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歲讓5萬人膽寒,這個書生其實是將軍,詩句常被我們能誤解

25歲讓5萬人膽寒,這個書生其實是將軍,詩句常被我們能誤解

01

你真的瞭解辛棄疾嗎?

辛棄疾的大名,每個人都聽過,因為都背過他的詞,不少人卻覺得他的詞很難背,甚至對他的詩句有很大的誤讀。

這是因為對辛棄疾不瞭解。

很多人以為他是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這就大錯特錯了

其實辛棄疾本職是將軍,填詞只是業餘愛好。

他不僅是個擁有600多首詞的文化人,也是個敢獨闖5萬敵營的猛將。所以,辛棄疾也有“詞中之龍”的稱號。

但辛棄疾這麼一個文武雙全的人才,卻是帶著深深的遺憾逝世的。

辛棄疾做過什麼事情,值得那麼紀念?

25歲讓5萬人膽寒,這個書生其實是將軍,詩句常被我們能誤解

02

年少影響

辛棄疾作為南宋的愛國詞人,兒時卻是在金國的土地長大的。

他祖父辛贊一直教導他要愛國,更不要靖康之難的恥辱。

身在金國,辛棄疾能深切感受到漢人的苦難,作為將門之後,有種深深的使命感。收復失地,成了他一輩子的使命。

“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

年少辛棄疾對金戈鐵馬生活的嚮往,已經躍然紙上。

”討伐金國,收復失地“,是辛棄疾一輩子奮鬥的願望。但這個願望,成了他一輩子的遺憾。

25歲讓5萬人膽寒,這個書生其實是將軍,詩句常被我們能誤解

03

起義抗爭

隨著金廢帝完顏亮起兵侵宋,在北方橫加徵賦。讓本來已經艱難北方百姓,生活上更加雪上加霜。

於是辛棄疾帶領著家僕,參加了起義軍,在北方起義軍耿京手下的做參謀。

期間曾發生過一件禍事,辛棄疾的朋友義端,在受邀參加起義軍後,突然反水,偷了起義軍的大印逃跑了。

這讓首領耿京大為惱火,想要殺了辛棄疾以正軍法。辛棄疾卻立下軍令狀,三天之內緝拿義端歸案。

辛棄疾估算義端會向金人乞賞,單騎孤劍守在金營的必經之路,一劍將叛徒斬於下馬。

25歲讓5萬人膽寒,這個書生其實是將軍,詩句常被我們能誤解

通過這件事情,耿京看出來辛棄疾的膽略,不再把他當作文弱書生,開始委以重任。

於是辛棄疾開始獨自帶兵,襲擾金國的部隊,讓金國的後勤部隊苦不堪言。

“萬一朝家舉力田,捨我其誰也!”

