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告別》人在面對衰老、死亡的時候,是什麼讓我們恐懼?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為大家分享的的這本書是《最好的告別》,關於衰老與死亡,你必須知道的常識。

《最好的告別》人在面對衰老、死亡的時候,是什麼讓我們恐懼?

01

曾經聽過美國第一任總統喬治·華盛頓的一則軼事,說的是他在臨終前吩咐身邊的人,讓他們答應至少在他去世兩天後,才把他放入土中安葬,以防萬一他還活著。當時聽這個故事的我,由衷地佩服總統先生的睿智,他在用一種看似輕鬆、幽默的方式,化解自己以及家人對於死亡、對於離別的恐懼。

《最好的告別》人在面對衰老、死亡的時候,是什麼讓我們恐懼?

我們都知道,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都會無可避免地朝著衰老和死亡的方向發展,這是大自然的規律。然而即便知道了這個自然規律,作為普通人的我們,還是會恐懼死亡,希望能夠藉助藥物、手術等醫療手段,治癒身體疾病,延長肌體壽命。

然而,本書的作者阿圖·葛文德卻站在醫生的角度,給了我們當頭棒喝:對於年老漸衰無力迴天的親人,對於無藥可救的瀕死病人,直接送去醫院,住進ICU,也就是重症監護病房,抑或是花著大筆的鈔票,讓他們插著呼吸機、打著營養劑,毫無意識地維持生命,真的好嗎?我們有沒有更好地辦法,提高他們的生命質量,讓最後的時光不再是充滿痛苦的記憶呢?

02

好了,在開始講解這本書之前,先來了解一下作者:阿圖·葛文德,他是印度裔美國人,哈佛公共健康學院教授,哈佛醫學院教授,在美國前總統奧巴馬時期,他曾是白宮最年輕的健康政策顧問,可以說是影響了奧巴馬醫改政策的關鍵人物,推動了美國醫改發展進程。此外,他還是《紐約客》等雜誌的醫學專欄作家,美國麥克阿瑟天才獎獲得者,2003年美國最佳短篇獎得主,2002及2009年美國最佳科學短篇獎得主,2009年榮獲哈斯丁斯中心大獎,2004年被《新聞週刊》評為“20位最具影響力的南亞人物”之一,《展望》雜誌年度“全球十大思想家”。

可以說,作為《時代週刊》2010年全球“100位最具影響力人物”榜單中唯一的醫生,他不僅手握治癒疾病的手術刀,還把文字化為無形的柳葉刀,給公眾普及醫療知識,治癒病患心靈身體和心理的雙重創傷。

《最好的告別》人在面對衰老、死亡的時候,是什麼讓我們恐懼?

03

一直以來,當衰老和死亡問題擺在面前的時候,我們都傾向於上醫院、找醫生,花重金尋求治療方案。這似乎是最佳解決方案了,然而,本書作者阿圖·葛文德卻站在醫生的角度,否定了這個一直以來醫生對於患者和患者家屬所採取的方式,他認為,對於瀕死患者,當治療已無意義時,過度治療不僅花費大量的金錢,還會讓患者痛苦地離去,讓患者家屬久久陷入悲痛之中,遺憾自己沒有做到最好。

《最好的告別》人在面對衰老、死亡的時候,是什麼讓我們恐懼?

作為醫生,他思考,醫院和醫生是否可以換種方式給病人提供幫助,尤其是面對無法治癒的癌症等晚期患者,什麼樣的治療方案才能最大限度地減少患者的痛苦,而患者家屬是否應該拋棄過去“搶救到最後一分鐘”的觀念,更客觀和理智地看待離別,和患者更好地告別?為了使生命最後的歲月有意義,我們可以做什麼、應該做什麼。這正是讀《最好的告別》這本書要告訴大家的內容。

書中,作者阿圖·葛文德通過自己接診的各種死亡案例,以及自己親人所面臨死亡的抉擇,深刻剖析了當代醫療對於醫生職責的錯誤定義,揭示了人們在生命的盡頭,僅靠醫學技術延緩肌體壽命,而忽視了病人在生命的最後時光的本意和願望,是有失偏頗的,他試圖找出一條道路,闡明我們應該如何面對死亡,如何幫助病患親人提高他們最後的生命質量的真諦。

04

本書主要講述了三個部分的內容:

第一個重點是:當衰老和死亡找上門,你是選擇去醫院還是在家?

第二個重點是:生命的終點,從延長肌體壽命到提高生命質量的觀念轉變。

第三個重點是:最好的告別,是從瞭解和尊重患者意願,學會放手開始。

我們先來看看第一個重點內容:對於衰老和死亡,你是選擇去醫院還是在家?

