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萬曆朝鮮戰爭痛打十四萬倭寇,請問這一仗打出了多少年的和平?

魯大頭


明朝萬曆抗日戰爭痛打十四萬倭寇,一仗打岀了多少年和平?對於發生在中國近代史上的8年抗戰,國人耳熟能詳,婦孺皆知;然而,對於發生在400多年前中國歷史上的另一次長達7年之久、影響和奠定了東亞格局、帶來300年和平的抗日戰爭—— 萬曆援朝抗倭戰爭(亦稱壬辰戰爭),國人卻淡忘了。我們今天重溫這段歷史,也是為了鑑古知今。

1588年,日本太閣豐臣秀吉基本統一日本後,為了平息國內武士對分封不均的不滿併為削弱各個諸侯勢力,決定對外發兵,以獲取更多的土地。1592年3月,豐臣秀吉共調動軍隊九個軍團共14萬人渡海至朝鮮作戰,以宇喜多秀家為總指揮官。在一切工作準備就緒後,豐臣秀吉以朝鮮拒絕攻明為由,於4月正式開始了對朝戰爭。



萬曆朝鮮戰爭的過程

釜山登陸:為了侵略朝鮮,豐臣秀吉早在1591年(日本後陽成天皇天正19年、明神宗萬曆19年、朝鮮宣祖24年)開始進行準備。1592年(明神宗萬曆20年、日本後陽成天皇天正20年《同時於同一年改年號為[文祿]》、朝鮮王朝宣祖25年)3月,豐臣秀吉共調動軍隊30.6250萬人,以15.8700萬人之陸軍部隊區分為九個軍團渡海至朝鮮作戰,以宇喜多秀家為總指揮官。在一切工作準備就緒後,豐臣秀吉以朝鮮拒絕攻明為由,於4月正式開始了對朝鮮的戰爭。4月12日其第一軍團18700人先渡海至對馬島待命。4月13日九軍出發之命到達,4月14日侵朝的日軍首先於釜山登陸,19日後的5月2日克朝鮮王京漢城,6月15日陷平壤。



明軍援朝:面對日軍的大舉侵略,朝鮮各地的有力鄉士自立組織義軍,阻擊了日軍的前進。當時朝鮮全國八道已失,僅剩平安道以北,靠近遼東半島之地義州一帶尚未為日軍所陷,宣祖李昖派幾批使臣去明朝求救。朝鮮的使臣們除了向萬曆皇帝遞交正式的國書外,分別去遊說明朝的閣臣、尚書、侍郎、御史、宦官,甚至表示願意內附於明朝,力圖促使明朝儘快出兵援朝。

而明朝朝廷亦認為“倭寇之圖朝鮮,意實在中國,而我兵之救朝鮮實所以保中國”。因此,不久後便答應宣祖李昖渡過鴨祿江,居住在大明領土遼東半島的寬奠堡,等於正式受到明廷的保護,同時出兵援助朝鮮。

初戰不利:最終在6月15日參將戴朝弁與遊擊史儒開始率軍渡江,根據《宣祖實錄》記載一共有1029名士兵、馬1093匹。首梯由初七日由史儒率領發兵,次梯則是初十日由王守官領兵發兵。



6月間朝鮮使節李德馨屢次上書明朝遼東巡撫郝傑,並在巡撫帳下日夜痛哭不走,遼東巡撫受其感動,遣副總兵祖承訓率騎兵5000人渡鴨綠江救援朝鮮,與日軍戰於平壤城。但因天雨馬蹄紛紛潰爛,加上祖承訓不知善用騎兵之利,反而領兵輕率進入平壤城內,城內多狹巷,騎兵不但無法衝鋒,更成為日軍鳥銃伏擊的對象,導致軍潰將亡,承訓僅以身免,朝廷震動。

7月17日黎明,祖承訓以遊擊史儒、王守官等為先鋒統軍進迫平壤炮城,史儒率領千總馬世龍、張國忠兩官先入城,手斬敵首10級,遭到鳥銃命中而亡。軍隊潰散,祖副總兵一日之內敗退過大定江,朝鮮急派兵曹參知沈喜壽往九連城,希望楊紹勳總兵能命令祖承訓副總兵暫時留守在朝鮮境內,但祖承訓撤退過速,已經渡過鴨綠江。

