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武宗有多少堂弟?為何偏偏選擇了群臣都無法駕馭的朱厚熜繼承大統?

朱佑煜


“榮耀歷史”用心為你解答歷史


明朝的皇帝是中國歷史上最奇葩的一屆,其中明武宗朱厚照又是佼佼者之一。

“天真爛漫”的明武宗

先用《天下無雙》裡的圖鎮樓:

關於皇位,我們經常聽到的是九子奪嫡般的殘酷血腥,李世民為了它可以殺兄逼父,朱棣為了它可以起兵造反,但是在朱厚照身上,他沒得選,他必須當皇帝!

因為他爹明孝宗是難得一見的“好皇帝”,他嚴格推崇一夫一妻制,整個皇宮只有張皇后一個女人,也只生了朱厚照這一個兒子,你說皇位還會給別人嗎?所以朱厚照從小肆無忌憚地長大,不用為皇位擔憂,他的精力就用在其他方向了。

就像上圖說的,“其實我是一個天真活潑,充滿創意的年輕人!”

他從小記性就好,雖不說過目不忘,但是今天教的文章,第二天就能背誦,而且他的語言能力超強,自學梵文,這可不是一般人能掌握的,後來遇到了葡萄牙使者,他還自學葡萄牙語,竟然能和葡萄牙使者無障礙溝通。

他喜歡軍略,他渴望上陣殺敵,於是他給自己封了一個官: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在皇宮外建了豹房,飼養猛獸,平時就是當馴獸師,來體驗訓練軍隊的感覺。後來直接在前線宣府設立了鎮國府,自封鎮國公,目的就是一旦前線有戰事發生,他能第一時間趕到指揮戰鬥。

他常常從紫禁城溜出,單槍匹馬趕到宣府,好幾次都是被直到消息的大臣半路攔著,好說歹說勸回來。後來他乾脆常駐鎮國府,終於讓他逮到機會,蒙古小王子入侵應州,他親自披掛上陣,竟然還親手殺死一個敵人,最終在他的指揮下,明軍獲得勝利,史稱應州大劫。

史書說他荒淫無度,荒廢朝政,恣意妄為,但是不能忽略的是在他治下,明朝國內安居樂業,稅收穩步增長,超過了史學家高度評價的弘治中興,對外獲得了少有的與蒙古人作戰勝利,甚至還主動進攻蒙古人,這些都是成化、弘治包括後來的嘉靖等等都沒有做到的。所以朱厚照的歷史口碑兩極分化。

女人不少卻沒有子嗣

朱厚照沒有像他老爹那樣一輩子只寵一個女人,他有不少女人,但是卻沒有一兒半女,不出意外應該是不孕不育症,如果哪一天某個妃子肚子大了,也許可能是別人開的槍!

不過朱厚照並沒有太把這個問題放在心上,因為他覺得他還年輕,就算生不出兒子,他還可以過繼嘛,反正現在還不愁。

但是他萬萬沒有想到,竟然是一次坐船看魚就要了自己的命。當時朱厚照討伐寧王叛亂返回途中,經過淮安清江浦,看見別人抓魚,也想體會下樂趣,技術不到位,落水染病,半年後駕崩,時年三十一歲。

朱厚照沒兒子,那就需要從宗室裡面挑血緣比較近的來繼承皇位。

明孝宗就朱厚照一個兒子,所以朱厚照沒有兄弟,只能往上一輩去挑選。明孝宗倒是有十來個兄弟,他是明憲宗第3個兒子,前面兩個哥哥都是早夭,明憲宗第四個兒子就是興獻王朱祐杬。

當時負責選繼位者的內閣楊廷和等人看到興獻王資料的時候,眼前一亮,幾個條件讓楊廷和等人覺得無比滿意:

1、興獻王已死,他的兒子繼承皇位的話就少了父親干政的隱患;

2、當時朱厚熜15歲,小孩子對於楊廷和等人來說好控制,便於自己施展政治抱負;

3、朱厚熜聰明伶俐,相信經過他們的調校一定會成為好皇帝。

於是內閣向張太后稟告之後確定朱厚熜繼承皇位,這就是後來的嘉靖。

失算的楊廷和

本以為小孩子,自己這幫政治老骨頭還不是把他收拾得服服帖帖的,哪知道朱厚熜還沒進北京城呢,就給這幫老臣一個下馬威,這就是大禮儀的開端!

