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一切物質最初是怎麼產生的?

雲車詩界


人們常說,你不可能空手套白狼,你不可能無中生有,這些話適用於生活中的大多數情況,也是我們所知的真理。但是並不適用於我們的物理宇宙。

我這裡說的不僅僅是宇宙中的一小部分,而是整個我們所能認知到的宇宙。現在看一下你周圍的一切,不管是你辦公桌上的陳設物品,或者是地球上的生命奇蹟,還是數十億光年之外的宇宙中所能看到的一切,我們每個人都很好奇,這一切來源於哪裡?宇宙真的是無中生有嗎?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了解“無”的科學定義!

在科學中什麼是“無”

幾個世紀以來我們試圖用科學的方法來回答這個問題。為了瞭解這一切的來源,我們首先要給“無”下一個科學的定義。現在我們知道,在宇宙中充滿了物質、輻射和能量,如果我們把以上這三種東西都排除在外,創造一個完美的、寒冷的、孤立的真空,你認為真空中還剩下什麼?是真正的“無”嗎?在我們的意識裡,這是肯定的!

根據廣義相對論,我們知道質量或能量的存在,就會扭曲宇宙的時空結構,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想真正達到物質虛無的狀態,我們的宇宙就什麼都沒有。

從理論上講,理想的情況就是真實的虛無:沒有輻射,沒有能量,沒有空間曲率。我們可以想象一個完全空無一物的空間,我們周圍的時空沒有曲率,而是完全平坦的。

這種“無”在我們宏觀世界中是真正意義上的無,而我們目前的科學理論認為整個宇宙就是從這種虛無中誕生的。

如果我們將宇宙中的所有物質、能量和曲率移除,就只剩下一個空的時空。在大尺度上(這裡的“大”意味著比質子等亞原子粒子大)時空確實看起來像我們上文中提到的平面網格。但是如果我們開始觀察更小的尺度,這幅空的時空圖景就不成立了。

在最小的物理尺度上(普朗克尺度)時空根本不是平的。空無一物的空間本身會振動和彎曲,在任何給定的時間內,看似空無一物的空間中其包含的能量存在根本的不確定性。

在非常小的尺度上,量子真空通過在非常短的時間內自發地產生成對的粒子和反粒子來表現出量子層面的基本不確定性。這不僅是理論上預測,也是實驗性的事實。

我們可以人為地製造一個真空室,雖然這個真空室不是很完美,但足以探測到真空中自發產生的粒子-反粒子對的物理效應。

在一個真空室裡面放兩個平行的不帶電的金屬板,如果沒有真空量子漲落,板塊之間的力由萬有引力決定。但是如果我們把兩塊板靠的足夠近,就會發現真空波動會導致板塊互相吸引!這種吸引力在本質上純粹是量子漲落引起的,1948年以來我們已經探測到了這種效應,而且是絕對可靠的實驗證據,這就是虛無的物理本質。現在,我們把真空量子漲落和時空膨脹結合起來!

一個充滿量子漲落的真空和空間膨脹的結合會發生什麼

我們都知道宇宙在早期經歷了暴漲階段,宇宙空間呈現出指數膨脹,如果宇宙膨脹得足夠快,真空量子漲落產生的虛擬粒子對可能會陷入膨脹的時空中,也就是說產生的虛擬粒子對還沒來得及湮滅,就會被空間的暴漲分隔開來,不會再次湮滅,而是延伸到“空”時空中!

如果宇宙的早期存在於亞穩態或假真空狀態,那麼只要保持這種狀態,量子漲落就在宇宙的各個尺度上被拉伸。

但宇宙暴漲這種狀態不會永遠持續下去;宇宙最終會處在一種更加穩定的狀態。當這種情況發生時,也就是宇宙暴漲結束的時候,宇宙會從亞穩態向更穩定的狀態轉變的過程中自發地產生物質和能量,這個過程被稱為宇宙再加熱。

曾經延伸到整個宇宙的量子漲落,就變成了物質/能量最初比平均密度略高或略低的區域。

隨著宇宙年齡的增長,在萬有引力的作用下,在數百萬乃至數十億年的時間裡,密度更大的區域不斷增長,形成了今天充斥著我們的宇宙的恆星、星系和星團。

當宇宙發展到今天的時候,我們就看了到現在所處宇宙的模樣。我們從無到有,這一切都來自於只包含量子真空能量的空時空,是“虛無”的真空創造了今天的宇宙,創造了數十億個星系、恆星,以及我們所知道的一切。

