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武宗有多少堂弟?为何偏偏选择了群臣都无法驾驭的朱厚熜继承大统?

朱佑煜


“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历史


明朝的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奇葩的一届,其中明武宗朱厚照又是佼佼者之一。

“天真烂漫”的明武宗

先用《天下无双》里的图镇楼:

关于皇位,我们经常听到的是九子夺嫡般的残酷血腥,李世民为了它可以杀兄逼父,朱棣为了它可以起兵造反,但是在朱厚照身上,他没得选,他必须当皇帝!

因为他爹明孝宗是难得一见的“好皇帝”,他严格推崇一夫一妻制,整个皇宫只有张皇后一个女人,也只生了朱厚照这一个儿子,你说皇位还会给别人吗?所以朱厚照从小肆无忌惮地长大,不用为皇位担忧,他的精力就用在其他方向了。

就像上图说的,“其实我是一个天真活泼,充满创意的年轻人!”

他从小记性就好,虽不说过目不忘,但是今天教的文章,第二天就能背诵,而且他的语言能力超强,自学梵文,这可不是一般人能掌握的,后来遇到了葡萄牙使者,他还自学葡萄牙语,竟然能和葡萄牙使者无障碍沟通。

他喜欢军略,他渴望上阵杀敌,于是他给自己封了一个官: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在皇宫外建了豹房,饲养猛兽,平时就是当驯兽师,来体验训练军队的感觉。后来直接在前线宣府设立了镇国府,自封镇国公,目的就是一旦前线有战事发生,他能第一时间赶到指挥战斗。

他常常从紫禁城溜出,单枪匹马赶到宣府,好几次都是被直到消息的大臣半路拦着,好说歹说劝回来。后来他干脆常驻镇国府,终于让他逮到机会,蒙古小王子入侵应州,他亲自披挂上阵,竟然还亲手杀死一个敌人,最终在他的指挥下,明军获得胜利,史称应州大劫。

史书说他荒淫无度,荒废朝政,恣意妄为,但是不能忽略的是在他治下,明朝国内安居乐业,税收稳步增长,超过了史学家高度评价的弘治中兴,对外获得了少有的与蒙古人作战胜利,甚至还主动进攻蒙古人,这些都是成化、弘治包括后来的嘉靖等等都没有做到的。所以朱厚照的历史口碑两极分化。

女人不少却没有子嗣

朱厚照没有像他老爹那样一辈子只宠一个女人,他有不少女人,但是却没有一儿半女,不出意外应该是不孕不育症,如果哪一天某个妃子肚子大了,也许可能是别人开的枪!

不过朱厚照并没有太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因为他觉得他还年轻,就算生不出儿子,他还可以过继嘛,反正现在还不愁。

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竟然是一次坐船看鱼就要了自己的命。当时朱厚照讨伐宁王叛乱返回途中,经过淮安清江浦,看见别人抓鱼,也想体会下乐趣,技术不到位,落水染病,半年后驾崩,时年三十一岁。

朱厚照没儿子,那就需要从宗室里面挑血缘比较近的来继承皇位。

明孝宗就朱厚照一个儿子,所以朱厚照没有兄弟,只能往上一辈去挑选。明孝宗倒是有十来个兄弟,他是明宪宗第3个儿子,前面两个哥哥都是早夭,明宪宗第四个儿子就是兴献王朱祐杬。

当时负责选继位者的内阁杨廷和等人看到兴献王资料的时候,眼前一亮,几个条件让杨廷和等人觉得无比满意:

1、兴献王已死,他的儿子继承皇位的话就少了父亲干政的隐患;

2、当时朱厚熜15岁,小孩子对于杨廷和等人来说好控制,便于自己施展政治抱负;

3、朱厚熜聪明伶俐,相信经过他们的调校一定会成为好皇帝。

于是内阁向张太后禀告之后确定朱厚熜继承皇位,这就是后来的嘉靖。

失算的杨廷和

本以为小孩子,自己这帮政治老骨头还不是把他收拾得服服帖帖的,哪知道朱厚熜还没进北京城呢,就给这帮老臣一个下马威,这就是大礼仪的开端!

