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清、看不透、悟不出問題的本質,是因為你不懂這兩個思維法則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們常常遇到一個很困惑的現象,那就是,眼前的問題未必是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所以,我們在尋找真正問題時,需要先篩選和處理信息,並對信息進行簡化,抓住問題關鍵核心。就像學習人體素描,首先要從學習人體構架開始,當人體構架捻熟於心,就能用簡單的線條勾勒出人的神形。

想不清、看不透、悟不出問題的本質,是因為你不懂這兩個思維法則


01“三維透視法”簡化信息,幫助你找準關鍵問題

那麼怎樣做到簡化信息呢?有個一招制勝的方法,叫 “三維透視法”。它像3D打印技術一樣,還原事實構架,讓人全面瞭解真相。具體來說就是遇到問題,我們從三個維度去觀察,關鍵問題就能露出廬山真面目。

第一個是時間維度,第二個是空間維度,第三個是深度維度。這三個維度分別代表了事物發展的三條基本規律。

時間維度反映出事物從開始到結束的動態變化過程;

空間維度呈現出事物表象以及形成這種表象的原因;

深度維度反映出事物發展背後的推動力量。

通過這三個維度的觀察分析,我們就能透過現象,抓住本質問題。

想不清、看不透、悟不出問題的本質,是因為你不懂這兩個思維法則

“三維透視法”應該怎麼具體運用呢?

舉個例子來說,美國禮來公司是一家世界五百強企業,有著超過百年的歷史,它的產品包括胰島素、青黴素、紅黴素等,這些都是影響了全人類的藥物。1998年,禮來公司出現了歷史上首次虧損,公司獨有的抗抑鬱藥物“百憂解”的專利期也只剩下三年,要知道“百憂解”這項專利能為禮來公司貢獻年銷售額的1/3。在如此禍不單行的情況下,禮來公司並沒有改變營銷策略,也沒有申請專利延期,而是另闢蹊徑,創建了一個專業論壇,從而讓公司起死回生。一個論壇就能挽救一個500強企業,聽上去不可思議,禮來公司是怎麼做的呢?

禮來公司用“三維透視法”還原了公司陷入困境的真實原因,找到了關鍵問題。

想不清、看不透、悟不出問題的本質,是因為你不懂這兩個思維法則

首先,從時間維度,他們判定延長“百憂解”的專利期並不能解決企業長效發展問題。所謂開源節流,開源才是業績的主要來源,要想打開更多的業績窗口,需要開發更多的新藥;

接著,從空間維度審視困境。禮來公司作為老牌醫藥企業,公司上下有7000多名研發人員,所以問題的關鍵不是公司對研發投入力度不夠;

那麼,再從第三個維度,看看事情發展的深度。在醫藥研發領域,當時最大的難題在於有些醫藥分子的謎團還未解開,如果這個瓶頸得到突破,新藥的開發和應用將實現質的飛躍。於是,關鍵問題就鎖定在了醫藥分子研發這個要點上,為了讓全世界的研發力量都參與進來,共同攻克醫藥分子研發難題,禮來公司創建了“創新動力”在線科學論壇,在這個論壇裡,禮來公司將最難解決的醫藥分子問題拋出來,邀約全世界的專家來共同解決,並給予這些人2千至10萬美元不等的獎勵。最終結果如你所料,禮來公司解決了研發難題,成功研發出了新藥,股價也逐漸攀升,最終化險為夷。

想不清、看不透、悟不出問題的本質,是因為你不懂這兩個思維法則


02 用結構化思維簡化路徑,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到最佳解決方案。

信息化時代,真正解決問題的高手總是在最短時間內,選擇了最佳方法,好比兩點之間直線最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要找到這條最短路徑。如果將解決問題的路徑比作高速公路,信息就像公路上的汽車,車輛過多,就會造成擁堵,同樣的道理,信息過多也會阻塞我們解決問題的路徑,我們不得不浪費大量的時間在處理信息上。

我們通常處理問題主要採取的是探索式思維,通過收集信息、篩選信息、分析信息,來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大部分人都習慣這種傳統的思維方式。然而處於信息大爆炸的時代,一個普通人一天所接觸的信息量,超過古代一個皇帝能接觸到的信息,此時,探索式思維的弊端就暴露無疑,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時間的代價異常昂貴。

想不清、看不透、悟不出問題的本質,是因為你不懂這兩個思維法則

我們講個小故事,看看傳統的探索式思維付出的時間代價有多大:從前有一個年輕的國王剛剛繼位,他發誓要好好治理國家,並號召大臣收集世上所有的智慧名言,編輯成書供他閱讀。30年後,大臣們給國王搬回5000本書,國王嫌多,要求精簡一下。15年後,大臣們呈上了500本書,此時,忙於國事的國王疲憊不堪,希望再精簡書的數量。10年後,大臣們呈上了50本書,可是國王已經75歲,閱讀這麼多書,已經有點困難。5年後,一本智慧經典書籍終於面市,這時,國王已經奄奄一息,連一本書都來不及讀了。