我們所知道的一切正是來自虛無的真空

最令人驚奇的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宇宙仍然在膨脹,而且空間中還包含了少量的真空能量。

這說明宇宙暴漲停止時,有一部分真空能量被鎖定在了真空中,真空仍然有一個非零的基本能量。這種時空的基本結構,最終會隨著恆星燃燒、死亡、星系分離、所有不穩定的粒子的衰變,會讓宇宙在遙遠的未來再次進入一個寒冷、平坦、空虛、膨脹的虛無狀態。

因此整個宇宙來自於一種虛無的狀態,而我們的宇宙最終也會返回到另外一種稍微不同的虛無狀態。一切都從這個虛空中來,我們本身就是虛無。


量子科學論


宇宙的一切物質最初是怎麼產生的?

很多朋友都認為宇宙誕生於虛無,或者認為大爆炸論無中生有,這種都是完全錯誤的觀點,宇宙的物質一直都存在,而且總量完全沒有變化,大爆炸並不能憑空創造物質,它只是一個物質的轉變過程!

從物質的組成開始說起

物質是由原子組成的,現在這是一個小學生都知道的事實,但直到100多年前的盧瑟福從α粒子的散射實驗才知道了原子核的結構,原子核外層的電子佔據龐大的空間,而的原子核卻只佔了微不足道的中心區域,但整顆原子的絕大部分質量都集中在原子核上!

組成原子和的是質子和中子,兩者克服庫侖斥力被強作用力緊緊的束縛在一起,無論是讓它們分開還是結合,都需要巨大的能量。因此要讓普通的原子裂變或者輕元素聚變都是一件超級困難的事情!

夸克和膠子是組成中子和質子的更小單元,中子和質子都是由夸克組成,但兩者有個小小的區別。

中子:1上夸克+2下夸克

質子:2上夸克+1下夸克

中子可以通過衰變轉換為質子,自由中子的半衰期大約是800秒左右,原子核內部的中子也有一定的概率衰變!而質子則可以通過吸收能量轉換為中子,比如太陽內核正在發生的事情,質子反應鏈的第一步,兩個質子在高溫下通過量子隧穿效應轉換為氫的同位素氘,而這個概率很低,週期很長,這個效應保證了太陽是一顆超級長壽命的恆星(紅矮星更長)

夸克和膠子再往下就不能分了,它們都是屬於標準基本粒子模型的一部分。

夸克相變溫度

質能轉換方程,愛因斯坦在1905年6月27日發表《物質的慣性和它所含的能量有關嗎》論文中闡述了E=mc²這個簡單而又深刻的事實,一百多年來,我們認識到了質量真的可以轉換成能量,比如裂變有0.094%左右的質量轉換為能量,聚變大約有0.7%左右,而正反物質湮滅則可以100%的質量轉換為能量!

那麼有能量轉換為質量的方式嗎?答案是有:一對伽馬光子碰撞可以轉變為電子和正電子對的,但是必須兩個光子的能量足夠高才行。

這是能量轉換為質量的一種模式,而普通光子比如我們的激光和太陽光,能量是明顯不夠的!科學家已經完成了質量轉換為能量,也實現了從能量轉換為質量,那麼有沒有處在中間狀態的物質呢?

2011年6月,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的RHIC(相對論重離子對撞機)將兩束金原子核加速到接近光速並使其碰撞,觀測到了高能量密度和超高溫的夸克膠子等離子體!測量到了淨質子數分佈的特徵!與格點量子色動力學的計算結果進行比較後確定了重子數密度為零的情況下,從強子物質到夸克膠子等離子體的相變溫度,根據計算這個溫度大約為2萬億度。

此時的物質處在能量和物質相變狀態,向上則轉變為能量,向下則是質量,也就是夸克和膠子。

宇宙大爆炸將能量轉換質量

宇宙大爆炸是一個將純能量狀態的奇點,通過暴漲降溫後,宇宙的溫度低於相變溫度以下,形成了物質的過程,當然它真正的過程並沒有那麼簡單,而是有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

普朗克時期:大爆炸開始至10^-43秒

大一統時期:大爆炸之後10^-43秒至10^-36秒

電弱時期:大爆炸結束之後,10^-36秒至10^-32秒

電弱對稱破缺和夸克時期:在大爆炸之後10^-12秒和10^-6秒g

強子時期:大爆炸之後10^-6秒至1秒

輕子時期:大爆炸之後1秒至10秒鐘

光子時期:大爆炸之後10秒鐘至38萬年

夸克膠子相變溫度轉換髮生在大爆炸發生後約10^-6S,從此之後,宇宙進入了強子時代,因為溫度再往下,強子(比如中子和質子)就誕生了!再往後就是太初合成過程(核聚變),宇宙中生成了氫原子核,氦原子核以及裡原子核,此時距離真正的原子誕生還需要38萬年!

