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機升降談六經病: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之病

氣機升降的基本形式是陰升、陽降、陰出、陽入,併為以中土為樞軸,火、金、水、木為輪周的協調運轉所體現。人體生理和病理狀態,是氣機升降正常和異常的反映。因此,對《傷寒論》六經病的病機就可用這一理論為指導加以探討。

氣機升降談六經病: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之病

一、太陽病是營衛出入之機的失調

太陽病主要指表證。周學海在《讀醫隨筆》中說:“外應皮毛,協營衛而主一身之表者,為太陽膀胱之氣。”因此,首先應明瞭營衛出入之機。營在脈中為陰,衛在脈外為陽,營衛要協調,應當營出而衛入。如果營在內而不出,衛在外而不入,就是營衛不和,從而導致太陽病。

太陽中風,是病人外感風寒之邪而以風邪為主,風性主散,衛氣外趨,不能固守營陰,營陰從衛氣疏漏之處外洩,故發熱惡風而必汗出。太陽傷寒,是病人外感風寒之邪而以寒邪為主,寒主收引,營衛之氣鬱閉,衛氣不得內入,營陰不得外達,故發熱惡寒而必無汗。

上述二證皆當調和營衛。對營衛相離因衛氣外趨者,當引衛入營,以桂枝湯治療。對營衛相離因營衛鬱閉者,當發表散寒,以麻黃湯治療。

氣機升降談六經病: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之病

二、陽明病是陽土之氣的不降

“胃家實”是陽明病的病機。胃氣以息息下行為順,故“胃家實”即胃氣因實邪阻滯而不降。胃為陽土,其氣不降,多呈陽熱之氣亢而向上,向外之象。如胃熱瀰漫於陽明之經,充斥於表裡內外,見高熱、煩渴、大汗出、脈洪大等症,為陽明經證;如燥熱相結,成燥屎阻結於胃腸,府氣不降,見潮熱、不大便、譫語、小便數、腹脹滿、繞臍痛、脈沉實等症,為陽明府證。不論經證、府證,皆屬陽土之氣不降。

本證即因胃氣不降而約束脾氣不升,故稱為“脾約”證;但病本在胃,故列入陽明病。脾為胃行其津液,可將水谷精微上輸於肺,再佈於全身。今脾氣不升,則胃中水谷津液逕由小腸偏滲膀胱,故小便數;津液亦不能還入胃中,故大便硬不得緩解。津液偏滲亦使脾臟自身陰液虧乏,故趺陽脈既因胃氣不降而脈浮,復因脾氣不升、脾陰不足而脈澀。胃氣不降是病態的亢奮,故曰“浮則胃氣強”;脾氣不升而津液偏滲,故曰“澀則小便數”;究其原因是胃強不降致脾弱不升,故曰“浮澀相搏,大便則硬,其脾為約”。可見,仲景在陽明篇論述脾約,是使讀者體會脾胃在氣機升降中的內在聯繫。

氣機升降談六經病: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之病

三、少陽病是氣機升降道路的不暢

周學海在《讀醫隨筆》中說,“通行內外,應腠理而主一身之半表半里者,為少陽三焦之氣。”對少陽病,不應僅僅理解為膽病,更主要的是三焦病。

《金匱要略》說:“腠者,是三焦通會元真之處,為血氣所注;理者,是皮膚臟腑之文理也。”“凡在內的臟器,在外的皮、肉、脈、筋、骨,其中組織間隙,皆三焦通會元真之處,而為少陽所主,故章虛谷說:“凡表裡之氣莫不由三焦升降出入。”三焦為氣、水之通道,邪入少陽,氣機升降道路壅塞,必須表現陰出陽入與陰昇陽降的失常。

