水師,北洋水師慘變成靶場,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水師提督丁汝昌登鴉片自殺殉國,定遠艦管帶劉步蟾視死如歸,全體官兵緊隨劉步蟾自殺殉國,


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李鴻章心血付之東流,洋務運動亦以失敗而告終。

日軍攻打威海北洋水師大本營,慈禧太后正在頤和園歌舞昇平,正在慶祝其六十大誕的生日。慈禧為一己之私利,而將國事置於生死之外,大清焉能不敗,國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國。沒有一股凝聚力,何以抵抗外敵。

日本人為了擊敗大清,無論是情報戰,外交戰,軍事戰均完勝大清,日本人知已知彼,已摸清大清弱點,大清焉能不敗。

但慈禧太后為保住其大清政權,不悉與日本止戰,喪權辱國,割地賠款,但日本亦元氣大傷,止戰正合心意。日本首相指定李鴻章赴日談判,李鴻章對日本伊藤博文說:貴國若要割讓此地(臺灣島),他日兩國必兵戎相見,結下世仇。李鴻章一語成讖。中日雙方在日本馬關簽訂《馬關條約》,李鴻章在巜馬關條約》顫抖簽下自己名字,李鴻章李中堂大人一世英明全毀了,被後人罵百多年。割讓臺灣島,大清賠償二億倆白銀給日本。五口通商日本人得已自由出行,三國贖遼計劃,大清多賠三千萬倆白銀給日本,合二億三千萬倆白銀賠償款。可以說這筆賠款壯大日本經濟軍事實力,為1931年日本侵華埋下導火索。

甲午之煬,乃是中華民族的國恥。弱國無外交,落後便要捱打。


歷史愛好者88


清末中日甲午海戰,清朝北洋艦隊幾乎全軍覆沒,至今令人惋惜,關於甲午海戰失敗的原因,也有很多觀點,認同和傳播比較多的觀點是慈禧挪用海軍軍費修建頤和園,過生日大壽,斷送了北洋艦隊。還有一些觀點比如清朝腐敗,北洋艦隊的炮彈裡面沒有火藥填充的是沙子,比如北洋艦隊軍紀渙散,劉公島上有妓院,在軍艦上晾曬衣服等。


以上這些原因,對北洋艦隊的戰鬥力肯定有影響,挪用軍費會影響軍備,而沙子炮彈是火藥炮彈之外另一種通用做法,目的是把敵艦打出大窟窿,漏水沉沒,而不是腐敗到用沙子冒充火藥。北洋水師軍紀相當嚴明,在晚清腐敗大背景下剋扣軍餉、中飽私囊肯定是有的,但不至於影響整體戰鬥力,甲午海戰戰敗罪魁禍首不是慈禧,而是翁同龢,他是同治光緒兩朝帝師,歷史教科書中還有提到他,他是典型的帝黨,到底怎麼回事,且聽細細道來。

北洋水師是由北洋大臣李鴻章一手創辦的,號稱世界第四亞洲第一,雖然打不過英法,但是軍艦勢力絕對是19世紀80年代的世界一流水平,當年李鴻章曾派遣軍艦到日本和海參崴海域遊弋,威懾日本和俄國,可見當時北洋水師裝備先進,戰鬥力驚人。

為了足見北洋水師,李鴻章足足花了清朝三千萬兩白銀,這船買回來了,得彙報工作啊,於是邀請王爺和李蓮英等朝廷要員到港口視察,朝廷對北洋水師很滿意。轉眼間,光緒帝到了親政年齡,慈禧要退休頤養天年了,這時清朝最重要的兩件事是給慈禧修頤和園和光緒帝大婚,於是錢主要用在這兩件事上,尤其是修頤和園,耗費巨大,戶部沒錢,每年海軍軍費原定500萬兩,每年從中挪用軍費100萬兩,剩餘的400萬兩本應該撥給北洋水師的,但是連續6年,朝廷沒給北洋水師一兩銀子,這是為什麼呢?


