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金融,風控問題怎麼解決?

夜晚吹冷風


互聯網消費金融因其虛擬性,主要風險集中在兩方面,一是欺詐風險,一是信用風險。

針對互聯網消費金融風險主要表現在欺詐風險和信用風險,因此核心的風險評估流程就是反欺詐和信用評估。對於反欺詐來說,信息核實、高危人群攔截和批量識別是其核心風控手段。而對於信用風險的評估,說到底還是對其收入進行認定,也就是衡量其償還能力。

互聯網消費金融風控在流程上與傳統風控一樣,可分為貸前、貸中、貸後,但又有差異,因為業務的特點就是線上實時審批,也稱之為“秒批”;貸前我們主要關注的是准入和授信兩個環節,通俗地說就是貸前實時反欺詐和實時信用評估;貸中主要關注的是貸中異常的監控和貸中運營,比如好的客戶我們要不斷的進行調額;貸後主要關注的是催收,因為催收做得好,很多信用風險問題都可以解決。

大數據在風控中如何運用?

1、完善客戶畫像

客戶畫像就是對用戶打標籤,以表示不同屬性的用戶。例如打上性別標籤、年齡標籤、消費偏好標籤。這點在電商行業已被廣泛運用。

客戶畫像的原理是,通過樣本數據學習不同標籤用戶的行為特徵,再根據學習到的知識來將未知標籤的用戶進行分類。客戶畫像的應用面非常廣泛。

該點可用於快速識別白名單和黑名單,給予其餘中間層客戶的詳細評級分類;利用大數據提高自動核准率,在電商中常用於大幅提升運營效率,也用於精準營銷。在互聯網金融的風險控制上則可用於徵信評級,反欺詐風險控制以及動態調整級別和監控(增收和降低壞賬率)、快速放貸和提升金融服務水平。

2、促進快速放貸

目前銀行的放貸速度很慢,其主要時間是浪費在信用審核和人力上。因此一個完善的用戶信用模型在這裡至關重要。

銀行主要是在申請環節和中間環節進行監控。申請環節的審核包括入學年限審核、是否有穩定工作、身份證+電話+居住地是否一致,民事訴訟公開列表是否出現申請人姓名等。比如你是經常用3G還是wifi,電話打得多還是上網流量用的多,旅遊去向,機票航班;黨派身份,家庭成員等。孩子在兩歲以下風險較高,五歲~20歲風險度降低, 20歲以上、30歲以上風險再次增高,且需尤其注意是否用父母身份證申辦信用卡。

網上購物比較多的信用評級在B/C/D之間,網上支付少轉賬多尤為注意(可能為變相套現)這種都是D-。依賴4G網絡評級在CD,電話>上網評級在BC,黨派身份評級:民主黨>共產黨>無黨派

其實對於傳統銀行抑或互聯網金融,還有一個非常無奈的痛點,就是數據同步的問題。各個平臺都拿著自己的數據,數據不互通,是導致用戶畫像不完善的主要原因,如果能夠打通行內外數據,就可以有效甄別優劣質客戶,在行業聯防聯控抵制老賴的基礎上,有效分析發現優質客戶,實現超短期放貸。打通數據孤島,建立更加完善的徵信體系。

3、反欺詐功能

風險管理的核心應用在反欺詐上,金融行業的反欺詐驗證,主要有以下三點:

(1)網絡申請信用卡收入過分或故意誇大

(2)網絡申請信用卡姓名,手機號碼和身份證的一致性的校驗

(3)是否存在交易欺詐或逾期記錄

第一點:可以通過分析用戶的社保數據、運營商數據、網絡行為數據(職業、收入等預測畫像…)來進行規避。

第二點和第三點:實時分析數據進而監測潛在風險並預警,實時監控系統內的各類數據。

簡言之,大數據反欺詐功能就是通過對大數據的採集和分析,找出欺詐者留下的蛛絲馬跡,從而預防欺詐行為的發生。其現實意義在於提升壞人的欺詐成本,在欺詐行為發生之前就將其制止,進而淨化誠信體系。

事實上,之於消費金融領域而言,大數據風控也扮演著一個助推者的角色。得益於互聯網、大數據、AI等技術的成熟,加之國內消費群體消費意識的轉變覺醒,才最終推動我國消費金融行業全面爆發。未來,消費金融平臺,將更加倚重於對於風險的控制,只有做好平臺風控,消費金融才能良性發展。


海保探險


風控模型是在良好的建立風控體系、風控評定方式、評分機制等基礎上,進行有效的數據分析及評分體系,就是建立常用的風控模型方式。目前來看,國內的消費金融搭建風控模型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自己搭建,二是直接使用三方供應商。比如目前消費金融公司廣泛使用的杭州同盾的風控產品和服務。當然,更多的消費金融公司都會選擇將兩者結合起來,優化模型,提升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