氣機升降談六經病: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之病

四、太陰病是陰土之氣的不升

就《傷寒論》而言,太陰病以“脾家”即脾臟的病變為主。太陰病提綱雲:“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硬。”其中最重要的症狀是自利。“自利益甚”是言腹滿而吐,食不下等一系列症狀,每隨下利之甚而愈如嚴重,足見下利是左右太陰病全局、決定病情發展變化的關鍵。所以,條文重申:“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髒有寒故也。”由此推知,即使腹滿而吐,食不下,但無自利一症,則是否屬太陰虛寒證尚應斟酌。

就臨床所見,腹滿而吐,食不下,有屬脾與屬胃的不同,如陽明府實怔就有這類症狀。兩者除從這類症狀的自身特點加以區別外,就是以是否兼見下利,並伴隨下利而加重為辨證要點。此因脾為陰土,其氣當升,脾氣不升,則清氣下陷,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清氣在下,則生飧洩。”脾胃同居中土,為氣機升降的樞軸,脾土之氣不從左升,則胃土之氣亦不從右降,其理與胃土之氣不降而後脾土之氣不升相同。所以,太陰虛寒下利多伴腹滿而吐,食不下的胃氣不降之症,《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謂“濁氣在上,則生?脹”即指胃氣不降。《靈樞·陰陽清濁》篇說“陰清而陽濁”,胃為陽土,陽土之氣不降,故曰濁氣在上。

氣機升降談六經病: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之病

五、少陰病是水火升降的失常

心屬火,腎屬水,水升火降是維持人體陰陽平衡的根本。少陰病就是心腎水火升降的失常。其原因雖因水中之水火與火中之水火的偏盛偏衰,但本質上無非火衰與水衰兩方面,其水盛或火盛是在火衰或水衰的基礎上繼發,故少陰病不外陽虛寒化證與陰虛熱化證兩種類型。

少陰寒化證,是由心腎陽衰,特別是腎陽衰微所致。“下焦虛有寒,不能制水”是其基本病機。腎陽衰微,不能蒸騰腎水以達於上、達於外,則在下出現下利,小便色白”,在上出現口渴,故曰“虛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陰病形悉具。”失此不治,在下阻凝不化,在上、在外陰液更為缺乏,則在上、在外的陽氣由於失去陰液的攜戀而不能下、不能入,反而上浮、外越,形成戴陽證、格陽證。

少陰熱化證,是由腎水虧虛,不能上濟心火,且心血不足,不能攜戀心火下行所致。心火上炎,神不守舍,陽不入陰,故“心中煩,不得臥”。治此當補腎水,養心血為主,佐清心降火之品,方用黃連阿膠湯。方中阿膠、白芍補陰養血,黃芩、黃連清心降火,更有雞子黃滋養陰血,從中焦斡旋,發揮媒介作用,於是水升火降,諸症即愈。

氣機升降談六經病: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之病

六、厥陰病是氣血升降的逆亂

厥陰病有寒證、熱證,特別是有寒熱錯雜證。探討這些證候產生的原因,是《傷寒論》研究中的重要課題。

本證下寒是本,陰血不足所致上熱是由陽氣虛衰繼發而來,因而是標。治病求本,故應以溫下寒為主。但陰液不足,單溫下寒又恐更耗陰血,故應補陰、滋陰、堅陰。此時標熱不除,又會下吸腎水,故又應清其上熱。所以,總的治則應是溫下寒、清上熱、滋陰血。烏梅丸辛升、苦降、酸滋,三法合和成方,可供臨床治療這類證候時組方的參考。

厥陰寒證,有肝氣虛、肝陽不足、濁陰上逆的吳茱萸湯證,又有血虛寒凝的當歸四逆湯證。一偏在氣,一偏在血:一偏在經脈,一偏在血脈。厥陰寒證亦有“下利清谷,裡寒外熱,汗出而厥”者,治同少陰格陽證。

厥陰熱證,或因肝氣鬱久化熱,或因陽復太過,皆易灼傷營血,上為咽痛喉痺,下為下利便膿血。

可見,厥陰病不論寒證、熱證、寒熱錯雜證,皆屬氣血升降不調而引起的氣機逆亂。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