楊廷和等人的意思是讓朱厚熜從側門進北京,先當太子,然後再當皇帝!

朱厚熜不答應,他的意思很明確,自己來就是當皇帝的,他不做朱厚照的太子,他要以皇帝身份進北京,所有人等都要到城外以皇帝的禮儀迎接自己!

雙方僵持不下,最後張太后出面同意朱厚熜以皇帝身份進北京。楊廷和怎麼也想不明白,一個15歲的孩子政治感知力這麼強。

其實這還僅僅是開始,在嘉靖40多年的統治下,徐階、高拱、嚴嵩、張居正,多少人精都被他收拾得服服帖帖,甘心為嘉靖服務,嘉靖可謂是古今權術第一。


榮耀歷史


根據《明史》記載,明武宗的爺爺明憲宗總共生了十四個兒子,其中皇長子、皇二子和皇十子皆早夭。

(影視劇中的明憲宗)

也就是說,明憲宗活下來的順利成人的兒子共有十一個。

皇三子就是明孝宗朱祐樘。

皇四子興獻王朱祐杬,也就是朱厚熜的爹,他有兩個兒子,一個早夭,一個就是朱厚熜。

皇五子岐惠王朱祐棆,只有兩個女兒,沒有兒子,所以最後除國。

皇六子益端王朱祐檳,這位皇子的生育能力比較強,有四個兒子。

皇七子衡恭王朱祐楎,這位皇子估計是明憲宗所有兒子中最能生的,共有七個兒子。

皇八子雍靖王朱祐枟,無子,除國。

皇九子壽定王朱祐榰,無子,除國。

皇十一子汝安王朱祐梈,無子,除國。

皇十二子涇簡王朱祐橓,有一個兒子,早夭,除國。

皇十三子榮莊王朱祐樞,是明憲宗所有兒子中第二能生的,有六個兒子。

皇十四子申懿王朱祐楷,無子,除國。

(影視劇中的明武宗)

從這個列表來看,古代人太容易斷後了,在嬰孩夭折率極高的年代裡,即便是皇家也不能保證有子嗣能夠傳宗接代。那些“無子”被“除國”的皇子中應該有許多是有過兒子但卻未成年就夭折的。

所以,統計一下,明武宗總共有18個堂兄弟,按照明朝“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繼位法,上位的只能是皇四子朱祐杬的朱厚熜。

明朝的時候不是戰亂,也不是儒家倫理綱常還沒有佔據統治地位的漢唐時期,選擇皇帝可以有多種方法和標準,在明朝就一個標準,立嫡立長。

所以不是群臣選擇了朱厚熜,而是天命在朱厚熜。

這也就是朱厚熜為什麼要和群臣抬槓的原因,他爹就一個兒子,按照古代的倫常,那他必然要成為他爹的嗣子,如果因為當皇帝就拋棄這種人倫,其實也是說不過去的。

(影視劇中的明世宗朱厚熜)

不管朱厚熜是借題發揮,來收攏權力,還是確實發自內心的孝道,總之,他的所作所為是有憑有據的,從封建倫理來說,很站得住腳。

這也是他和群臣抬槓的底氣。

至於那些要和皇帝槓的群臣,我相信大部分還是為了維護他們心目中的大統,而不僅僅是為了爭權奪利。


歡迎關注、轉發、評論,以史為據,閒話和你一起聊聊歷史上那些事。



閒話說歷史


朱厚熜,朱厚燁,朱厚炫,朱厚煌,朱厚熠;朱厚燆 ,朱厚烴,朱厚熑 ,朱厚煐,朱厚炳 ,朱厚煃等都是武宗朱厚照的堂弟。

選擇朱厚熜是當時的內閣首輔楊廷和做的決定,選擇朱厚熜的原因有如下幾點:

1.年齡小。朱厚熜登基時只有13歲,年齡小,便於學習皇帝禮儀。同時,13歲的朱厚熜也未展現出其高超的政治手腕與桀驁不馴的個性,以內閣所代表的文官集團覺得立他為帝便於他們控制。