明軍增援:明軍自7月起多次派遣遊擊沈惟敬到朝鮮,甚至遠赴平壤與倭軍談判,其目的在於拖延時日以待大軍集結。同時先派出先鋒,不過因為考量到朝鮮的軍糧缺乏,所以暫時駐兵在遼東境內,根據《宣祖實錄》紀載,所派先鋒人數為6000人,其中有副總兵祖承訓的薊州鎮兵2400人,和本來要派往建州衛的南軍炮手600人,遊擊張奇功麾下3000人。至於總兵力則是號稱10萬人,實際派發在7萬人。



12月,明朝政府以宋應昌為經略、李如松為東征都督,率4萬精銳明軍渡過鴨綠江,大舉援助朝鮮,其中攜帶了大量的火繩槍和火炮。1593年1月8日,李如松取得平壤戰役勝利,從根本上扭轉了朝鮮的戰局。明軍乘勝進軍,收復了朝鮮三都(王京漢城、開城、平壤)十八道中的二都五道。滋生輕敵情緒的明軍騎兵在2月27日碧蹄館戰役中被優勢兵力的日軍挫敗。由於兵力不足,李如松退保開城一線,並派敢死隊奇襲日軍龍山大糧倉,日軍全線被動,陷入困境。至此雙方陷入相持階段。

日軍借和談為掩護南撤,明軍隨後南進,至5月下旬,除全羅和慶尚二道部分沿海地區為日軍佔領外,其餘各地全部被收復。7月底,李如松率大部明軍回國。明、日開始議和後,由於語言不通,和談由沈惟敬和小西行長實際操縱。在雙方和談條件差距太大,不可能達成妥協的情況下,兩人相互串通,以假協議回報各方。這場和談鬧劇一直持續到1596年9月。豐臣秀吉發覺受騙後大怒,決定再次發動戰爭。

再次入侵:1597年7月末,豐臣秀吉發佈進攻命令,以八隊14萬的兵力進攻朝鮮。日軍再次長驅直入,迫近京城,沿途劫掠殺戮,慘不忍睹。

9月7日明軍在稷山阻擊日軍成功。16日,被重新起用的李舜臣在鳴梁海戰中以少勝多,大敗日海軍。海陸戰場的勝利遏制了日軍攻勢。朝鮮義兵也大舉活動,使日軍供應發生困難。日軍很快耗盡銳氣,無力北進。在明朝政府大力支援下,明軍作戰總數達到7萬人,轉入戰略反攻階段,12月,中朝聯軍長途奔襲發動蔚山戰役,企圖殲滅據守當地日軍。但由於城堅難攻,相持10日後,日軍大舉來援,明軍被迫撤退,途中被追襲擊,損失慘重。兩軍再次相持,明海軍進入朝鮮海域,逐漸掌握了制海權。



1598年8月,聯軍兵分三路,再次發動進攻,但因一路被擊敗,其餘二路被迫退兵。但戰爭形勢對日軍大大不利,日軍盤踞在幾處孤立的據點,互相不能支援。面對聯軍8萬以上的兵力毫無對策。8月18日,豐臣秀吉病死,日軍隨即撤軍。11月12日,明、朝聯合海軍在露梁海戰中,獲得勝利,但李舜臣和明將鄧子龍戰死。露梁海戰後,日軍退回日本,殘餘日軍也基本被消滅。中日萬曆朝鮮至此結束,中朝取得最後的勝利。

萬曆朝鮮戰爭對東亞局勢的影響

萬曆朝鮮之役 對當時東亞的政治軍事格局有著重要影響。由於此役,朝鮮從亡國到復國,付出了數十萬軍民傷亡的沉重代價。由於此役,日本豐臣秀吉集團的勢力元氣大傷,為其不久後的垮臺埋下伏筆,日本隨即進入德川幕府時代。此役戰勝國大清比日本也好不到哪去,尤其是軍力損失高達六成左右,大明王朝的衰退拉由此開帷幕。因此,從長遠來看,萬曆朝鮮之役實際上起到了重新整合東亞各國政治軍事力量的作用。