杨廷和等人的意思是让朱厚熜从侧门进北京,先当太子,然后再当皇帝!

朱厚熜不答应,他的意思很明确,自己来就是当皇帝的,他不做朱厚照的太子,他要以皇帝身份进北京,所有人等都要到城外以皇帝的礼仪迎接自己!

双方僵持不下,最后张太后出面同意朱厚熜以皇帝身份进北京。杨廷和怎么也想不明白,一个15岁的孩子政治感知力这么强。

其实这还仅仅是开始,在嘉靖40多年的统治下,徐阶、高拱、严嵩、张居正,多少人精都被他收拾得服服帖帖,甘心为嘉靖服务,嘉靖可谓是古今权术第一。


荣耀历史


根据《明史》记载,明武宗的爷爷明宪宗总共生了十四个儿子,其中皇长子、皇二子和皇十子皆早夭。

(影视剧中的明宪宗)

也就是说,明宪宗活下来的顺利成人的儿子共有十一个。

皇三子就是明孝宗朱祐樘。

皇四子兴献王朱祐杬,也就是朱厚熜的爹,他有两个儿子,一个早夭,一个就是朱厚熜。

皇五子岐惠王朱祐棆,只有两个女儿,没有儿子,所以最后除国。

皇六子益端王朱祐槟,这位皇子的生育能力比较强,有四个儿子。

皇七子衡恭王朱祐楎,这位皇子估计是明宪宗所有儿子中最能生的,共有七个儿子。

皇八子雍靖王朱祐枟,无子,除国。

皇九子寿定王朱祐榰,无子,除国。

皇十一子汝安王朱祐梈,无子,除国。

皇十二子泾简王朱祐橓,有一个儿子,早夭,除国。

皇十三子荣庄王朱祐枢,是明宪宗所有儿子中第二能生的,有六个儿子。

皇十四子申懿王朱祐楷,无子,除国。

(影视剧中的明武宗)

从这个列表来看,古代人太容易断后了,在婴孩夭折率极高的年代里,即便是皇家也不能保证有子嗣能够传宗接代。那些“无子”被“除国”的皇子中应该有许多是有过儿子但却未成年就夭折的。

所以,统计一下,明武宗总共有18个堂兄弟,按照明朝“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继位法,上位的只能是皇四子朱祐杬的朱厚熜。

明朝的时候不是战乱,也不是儒家伦理纲常还没有占据统治地位的汉唐时期,选择皇帝可以有多种方法和标准,在明朝就一个标准,立嫡立长。

所以不是群臣选择了朱厚熜,而是天命在朱厚熜。

这也就是朱厚熜为什么要和群臣抬杠的原因,他爹就一个儿子,按照古代的伦常,那他必然要成为他爹的嗣子,如果因为当皇帝就抛弃这种人伦,其实也是说不过去的。

(影视剧中的明世宗朱厚熜)

不管朱厚熜是借题发挥,来收拢权力,还是确实发自内心的孝道,总之,他的所作所为是有凭有据的,从封建伦理来说,很站得住脚。

这也是他和群臣抬杠的底气。

至于那些要和皇帝杠的群臣,我相信大部分还是为了维护他们心目中的大统,而不仅仅是为了争权夺利。


欢迎关注、转发、评论,以史为据,闲话和你一起聊聊历史上那些事。



闲话说历史


朱厚熜,朱厚烨,朱厚炫,朱厚煌,朱厚熠;朱厚燆 ,朱厚烃,朱厚熑 ,朱厚煐,朱厚炳 ,朱厚煃等都是武宗朱厚照的堂弟。

选择朱厚熜是当时的内阁首辅杨廷和做的决定,选择朱厚熜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1.年龄小。朱厚熜登基时只有13岁,年龄小,便于学习皇帝礼仪。同时,13岁的朱厚熜也未展现出其高超的政治手腕与桀骜不驯的个性,以内阁所代表的文官集团觉得立他为帝便于他们控制。