2.父親已逝。由於新皇帝以堂弟親王身份繼武宗之位,是以小宗入大宗,所以必須尊武宗之父孝宗為生父(皇考),認自己的真實生父為叔叔(皇叔考)。如果新皇帝的生父仍活著,這項工作便不便進行。朱厚熜的父親興獻王在朱厚熜繼位時已經去世,故楊廷和認為朱厚熜合適。

3。朱厚熜才思敏捷,機敏智慧。是做皇帝的料。



gujialu


明武宗的堂弟是蠻多的:朱厚熜,朱厚燁,朱厚炫,朱厚煌,朱厚熠 ,朱厚烴,朱厚熑 ,朱厚煐,朱厚炳 等等。

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十四日,朱厚照死於豹房,終年31歲。朱厚照一生嬪妃如雲 美姬常擁,但他沒能為自己留下後嗣,而他又是孝宗皇帝獨子,也就是孝宗一脈斷了。這個混蛋皇帝在死後也給大臣留下了難題——誰來繼承皇位?

這種事兒當然交給內閣了,其實就是交給內閣首輔——楊廷和。

在這件事兒上,楊廷和是有點小算盤的,他選擇了憲宗皇帝之孫、孝宗皇帝堂侄、興獻王朱祐杬長子——朱厚熜。

為什麼是他?我看朋友們說的都挺好:

1、興獻王已死兩年,他的兒子繼承皇位的話就不必顧慮父親干政;

2、當時朱厚熜15歲,這個年紀不大不小,太小了,楊廷和怕擔上弄權的罵名,太大了,還體現不了楊廷和的水平;

3、朱厚熜風評不錯,聰明還用功,從長遠計劃,是正確的。

我就從另一方面來說一下我的看法:

4、朱厚熜的出身

眾所周知,明朝嚴格遵守嫡長子制度的。楊廷和是從明憲宗的兒子很多,選擇的範圍看似挺多,但要從其母系的身份地位來看,其實選擇餘地不大。

憲宗皇帝隻立過兩個皇后,都無子,他最喜愛萬貴妃倒是有個兒子,不過早夭了。其他后妃中身份最高的要數邵貴妃了(追封孝惠邵皇后)。邵貴妃生有三子:興獻王朱祐杬、岐惠王朱祐棆、雍靖王朱祐枟,其中後兩位都無子,只有朱祐杬有一個獨子朱厚熜,所以,綜合以上四點,這位邵貴妃的孫子成了唯一的候選者。

當然,這個孩子沒讓楊廷和失望,一個“大禮議”就將三朝元老弄蒙了。而楊廷和不是霍光,沒多久就辭職不幹了。誰也不知道這個孩子那麼難以駕馭不是?歷史結束了一個混蛋皇帝,然後又選擇了一位混蛋皇帝,就是這麼任性。


黑水布衣


首先,說明的是明武宗有很多很多的堂弟。

朱棣從大哥朱標家將帝系搶奪過來後,他的其他兄弟都還是有後裔繼續繁衍的。

所以,在明武宗朱厚照去世之後,國不可一日無君。大明王朝需要重新選擇一位君王。

怎麼選?按照關係親近來定。

親近關係怎麼定,別急,朱元璋老人家早就為後代子孫操勞過這件事了:《皇明祖訓》。

明武宗生母張太后和當朝首輔楊廷和根據《皇明祖訓》中的“兄終弟及”原則,選定了當時年僅15歲的興王朱厚熜。

按照親近關係,朱厚熜的確是第一人選。

朱厚熜的父親興獻王是明憲宗第四子,明憲宗的長子和次子均早殤,所以第三子明孝宗朱佑樘即皇位。

明孝宗之子明武宗朱厚照無嗣後,按長幼親疏關係論,興獻王獨子朱厚熜與明武宗最為接近。

所以,朱厚熜第一順位無可爭議。

朱厚熜的評價

誰也沒有前後眼,貴為內閣首輔楊廷和也是。

朱厚熜絕對是一個早慧且聰明的人,12歲就繼興王位,15歲被選為皇位繼承人進京入主大統。

但是,嘉靖帝骨子裡是一個自負的人,而且作為一個半路藩王繼承皇位的皇帝,嘉靖帝對於皇權十分看重。

這一點,從他即位沒多久就掀起了“大禮議”之爭就可以看出,以至到了掌權後期,朱厚熜已經做到了與群臣的對立面,重用嚴嵩,長期不上朝,形成了強烈的君臣隔閡。

所以,楊廷和選擇朱厚熜繼皇位,他沒有私心。

朱厚熜繼位後,出於對皇權的渴望,漸漸走到了群臣的對立面,這種局面是老首輔不曾想到了。

功過自有後人評!