具體來看:

明朝7年的戰爭方面雖慘勝,但卻帶來了嚴重的後果:削弱了遼鎮的軍事實力。此戰後遼鎮的精銳損失殆盡、戰鬥力嚴重下降;短時間無法恢復。據戶科都給事中李應策統計,遼東原有兵額95000人,至萬曆二十八年(1600)只有40000,也就是說減少了60%;萬曆朝鮮戰爭之後,明代獨大的格局被打破。國不強則軍不強,軍不強則國不寧。明朝在遼東軍事實力的下降,防禦能力弱小,當地少數民族開始乘機騷動:蒙古猖獗,努爾哈赤建金,萬曆朝鮮戰爭的後遺症出現。假如明朝沒有援助朝鮮,那麼明帝國的壽命也許會更久,可惜歷史有沒有假如。而這一戰也是明帝國最後的榮耀,之後明朝不復昔日榮光。




朝鮮在戰爭裡被日軍侵略,使得人民流離失所,在戰爭期間,大量人口死亡或被日本軍隊擄掠。首都漢城的戶數從戰前的8-9萬戶減到戰末3-4萬戶。戰後全國人口只有戰前的六分之一,十萬人口被日本掠奪。戰後百業蕭條,農產量更是大減,使得朝鮮社會處於崩潰邊緣,因本場戰爭之故,朝鮮與日本從此不共戴天。在戰爭之後,朝鮮斷絕了與日本的邦交,直到1604年時朝鮮高僧惟政訪日,此為與日本和解的破冰之旅。至1609年,朝日簽訂《己酉約條》,宣告正式結束戰爭狀態。

日本的豐臣家侵朝失敗,使其嫡系部隊受到損失。此事遭到五大老之一德川家康的利用,於1600年展開關原之戰,反德川聯合軍與豐臣文治派的聯軍(史稱西軍)同德川軍與豐臣武功派的聯軍(史稱東軍)間的戰爭,豐臣秀吉之子豐臣秀賴雖然尚年幼,其母澱夫人實際掌權,在東、西兩軍中保持中立。但此戰之以德川家康的大獲全勝而結束,故使豐臣家的威信大不如前。1603年,德川家康任徵夷大將軍,開創江戶幕府,1615年大坂夏之陣德川家康徹底殲滅豐臣家。

萬曆朝鮮戰爭阻止了任性的日本鐵蹄,讓朝鮮擺脫了被奴役的困境,讓明朝土地沒有成為戰火蔓延的殺場。戰後日本閉關鎖國,朝鮮國力銳減,明朝國力衰落,因此東亞保持了長期的和平狀態。東亞各種力量沒有了明朝的遮蔽,發展空間客觀上寬鬆起來,從而有了崛起的可能。

這場戰爭成為東亞各種力量發展的一個新的窗口,奠定了這一區域三百年的基本格局。


lm愛國者


萬曆朝鮮戰爭,是發生在明朝萬曆年間在以援助朝鮮為手段,實際打擊日本領土擴張野心的一場戰場,在日本稱為文祿慶長之役,朝鮮稱為壬辰倭亂。在這場戰爭中,豐臣秀吉共調動軍隊九個軍團共14萬人渡海至朝鮮作戰,爭初期處於優勢,一個月攻陷朝鮮京城,驅逐朝鮮國王李昖。明朝集結遼東軍及三千戚家軍約4萬人由宋應昌、李如松統領,奔赴朝鮮作戰。

日本這個國家由於是島國,只要想擴張領土就只能考慮朝鮮和中國大陸,所以日本算是東北亞最大的戰爭策源地,那麼在萬曆朝鮮戰爭之前,日本在唐朝也曾經和中國交戰,從歷史角度來說,只要日本戰敗,東北亞就會和平幾百年。萬曆朝鮮戰爭之後,直到清朝的晚期日本再次入侵朝鮮,繼而發生中日甲午海戰,至少奠定了整個東北亞300年的和平。

