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王西征目的之一,交好西王母:《穆天子傳》第三卷譯文與說明

穆王西征目的之一,交好西王母:《穆天子傳》第三卷譯文與說明

卷三 古 文

〈原 文〉

吉日甲子。天子賓於西王母。乃執白圭玄璧,以見西王母,好獻錦組百純,□組三百純西王母再拜受之。□。

乙丑,天子觴西王母於瑤池之上。西王母為天子謠,曰:白雲在天,丘陵自出。道里悠遠,山川間之,將子無死,尚能復來。天子答之曰:予歸東土,和治諸夏。萬民平均,吾顧見汝。比及三年,將復而野。西王母又為天子吟曰:徂彼西土,爰居其野。虎豹為群,於鵲與處。嘉命不遷,我惟帝女。彼何世民,又將去子。吹笙鼓簧,中心翱翔。世民之子,惟天之望。天子遂驅,升於弇山,乃紀丌跡於弇山之石而樹之槐。眉曰“西王母之山”。

【今 譯】

(次日)甲子日是個好日子。天子做客於西王母。就拿著白玉圭、墨綠色的玉璧,來會見西王母,獻上表示交好的織錦百匹,£絹三百匹,西王母行兩拜之禮後接受了禮品。£

(次日)乙丑日,天子在瑤池邊宴請西王母。西王母為天子唱歌道:“白雲飄蕩在藍天,山谷丘陵兀自出現。道路漫長遙遠,相隔千山萬水之間。希望你健康長壽,還能再回還。”天子答歌道:“我即將回歸東土,和諧治理華夏諸邦。億萬人民公平富裕,我一定回來把你看望。等到三年以後,我一定回到你的身旁。”西王母又對天子唱道:“從西邊的故土遷來,就住在這曠野之上。虎豹成群結隊,烏鴉盤旋在身旁。我奉命守此一方,我是天帝的女兒此地的女王。他們是什麼樣的臣民啊,牽掛著你的心房。吹起笙喲鼓起簧,我的心像鳥兒飛翔。億萬人民的驕子啊,你是上天的期望。”

天子就讓驅馬駕車,登上了弇山,就將這次遠征的行跡刻紀在弇山的石崖上,在旁邊種上一顆槐樹作為標記,銘文眉題是“西王母之山”。

穆王西征目的之一,交好西王母:《穆天子傳》第三卷譯文與說明

考古發現的樓蘭美女可能為穆王所見之西王母之邦人

﹝說 明﹞

西王母之邦大致在羅布泊北濱孔雀河下游北岸臺地鐵板河墓地一帶。白圭玄璧分別代表男女兩性,加之好獻,都是求婚定情的聘禮。詳見報告第二部分“西王母與瑤池新考”一章。

此處前文有缺。按理說西王母應盡地主之誼,主動宴請穆王才對。而卻是穆王宴請西王母,說明穆王在西王母這裡已經反客為主。因為,西王母此前已經接受了穆王的交好求愛。故而出現了穆王宴請西王母的場景。

瑤池就是羅布泊。據王炳華《親歷考古:懸念精絕樓蘭》一書可知當時唯一可能的路線應為從樓蘭遺址往北過庫魯克塔格山脈(即弇山)的東麓峽谷隘口一帶,因為弇山是中原傳說的“日之所入”之山,故而在當時的觀念裡,就是西極。這裡是天山山脈的東南麓,向西看群山高聳入雲連綿不絕,日落於山西天際,古人認為此山西端即天山主峰海拔7443米的托木爾峰及帕米爾高原一帶是太陽回家休息的地方所謂“日之所入”。詳見本書第二部分“西王母與瑤池新考”一章。栽種槐樹,有懷念、懷遠的用意。