2.父亲已逝。由于新皇帝以堂弟亲王身份继武宗之位,是以小宗入大宗,所以必须尊武宗之父孝宗为生父(皇考),认自己的真实生父为叔叔(皇叔考)。如果新皇帝的生父仍活着,这项工作便不便进行。朱厚熜的父亲兴献王在朱厚熜继位时已经去世,故杨廷和认为朱厚熜合适。

3。朱厚熜才思敏捷,机敏智慧。是做皇帝的料。



gujialu


明武宗的堂弟是蛮多的:朱厚熜,朱厚烨,朱厚炫,朱厚煌,朱厚熠 ,朱厚烃,朱厚熑 ,朱厚煐,朱厚炳 等等。

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十四日,朱厚照死于豹房,终年31岁。朱厚照一生嫔妃如云 美姬常拥,但他没能为自己留下后嗣,而他又是孝宗皇帝独子,也就是孝宗一脉断了。这个混蛋皇帝在死后也给大臣留下了难题——谁来继承皇位?

这种事儿当然交给内阁了,其实就是交给内阁首辅——杨廷和。

在这件事儿上,杨廷和是有点小算盘的,他选择了宪宗皇帝之孙、孝宗皇帝堂侄、兴献王朱祐杬长子——朱厚熜。

为什么是他?我看朋友们说的都挺好:

1、兴献王已死两年,他的儿子继承皇位的话就不必顾虑父亲干政;

2、当时朱厚熜15岁,这个年纪不大不小,太小了,杨廷和怕担上弄权的骂名,太大了,还体现不了杨廷和的水平;

3、朱厚熜风评不错,聪明还用功,从长远计划,是正确的。

我就从另一方面来说一下我的看法:

4、朱厚熜的出身

众所周知,明朝严格遵守嫡长子制度的。杨廷和是从明宪宗的儿子很多,选择的范围看似挺多,但要从其母系的身份地位来看,其实选择余地不大。

宪宗皇帝只立过两个皇后,都无子,他最喜爱万贵妃倒是有个儿子,不过早夭了。其他后妃中身份最高的要数邵贵妃了(追封孝惠邵皇后)。邵贵妃生有三子:兴献王朱祐杬、岐惠王朱祐棆、雍靖王朱祐枟,其中后两位都无子,只有朱祐杬有一个独子朱厚熜,所以,综合以上四点,这位邵贵妃的孙子成了唯一的候选者。

当然,这个孩子没让杨廷和失望,一个“大礼议”就将三朝元老弄蒙了。而杨廷和不是霍光,没多久就辞职不干了。谁也不知道这个孩子那么难以驾驭不是?历史结束了一个混蛋皇帝,然后又选择了一位混蛋皇帝,就是这么任性。


黑水布衣


首先,说明的是明武宗有很多很多的堂弟。

朱棣从大哥朱标家将帝系抢夺过来后,他的其他兄弟都还是有后裔继续繁衍的。

所以,在明武宗朱厚照去世之后,国不可一日无君。大明王朝需要重新选择一位君王。

怎么选?按照关系亲近来定。

亲近关系怎么定,别急,朱元璋老人家早就为后代子孙操劳过这件事了:《皇明祖训》。

明武宗生母张太后和当朝首辅杨廷和根据《皇明祖训》中的“兄终弟及”原则,选定了当时年仅15岁的兴王朱厚熜。

按照亲近关系,朱厚熜的确是第一人选。

朱厚熜的父亲兴献王是明宪宗第四子,明宪宗的长子和次子均早殇,所以第三子明孝宗朱佑樘即皇位。

明孝宗之子明武宗朱厚照无嗣后,按长幼亲疏关系论,兴献王独子朱厚熜与明武宗最为接近。

所以,朱厚熜第一顺位无可争议。

朱厚熜的评价

谁也没有前后眼,贵为内阁首辅杨廷和也是。

朱厚熜绝对是一个早慧且聪明的人,12岁就继兴王位,15岁被选为皇位继承人进京入主大统。

但是,嘉靖帝骨子里是一个自负的人,而且作为一个半路藩王继承皇位的皇帝,嘉靖帝对于皇权十分看重。

这一点,从他即位没多久就掀起了“大礼议”之争就可以看出,以至到了掌权后期,朱厚熜已经做到了与群臣的对立面,重用严嵩,长期不上朝,形成了强烈的君臣隔阂。

所以,杨廷和选择朱厚熜继皇位,他没有私心。

朱厚熜继位后,出于对皇权的渴望,渐渐走到了群臣的对立面,这种局面是老首辅不曾想到了。

功过自有后人评!