光緒親政後,提拔自己的親信,他的老師翁同龢主管戶部,處處難為後黨李鴻章,剛開始兩年翁同龢稱北洋水師已經亞洲第一,不需要再投入銀兩,戶部的銀子要給老佛爺修頤和園,李鴻章當時忍了,畢竟太后和皇帝更重要,他沒想到這一忍就是6年,直到甲午海戰爆發。甲午海戰時,北洋水師由於6年沒有朝廷撥款,軍艦上沒有炮彈,沒錢造炮彈也沒錢進口主炮炮彈,軍艦主炮竟然只有一發炮彈。同時,軍艦設備年久失修,且沒有更新升級,等到海戰時北洋艦隊航速只有14節,而日本聯合艦隊航速已經有22節了。跑的慢沒炮彈,這仗輸了不奇怪,贏了才奇怪呢。


翁同龢還幹了一件缺德事兒,中日為了爭奪朝鮮宗主權起了衝突,李鴻章知道北洋水師戰鬥力已經不如日本,寄希望於洋人調停,拉俄國德國介入,這招雖然不一定管用,起碼可以拖一段時間,為北洋水師爭取戰備時間。結果翁同龢出於打倒後黨李鴻章的考慮,不顧全大局,多次向光緒帝進言,北洋水師如何牛逼,該儘快尋找戰機與日本海戰,小日本不堪一擊,李鴻章貽誤戰機養兵自重等,挑唆光緒帝下旨北洋水師馬上出海與日本開戰,大清國向日本宣戰。結果北洋水師一敗塗地,翁同龢馬上上奏摺彈劾李鴻章幾款大罪。包括貽誤戰機,依賴洋人調停,有損國威等,要求殺了李鴻章問罪。

可以說,沒有翁同龢這個弄臣,甲午海戰清朝還是有一定勝算的,壞就壞在國難當頭還在內鬥,中國古代史這種事情倒是蠻多的。在民族大義面前,翁同龢卻在考慮派系鬥爭,不給軍費並教唆出戰,北洋水師勝了,能夠提升光緒帝的聲望,在鬥爭中壓過後黨一頭,拜了直接拿下李鴻章,後黨損失主力。翁同龢最終結果被罷官回鄉,算計來算計去都是一場空,就是苦了百姓,敗給邊陲小國使清朝丟盡了臉,國際地位一落千丈,為幾年後的八國聯軍侵華買下了伏筆。


小義老師扯歷史


三眼看天下,洞察天地人,大奇兄講故事!

恩格斯於1894年11月在英國《泰唔士報》上撰文指出:在東方所進行的戰爭,將給了古老的大清帝國最致命的打擊!它將淹沒於這個偉大時代。

很多人會有疑問?北洋水師戰力亞洲第一,可為何失敗?當然,肯定有它自身原因。

我們從德國軍事顧問日記中,已經看到大敵當前清軍北洋水師們,他們是怎樣備戰的:明日之交戰,而船長帶著他們的士兵下船,晚上整夜不歸而去吃花酒並尋花問柳。可留在船上的值更士兵們,只想著賭錢,,然後喝酒發酒瘋,甚至有的士兵整夜煙槍不離手,精神之萎靡,這種現狀,來自於平時訓練弄虛作假,欺上瞞下雖欺騙了自己最高統帥,可欺騙不了他的敵人。怎麼能勝任打仗?失敗將是必然!

當然,日本為了此次甲午決戰籌備了好幾年。日本在前期工作中做的相當完備。日本派出大量間諜對清國全方位地收集情報,甚至細緻到李鴻章的行蹤,瞭如指掌。最最可怕的是日軍成功破譯了清國電信密碼。

可以說勝利的天平,已將傾向於有誰備之人!


大奇兄


甲午海戰如果以現在的角度來看應該是必敗的,因為我們的北洋水師不是給日本海軍消滅的,而是日本的陸軍,消滅北約水師的大炮也是我們自己的大炮,說來還真有些諷刺!