故事本身帶有寓言性質,略顯誇張,但確實能充分說明時間是探索式思維最大的挑戰者,對於探索式思維的困境,可以用結構化思維來改變這種困局。所謂結構化思維,就是率先提出一個可行性的結論,再通過事實和數據來驗證這一假設。

想不清、看不透、悟不出問題的本質,是因為你不懂這兩個思維法則

那麼,問題來了,怎麼能保證最開始的結論就是可行的,而且是最好的呢?有兩個前提可以保障結論的可行性,第一個前提是,率先提出的結論應該經過初步調查,並對若干個結論進行了評估;第二個前提是,這個結論是動態的,既可以被證實有效,也可以被推翻。一旦推翻,替代的結論可以馬上拿出來,驗證一個結論的可行性,只需要花費很少的時間和精力。

不僅如此,結構化思維最大的特點還在於,確定可行性結論後,要對它進行反覆的補充和完善,直到成為最佳方案。舉個經典例子來看,孟加拉鄉村銀行被稱為“世界上最大的窮人銀行”,它的創建就非常直觀地驗證了結構化思維的有效性。

1972年,留美博士穆罕曼德•尤努斯回到孟加拉國吉大港大學經濟系任教,他在象牙塔裡天天研究如何改善人們的經濟狀況,而大學門外,隨處可見因為饑荒餓死的貧民,這讓尤努斯領悟到一個事實,收集和分析再多的經濟理論也不能馬上改變窮人的生活困境,窮人因為沒錢而捱餓、生病、死亡的惡性循環每天都在上演。尤努斯決定走到窮人中去尋找最好的解決方法,他發現在大學附近的喬不拉村有42個手

想不清、看不透、悟不出問題的本質,是因為你不懂這兩個思維法則

藝人,經過統計,這些手藝人總共只需要27美元的本金,就可以走上自主創業的道路。尤努斯決定將27美元借給這些手藝人,允許手藝人賣出手上的產品後,再還錢給他,他還向這些窮人保證不收他們的利息。

當時的尤努斯並不知道這個方法是否有效,能不能解決根本問題,他只是在有了初步構想後付諸行動。尤努斯自己都沒想到這一次小金額的無償借款,開啟了他創建孟加拉鄉村銀行的序幕,也因此奠定了微型金融的雛形。孟加拉鄉村銀行僅僅用了30年,就在孟加拉46620個村莊建立了1277家銀行,創造了資金回收率100%的奇蹟。尤努斯通過一個不是很確定的假設打開了微型金融的大門。

任何方法都不可能是靈丹妙藥,一時管用,也不代表一直管用。再好的假設性方案也需要接受外界的反饋,不斷完善和升級,才能趨近於完美,接受外界的反饋,我們可以瞭解假設性方案到底有沒有效果,是不是最好的方案。比如,你有了創業的想法,可以在朋友、家人、甚至競爭對手之間進行分享,這樣就能收到他們的反饋信息。可能有人反對,跟你說你的想法還不夠完善;也可能有人贊成,同時提出一些改善性意見。總結起來說,結構性思維強調的是過程共享,讓更多利益相關人參與進來,一起推演可行性方案,使方案接近完美。

想不清、看不透、悟不出問題的本質,是因為你不懂這兩個思維法則

除了接受外界的反饋,我們還需要對方案進行迭代,不斷完善和升級假設的方案。所謂迭代,就像遊戲中打怪升級,在實戰中越戰越勇,能力和段位也越來越高,最後才能由一個青澀小白成長為武林高手。迭代對於完善一個想法、一套方案乃至一個創業計劃都十分重要,舉個例子來說,你創業開了一家小吃店,剛開始你憑藉地段優勢積累了一定客戶,這時小店是1.0版本。不久,對面也開了一家小吃店,這種情況下,光靠地段優勢難以穩定目標客戶群,於是你必須在小吃的品質和體驗上下足功夫,不斷推出物美價廉的新品,小店就升級為2.0版本。但半年後,對面的小吃店也學會了你的招數,接下來,你通過品牌包裝、開闢連鎖分店、整合中央廚房等一系列舉措,徹底打敗了對面的小吃店,更在這個城市站穩了腳跟,形成了競爭對手短期內超越不了的核心競爭力,這時你的小店就是3.0版本。

小店版本從1.0到3.0的過程,就是迭代的含義。對於結構化思維而言,迭代的意義在於讓假設性方案更加完美,讓它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經得住優勝劣汰的競爭,成為不可替代的最佳方案。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