據《古本竹書紀年》後來西王母勸穆王不要再西行,就是不讓穆王去塔克拉瑪干沙漠冒險,而所言“甹人”之鳥,可能是生活在塔里木河溼地的一種對人有攻擊性的大型猛禽。

西王母之邦在羅布荒原羅布泊濱,這一帶出土的三四千年前的乾屍,其中外國學者所謂的小河5號墓地的“樓蘭公主”後亦稱“小河公主”,還有建國後考古發現的鐵板河“樓蘭美女”、古墓溝“樓蘭美少女”、女巫等地位尊崇的女屍,其實很可能就是數代西王母。考古發現說明小河5號墓地及古墓溝早期是女權社會,以女為尊為王。加之隨葬麻黃枝,研究者認定這便是文獻傳說所稱的“不死之藥”,現在與《穆天子傳》中所言地理位置相合,則判斷此處即“西王母之邦”。

穆王西征目的之一,交好西王母:《穆天子傳》第三卷譯文與說明

羅布泊衛星圖像“大耳朵”

穆王西征目的之一,交好西王母:《穆天子傳》第三卷譯文與說明

穆王西征西王母之邦的瑤池即古羅布泊

像王書那樣認為西王母之邦和瑤池分別是庫爾勒和博斯騰湖,其實不確。首先是裡數不合,從群玉之山往西三千里,到不了這裡。第二,不要說三千年前的西周中期,就是兩千年前的西漢中期,張騫通西域時期,從樓蘭都不能沿塔里木河谷直接往西到達庫爾勒一帶。據郭沫若《中國史稿地圖集》33頁,上圖是“張騫通西域”路線圖,下圖是“絲綢之路”路線圖,二圖均清晰表明當時的路線,從河西走廊到達樓蘭,不能直接往西,要往北繞道吐魯番烏魯木齊南再往西,或者往南繞到若羌、且末、精絕、于田一線。總之,兩千年前尚且不能直線從樓蘭到達庫爾勒一帶,三千年前就更是不可能了。因為中間要穿越塔克拉瑪干沙漠,當時的塔里木河河谷也不具備交通條件。加之博斯騰湖與羅布泊相比,不堪稱瑤池。據以上種種證據,可以堅信,西王母之邦就在羅布荒原。詳見報告第二部分“西王母與瑤池考”一章。

〈原 文〉丁未,天子飲於溫山,□考鳥。

【今 譯】(四十二天後)丁未日,天子在溫山(博格達山西南麓)飲酒,□考鳥。

﹝說 明﹞

此處脫漏嚴重,四十二天之中,應該有不少內容,但據後文裡西土之數一段看,穆王往西最遠基本上就到了西王母之邦。所以這四十二天的主要內容應該是在西王母之邦逗留和往西北大曠原行進,而且如果是42天,則恰好在隆冬季節翻越天山,可能性不大,所以應該再加上一個甲子60天,即102天之後,即《史記 趙世家》所謂“樂之忘歸”。冬去春來,才告別了西王母,翻越天山往北疆的大曠原。

溫山應該在溽水(瑪納斯河瑪納斯石河子一帶)距烏魯木齊方向兩日路程處,應是烏魯木齊東南達坂城西南海拔4562米的天格爾峰東北麓,或達坂城東北海拔5445米的博格達峰西南麓一帶。達坂城至烏魯木齊的山谷間至今分佈著鹽湖、柴窩堡湖等湖泊,是鳥類棲息地;博格達山有天池,也可能吸引大量鳥類棲息,故而天子在此“考鳥”。根據郭沫若編《中國史稿地圖》的西漢絲綢之路線路,從樓蘭故城往北沿著大約東經90度經線一路往北,經過伊爾託古什布拉克,從覺羅塔格山以東往北到達今天吐魯番盆地一帶,一路到達坂城、烏魯木齊、昌吉、呼圖壁、瑪納斯,瑪納斯河。大曠原應該是今天山北麓烏魯木齊至烏蘇往北的瑪納斯河沖積平原。

