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鎮”大會6年,數字經濟3年,超越GDP已無懸念?

“烏鎮”大會6年,數字經濟3年,超越GDP已無懸念?

數字經濟時代,為GDP服務不再合理是天然的——GDP本身就是為傳統經濟量身定製的。

昨天,烏鎮互聯網大會閉幕。

6年烏鎮互聯網大會,3年都在討論一個主題——數字經濟。從2017年的“發展數字經濟促進開放共享”,到2018年的“創造互信共治的數字世界”,再到今年,“彌合數字鴻溝”、“新時代的數字經濟”數字經濟成為熱門議題……

“烏鎮”大會6年,數字經濟3年,超越GDP已無懸念?

今年的烏鎮互聯網大會,羅漢堂主辦的數字經濟“大討論”,餘音未了——“評估數字時代的進步與商業價值”,而從參會專家們的意見來看,對數字經濟的全面評估,可能真正暴露出GDP導向存在的一些問題。

當我們談論GDP時,我們在談些什麼?沒有國界,也不分人群,這個問題讓裹挾在貧富差距、經濟週期中的普通人焦慮,也讓各路經濟專家們困惑。

事實上,人類社會糾正GDP崇拜的嘗試從沒有止步,雖然無關數字經濟,但我們早就認識到,GDP維度上的經濟繁榮並不是那麼靠得住,歷史上,非理性的繁榮之後的經濟衰退屢見不鮮,落後國家犧牲空氣、水、土壤完成積累更被視為理所當然,這些犧牲,都沒有被GDP衡量。

01

時光斗轉,如今我們已經有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觀,而互聯網大會上的“大討論”,更顯示了新的可能性——在數字經濟時代,我們開始用一種全新的方式創造價值,如果我們能夠全面衡量這些價值,是不是能夠幫助我們在GDP崇拜之外,真正確立屬於這個時代的經濟發展方向?

“烏鎮”大會6年,數字經濟3年,超越GDP已無懸念?

數字經濟時代,GDP不再合理是天然的——GDP本身就是為傳統經濟量身定製的。

由於數字經濟帶來了生產模式和生產規律的變化,GDP很可能已經不再是最好的經濟晴雨表。以美國為例,美國去年的GDP增長,沒有突破預期的3%,今年一季度衝高到3.1%之後,二季度又跌至2%,不過,GDP的低迷並沒有影響美國失業率的持續改善——9月份,美國失業率創下了50年新低。

GDP的失效,和日漸被冷落的“世界500強”類似——世界500強的總榜單,排名方式就不合理,因為比的只是公司的營收規模,而沒有綜合盈利能力等衡量發展質量的其他指標、進行全面評估,更不用說評估他們的發展前景、社會效益。

這可能也就是為什麼,相比世界五百強的榜單,今天我們更願意關注全球互聯網公司的市值榜。因為我們認為互聯網才是未來,數字經濟和科技創新才是未來!

GDP不能衡量數字經濟,就像財富世界五百強不能準確全面衡量互聯網公司的價值。羅漢堂陳龍教授團隊的研究結果就發現,移動支付和電子商務消費帶來了普惠機會,這種普惠機會沒有被GDP很好地衡量。

理解GDP和數字經濟之間存在的鴻溝,“普惠”是一個關鍵詞。從PC時代的互聯網消除信息壁壘,到以移動支付和電子商務等為代表的移動互聯網開始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無孔不入地滲透到經濟和社會的方方面面,並且進一步發展出數字經濟,這個有別於傳統經濟的領域一直是低門檻的、低成本的、甚至是免費的,這就是“普惠”。

未來,一切經濟都是數字經濟,這意味著傳統經濟在融入數字經濟的過程中,也將變得“普惠”。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對數字經濟的衡量,以數字經濟作為價值判準,遠比GDP更關乎未來社會的福祉。

02

數字經濟時代,消費互聯網向產業互聯網深化是大勢所趨,數字經濟將成為產業升級的核心驅動。這意味著,數字經濟的各種要素、部門作為基礎設施的普惠屬性,將比過往的互聯網更深一層。

“烏鎮”大會6年,數字經濟3年,超越GDP已無懸念?

在上述背景下,為傳統經濟量身定做的GDP和這個時代的距離,必然會空前加大!進一步講,如果我們手中的“尺子”不能超越GDP,全面衡量數字經濟的價值,不能為數字經濟“量體裁衣”、科學決策,我們就有可能錯過這個時代。

傳統的經濟、社會發展模式服務於GDP增長,是一種先“犧牲”、後“補課”的模式,而在數字經濟時代,由於數字經濟天然的普惠屬性,同時也基於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將決策真正指向“以人為本”不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在適當的政策之下,通用的自動化智能、低成本的數字技術,即便到了產業互聯網的階段,也可以使經濟發展的受益面更加廣泛,而在經濟的維度之外,對社會福祉的更多維度給與關注,則可以進一步推動經濟、社會的持續進步。

從全球來看,對於低收入國家,傳統經濟增長模式中必然需要的昂貴的要素成本,在數字技術時代也會被空前拉低,這意味著,由於數據技術的普惠性,低收入國家不再需要成長到一定體量,再關注GDP之外的、涉及到可持續發展的其他維度的重要問題。

美國把GDP視為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但所有上述可能性的實現,都有一個前提,那就是跳過GDP樹起的藩籬——更多可能是觀念上的,重估數字經濟的價值。

事實上,作為全球新經濟諸多領域的引領者,近些年我國GDP崇拜的持續降溫,就有賴於數字經濟帶來的升維。互聯網、數字經濟不僅成為產業升級的推動力,諸如“中國製造2025”等國家戰略,說明數字經濟也在影響國家未來10年的重大決策。數字經濟給經濟和社會帶來的活力、信心,都已不容小覷。

就像陽光、水和空氣,或者水、電、煤,在準確衡量數字經濟的“普惠”價值之前,我們可以用反證法——只需斷網一分鐘,看看世界會發生什麼,就足以證明數字經濟的價值。事實上,在羅漢堂的“大討論”中,Taylor Reynolds就提到了,埃及政府曾設想關閉互聯網和通信5天,以抑制國內的遊行,結果“受到的影響不僅僅是經濟本身,而是出現了社會混亂。”

在世界各國對發展的追求中,GDP曾是唯一一根足夠堅韌的稻草,是經濟發展唯一的希望之窗,愛之深掩蓋了恨之切,即便是面臨著越來越多的社會矛盾的發達國家,也無力擺脫窠臼。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即便是為了避免沉重的“補課”,在GDP之外的新維度上衡量數字經濟,超越GDP之窗、洞開普惠之門也是必要的。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