甲午戰爭真正的海上戰爭一共只打了一場,然後我軍損失慘重,5艘軍艦被擊沉,其實日本海軍同樣損失慘重,但是沒有沉船!這之後北洋水師就被李鴻章給關在威海衛基地,不允許出去了,將整個制海權全部讓給了日本,而將希望寄託在沙俄這頭毛熊的介入。沙俄不是窺探我們的東北已久嗎?以夷制夷,沙俄會來找日本調整的。甚至很多學者對李鴻章這招以夷制夷還非常的推崇,將希望寄託在別人身上這是高明嗎?

其實當北洋水師讓出制海權就已經代表著甲午戰爭的失敗了,在戰爭的關鍵階段,清政府採取了避戰求和的政策,下令北洋水師縮守威海衛,都放棄打仗了怎麼可能勝利呢?更為否詞的,日軍用陸軍登陸並佔領威海衛南北炮臺,調轉炮臺的方向對北洋水師開火了。

這時候北洋水師的將領們在幹什麼?一群人逼著總督丁汝昌投降,這樣的軍隊能打勝仗?最後丁汝昌自己服毒自殺,結果這些將領們還是偽造了丁汝昌投降的文書,這是能打勝仗的軍隊嗎?

李鴻章的將北洋水師當成了自己的私有財產,盲目的避戰保存實力,最高領導都這樣,很多將領還不是有樣學樣,李鴻章都知道保存自己,這些將領也要保存自己,這樣的軍隊哪裡來的戰鬥力?


狼煙火燎



125878215蜂獾


致敬我們曾經的輝煌歲月

我來回答你的問題

首先,就經費問題而言,海軍的建設不僅僅是買幾艘軍艦,訓練幾個士兵就能解決的。海軍是一個費錢的軍種,設備需要維護,還需要進行實戰的演練。清朝在向德國購買軍艦之後,就很少在海軍的設備維護,彈藥供給上有更多的投入。慈禧太后修頤和園的工程造價不都是挪用海軍的軍費嗎?向比較日本,明治維新之後,日本政府勒緊褲腰帶,購買軍艦(還是大清不要的,從德國手裡低價買入),加強訓練,天皇和皇后用自己的私房錢來訓練海軍。這中間的差距,可見一斑。

其次,就海軍的戰鬥力而言。北洋水師的士兵因為經費被剋扣,導致訓練有所下降,加上單兵素質不高,戰鬥力自然就不如人。而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大力發展教育,提高國民素質,加上其軍隊訓練刻苦,以致士兵的單兵作戰能力變強,日俄戰爭就是很好的例子。

最後,因為中國當時洋務運動剛剛有所起色,洋務派不捨得將軍艦拉出去與日本一戰(軍隊不戰鬥還算什麼軍隊?),於是選擇在避戰(在甲午戰爭之前,日本強佔琉球(今日本沖繩),侵略朝鮮,與朝鮮簽訂《江華條約》清政府都不理睬。注:琉球、朝鮮當時是清朝的藩屬國。),導致日軍登陸,炮轟威海衛。 古往今來,中外戰爭中全軍覆沒的比比皆是。何況是僅僅是世界第三,還有第一第二。二軍打戰總會有個輸贏,並不是說排名靠前的就一定會贏。這就像踢足球樣,雖然決定勝負的並不總是實力,但運氣也不可能天天有。用一場戰爭的勝負來說明問題就像一場球賽只看輸贏。

清政府的GDP也是世界一流水平的,人口更是世界第一,所以隨便搞個世界第三的北洋水師毫不奇怪。這就像很久以前流傳的一個故事,中國有十三億人口,一億人中間選一個人組成一個球隊,那絕對是傲視全球。當然這個故事的結局大家都知道。所以實力不是靠數據排出來的。

中國與西方世界的差距不是GDP,不是世界第幾,而是思想。一個現代化的海軍不僅僅是軍艦的數量和質量,作戰的目的,採取的方法這些才是關鍵。就像球隊一樣,就是世界上再牛逼的球星放到中國隊照樣不行,不都是人嗎,同樣的規則同樣的球場同樣的球,中國需要的是先進的思想和理念,這也正是世界第三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的深層原因。