穆王西征目的之一,交好西王母:《穆天子傳》第三卷譯文與說明

從羅布泊經達坂城到烏魯木齊一帶

據唐善純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a0b11af20102wz9j.html

希臘神話中鷹首獅身、背生翅膀的怪獸獅鷲稱格里芬(G ryphon/Griffon)或格律普斯(Gryps)。它的身體比8個獅子還要大,高度比100只老鷹還要高,有很長的耳朵,豹子嘴,腳上有爪,大如牛角。有人認為獅鷲代表惡魔,有人則認為它是基督的標誌。據說獅鷲像老鷹一樣築巢,它們居住在從現代烏克蘭延伸至中亞的斯基泰草原,在那裡金子和寶石的儲藏量非常豐富。獅鷲負責看管金礦和暗藏的珍寶,要是有陌生人靠近想要挖掘金子或寶石時,獅鷲會撲上前去把他們撕成碎片。斯基泰人(Scythians)用了在這個區域發現到的巨型石化骨頭作為獅鷲存在的證明,從而使外人不敢前去採集金子和寶石。有傳說認為天神們在巡視時,都是坐在以獅鷲拉動的車子上。也有個傳說是獅鷲嚴守一夫一妻制,對異性伴侶很忠實,要是對方先死了,它不會再找第2只異性同伴,獨自一個過完餘生。另外有人認為獅鷲是馬的天敵,它們會攻擊馬匹,但偶爾也會有例外,公獅鷲如果與母馬交配,則會生出駿鷹(Hippogriff;前半身像獅鷲但後半身像馬的怪物)。獅鷲不只出現在希臘神話,在其他的古代文化也多少有著與它們有關的記載或藝術創作,尤其是在中亞地區,獅鷲的形象常成為宮廷裡的雕塑和標誌之一。古埃蘭人(Elam)在他們的建築中也很廣泛地使用了獅鷲的標誌。在建築圖案裡,獅鷲通常以1只長著4只腳、擁有豹子頭或者鷹頭的神獸形式出現。它的形象是斜躺或蹲坐,常與斯芬克斯(Sphinx)成對;其作用是避邪。Gryps源於印歐語詞根ger-(扭彎,旋轉),可能因其鉤狀鳥喙而如此稱呼。【按,獅鷲就是像獅子那樣大那樣兇猛的一種猛禽,竹書紀年裡說穆王仍欲西行,西王母止之曰“有鳥甹人”,能對人構成威脅的大概只有這種獅鷲了。本書認為西王母之邦即屬於斯基泰人的一支,詳見第二部分西王母一章。】

迦陵頻伽,又譯作歌羅頻伽、羯羅頻伽、伽羅頻伽,簡稱迦陵頻、迦陵、迦毗,等等。因其聲音美妙動聽,婉轉如歌,故又名美音鳥。試比較梵語kalam(溫和地,悅耳地哼著);vac(聲音,語言)。《翻譯名義集》卷6:“迦陵頻伽,此雲妙聲鳥。”並引《慧苑音義》卷下:“迦陵頻伽,此雲美音鳥,或雲妙音鳥。此鳥本出雪山,在殼中即能鳴。其音和雅,聽者無厭。”又引《正法念經》:“山谷曠野,其中多有迦陵頻伽,出妙音聲。如是美音,若天若人,緊那羅等無所及音,唯除如來言聲。”【按,此說果真,則此鳥頗可考,溫山即天山中段,正其地也。】另外,《山海經·大荒西經》“有弇州之山,五采之鳥仰天,名曰‘鳴鳥’”。穆王此處所到之溫山即在今天山中段,南距前文“弇山”今庫魯克塔格不遠。

〈原 文〉

己酉,天子飲於溽水之上。乃發憲命,詔六師之人□其羽。爰有□藪水澤,爰有陵衍平陸,碩鳥解羽。六師之人畢至於曠原。曰:天子三月舍於曠原,□天子大饗正公諸侯王,勤七萃之士,於羽琌之上,乃奏廣樂……六師之人翔畋於曠原,得獲無疆,鳥獸絕群。六師之人大畋九日,乃駐於羽陵之□,收皮效物,債車受載。天子於是載羽百車。

