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公共場合大哭大鬧、滿地打滾,家長該如何收場?

gaodaf21


孩子在公共場合哭鬧要看具體情況,根據具體情況來分析。例如孩子想多玩一會兒不想回家;或者是孩子玩累了,非要父母抱;又或者是想要某個玩具,或者買什麼東西通過哭鬧、耍賴達到目的。

如果孩子是第一次有這樣的行為表現,家長不要以批評為主,不知者不罪,而是 以提醒為主。

家長可以先同理孩子,對孩子的行為表示理解,表達出孩子的情緒、感受,比如說,“你是不是很累了,實在走不動了,想要爸爸媽媽抱。”“你還沒有玩夠,所以不想走是嗎?”

如果是孩子想要某個玩具,可以跟孩子說,“你可以好好告訴爸爸媽媽,但不要哭鬧。因為你一哭鬧,我們就聽不見”通過這樣的對話,告訴孩子如何正確地表達需求。

如果事先出門時,家長已經與孩子協商後,今天是否買玩具的約定,就要嚴格遵守,不要因為孩子哭鬧而妥協。

家長可以跟孩子說,“媽媽知道你很喜歡這個玩具,不過我們出來前已經說好了,這次不能買玩具,而且是這麼貴的玩具。如果你不開心,媽媽允許你哭,我可以給你5分鐘時間,等你哭夠了,我們再一起回家。”說完就可以不用再理會孩子,在旁邊等待孩子發洩完自己的情緒。

孩子越是哭鬧時,家長越不要勸。孩子越勸越來勁,因為他的目的就是要吸引大人的注意。另外家長注意不要恐嚇孩子,不要當眾批評指責孩子。更不要因為孩子哭鬧,擔心自己失去面子,把孩子甩在一邊,自己獨自離開,因為這種被拋棄感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傷害。

不論孩子因而哭鬧,家長都要先接納孩子,因為哭鬧的背後一定有未被滿足的需求,這需要家長去觀察,去詢問。其次允許孩子發洩情緒,要告訴孩子如何用正確地方式發洩情緒。最後,要堅守自己與孩子協商好的原則,說到做到,這樣孩子下次就不會再隨意哭鬧了。




劉靜Joy


遇到孩子這種情況,父母確實會尷尬沒面子。

我的建議就是越是這個時候,父母越要耐心,冷靜,為什麼呢?做為孩子這個時候做出這個舉動,在他幼小的心裡一定有過不去的大事才會鬧的這樣兇。我通常會這樣理解,這個時候一定要站在孩子的心理角度去讓自己一定要壓住火。

從另一個角度說,這個時候就是孩子的思想與父母的思想發生了撞擊對立,那麼做為大人我們去理解孩子的心理總比孩子去理解我們的要簡單一些,我們是成人思維,孩子是單純幼稚的思維,很直接,沒有更多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孩子做出這個舉動肯定是對大人或當時的事不滿意。我們父母當時會很氣憤,也會不理解,為啥怎麼說都不行,非要做出這樣讓人難以理解,父母臉面無光的事。那麼相反,此時在孩子的心裡他也會覺的父母做的很過分,你要是發脾氣,或許你可以發火把他壓住,在他的心裡還是沒有意識到是自己的問題在哪。這樣問題多次重複對孩子健康成長一定會是有影響的。大人在遇到問題都會衝動,智商都會下降,思維意識會偏離,很難判斷對錯,那麼你想一個孩子幼小的心理是怎樣的呢?

所以綜上所訴,在這個時候,做為父母一定不要跟孩子對這幹,也不要感覺臉面無光,教育孩子不是這一次就能嚇住他的,我們的面子沒有孩子能健康快樂的成長重要,正確耐心引導教育,孩子就會健康快樂成長。



王剛說生活


孩子有這毛病都是在家裡就有這種行為,如果她在家裡也這樣做,你能嚴厲的改掉她這種毛病,也不至於現在問別人,都有孩子都明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