最後,附上朱元璋為朱標和朱棣這兩支定下的譜系:

朱標後裔:允文遵祖訓 欽武大君勝 順道宜逢吉 師良善用晟

朱棣後裔:高瞻祁見祐 厚載翊常由 慈和怡伯仲 簡靖迪先猷

一看,朱標後裔的字輩就是正兒八經的欽定皇系,只不過被老四朱棣搶走了皇位~


古今眾談


簡單來說,群臣不知道朱厚熜難以駕馭。

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明武宗朱厚照駕崩,年三十一。

對於大明王朝的大臣們而言,皇帝死了並不是什麼大事,尤其死的是一個很不講究的皇帝。可剛剛昇天的正德爺連一個子嗣都沒留,滿朝文武需要考慮接下來由誰來執掌大明這艘鉅艦。

第一,掌舵者只能是朱家人,這是廢話,全天下也找不出一個敢篡位的。第二,掌舵者的血緣關係跟明武宗要足夠近,如果能低明武宗一輩最好,這是傳統。第三,掌舵者最好少不更事,易於操縱,這是潛規則,大臣們打的小九九。

按照傳統,首選是明武宗的侄子,可是明武宗的父親明孝宗只有兩個兒子,長子就是明武宗,次子早夭,沒留下子嗣,則明武宗沒有侄子,這一條路堵了。

退而求其次,看明武宗的堂侄子。

明武宗的爺爺明憲宗比較高產,一共有14個兒子,早夭了三個,再除去五位長大成人但是無子的,只有6個留有後代。其中明孝宗最為年長,連帶著明武宗的年紀也甩開了堂弟們一截,以至於他昇天的時候,還沒有堂侄子。

那就再退,直接選堂弟吧,給明武宗認一個弟弟。

按照立長的規矩,大臣們瞄上了明孝宗的四弟(明孝宗排第三,兩個哥哥早夭)興獻王朱祐杬(yuán)的子嗣。朱祐杬有兩子,長子早夭,次子朱厚熜時年15歲,已經在興王位上坐了兩年。

朱厚熜並不是明武宗諸位堂弟當中最年長的,至少他的六叔朱祐檳的長子朱厚燁就比他大,但明武宗昇天時朱祐檳還健在,迎立朱厚燁簡直自找麻煩,更不利於給明孝宗找兒子。

對比之下,朱厚熜就非常合適,他又一向以聰慧聞名,楊廷和等大臣相信他在自己的教育下能夠成長為明孝宗那樣的明君。

不過現實沒有按照大臣們的預想前進,15歲的朱厚熜有著50歲的政治頭腦,還未進京城就跟大臣們鬧了起來,並通過大禮議擺脫了群臣的控制,獨攬大權,成為大明真正的掌舵人。


平沙趣說歷史


明武宗朱厚照,莫名其妙的因為落水而染病,英年早逝。

因為明武宗沒有留下子嗣,所以最後由其堂弟朱厚熜繼承大統,登基為帝。


明世宗朱厚熜其人。

明世宗朱厚熜(1507年~1567年),是明憲宗朱見深之孫、明孝宗朱祐樘之侄、興獻王朱祐杬之子、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

朱厚熜生於1507年,於1567年駕崩,活了60歲,是明朝皇帝中壽命比較長的皇帝。

明世宗朱厚熜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1521年-1567年1月在位,年號嘉靖,也稱嘉靖皇帝。

大臣們太小看了朱厚熜。

如果大臣們早知道朱厚熜即後來的嘉靖皇帝如此厲害,能夠將朝廷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相信他們是不會有當初的選擇的。

