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認知自己的天命,讓“貪性”迴歸自然

《道德經》:認知自己的天命,讓“貪性”迴歸自然。

《道德經》:認知自己的天命,讓“貪性”迴歸自然

俗話說“人心不足蛇吞象”,貪性是人性之中最大的一個弱點。

貪性是一個人受到外界慾望的刺激之後,產生強烈的佔有慾,而慾望如同一個無底洞一般,沒有物質能夠完全填補自己的慾望,而唯一能做的,是靠自我心性的控制和節制。

一個人如果不懂得控制,任由自己的慾望膨脹,給自己帶來的是莫名的痛苦,當慾望沒有滿足的時候,還會絞盡腦汁的去違背自己的良心和底線,來獲得所謂的物質。

當自己沉溺於物念之中無法自拔的時候,深受其害,甚至自己還不自知。

《道德經》:認知自己的天命,讓“貪性”迴歸自然

而最關鍵的是,人生所有的執念和慾望都是徒勞,即便是產生無盡的痛苦,外界的事物也不會讓你多得到一分,而你卻深陷痛苦之中無法自拔。

《道德經》之中說: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名譽和身體哪個更值得珍惜呢?身體和財物哪個更重要呢?得到名利和喪失生命,哪一個更有害呢?過分珍惜必定會造成大量的耗費,豐厚的貨藏必定會造成慘重的損失。

人生真正應該追求的,並非是外界的物質,而是自我心性的自由和滿足,追求的應該是自我身體的健康長壽。

很多人年輕的時候,拼了命的付出自己的身體健康,得到所謂的外物,但是你當年齡大了之後才知道,自己所執念的是那麼不值得。

《道德經》:認知自己的天命,讓“貪性”迴歸自然

很久以前,鄭武公娶了一個妻子叫武姜,武姜生了兩個孩子,一個是莊公,一個是共叔段,因為生莊公的時候難產,讓武姜受到了驚嚇,所以武姜非常討厭莊公。

後來莊公當上君主之後,武姜要求莊公把制邑分給自己的小兒子共叔段作為屬地。

莊公說:“武姜是個地勢險要的地方,從前有國君死在那裡,可以把其他的城邑分給自己的弟弟。”

於是武姜就請求改封京邑,莊公就答應了。

這個時候大夫祭仲就說:“假如分封的城牆超過300丈,那麼它會成為國家的禍根,先王的制度是有規定的,大的城邑不能超過整個國家1/3,中等的城邑不能超過1/5,小的不能超過1/9,可是如今京邑的城牆已經違反了先王的規定,這樣的事情是不允許發生的,您的利益也會受損。姜氏的貪心是沒有止境的,不如早點給他安排一個地方,不要讓禍根滋生,禍根蔓延出來,很難剷除。”

莊公就說:“多做不義的事情,必定會自尋死路,暫且等著吧。”

《道德經》:認知自己的天命,讓“貪性”迴歸自然

這一個故事是出自《左傳》之中,而這個故事也是“多行不義必自斃”這句話的由來之處。

莊公認為,一個人因為慾望的驅使,經常做一些不仁義的事情,最後必將是自食惡果。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是如此,為了那些所謂的利益,做了一些違反仁義道德的事情,甚至還不自知,還一味的讓自己陷入無休止的爭名奪利之中。最後不但改變不了事實,還因為自己內心的慾望徒增了許多痛苦。

《道德經》:認知自己的天命,讓“貪性”迴歸自然

想要擺脫內心的執念和痛苦,必須要明白這樣一個道理,那就是:萬事皆已定,浮生空自忙

人生的因果得失,其實都是命中早已註定的,所有的執念並不能改變現有的局面。

該來到你身邊的自然會來,不該你得到的,無論怎麼強求都不會得到。

明白這樣一個道理之後,對於人生外物的得失,一切順應自然,不要拿自己主觀的思想去改變客觀的規律,要學會尊重規律。

《道德經》:認知自己的天命,讓“貪性”迴歸自然

如同道家中提出大道的道理,老子把知足和大道相結合,就是讓我們在遵循大道的基礎上,更好的認知自然規律,才能做到更好的知足,否則強行的壓制慾望,給自己帶來的也未必是好事。

本文由國學書舍原創,看了這一篇章的智慧,您有什麼不一樣的感悟?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