因為宇宙密度還很高,高溫導致電子游離,只有待溫度降低才能形成原子,38萬年後宇宙溫度下降,逐漸變得清朗,光子也逃脫束縛在宇宙中飛奔!而物質的原子也真正形成,恆星也將也接過大爆炸的接力棒,繼續在它演化的不同階段中創造氫以後的大部分元素。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物質的最小單位

要了解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先了解一下,物質到底是如何構成的?

上初中的時候,老師會說,物質是由分子構成的,分子則是由原子構成的。原子內有電子和原子核,而原子核還能繼續再分構成質子和中子。甚至上到高中也就大概講到這麼多。實際上,質子和中子也是可以再分的,比質子還要小的是夸克,三個夸克可以構成一個質子。不過,電子其實沒辦法再分了,因此,電子和夸克是基本粒子。

所以,當我們問宇宙中的物質從哪裡來,實際上,我們可以把這個問題轉化成構成物質的粒子是從哪裡來,也就是夸克,電子,中子,質子這些粒子是如何來的。其實這些粒子都是形成於宇宙誕生之初的。那具體咋回事呢?

物質粒子的形成

根據普朗克衛星最新的觀測數據,我們知道宇宙誕生於138億年前,起源於一次大爆炸。大爆炸之後,宇宙的空間劇烈的膨脹,溫度開始降低。

而早期的宇宙其實類似於一鍋能量湯,內部充滿了能量,而夸克,中微子這類的粒子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形成的,但它們的形成機制目前我們還不得而知。那電子以及其他粒子呢?

我們都知道,粒子都有自己的反粒子,質子的反粒子就是反質子,電子的反粒子就是正電子。如果一個電子和一個正電子對撞,那就會發生湮滅,原本一對電子的質量等價於相對應的能量,最終以能量的形式釋放出來。

(這裡可以利用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E=mc^2進行等價。)

而光子的反粒子就是它本身,如果一對光子對撞,在一般的條件下根本不會發生什麼。但如果一堆光子所具有的的能量要大於一對正電子和電子所具有的的能量。(這裡依舊是利用質能等價進行換算得到來比較。)只不過,這種高能的光子需要非常高的環境溫度,就拿一對光子對撞產生一對電子來說,至少需要在60億度左右才可以實現。而其他粒子的形成也類似於這樣,只不過所需要的溫度條件不太一樣。

不過,這裡也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光子對撞之後產生的是一對正反粒子。而每10億對質子和反質子還會對撞,發生湮滅,同時釋放出大量的能量,整個過程循環往復,唯一不同的就是,每10億對還會留下一個質子(正物質),同樣的,每十億對正電子和電子的湮滅,還會留下一個電子,至於為什麼會這樣,現在還沒有搞清楚。也正因為這個原因,我們現在的宇宙才是一個正物質主導的宇宙,如果沒有10億分之一的倖存者,可能宇宙中也就不會有物質粒子,也就不會有物質了。

說句題外話,如今宇宙中的物質粒子,都是10億分之一的倖存者,而物質由粒子構成,也就是說,宇宙中的物質其實是10億分之一的倖存者集合。

當這些物質粒子形成之後,宇宙由於還在繼續膨脹,因此溫度還在逐漸下降,此時的宇宙其實像一鍋粒子湯,其中充滿了各種粒子,比如:電子,光子,原子核等等。但是還沒有原子結構。

後來,隨著溫度的繼續降低,大概在宇宙大爆炸之後的38萬年,也就是宇宙38萬歲時,宇宙的溫度降到了3000度左右,這之後原子核俘獲了電子,形成了原子結構,而光子也擺脫了束縛,開始在宇宙中傳播,這也就是宇宙大爆炸的餘熱,被我們稱為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目前我們還可以通過探測器觀測到。