朱厚熜當時作為藩王,年紀幼小,尚未成年,父母親人已經去世,無依無靠,煢煢孑立,看起來是沒有什麼根基的,所以大臣們覺得選擇他繼承大統能夠任由他們來擺佈。

朱厚熜年紀幼小,沒有自己的根基。

大臣們現在朱厚熜繼承大統之時,年僅14歲,對於一個個經歷了宦海沉浮的官員們來說就是一個小毛孩,沒有任何威脅。

朱厚熜作為一個14歲的孩子,是沒有,也沒有時間來建立自己的根基和培養自己的黨羽的,所以在大臣們看來無非就是換個人當皇帝而已。

因為朱厚熜當時年紀幼小,沒有根基黨羽,沒有父母依靠,所以當時的大臣都小看了他,認為他會成為一個聽大臣話的皇帝,所以現在讓他繼承大統。


花開花落緩行客


我是老T,我來回答。

明武宗可以算是明朝皇帝中最有個性的一位。



(圖為明武宗朱厚照)

朱厚照的父親明孝宗一生只寵愛張皇后,而張皇后只生下兩個兒子,次子朱厚煒早夭,皇位繼承人就非朱厚照莫屬了。由於皇位繼承人具有確定性,那朱厚照根本不需要在這方面瞎操心,更有多餘時間往其他方面發展。

當上皇帝后的朱厚照並沒有因為皇位的束縛而收斂,在應州戰場上與普通士卒同吃同住,又多次出宮尋樂,個性獨特,思想解放,完全沒有皇帝的架子。

然而這位個性獨特的皇帝卻英年早逝,在親征回程的路上,朱厚照不慎墜入湖中,引發肺炎,最終駕崩,時年31歲。

因為朱厚照走得突然,又沒有留下子嗣,所以朝中的大臣只能從朱厚照的11位堂弟中選擇一人繼承大統。



(圖為明世宗朱厚煾)

朱厚煾為什麼會在這11人中脫穎而出,被朝廷看中?老T認為有以下兩個原因。



(圖為內閣首輔楊廷和)

一、朱厚煾被選為繼承人跟楊廷和有直接關係,楊廷和在正德七年出任首輔,到朱厚照駕崩時已經有9年首輔資歷,在朝廷裡說話有一定分量。而朱厚煾在11位人選中年齡最小,進宮時只有12歲,且父親已經去世,楊廷和認為他年紀小,好控制,但後來的事情證明不是這麼回事。

二、遵循“立嫡立長,兄終弟及”原則,朱厚煾是明憲宗的孫子,是明孝宗的侄子,相比其他堂弟,朱厚煾這一支更加靠近皇室血親。而朱厚照駕崩後只能從明孝宗的弟弟中選擇,興獻王朱祐杬是孝宗最年長的弟弟,朱祐杬已經去世,只能由朱祐杬的次子朱厚煾繼位了。


老糖講史


這是一件出乎意料的事情,但選擇朱厚熜是嫡長制的必然結果

明朝的宗法制度

明朝關於皇位繼承的制度延用了前朝的嫡長制,並且在大臣們的監督下,明朝的嫡長制執行的算是比較到位的。

如明初時,懿文太子朱標早逝,由其子朱允炆繼位,這就是嫡長制的原因。正統年間,明英宗朱祁鎮北狩期間,由景泰帝朱祁鈺繼位,這也是嫡長制的原因。包括萬曆年間,著名的國本之爭,立皇長子朱常洛而不立皇三子朱常洵,這還是嫡長制的原因。當然,今天要說的明武宗朱厚照之後,立朱厚熜為帝,當然也還是嫡長制的原因。

什麼是嫡長制?

所謂嫡長制,簡單概括起來有這樣兩句話: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父死子繼,兄終弟及。

嫡子,就是正妻生的兒子,對於皇帝來說,正妻自然指的是皇后,皇后生的兒子算是嫡出,稱為嫡子,其它所有妃嬪生的兒子,算是庶出,稱為庶子。在確定皇位繼承人的時候,皇后生的兒子是第一人選,如果皇后有多個兒子的話,那麼就立其中年齡最大的那一個。

如果皇后沒有兒子,那麼所有的庶出的兒子具有相同的資格,應該選擇年齡最大的一個。

皇帝死後,應該由皇帝的兒子繼承大統,這叫父死子繼。如果皇帝沒有兒子,那麼應該由皇帝的兄弟來繼承皇位,這叫兄終弟及。 明武宗朱厚照

明武宗的實際情況

明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三月,明武宗朱厚照駕崩。接照嫡長制的原則,此時應該是在朱厚照的兒子當中選擇一位符合嫡長制要求的繼承皇位,但朱厚照沒有兒子。

