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认知自己的天命,让“贪性”回归自然

《道德经》:认知自己的天命,让“贪性”回归自然。

《道德经》:认知自己的天命,让“贪性”回归自然

俗话说“人心不足蛇吞象”,贪性是人性之中最大的一个弱点。

贪性是一个人受到外界欲望的刺激之后,产生强烈的占有欲,而欲望如同一个无底洞一般,没有物质能够完全填补自己的欲望,而唯一能做的,是靠自我心性的控制和节制。

一个人如果不懂得控制,任由自己的欲望膨胀,给自己带来的是莫名的痛苦,当欲望没有满足的时候,还会绞尽脑汁的去违背自己的良心和底线,来获得所谓的物质。

当自己沉溺于物念之中无法自拔的时候,深受其害,甚至自己还不自知。

《道德经》:认知自己的天命,让“贪性”回归自然

而最关键的是,人生所有的执念和欲望都是徒劳,即便是产生无尽的痛苦,外界的事物也不会让你多得到一分,而你却深陷痛苦之中无法自拔。

《道德经》之中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名誉和身体哪个更值得珍惜呢?身体和财物哪个更重要呢?得到名利和丧失生命,哪一个更有害呢?过分珍惜必定会造成大量的耗费,丰厚的货藏必定会造成惨重的损失。

人生真正应该追求的,并非是外界的物质,而是自我心性的自由和满足,追求的应该是自我身体的健康长寿。

很多人年轻的时候,拼了命的付出自己的身体健康,得到所谓的外物,但是你当年龄大了之后才知道,自己所执念的是那么不值得。

《道德经》:认知自己的天命,让“贪性”回归自然

很久以前,郑武公娶了一个妻子叫武姜,武姜生了两个孩子,一个是庄公,一个是共叔段,因为生庄公的时候难产,让武姜受到了惊吓,所以武姜非常讨厌庄公。

后来庄公当上君主之后,武姜要求庄公把制邑分给自己的小儿子共叔段作为属地。

庄公说:“武姜是个地势险要的地方,从前有国君死在那里,可以把其他的城邑分给自己的弟弟。”

于是武姜就请求改封京邑,庄公就答应了。

这个时候大夫祭仲就说:“假如分封的城墙超过300丈,那么它会成为国家的祸根,先王的制度是有规定的,大的城邑不能超过整个国家1/3,中等的城邑不能超过1/5,小的不能超过1/9,可是如今京邑的城墙已经违反了先王的规定,这样的事情是不允许发生的,您的利益也会受损。姜氏的贪心是没有止境的,不如早点给他安排一个地方,不要让祸根滋生,祸根蔓延出来,很难铲除。”

庄公就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寻死路,暂且等着吧。”

《道德经》:认知自己的天命,让“贪性”回归自然

这一个故事是出自《左传》之中,而这个故事也是“多行不义必自毙”这句话的由来之处。

庄公认为,一个人因为欲望的驱使,经常做一些不仁义的事情,最后必将是自食恶果。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是如此,为了那些所谓的利益,做了一些违反仁义道德的事情,甚至还不自知,还一味的让自己陷入无休止的争名夺利之中。最后不但改变不了事实,还因为自己内心的欲望徒增了许多痛苦。

《道德经》:认知自己的天命,让“贪性”回归自然

想要摆脱内心的执念和痛苦,必须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那就是:万事皆已定,浮生空自忙

人生的因果得失,其实都是命中早已注定的,所有的执念并不能改变现有的局面。

该来到你身边的自然会来,不该你得到的,无论怎么强求都不会得到。

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之后,对于人生外物的得失,一切顺应自然,不要拿自己主观的思想去改变客观的规律,要学会尊重规律。

《道德经》:认知自己的天命,让“贪性”回归自然

如同道家中提出大道的道理,老子把知足和大道相结合,就是让我们在遵循大道的基础上,更好的认知自然规律,才能做到更好的知足,否则强行的压制欲望,给自己带来的也未必是好事。

本文由国学书舍原创,看了这一篇章的智慧,您有什么不一样的感悟?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