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水路 水泥路 ●張 創(四川)

“我的祖國”【41】●張 創||​泥水路 水泥路

春暖花開的時候,90高齡的父母帶著濃濃的鄉愁,回到他倆闊別63年的隆昌市響石鎮前鋒社區。新樓幢幢,車來人往,小河兩岸,舊貌換新顏。老爸看著眼前的景象,用疑惑的口氣問:“這就是當年的小觀音橋嗎?”

1955年,父母在僅有幾十戶人家的“尿包場”小觀音橋唯一的小學任教。當時,不滿週歲的我患急性肺炎,風雨中,爸媽交替著一人抱我一人撐傘,在爛石板路和泥水路上深一腳、淺一腳,一步一滑地走了半天,終於到了響石區衛生所。我打針服藥後,才化險為夷。

泥水路 水泥路  ●張 創(四川)

光陰荏苒,1979年我參加財稅工作,負責前鋒的徵收管理。當年父母走過的爛石板路變成了坑坑窪窪的土機耕道。下雨天,我與同事身背收稅的挎包,打著赤腳挽起褲腿,右手拄棍,左手舉傘,在拖拉機碾壓後翻起淹至大腿的泥漿裡艱難跋涉。有時遇到過往車輛躲閃不及,還濺一身泥水。車輛上不了坡陡路滑的文衝坡,嚴重影響交通,阻礙經濟發展。

要致富,先修路。公社籌資,社員投工在機耕道上卡片石。

公交車在沒有覆蓋碎石的堅硬路面行駛。有一天車晚點,乘客少,車載輕,車速快,坐在木條椅上,顛得屁股受不了;站著乘車抓緊扶手,有時顛簸使頭觸車頂;車窗玻璃顛沒了,乘客被顛得嘔吐不止。後來我改騎自行車,二十里路,二十多歲身強力壯的我,在亂石路上左彎右拐找路騎行,兩個多小時到前鋒,累得汗流浹背,顛得頭暈眼花。

泥水路 水泥路  ●張 創(四川)

盛夏清晨,我改騎行為步行,去前鋒進行半年結算檢查。太陽下山後在返回的途中,遇狂風暴雨,雷鳴電閃。我去水口公社小屋基避雨,沒有飯吃,沒有水喝。天漸漸黑了,大雨不停,不得不在公社低矮狹窄、沒有窗戶、潮溼悶熱的所謂值班室棲身。由於打雷停電,摸黑拉桌子頂住破門,全力保證稅款的安全。睡覺用挎包當枕頭,瘋狂的蚊子、跳蚤、爛草蓆縫隙裡的蟎蟲肆虐,瘙癢難耐。無奈,只得用四季厚棉被下墊上蓋,用報紙遮住頭。破棉被汗臭僵硬,翻一面還是如此,橫向仍然如此,不得不屈就了。藉著閃電看見棉被兩頭汗漬發亮,蓋了熱,不蓋冷,徹夜難眠,終生難忘。

那時候我常想,有朝一日前鋒的機耕道能變成水泥路,方便人民群眾出行該有多好。

泥水路 水泥路  ●張 創(四川)

歲月匆匆,時光流逝。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政府把更多的財力投入到改善民生、提高百姓生活水平方面。前鋒修築了我夢想中的混凝土公路和村村通公路。隆前公路避免了繞道幾十公里直達前鋒,村村通公路像蛛網一樣方便人民群眾,前鋒高粱酒成為前鋒的一張名片走出隆昌。廠家、商家、農村種養殖合作社逐漸發展壯大;公路上,載有農副產品的小四輪、三輪車和載人的摩托車、電動車、小汽車來來往往。“尿包場”不見蹤跡,小河兩岸美酒飄香,中小學校、衛生院、幼兒園、街道樓群,從程控電話、有線電視、移動電信到使用自來水和天然氣;超市商店、餐廳酒樓、茶樓水吧、休閒廣場、農貿市場,極大地滿足了前鋒人民的物質文化需求;公交車站、市級公路輻射隆昌市區、響石鎮、黃家鎮、龍市鎮……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民富國強。水泥路是農村奔小康的致富路。路的變化是農村變化的一個縮影,也是鄉村變化的起點。走在鄉間的水泥路上,遠望著這片希望的熱土,幸福的喜悅在我心中久久盪漾。

(圖片由作者提供)

泥水路 水泥路  ●張 創(四川)

張 創,四川省隆昌市作協會員。

泥水路 水泥路  ●張 創(四川)

散文隨筆:[email protecte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