【今 譯】

(兩天之後)己酉日,天子在溽水之上飲酒。於是發佈命令及規定,詔令六師將士£(收集)鳥羽。既有£草甸溼地,還有丘陵漫灘平原,無數大鳥脫解下鋪天蓋地的羽毛。六師將士都來到這片空曠的原野上。說,天子駐紮在空曠的原野上三個月。£天子大規模宴饗公卿諸侯,王的親兵衛隊七萃之士,在堆積如山的羽毛邊,就演奏起盛大的樂舞。六師將士在這片空曠的原野上馳騁狩獵,捕獲的獵物不計其數,成群的鳥獸被獵殺光了。六師將士進行了九天大規模捕獵,就在鋪滿羽毛的山丘£,收點毛皮和獵物。很多部隊都借來車輛裝載獵物。天子在這裡裝載了上百車羽毛。

穆王西征目的之一,交好西王母:《穆天子傳》第三卷譯文與說明

瑪納斯河-湖 流域一帶

﹝說 明﹞

溽水為今瑪納斯河。當時此地為原始生態環境,因而形成面積廣大荒無人煙的溼地。核心地區在今克拉瑪依市、塔城地區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等地,如《竹書紀年》說的“積羽千里”,合今300多千米,則相當於準噶爾盆地西南部一帶的範圍。可見三千年前這裡的生態環境還是相當良好,生物尤其鳥類資源豐富。但是生態系統脆弱,這次大規模捕獵破壞,是這裡荒漠化的一個人為原因。此處即《竹書紀年》裡的“積羽千里”,也是希羅多德《歷史》第四卷第31條,斯基泰人聽從今伊犁河流域阿爾吉派歐伊人(禿頭人)傳說來的,山那邊天空飄滿羽毛以致人都無法看清以及到達的地方。今天我們知道,這裡處在全球6條主要候鳥遷徙路線之一,是著名的“鳥道”,加之沿線湖泊眾多,當時瑪納斯溼地生態良好人類尚未涉足,因而不計其數的鳥類於此停歇棲息,換季脫毛,因而羽毛鋪天蓋地,加之風力擴散,範圍達千里之廣,基本上包括了準噶爾盆地的瑪納斯古溼地。當地生態環境十分脆弱,經過此次人為破壞之後,這裡後來成了一個“地上不長草,天上沒有鳥”的不毛之地,荒漠戈壁灘。近年克拉瑪依引額爾齊斯河水,蓄水為湖,發展了灌溉農業,鳥類逐漸又多了起來。

在阿爾泰山與天山之間是準噶爾盆地,這裡地處西風帶,盆地西部有多個山口盛行西風。從北至南依次為阿爾泰山以南薩吾爾山以北的額爾齊斯河谷,薩吾爾山以南瑪依力山以北的老風口,瑪依力山以南天山以北的阿拉山口,這三個山口基本上等距排列,兩個山口之間的距離大概在兩百千米上下。兩個山口之間的山脈東麓是背風坡,風力較小。形成以克拉瑪依為核心,東起烏魯木齊以西,北到瑪納斯湖北濱,南到奎屯、烏蘇,西南到精河艾比湖溼地自然保護區一帶,就是“積羽千里”所在。而伊犁谷地的斯基泰人當年西遷的路線,從塔城出老風口進入哈薩克斯坦的可能性最大,南邊的阿拉山口當時應該不具備通行條件。走捷徑穿越天山只能沿著當今的312國道、G30連霍高速一線,從霍爾果斯到賽里木湖南邊的果子溝大橋進入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境內的博樂、精河,地形崎嶇,難度極大,在當時沒有橋樑的情況下是無法想象的。

〈原 文〉

己亥,天子東歸,六師□起。

庚子,至於□之山而休,以待六師之人。

庚辰,天子東征。

【今 譯】

(一百一十天之後)己亥日,天子向東踏上歸途,六師£啟程跟隨在後。

(次日)庚子日,到了£之山進行休整,來等待六師將士。

(四十天之後)庚子日,天子向東進發。

﹝說 明﹞

看來回程與來時路線並不一致,大概是為了巡遊更多地方。這裡的某之山據上下文推斷,應為準噶爾盆地西北今塔城地區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的薩吾爾山。鄭傑文書言,卷三文字僅及他卷之半,疑此上脫落過多,故時日不連貫。