萬曆朝鮮戰爭發生的時候,正好是處於明朝中晚期國力最為強大的時候,由於張居正實行的青苗法、考成法、一條鞭法等新政,明朝國力日漸恢復,大量冗員沒裁撤,國家收入大幅增加,至少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國內矛盾。這樣的背景讓萬曆有能力用兵朝鮮,而錢糧的富足也讓當時的明朝部隊有較高的作戰能力,實際上只要餉銀給足,在給予比較好的訓練,古代的部隊都能有一定的戰鬥力,在有一兩個名將指揮,基本上吃不了大的敗仗。縱觀萬曆朝鮮戰爭,明朝第一階段兵力不過幾千,最高峰時期也不過7萬,而且使用的是東北的邊軍,還沒有使用傾國之力,日本已經應接不暇。

其次在武器裝備上,明朝當時裝備的仿製西方國家的槍炮遠遠要比日本的水準更高,這樣也導致了日本的失敗,在加上日本的水師不擅長於遠洋海戰,這都是日本失敗的原因。

當然從結果來說,雖然萬曆朝鮮戰爭最後為東北亞贏得了幾百年的和平,但是間接來說卻讓明朝江山陷入了更深層次的危機。畢竟在萬曆朝鮮戰爭中,遼東的部隊損失比較大,尤其是死傷了很多常年和蒙古女真人作戰有經驗的私兵,這樣就讓遼東的少數民族有了一定的發展喘息空間,為後期後金的崛起製造了機會。

而且萬曆朝鮮戰爭和同時的另外兩場戰爭,迅速耗費了萬曆朝政策改革好不容易積累下來的盈餘,後期改革被廢止後明朝的國家可支配收入一直很低,導致不斷加賦百姓,這幾乎是一個死循環,直到把明朝給逼入絕路。


老龍史社


我個人覺得這一仗並沒有打出和平,相對的卻打出了民朝的衰敗。

首先講一講“萬曆朝鮮戰爭”(朝鮮稱“壬辰倭亂”,日本稱“慶長之役”)的經過。

15世紀中葉至16世紀後半葉期間,日本處於各地大名割據的狀態中,史稱戰國時代。在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兩位大名的努力下,日本趨於統一。逐漸平定各地大名、併成為“天下人”的豐臣秀吉,表現欲入侵明朝之意。1587年6月,秀吉結束九州之役的之後,將入侵明朝的構想具體化:

先派兵佔領朝鮮;自己渡海至明朝,居留寧波;隨後佔領天竺;再派豐臣秀次佔領明朝的首都北京。他計劃在這一目標制定之後的第七年(1594年)奉正親町天皇遷都北京。

由此可見,日本這個民族的侵華構想的確是一以貫之。

豐臣秀吉於1590年統一日本後,動用西國大名為主力,打算以朝鮮出征為名以發洩文治派不滿的勢力(以石田三成等奉行為代表)與武功派(包括加藤清正、福島正則等武將)的鬥爭。

朝鮮在宣祖二十三年(1590),以黃允吉為通信正使、金誠一為副使、許宬為書狀官,派遣使團攜帶國書交聘日本。豐臣秀吉之後於1591年6月命對馬大名宗義智通告朝鮮國王宣祖李昖,回覆國書表示將於次年春天假道朝鮮進攻明朝,請予協助。秀吉致書朝鮮國王如下:

日本豐臣秀吉,謹答朝鮮國王足下。吾邦諸道,久處分離,廢亂綱紀,格阻帝命。秀吉為之憤激,披堅執銳,西討東伐,以數年之間,而定六十餘國。秀吉鄙人也,然當其在胎,母夢日入懷,佔者曰:‘日光所臨,莫不透徹,壯歲必耀武八表。’是故戰必勝,攻必取。今海內既治,民富財足,帝京之盛,前古無比。夫人之居世,自古不滿百歲,安能鬱郁久居此乎?吾欲假道貴國,超越山海,直入於明,使其四百州盡化我俗,以施王政於億萬斯年,是秀吉宿志也。凡海外諸藩,役至者皆在所不釋。貴國先修使幣,帝甚嘉之。秀吉入明之日,其率士卒,會軍營,以為我前導。