按照嫡長制,在皇帝沒有兒子的情況下,應該由皇帝的兄或者弟來繼承皇位,尷尬的是明武宗是孝宗皇帝的獨子,沒有兄弟。在這種情況下,以內閣首輔楊廷和為首的大臣們對於嫡長制進行了一次結合實際的活學活用。 內閣首輔楊廷和

嫡長制的活學活用

具體來說,就是把考察對象上移一輩,由於明武宗沒有兄弟,那麼就考察其父明孝宗朱佑樘的兄弟輩。明孝宗的父親明憲宗朱見深一生有兩位皇后,第一位皇后吳氏,在位不到兩個月就被廢后,無子,另一位皇后王氏,一生也沒有子嗣。明孝宗的生母是紀淑妃,孝宗即位後,追封其母為孝穆皇后,這樣以來,孝宗也可算得是嫡子。那麼這個時候的第一人選就應該是明孝宗的同母弟弟。但紀淑妃只有明孝宗一個兒子,這個人選又不存在。

接下來應該在其它的庶出兒子當中選擇年齡最長的。從年歲上來說,明孝宗朱佑樘是皇三子,由於前面兩個哥哥的早夭,他成了實際意義上的皇長子。僅次於他的是由邵貴妃所生的皇四子興王朱佑杬。

嫡長制規定的是父死子繼,兄終弟及,都是以小繼大,但此時如果由興王朱佑杬繼位,就成了以大繼小的“侄死叔繼”了,顯然不合適。當然,這個時候興王也已經死了。所以,在興王這兒繼續“父死子繼”,由興王的兒子來承襲興王王位,再進一步承襲皇帝位,就比較合理了。因為興王的兒子算是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從大的方面來說,也符合兄終弟及的原則。而這個時候,興王在世的兒子,只有一個,就是後來的嘉靖皇帝朱厚熜。

嘉靖皇帝朱厚熜

其實,此時朱厚照的堂兄弟當中,還有一位比朱厚熜年齡大八歲,是益王朱由檳的兒子朱厚燁。但朱厚燁的父親朱由檳是皇六子,排在興王朱佑杬之後,所以,應該選擇朱佑杬的兒子。

繼位以後的事兒

朱厚熜即皇帝位後,以楊廷和、毛澄等人為首的大臣們又認為,朱厚熜是小宗入大宗,應該過繼,也就是要求嘉靖帝認明孝宗為皇考,認自己的生父興獻王為皇叔。這樣以來,兄終弟及就成了父死子繼,那麼明武宗這個皇帝就有點不明不白了。這個事情遭到了嘉靖帝朱厚熜的強烈反對,君臣之間展開了一場長達三年的爭論,史稱大禮議事件。

大禮儀事件以大臣們的完敗結局,自此後嘉靖帝開始了長達四十餘年的統治。

選擇朱厚熜是當時情況下的一種必然,後來的情況是當時的大臣們始料未及的。如果非要說兩者之間有聯繫,那麼應該說一切都是由楊廷和代筆的那份《明武宗遺詔》惹的禍。


綠野農夫961


個人感覺,弘治皇帝的張皇后真有可能不是明武宗的親生母親。天底下哪有母親不疼兒子的,她兒子死了,她應該給她兒子立嗣啊,當時益王的孫子都幾歲了,把這個孩子過繼給武宗不就得了,而且這孩子爺爺,父親輩的都在,以後的大禮儀事件也不會發生,發生了也就那麼一回事,北宋的濮儀事件不也那樣嗎?

張皇后不給武宗立嗣,而給孝宗過繼兒子?嘉靖哪一脈就嘉靖一個人,益王一脈,兒子幾個,還有一個孫子,把這孫子過繼給武宗,小宗入嗣大宗,在哪個時代正常的很。張皇后直接讓自己兒子絕嗣,在哪個時代是不可理喻的,他們家是真有皇位繼承的啊。而且這事楊廷和肯定有私心,給嘉靖的詔書就是繼承皇位,還沒說清楚入嗣問題。後來嘉靖來過入統不入嗣,搞出大禮儀事件。所以楊廷和後來倒黴也是活該,有果就有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