〈原 文〉

癸未,至於戊□之山,智氏之所處,□智□往天子於戊□之山,勞用白驂二匹,野馬野牛四十,守犬七十。乃獻食馬四百,牛羊三千。曰:智氏□天子北遊於貍子之澤。智氏之夫獻酒百□於天子,天子賜之狗採,黃金之嬰二九,貝帶四十,朱丹三百裹,桂姜百□,□乃膜拜而受。

【今 譯】

(三天之後)癸未日,到達戊£之山,這是智氏所生活的地方。£智氏頭人£來到戊£之山下朝覲天子,慰勞物用的是兩匹白色驂馬,野馬野牛四十頭,看家狗七十隻。就進獻食物,肉馬四百匹,牛羊三千匹。說:智氏,£天子向北巡遊到了你這裡的狸子湖泊。智氏的男人們給天子獻上百£美酒,天子賜給智氏狗採美玉,黃金罐十八個,貝紋衣帶四十條,硃紅大紅絲綢三百包,肉桂生薑這些香料上百£(筐),£就頂禮膜拜地接受了。

﹝說 明﹞

穆王西征目的之一,交好西王母:《穆天子傳》第三卷譯文與說明

阿勒泰烏倫古湖一帶

“戊某之山”疑即福海南喀拉瑪蓋一帶宜居宜牧的低矮山地,是薩吾爾山東南斷裂之餘脈。 看來這幾天行進的總體方向大致是東北向,因為前文都說是東,這裡又說是北。這符合沿著準噶爾盆地北緣從西向東行進的方向。智氏疑今天新疆準葛爾盆地北部福海一帶,即希羅多德《歷史》第四卷第23條提到的分佈最西的蒙古人種部族“禿頭族”阿爾吉派歐伊人,當然那個時候該部族已經遷至今伊犁河谷一帶,當仍然保留了山麓東邊關於上文“積羽千里”的傳說。這裡稱其為“智氏”,或與當今俗語“聰明的腦袋不長毛”反映的觀念相關。甚至與《莊子·逍遙遊》裡說的“窮髮”以及後來五胡十六國時期建立南涼政權的鮮卑禿髮氏相關。至今已經發現了西周時期準噶爾盆地青銅時代的文化遺址有阿勒泰克爾木齊文化,另外有青河縣三道海子古巨石堆及多處鹿石。書中第三次出現野馬、野牛,還有白驂,都顯示出這個部族良好的生態環境和發達的畜牧業。據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2010年12月17日文章“新疆石人之謎”顯示黑石所刻即為“禿頭人”的形象。古希臘文獻裡的“禿頭人”,很可能就是這裡的“智氏”。

可能與“智氏”、“禿頭人”相關的文獻信息,大致如下,

其一是《史記》裡的“東胡”——

《史記·匈奴列傳》“東胡”條下索隱——伏虔雲:“東胡,烏丸之先,後為鮮卑。在匈奴東,故曰東胡。案:《續漢書》曰:漢初,匈奴冒頓滅其國,餘類保烏桓山,以為號。……父子男女悉髡頭,為輕便也。”

其二是《漢書》裡的“烏桓”——

《漢書·匈奴傳》幾乎全文引用《史記·匈奴列傳》,除了繼續提到“東胡”,還有始元六年即前81年,烏桓嘗發先單于冢,匈奴擊烏桓,霍光命範明友擊烏桓事。

其三是《三國志》裡的“烏丸、鮮卑”——

《三國志·魏志》有“烏丸鮮卑東夷傳”,注有《魏書》曰:

烏丸者,東胡也。……悉髡頭以為輕便。婦人至嫁時乃養髮,分為髻……

鮮卑亦東胡之餘也。其言語習俗與烏丸同……季春大會,作樂水上,嫁女娶婦,髡頭飲宴。

其四是《後漢書》裡的“烏桓、鮮卑”——

《後漢書·烏桓鮮卑列傳》:

烏桓……以髡頭為輕便,婦人至嫁時乃養髮,分為髻……

鮮卑者,亦東胡之支也,其言語習俗與烏桓同,唯婚姻先髡頭。

其五是《山海經》“海內西經”(實應入“海內北經”)——

“東胡在大澤東”句注為,郝懿行雲“國名也。《伊尹四方令》雲‘正北東胡’。詳《後漢書烏·桓鮮卑傳》。《廣韻》引《前燕錄》雲‘昔高辛氏遊於海濱,留少子厭越以居北夷,邑於紫蒙之野,號曰東胡’云云。其後為慕容氏。”