朝鮮收到國書疑懼不已,正使黃允吉認為日本會侵略,副使金誠一認為不會,朝鮮廷議之後,決定從輕通報宗主國明朝,宣祖派遣金應南為使,前去向明朝禮部通報。

豐臣秀吉在久未獲答覆後,於1592年突然派兵入侵,朝鮮節節敗退,並向宗主國明朝求救。明朝隨即派兵入朝支援。這場戰爭從朝鮮半島全境,其間曾於1593年議和並休戰,但1597年(丁酉年)再度爆發戰事。後期雙方陷入膠著,最後由於豐臣秀吉的病逝,日軍於1598年從朝鮮全面撤退,這場日本佔領朝鮮並以之為跳板進攻明朝的行動最終失敗。


其間1593年議和階段,還有一封萬曆皇帝冊封“日本國王”的詔書,現存於日本大阪博物館。詔書內容如下:

奉天承運皇帝,制曰:聖仁廣運,凡天覆地載,莫不尊親帝命。溥將暨海隅日出,罔不率俾。昔我皇祖,誕育多方 。龜紐龍章,遠賜扶桑之域;貞珉大篆,榮施鎮國之山。 嗣以海波之揚,偶致風佔之隔。當茲盛際,諮爾豐臣平秀吉,崛起海邦,知尊中國。西馳一介之使,欣慕來同。北叩萬里之關,肯求內附。情既堅於恭順,恩可靳於柔懷。茲特封爾為日本國王,賜之誥命。於戲龍賁芝函,襲冠裳於海表,風行卉服,固藩衛於天朝,爾其念臣職之當修。恪循要束,感皇恩之已渥。無替款誠,祗服綸言,永尊聲教。欽哉!

這場戰爭(前後兩次衝突)明朝總計出兵約12萬人傷亡3萬,朝鮮出兵36萬人傷亡12萬(平民傷亡近百萬),日本兵力前後兩次合計大約37萬人傷亡17萬,最終以明朝、朝鮮獲勝而告終。可是對中、朝、日三國的影響卻不一樣。

對朝鮮來說,全部國土幾淪為戰場,人民流離失所,戰後百業蕭條、農產大減,經濟秩序多年後仍不能恢復。對日本來說,本想借這場戰爭化解日本內部文官、武將的矛盾,結果由於豐臣秀吉的離世導致日本再次分裂。最終由德川家康統一全國開啟“江戶幕府”時代。


對於戰勝方民朝來說,按理應該高興才是。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根據1569年明兵部侍郎譚綸的記載,明朝軍戶籍總數3,138,300人,實際兵員為845,000人。在帝國北邊服役的軍士推測有50萬人,馬匹10萬匹。若萬曆時期軍隊數目不變的話,援朝兵力按本條目所載資料前後合計約12萬人次(非同時派遣),等於明朝北疆約4.17%的兵力,這個數字不算大,但塞外遠征對於一個農業國家而言仍是不小的負擔。

此戰軍費對明朝形成沉重的財政支出;明稅率極低,只在5.5%-12%之間,故一般官府稅收難以支應大規模突發狀況,援朝軍費實質上是由太倉庫支應。太倉庫在1592年時有白銀7,000,000兩,每年流入約當2,092,000兩;此戰軍費支出,平均一年即達2,400,000兩左右,造成了太倉庫的赤字。加之萬曆三大徵接連發生,導致終萬曆一朝,太倉庫財力匱乏,造成明末財政的紊亂。

除了長期征伐帶給國力日衰的明朝額外負擔外,建州衛首領努爾哈赤也通過此戰觀察了明軍的作戰方式,使他在日後的對明戰役中佔得了情報上的優勢。這場戰爭,實際為清兵入關埋下了伏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