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緣!一個家庭出了3位院士,還都來自同一所"雙一流"高校!

成立於1952年的北京科技大學

,如今已經走過67個年頭。67年來,學校與祖國共同成長,絃歌不輟,形成了"學風嚴謹,崇尚實踐"的優良傳統,為社會培養各類人才20餘萬人,大部分已成為國家政治、經濟、科技、教育等領域的棟樑和骨幹,數十人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或中國工程院院士。而在這眾多院士中,有三位來自同一個大家庭——中國科學院院士柯俊、中國工程院院士柯偉(柯俊的弟弟)、中國科學院院士李依依(柯偉的愛人)

柯俊

1917年6月23日生於浙江黃岩。材料物理學及科學技術史學家,我國金屬物理、冶金史學科奠基人。1954年起任北京科學大學教授、顧問。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奇緣!一個家庭出了3位院士,還都來自同一所

1951年,柯俊首次提出鋼中貝茵體轉變的切變位移機制,證明其與珠光體、馬氏體不同的相變,歐洲學者接受了柯俊的"貝茵體"之說,稱其為"貝茵體先生"

1955年,柯俊開始籌辦中國第一個金屬物理專業及金屬化學專業。1982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學校金屬物理專業成為第一批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的專業,柯俊是第一批博士導師。1987年,金屬物理專業被國家教委評定為第一批重點學科之一。

奇緣!一個家庭出了3位院士,還都來自同一所

1974年起,柯俊領導組織學校冶金史研究所開展系統的冶金史研究,由他所開創的北京科技大學科學技術史專業,於1990年和1996年分別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授予權,科學技術史一級學科2007年被批准為國家重點學科,在歷次全國一級學科排名中名列前茅。

奇緣!一個家庭出了3位院士,還都來自同一所

1996年,柯俊在調研的基礎上,正式啟動了旨在培養工科學生工程意識、創新意識、自學能力和獨立工作能力的

"大材料"專業試點班的教改課題。2000年,"大材料"實驗班畢業,獲得了社會的認可:實驗班學生的一次就業率達96%,相當一部分學生後來都考上或被保送攻讀研究生

奇緣!一個家庭出了3位院士,還都來自同一所

2017年8月,柯俊院士因病逝世,享年101歲。他將自己的遺體捐出,用於醫學教學和科學研究,為國家的教育科學事業做出最後的貢獻

柯偉

1932年12月30日生於遼寧瀋陽,祖籍浙江台州(黃岩)。金屬腐蝕與防護專家。1957年畢業於北京科技大學,任職於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曾任中國科學院腐蝕與防護研究所所長、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理事長,現任金屬所研究員。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奇緣!一個家庭出了3位院士,還都來自同一所

長期從事疲勞及環境敏感斷裂等材料失效與保護的研究。首創噴丸和氬氣聯合處理的新工藝,解決了航空發動機葉片特大晶粒的難題;提出疲勞預形變誘發蠕變空穴的模型,發展了蠕變與疲勞交互作用理論;系統研究局部化形變與腐蝕交互作用的實驗和理論,開發出新型耐蝕合金、塗料、斷裂控制和安全評估技術,並在國家重大工程中獲得成功應用。

曾主持並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 "材料自然環境腐蝕規律與預測研究"和中國工程院諮詢項目"中國工業和自然環境腐蝕調查與對策"研究。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和中科院傑出科技成就獎等多項獎勵。

李依依

冶金與金屬材料科學家。1933年10月10日生於北京。1957年畢業於北京科技大學。1999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1990-1998年任該所所長。

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奇緣!一個家庭出了3位院士,還都來自同一所

早期在高Mn奧氏體低溫鋼研究中,做出Fe-Mn-Al系相圖與相鑑定方法,發現在低溫下存在反鐵磁轉變,及Fe-Mn合金中e-馬氏體形核長大遵循層錯重疊及極軸機制,解決了幾十年來只有理論推測而未得到實驗證實的難題

數十年以來,連續主持四個五年計劃國家科技攻關課題,完成五種強度級別的抗氫鋼系列,負責合金成分設計,熱處理與相鑑定,並提出科學思想、技術路線和組織實施。目前,主要從事特種合金製備工藝與計算機模擬。負責精密管材基地工作。

奇緣!一個家庭出了3位院士,還都來自同一所

大學是喚醒奇蹟的地方,是放飛理想的熱土。多年來,北京科技大學深刻地融入國家、民族頑強奮鬥和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為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未來,一代代北科大人將繼續傳承並弘揚"求實鼎新"的校訓精神,不忘初心,矢志創新,為實現科技報國的夢想貢獻源源不斷的北科力量。

本文部分素材來自:中國科學院官網、中國工程院官網、北京科技大學官微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