阿圖·葛文德出生於紐約布魯克林區的一個醫學世家,從小受到家裡的影響,他從斯坦福大學、牛津大學和哈佛醫學院畢業後,成為了一個外科醫生。在外科實習和工作的最初幾年,他遇見了形形色色的病人,他曾認為自己能夠用最專業醫療技術,減輕病人痛苦,拯救病人生命。

《最好的告別》人在面對衰老、死亡的時候,是什麼讓我們恐懼?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殘酷。因為有些病患,比如衰老引起的器官衰竭,比如癌症末期病人等等,根本就是無藥可治,即便是醫生也只能看著病人痛苦的死去。這種無力感直到他看到自己的親人也面臨死亡才陡然爆發,他才發現,自己作為見慣生死的醫生,面對死亡依然很惶惑、很迷茫,遠遠沒有做好準備,更不用說能夠幫助病人和病人的家屬做好面對死亡的充分準備。

比如他妻子的祖母愛麗絲,這個老太太56歲時老伴去世後,就一直一個人住在老房子裡,她生活完全自理,不僅管好自己的一日三餐,還能夠整理草坪、修理水管,和朋友上健身房鍛鍊身體,給家人貼心縫製衣服、織圍巾等等,活得非常自在。

05

《最好的告別》人在面對衰老、死亡的時候,是什麼讓我們恐懼?


在美國,父母和子女都把彼此分離看作一種自由。這二十多年間,家人只需不定時地問候一下她,看看需要什麼幫助,彼此互不干涉。直到隨著年齡的增長,愛麗絲的身體機能開始衰退,自理能力變得越來越差,獨自生活越來越困難。比如有一次她和家人去旅行,到了吃午飯時間沒看到她,大家才發現祖母似乎對於時間和事件的記憶力在衰退,她開始很頻繁地忘記東西。還有一次家人發現她身上有青一塊紫一塊的印子,懷疑她摔倒她卻極力否認,直到不得已才去醫院,再後來,又把她送到了養老院,以便得到更好的照顧。

愛麗絲搬到養老院後很不開心,雖然她沒有抱怨,沒有表達任何憤怒、不快和痛苦,但她變得前所未有的沉默寡言。有高齡老人曾經告訴阿圖·葛文德,他們最害怕的並不是死亡,而是那之前的種種狀況——喪失聽力、記憶力,失去最好的朋友和固有的生活方式。在養老院裡,他們需要像犯人一樣被要求按時睡覺,按時起床,到點吃飯,甚至是吃藥,需要在醫生、護士的干預和監管下生活,完全放棄了對自己生活的掌控權。養老院沒有家的感覺,是許多老人最後在養老院活得不開心,甚至不長壽的原因。

《最好的告別》人在面對衰老、死亡的時候,是什麼讓我們恐懼?


愛麗絲的故事並不是個案,阿圖·葛文德發現,在美國以及大多數發達國家,隨著現代醫學技術的發展,驟然死亡的人在不斷減少,大多數人都會經歷一個相當漫長的醫療過程,用藥物或者其他治療手段,在一段時間內延緩身體的衰老和虛弱,直至最後無法獨立生活,頻繁進出醫院,最終在醫院或者養老院度過最後的時光。

06

生命老化其實就是身體器官走向衰竭的過程。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身體裡最堅硬的部分——牙齒和骨骼,會因為鈣的流失變得脆弱易折,而其他器官,如血管、肺葉、心臟瓣膜等,又會由於吸收了大量的沉積物變得堅硬,最終導致導致功能性肺活量降低,腸道運行速度減緩,腺體停止發揮作用,就連大腦也慢慢萎縮。

書中舉了一個簡單的數據:在我們30歲時,大腦是一個1400克的器官,顱骨剛好容納得下,而當我們到70歲時,大腦的灰質丟失會使頭顱空出差不多2.5釐米的空間,這就是為什麼很多老人在衛生間不慎摔倒,頭部受到撞擊後,會很容易發生腦出血的原因。此外,我們的記憶還會衰退,肌肉變薄,力量開始走下坡路,這些都不可避免地使得自主生活能力的喪失。

當無法獨立生活,只能去醫院或者養老院嗎?

也不盡然,這和我們所處的國家和文化有關。比如阿圖·葛文德的親祖父,仍然在印度這個發展中國家生活的九十歲高齡老人,就和在美國的愛麗絲有著截然不同的待遇。他能夠兒孫繞膝地在家安享晚年,即便年邁失能,在家族中的話語權仍然很大,人們都尊敬他,把他當作寶來供著。

《最好的告別》人在面對衰老、死亡的時候,是什麼讓我們恐懼?


這和我們中國社會的現實很像,我們有句古話:“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中國人的傳統文化是一家老小几代同堂,當親人老邁,如果家人不照顧而送去養老院,可能是會被社會唾棄的。然而這樣也存在弊端,即家庭成員之間的矛盾會更多,關係更為緊張。

當衰老和死亡來襲時,去醫院還是留在家裡,我們該如何選擇才更好,其實沒有標準答案。然而,不管是什麼樣的選擇,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對“死亡”二字的諱莫如深。這意味著在生命的盡頭,不管是死者本人還是家屬,都會迷茫無措、痛苦不堪。我們的文化拒絕了接受生命週期的限定性,以及衰老和死亡的不可逆轉性,這才是我們的晚期病人和老人們成為無效治療和精神照顧缺失的犧牲品。

好了,這本書的第一部分內容就是這些,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小播讀書”或分享給您的朋友,謝謝。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