最后,附上朱元璋为朱标和朱棣这两支定下的谱系:

朱标后裔:允文遵祖训 钦武大君胜 顺道宜逢吉 师良善用晟

朱棣后裔:高瞻祁见祐 厚载翊常由 慈和怡伯仲 简靖迪先猷

一看,朱标后裔的字辈就是正儿八经的钦定皇系,只不过被老四朱棣抢走了皇位~


古今众谈


简单来说,群臣不知道朱厚熜难以驾驭。

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明武宗朱厚照驾崩,年三十一。

对于大明王朝的大臣们而言,皇帝死了并不是什么大事,尤其死的是一个很不讲究的皇帝。可刚刚升天的正德爷连一个子嗣都没留,满朝文武需要考虑接下来由谁来执掌大明这艘巨舰。

第一,掌舵者只能是朱家人,这是废话,全天下也找不出一个敢篡位的。第二,掌舵者的血缘关系跟明武宗要足够近,如果能低明武宗一辈最好,这是传统。第三,掌舵者最好少不更事,易于操纵,这是潜规则,大臣们打的小九九。

按照传统,首选是明武宗的侄子,可是明武宗的父亲明孝宗只有两个儿子,长子就是明武宗,次子早夭,没留下子嗣,则明武宗没有侄子,这一条路堵了。

退而求其次,看明武宗的堂侄子。

明武宗的爷爷明宪宗比较高产,一共有14个儿子,早夭了三个,再除去五位长大成人但是无子的,只有6个留有后代。其中明孝宗最为年长,连带着明武宗的年纪也甩开了堂弟们一截,以至于他升天的时候,还没有堂侄子。

那就再退,直接选堂弟吧,给明武宗认一个弟弟。

按照立长的规矩,大臣们瞄上了明孝宗的四弟(明孝宗排第三,两个哥哥早夭)兴献王朱祐杬(yuán)的子嗣。朱祐杬有两子,长子早夭,次子朱厚熜时年15岁,已经在兴王位上坐了两年。

朱厚熜并不是明武宗诸位堂弟当中最年长的,至少他的六叔朱祐槟的长子朱厚烨就比他大,但明武宗升天时朱祐槟还健在,迎立朱厚烨简直自找麻烦,更不利于给明孝宗找儿子。

对比之下,朱厚熜就非常合适,他又一向以聪慧闻名,杨廷和等大臣相信他在自己的教育下能够成长为明孝宗那样的明君。

不过现实没有按照大臣们的预想前进,15岁的朱厚熜有着50岁的政治头脑,还未进京城就跟大臣们闹了起来,并通过大礼议摆脱了群臣的控制,独揽大权,成为大明真正的掌舵人。


平沙趣说历史


明武宗朱厚照,莫名其妙的因为落水而染病,英年早逝。

因为明武宗没有留下子嗣,所以最后由其堂弟朱厚熜继承大统,登基为帝。


明世宗朱厚熜其人。

明世宗朱厚熜(1507年~1567年),是明宪宗朱见深之孙、明孝宗朱祐樘之侄、兴献王朱祐杬之子、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

朱厚熜生于1507年,于1567年驾崩,活了60岁,是明朝皇帝中寿命比较长的皇帝。

明世宗朱厚熜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1521年-1567年1月在位,年号嘉靖,也称嘉靖皇帝。

大臣们太小看了朱厚熜。

如果大臣们早知道朱厚熜即后来的嘉靖皇帝如此厉害,能够将朝廷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相信他们是不会有当初的选择的。