穆王西征目的之一,交好西王母:《穆天子傳》第三卷譯文與說明

此鹿石的形象即禿頭人、智氏

【按,烏桓、鮮卑這種獨特的髡頭風俗,源遠流長,其先“東胡”當亦如此。遊牧民族在歷史上大範圍遷徙是常態,西從阿爾泰山東到大興安嶺,中間跨越蒙古草原。因而東胡此前曾在阿爾泰山遊牧也是可能與合理的。古代民族多不理髮,除了南方酷熱人民“斷髮紋身”,北方各民族多完發,髡頭民族僅見於中原古籍上述幾條記錄,當然《山海經》之女魃亦為髡頭,曾率軍參與了黃帝對蚩尤的戰爭,後留居下來,殆春秋時今天津薊縣的無終國。而在東北遼河流域的無綮民即其部族祖居之地。《山海經》之外,《呂氏春秋》、《淮南子·墜形訓》也說在天下或“海外”西北隅的“無䏿”、“無綮”、“無啟”、“無繼”等,其字可能為“絜”,指束髮、頭髮,或為《康熙字典》中的“繫上+么+系”,音拘,束也,指束髮、頭髮。或為綦(指頭巾)等類似的字,總之是指頭髮,只有“無發”才能講得通。無小腿、無肯綮、無人體其它重要器官都不合理。而希羅多德《歷史》所說之陸心山結西麓很可能即伊犁河谷的“禿頭人”即“阿爾及派歐伊人”,赫德遜《歐洲與中國》一書裡則稱為阿爾及巴埃人。在比希羅多德《歷史》更早數百年的《穆天子傳》裡,禿頭人“智氏”則在阿勒泰福海一帶。後來應遷至伊犁河谷,而被希羅多德記錄於他的著作《歷史》一書裡。

貍,今簡化為“狸”,原字相當複雜,各本筆畫不盡相同。這類古字第三、四卷尤多,本書根據前人觀點儘量定為今字,一般讀者實在不必在這些字形上糾結。對於無人能識或辨識不通之字,則皆採用鄭書之手寫字形,不再一一解釋。這裡的“狸子之澤”,應為福海(吉力湖)甚至連同北邊附近的烏倫古湖一起,當時兩湖可能連為一體。湖邊多河狸這種齧齒動物,故名。今清河縣烏倫古河上游支流佈爾根河沿岸一帶有國家自然保護區“布爾根河狸保護區”,便是最好的證明,這種河狸是珍稀的物種,在亞洲大陸乃至全球只有此地才有。同時也顯示出3000年以來,隨著人類活動的影響,河狸的分佈地已經從烏倫古湖向烏倫古河上游退縮,“狸子之澤”變成了“狸子之河”。幸好建立了保護區,否則這種珍稀動物可能遭受滅頂之災,然後與《穆天子傳》這樣的古代文獻記載相對照,就“死無對證”了。河狸這種動物非常珍稀,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穆天子傳》能提到“狸子之澤”,作為中原人,除非親見實錄,否則無法準確虛構出這種只在此域外荒野極小範圍分佈的珍稀物種“狸子”。】