辛棄疾在北方馳騁疆場的日子,是他一輩子最快樂的時光。

完顏亮正與宋軍在長江邊對峙時,後方受到起義軍的襲擾,加之國都叛亂,自己還被部下給殺了。金軍撤退,南宋的危機暫時解除了。

25歲讓5萬人膽寒,這個書生其實是將軍,詩句常被我們能誤解

04

50人敢襲擊5萬人的軍隊

新上任的金世宗,開始對起義軍採取鎮壓和招降政策。一時間,北方起義軍都做鳥獸散。辛棄疾和耿京不願意投靠金國,面對圍剿,他們決定突圍南下,回到宋朝。

耿京派辛棄疾南下找南宋朝廷,宋高宗親自召見辛棄疾等人,並且還封辛棄疾為從九品,右丞務郎。

正當辛棄疾北上準備接軍隊南下時,起義軍內部卻出現了混亂。起義軍頭目趙安國,造反殺了耿京,並帶領軍隊投降了金國。

這樣的狀況讓辛棄疾很尷尬,因為此時他身邊只有50多人,是沒實力和叛軍硬懟的。

部下勸辛棄疾回南宋就行了,好歹能撈個官。

可辛棄疾不想灰溜溜地回南宋,於是他做了一件震驚南宋朝野的壯舉。

25歲讓5萬人膽寒,這個書生其實是將軍,詩句常被我們能誤解

在5萬金兵的大營裡,叛軍張安國正和金軍將領喝酒,侍從跟他說外面有人找他。張安國迷迷糊糊的走了出去。

外面正是騎在馬上的辛棄疾,不由分說,身材矯健的辛棄疾,一把將張安國抓到馬背上,率領著50騎兵,縱馬而去。

金營一時間方寸大亂,5萬人亂作一團,想要攔截辛棄疾等人時,辛棄疾已經衝殺出去了,並將叛徒帶過江,交由朝廷處罰。

辛棄疾能在5萬敵軍中,取叛軍首級,還能無恙的衝出來,無疑是奇蹟!

辛棄疾這一壯舉,給了萎靡不振的南宋朝野,打了一針強心劑,就連宋高宗,也為他讚歎三聲。

“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這是辛棄疾最風光的時候,這一年,他僅僅只有25歲。

25歲讓5萬人膽寒,這個書生其實是將軍,詩句常被我們能誤解

05

壯志未酬,心灰意冷

辛棄疾在南渡前,曾將一包黃土,用布包起來,放在胸口,來鞭策自己不忘收復故土之志

然而這是他這輩子最後一次接觸故土。

南渡的辛棄疾,開始在南宋朝廷的官宦之路。

但是朝政不比行軍打仗,辛棄疾縱有萬般才幹,卻是沒有施展之地。

隨著南宋符離之敗,失敗主義在朝廷瀰漫。辛棄疾曾上書《美芹十論》與《九議》,提出抗金策略。宋孝宗雖然認同辛棄疾的能力,卻沒有重用他。

雖然曾啟用辛棄疾來鎮壓內亂,但卻捲入政治紛爭,幾經沉浮,最終熬白了頭,依舊碌碌無為。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一輩子慷慨熱血的辛棄疾,到老一事無成,難免心灰意冷。

25歲讓5萬人膽寒,這個書生其實是將軍,詩句常被我們能誤解

06

錯過最後一次機會,含恨而終

40年後,宋寧宗趁金國內亂,骨氣勇氣再次向金國開戰。由韓侂冑指揮兵馬北進,辛棄疾被調往江臨,這是辛棄疾離他夢想最近的一次。

“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

年輕時作為義軍,在北方馳騁的畫面經常在夢裡實現,這次,終於有機會再次戎馬。

儘管這個時,辛棄疾已經是個60多歲的老將,白髮蒼蒼,老得劍已經拿不穩,依舊整裝待發,準備為國家流進最後一滴血。”

25歲讓5萬人膽寒,這個書生其實是將軍,詩句常被我們能誤解

辛棄疾這位老將,非常清楚帶兵的韓侂冑,是個紙上談兵政客,

辛棄疾曾給韓侂冑寫了四條建議,千叮嚀萬囑咐韓侂冑,不可貪功冒進,不可輕敵。然而貪功冒進的韓侂冑,不僅沒有聽辛棄疾的建議,還把他調往了後方。

韓侂冑因為貪功冒進,準備不足,使得十幾萬宋兵,碰到金兵時一觸既潰,如泥人一樣潰敗。

金兵的鋒芒直逼揚州,宋軍再次重蹈了符離之敗。

韓侂冑在慌亂中,想起了辛棄疾,希望能夠啟用他來力挽狂瀾。

於是朝廷封辛棄疾為樞密都承旨,到江臨(杭州),統領前線兵馬。

然而此時的辛棄疾已經病重昏迷,連呼四聲“殺賊!”,便帶著滿腔遺憾病逝。

辛棄疾從南渡到去世,一共43年,再也沒有踏上故鄉的土地。下葬時,帶入棺槨裡面的,還有一包43年前,從故鄉帶來的黃土。

25歲讓5萬人膽寒,這個書生其實是將軍,詩句常被我們能誤解

06

無盡的懷念

作為詞人,辛棄疾留下了不朽的詩篇。但是辛棄疾的人生,卻是悲劇。

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

鬱郁不得志的辛棄疾,寫下的千古名篇,卻足以鼓勵後輩人。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