朱厚熜当时作为藩王,年纪幼小,尚未成年,父母亲人已经去世,无依无靠,茕茕孑立,看起来是没有什么根基的,所以大臣们觉得选择他继承大统能够任由他们来摆布。

朱厚熜年纪幼小,没有自己的根基。

大臣们现在朱厚熜继承大统之时,年仅14岁,对于一个个经历了宦海沉浮的官员们来说就是一个小毛孩,没有任何威胁。

朱厚熜作为一个14岁的孩子,是没有,也没有时间来建立自己的根基和培养自己的党羽的,所以在大臣们看来无非就是换个人当皇帝而已。

因为朱厚熜当时年纪幼小,没有根基党羽,没有父母依靠,所以当时的大臣都小看了他,认为他会成为一个听大臣话的皇帝,所以现在让他继承大统。


花开花落缓行客


我是老T,我来回答。

明武宗可以算是明朝皇帝中最有个性的一位。



(图为明武宗朱厚照)

朱厚照的父亲明孝宗一生只宠爱张皇后,而张皇后只生下两个儿子,次子朱厚炜早夭,皇位继承人就非朱厚照莫属了。由于皇位继承人具有确定性,那朱厚照根本不需要在这方面瞎操心,更有多余时间往其他方面发展。

当上皇帝后的朱厚照并没有因为皇位的束缚而收敛,在应州战场上与普通士卒同吃同住,又多次出宫寻乐,个性独特,思想解放,完全没有皇帝的架子。

然而这位个性独特的皇帝却英年早逝,在亲征回程的路上,朱厚照不慎坠入湖中,引发肺炎,最终驾崩,时年31岁。

因为朱厚照走得突然,又没有留下子嗣,所以朝中的大臣只能从朱厚照的11位堂弟中选择一人继承大统。



(图为明世宗朱厚煾)

朱厚煾为什么会在这11人中脱颖而出,被朝廷看中?老T认为有以下两个原因。



(图为内阁首辅杨廷和)

一、朱厚煾被选为继承人跟杨廷和有直接关系,杨廷和在正德七年出任首辅,到朱厚照驾崩时已经有9年首辅资历,在朝廷里说话有一定分量。而朱厚煾在11位人选中年龄最小,进宫时只有12岁,且父亲已经去世,杨廷和认为他年纪小,好控制,但后来的事情证明不是这么回事。

二、遵循“立嫡立长,兄终弟及”原则,朱厚煾是明宪宗的孙子,是明孝宗的侄子,相比其他堂弟,朱厚煾这一支更加靠近皇室血亲。而朱厚照驾崩后只能从明孝宗的弟弟中选择,兴献王朱祐杬是孝宗最年长的弟弟,朱祐杬已经去世,只能由朱祐杬的次子朱厚煾继位了。


老糖讲史


这是一件出乎意料的事情,但选择朱厚熜是嫡长制的必然结果

明朝的宗法制度

明朝关于皇位继承的制度延用了前朝的嫡长制,并且在大臣们的监督下,明朝的嫡长制执行的算是比较到位的。

如明初时,懿文太子朱标早逝,由其子朱允炆继位,这就是嫡长制的原因。正统年间,明英宗朱祁镇北狩期间,由景泰帝朱祁钰继位,这也是嫡长制的原因。包括万历年间,著名的国本之争,立皇长子朱常洛而不立皇三子朱常洵,这还是嫡长制的原因。当然,今天要说的明武宗朱厚照之后,立朱厚熜为帝,当然也还是嫡长制的原因。

什么是嫡长制?

所谓嫡长制,简单概括起来有这样两句话: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嫡子,就是正妻生的儿子,对于皇帝来说,正妻自然指的是皇后,皇后生的儿子算是嫡出,称为嫡子,其它所有妃嫔生的儿子,算是庶出,称为庶子。在确定皇位继承人的时候,皇后生的儿子是第一人选,如果皇后有多个儿子的话,那么就立其中年龄最大的那一个。

如果皇后没有儿子,那么所有的庶出的儿子具有相同的资格,应该选择年龄最大的一个。

皇帝死后,应该由皇帝的儿子继承大统,这叫父死子继。如果皇帝没有儿子,那么应该由皇帝的兄弟来继承皇位,这叫兄终弟及。 明武宗朱厚照

明武宗的实际情况

明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三月,明武宗朱厚照驾崩。接照嫡长制的原则,此时应该是在朱厚照的儿子当中选择一位符合嫡长制要求的继承皇位,但朱厚照没有儿子。