百度百科:《布爾根河狸自然保護區簡介》http://baike.so.com/doc/7631231-7905326.html

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北部阿勒泰地區的青河縣查干郭勒鄉布爾根河流域保護區內設有河狸保護站。面積50平方千米。河狸也叫海狸,身長60-70釐米,色灰黑,是最大的齧齒類動物,河狸肉味鮮美,毛皮珍貴,其香腺分泌物為名貴香料,叫海狸香,是世界上四大動物香料和定香劑之一,也作為醫藥中的興奮劑。蒙新河狸屬國家一類保護動物,是200萬年前第四紀早更新世倖存的物種,被稱為"活化石"。但是,其僅生活在發源於蒙古國阿爾泰山南麓的布爾根河下游,蒙古國約有50千米,另一段在我國新疆青河縣內,蒙新河狸也就在這一範圍內活動,因而命名為"蒙新河狸"。……因在水中生活,所以當地人稱海狸。潛水能力很強,一次能潛100米以上。河狸是食草類動物,喜歡吃香蒲草、荊三菱、水蔥等禾本科植物,還喜食楊柳樹皮和幼嫩枝葉。……因此人們戲說河狸是天才的"建築師"、"伐木工”、"潛水員"。1981年,布爾根河狸自然保護區設立,當時僅有蒙新河狸四五十隻,現在已發展到130只左右。也許是河狸佔域性極強的原因,在布爾根河匯入到烏倫古河處,也有了蒙新河狸。據調查,現在烏倫古河水系共有165個蒙新河狸家族,約700只左右。

穆王西征目的之一,交好西王母:《穆天子傳》第三卷譯文與說明

原書中的狸子——蒙新河狸

穆王西征目的之一,交好西王母:《穆天子傳》第三卷譯文與說明

布爾根河狸保護區的位置在圖中只是一個小點

【按,關於古絲綢之路肉桂、生薑的傳播,中外很多學者已經發表較為深入全面的專著與論文①,肉桂為嶺南桂、粵、閩、滇一帶特產,生薑為中東部較佳,西周時期已成為北方中原地區特別重要的食用香料,此處不詳述。只是提醒讀者注意,穆王贈送出產於東南方的桂姜給西北內陸民族,其地多為中溫帶草原地區,這些地方是肉乳為主食的遊牧部落,桂薑可以化腥羶,而其地不出,故而對其十分寶貴。】

〈原 文〉

乙酉,天子南征,東還。

己丑,至於獻水,乃遂東征,飲而行。乃遂東南。

己亥,至於瓜纑之山,三週若城。閼氏胡氏之所保。天子乃遂東征,南絕沙衍。

【今 譯】

(兩天之後)乙酉日,天子向南進發,從東邊回來。

(四天之後)己丑日,到了獻水,於是就向東進發,飲酒之後繼續行進,就向東南進發。

(十天之後)己亥日,到達瓜纑之山,三圈分層像城牆一樣。是閼氏胡氏守衛的地方。天子就向東前進,向南準備跨過戈壁沙地。

﹝說 明﹞

向東南方向迴歸中原。獻水即新疆阿勒泰地區的烏倫古河。此“三週若城”的山,即為準葛爾盆地東緣的北塔山。鄭書亦持此說。此處不見閼氏胡氏來迎接貢獻,可見其並非周王朝的屬國,很可能還有敵對關係。也正因為這個原因,才有前文的等待六師。在此穆王一行沒有得到當地的補給,才造成後來渴於沙衍的困難局面。這裡的“閼氏胡氏”亦作“閼胡氏”,可能是後來將王后稱作“閼氏”的匈奴人。據林梅村《絲綢之路十五講》一書的說法,該族群從黑海一帶東遷,到達北疆,再南下羅布荒原,後來塔里木盆地成為其勢力範圍,詳見本書第二部分西王母一章。前文的剞閭氏在酒泉一帶,鄄韓氏在玉門一帶,似乎都不是月氏。月氏應是齊桓公西伐之後引起的民族大遷徙多米諾骨牌效應之後才佔據了這一地區。

〈原 文〉

辛丑,天子渴於沙衍,求飲未至。七萃之士曰高奔戎刺其左驂之頸,取其清血以飲天子。天子美之,乃賜奔戎佩玉一隻,奔戎再拜稽首。天子乃遂南征。

【今 譯】

(兩天之後)辛丑日,天子在戈壁沙地中口渴了想喝水,但是負責供給水源的後勤部隊沒有跟上。七萃之士裡有個叫高奔戎的,將他馬車上左邊的驂馬脖頸刺破,取來一些血清給天子解渴。天子覺得很可口,就賜給奔戎一隻玉佩,奔戎行兩拜叩首大禮。天子就繼續向南進發。