日照小王日記


(一)妥協求和的外交政策

在對外妥協在外交政策下,清政府雖對日本的侵略有所防備,但是並沒有進行認真的戰備。戰前,清政府內部還圍繞和戰問題進行了激烈爭論,雖然主戰派取勝,但是慈禧、李鴻章等人的避戰求和活動在戰爭中一直沒有停止。西方國家在戰爭中的調停對這種妥協求和的政策也產生了重大影響。也就是說中國政府沒有形成統一的積極抗戰的政策。這與日本長期以來積極準備作戰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二)軍事方面的因素

與日本相比,戰前中國的軍事制度相當落後。清政府雖創辦了新式海軍,但是海軍衙門並沒有統率各支海軍的權力,各支海軍互不統屬,為地方大員所掌握,以至在戰爭中互不援助。陸軍除防軍、練軍採用洋槍、洋炮和改練洋操外,並沒有進行軍制上的任何改革。湘、淮等軍派系較重,戰爭中互不統屬,沒有統一的指揮,易為敵人各個擊破。而且,清軍也沒有建立統一的後勤制度。就戰鬥力而言,清軍士兵素質低下,許多將弁腐敗無能,貪生敗死,嚴重地影響了軍隊的戰爭力。戰爭中許多將領望風而逃即是明證。在戰備不足的情況下,清軍在戰略、戰術也存在著重大失誤。清政府在當時對軍隊雖然進行了一些近代化的改革,但是在戰略、戰術上依然相當落後,難以適應近代戰爭。戰爭中,清政府未能充分利用海軍,海陸軍協同作戰,黃海海戰後又採取“保船制敵”,結果導致北洋海軍不僅不能打擊登陸日軍,而且導致了其株守待斃。在戰爭中,清軍北不堅守旅順,南不堅守威海,而是將主力集中在遼河平原,這種戰略重次顛倒,導致戰局的急轉直下。至於遼東作戰存在著戰略和戰術上的失誤,所以接連失敗。這一切決定了中國最終難逃失敗的命運。[有人提出當時清政府應認清形勢,採取持久戰,與敵周旋,等待時機,而不是速戰速決。也有時人提出了這一點。其實,這隻看到了一面。誠然,當時中國在人力、總體國力上優於日本,但是中國的軍力弱於日本,國情上中劣日優(戰備、政權穩不穩)。雖然說從軍力和國力上講,速戰則中勝,久戰則中勝。但是久戰是有條件的,那就是中國能堅忍苦戰。當時的中國並不具備這種條件,因為:清政府早已失去了初創時的銳氣,苟且偷安,根本沒有持久戰的意志和勇氣。從中國社會來說,國民的民族意識尚處於低於階段,人民如一盤散沙,前方浴血奮戰,後方歌舞昇平,這種例子不勝枚舉。

(三)政治上的因素

戰前,清政府內部存著嚴重的帝黨和後黨之爭,使其不能象日本那樣形成統一有效的政府,影響了各方面政策的制定和執行。而且,清王朝在政治上日趨腐敗,政治腐敗嚴重影響了海軍建設。當北洋海軍初具規模時,李鴻章便於1888年將每年400萬兩經費用於修建頤和園之用,使北洋艦隊在甲午前夕無論在艦齡、火力和速度上都落後在日本海軍後面。而且,在戰爭期間,慈禧不關心前線戰爭,相反卻大辦六十慶典,浪費了大量錢財。與之相對應的是,日本皇室為籌軍費同,每年可拿30萬元充軍費。

(四)財政危機及當時北方交戰區的災荒等因素

財政上的危機、當時北方交戰區的災荒等因素對戰爭失敗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甲午戰爭中,清政府出現了財政危機,不得不向洋人借款。沒有雄厚的經濟實力,這必然導致戰爭不能長久進行下去。


冬日暖陽159936799


清廷腐敗,官員相互傾軋、掣肘,軍心渙散,民心不齊,乃是失敗的最大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