按照嫡长制,在皇帝没有儿子的情况下,应该由皇帝的兄或者弟来继承皇位,尴尬的是明武宗是孝宗皇帝的独子,没有兄弟。在这种情况下,以内阁首辅杨廷和为首的大臣们对于嫡长制进行了一次结合实际的活学活用。 内阁首辅杨廷和

嫡长制的活学活用

具体来说,就是把考察对象上移一辈,由于明武宗没有兄弟,那么就考察其父明孝宗朱佑樘的兄弟辈。明孝宗的父亲明宪宗朱见深一生有两位皇后,第一位皇后吴氏,在位不到两个月就被废后,无子,另一位皇后王氏,一生也没有子嗣。明孝宗的生母是纪淑妃,孝宗即位后,追封其母为孝穆皇后,这样以来,孝宗也可算得是嫡子。那么这个时候的第一人选就应该是明孝宗的同母弟弟。但纪淑妃只有明孝宗一个儿子,这个人选又不存在。

接下来应该在其它的庶出儿子当中选择年龄最长的。从年岁上来说,明孝宗朱佑樘是皇三子,由于前面两个哥哥的早夭,他成了实际意义上的皇长子。仅次于他的是由邵贵妃所生的皇四子兴王朱佑杬。

嫡长制规定的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都是以小继大,但此时如果由兴王朱佑杬继位,就成了以大继小的“侄死叔继”了,显然不合适。当然,这个时候兴王也已经死了。所以,在兴王这儿继续“父死子继”,由兴王的儿子来承袭兴王王位,再进一步承袭皇帝位,就比较合理了。因为兴王的儿子算是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从大的方面来说,也符合兄终弟及的原则。而这个时候,兴王在世的儿子,只有一个,就是后来的嘉靖皇帝朱厚熜。

嘉靖皇帝朱厚熜

其实,此时朱厚照的堂兄弟当中,还有一位比朱厚熜年龄大八岁,是益王朱由槟的儿子朱厚烨。但朱厚烨的父亲朱由槟是皇六子,排在兴王朱佑杬之后,所以,应该选择朱佑杬的儿子。

继位以后的事儿

朱厚熜即皇帝位后,以杨廷和、毛澄等人为首的大臣们又认为,朱厚熜是小宗入大宗,应该过继,也就是要求嘉靖帝认明孝宗为皇考,认自己的生父兴献王为皇叔。这样以来,兄终弟及就成了父死子继,那么明武宗这个皇帝就有点不明不白了。这个事情遭到了嘉靖帝朱厚熜的强烈反对,君臣之间展开了一场长达三年的争论,史称大礼议事件。

大礼仪事件以大臣们的完败结局,自此后嘉靖帝开始了长达四十余年的统治。

选择朱厚熜是当时情况下的一种必然,后来的情况是当时的大臣们始料未及的。如果非要说两者之间有联系,那么应该说一切都是由杨廷和代笔的那份《明武宗遗诏》惹的祸。


绿野农夫961


个人感觉,弘治皇帝的张皇后真有可能不是明武宗的亲生母亲。天底下哪有母亲不疼儿子的,她儿子死了,她应该给她儿子立嗣啊,当时益王的孙子都几岁了,把这个孩子过继给武宗不就得了,而且这孩子爷爷,父亲辈的都在,以后的大礼仪事件也不会发生,发生了也就那么一回事,北宋的濮仪事件不也那样吗?

张皇后不给武宗立嗣,而给孝宗过继儿子?嘉靖哪一脉就嘉靖一个人,益王一脉,儿子几个,还有一个孙子,把这孙子过继给武宗,小宗入嗣大宗,在哪个时代正常的很。张皇后直接让自己儿子绝嗣,在哪个时代是不可理喻的,他们家是真有皇位继承的啊。而且这事杨廷和肯定有私心,给嘉靖的诏书就是继承皇位,还没说清楚入嗣问题。后来嘉靖来过入统不入嗣,搞出大礼仪事件。所以杨廷和后来倒霉也是活该,有果就有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