﹝說 明﹞

沙衍,疑今新疆準噶爾盆地東南北塔山以南的將軍戈壁、霍景涅裡辛沙漠一帶。這一段路線後代成為絲綢之路一條支線,也說明了穆王西征至此的可能性。

〈原 文〉

甲辰,至於積山之邊,爰有蔓柏。曰:疇餘之人命懷獻酒於天子。天子賜之黃金之嬰、貝帶朱丹七十裹。命懷乃膜拜而受。

乙巳,□諸飦獻酒於天子,天子賜之黃金之嬰,貝帶朱丹七十裹。諸飦乃膜拜而受。

【今 譯】

(三天之後)甲辰日,到達積山北麓,還有藤蔓纏繞的松柏林。說:疇餘之頭人命懷進獻美酒給天子。天子賞賜他一個黃金罐,貝紋衣帶,硃紅大紅絲綢七十包。命懷就頂禮膜拜地接受了。

(次日)乙巳日,£諸飦進獻美酒給天子,天子賞賜他一個黃金罐,若干貝紋衣帶,硃紅大紅絲綢七十包。諸飦就頂禮膜拜地接受了。

﹝說 明﹞

穆王西征目的之一,交好西王母:《穆天子傳》第三卷譯文與說明

博格達山北麓奇台一帶

“積山之邊”疑今新疆昌吉州奇台、木壘縣南一帶的天山山脈博格達山北麓一段。 “邊”,原字相當複雜,各本筆畫不盡相同。木壘四道溝遺址發現有青銅戈,就其形制看當為中原所出,與本地的石器、陶器明顯有文化上的區別,該戈或即穆王西征時所留,該地很可能就是書中此處言及的疇餘或諸飦之族。詳見本書第三部分相關內容。

疇餘氏,據王書卷二“疇某氏”條下注,引小川琢治的看法,以為“疇某氏”即《逸周書·王會解》的“州靡”,《呂氏春秋·任數》的“壽靡”,《山海經·大荒北經》的“壽麻”,《山海經·西次三經》的“醜塗(之水)”,還有《史記》、《漢書》的休屠王、酋塗王、檮餘山。而高夷吾認為疇某是《山海經·海外南經》“在崑崙墟東”的“壽華”(之野)。據林梅村《絲綢之路考古十五講》第14頁,“考古發現已經確認,早在公元前2000年,印歐人在新疆的分佈已達天山東麓的奇台”。

筆者綜合分析後認為,《山海經·海外南經》的“壽華之野”在山東臨沂臨沭北溝頭龍山文化遺址一帶,與穆王西征路線無涉。而小川琢治說的“疇餘” 即《逸周書·王會解》的“州靡”,與《呂氏春秋·任數》的“壽靡”,《山海經·大荒北經》的“壽麻”、《山海經·大荒南經》的“(歹丂)即朽塗”相關,即漢代的匈奴“休屠”部所處之地,在今甘肅民勤一帶。“疇餘”顯然為遊牧部落,穆王西征之時,該部落在新疆天山東段北麓今奇台一帶。漢代叫“休屠澤”即甘肅武威石羊河瀦澤,《禹貢》裡稱為“都野”,歷史上水量曾經極大。這也是早期河西走廊道路為什麼要繞道崑崙之丘的一大原因,就是像《山海經·西山經》說的“自宓山以至於鐘山,四百六十里,其間盡澤也”,是說從冷龍嶺到焉支山之間,遍佈沼澤溼地,無法通行,加之西邊的烏鞘嶺和東邊的隴坂這些天險,這些原因最終造成從中原哪怕是關中到河西走廊,都要繞道青海河湟及崑崙之丘即大斗拔谷。據《史記》秦文公時代開通了隴坂道路,而武威平原至少在戰國時候已經由溼地變為沃野,成為後來匈奴休屠部的地盤。所以說這裡的“疇餘”,當與醜塗之水、酋塗王、檮餘山相關。

“諸飦”為某部族頭人名,其部族名惜缺,不可考。根據路線推測,當在今木壘一帶。

註釋:

1,《海市蜃樓中的帝國》 (法)于格 中國藏學出版社 2013年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