也就是說,從這個時候,宇宙中開始有了完整的原子結構,而原子後來構成了各類的天體。不過,此時的原子主要是氫原子和氦原子,原子序更大的元素原子(≤鐵元素原子序數)其實是在恆星內核當中通過核聚變反應形成的,而大於鐵元素原子序數的元素是通過超新星爆炸和中子星合併而形成的。而各種元素的原子就構成了如今地球上各種不同的物質。


鍾銘聊科學


本題:要麼挖空心思無以憑據,要麼啟示第三次物理革命,導火索是卡西米爾效應。

第一次物理革命開創了經典動力學,第二次物理革命開創了相對論量子論,第三次物理革命開創了真空場動力學。國之學子不要錯過機遇。西洋人非要搞弦理論,由他去。

本題要回答“物質演化總機制”,以下是筆者的簡要回答,不要愛氏相對論,不要哥派量子論,因為然並卵。只用經典動力學,稍加拓深即可。

由於解釋邏輯稍有複雜,先給一個物質演化機制總圖,讀者隨我一同按圖索驥,我的玩意,有高中物理基礎,都能看明白。

物質演化機制的總脈絡

上圖呈“⊃型”走向,共八大關節點,待後解釋。先給出所依據的物理公設:

第一公設:物質,是包括天體與粒子的物體,是兼有質量、能量與體積的存在形式。

第二公設:孤體,即獨立的物體,皆可模擬為一個既有自旋又有進動的漩渦體。

第三公設:附體,即孤體的子系統包括附著體,除了自身的運動以外,還同時兼有與孤體同樣的自旋與進動。

第四公設:真空,充滿任意空間。實體內空間的真空場密度=實體質量÷實體體積。實體外空間密度=實體質量÷引力場體積。

第五公設:演化,即變相不變質。實體被加壓則縮小或聚合,實體被減壓則膨脹或分化,實體被猛擊則聚合或分解。例如:

場量子受壓,縮小為引力子,即:場量子↹引力子。

引力子受壓,則聚合為光子,即:n個引力子↹光子。

光子受壓,則縮小為電子,即:光子↹電子。

電子受壓,則縮小為質子,即:電子↹質子。

電子與質子受壓,則變成中子,即:電子+質子↹中子。

質子與中子受壓,則變成原子核,即:質子+中子↹原子核。

原子受壓,則聚合為分子,即:n個原子↹分子。

分子受壓,則聚合為大分子,即:n個分子↹大分子。

最初空間,是“混沌”或“絕對真空”

混沌,相當於“無極”,即:宇宙真空場的場量子以光速自旋以光速作最無序的震盪。

場量子的無序即無極,混亂至極到最分化、最均勻、最大熵。場量子間隙極小,對撞概率極大,動能幾乎抵消,即:ΣEki≈0,因此根據熱力學第一定律,混沌態幾乎在絕對零度。

把背景微波輻射近似為混沌,溫度2.725K,場量子質量m=3kT/c²=1.26e-39kg。

1個場量子受壓,縮小為1個引力子。

場量子原本以光速作無序震盪,在亞原子以光速自旋的角動量擠壓下,變成有序推湧的引力子。

根據萬有引力定律,可推導引力機制公式,進而求得引力子質量:g=1.42e-39kg。以下是前文摘要的推導過程。

引力機制公式:F=G'nn'/R²...(12),引力屏蔽係數:G'=(G/c²c²)1e32=8.23e-13...(13)。 公式(12)表明:萬有引力,其本質是被極度屏蔽的強核力,與兩物系所含核子數乘積成正比,與引力場半徑平方成反比。 引力子的定義: 引力子是核子自旋1周,輻射1個自旋角動量,進而激發的1個真空場量子。 引力子的質量 離開1~2fm短程核力,考慮1個核子無序化進程被屏蔽,又考慮萬有引斥力,1個核子慣性離心力對應1個受激場量子吸引力,1個核子的正質量對應1個引力子的負質量。可設: 引力子質量:(g)=G'(p)=1.42e-39kg...(14)。

6.4億引力子被激發,聚合為1個光子。

光子是電磁波的基本單元,相當於一個波長,或引力子(g)集團。光子(γ)的質量恆定為6.4億個引力子,即:(γ)=6.4e8(g)=9.1e-31kg。

根據麥克斯韋方程:c=1/√ε0μ0,即真空光速不變,只取決於真空介質的電容率與磁導率。其根本原因,是場量子與引力子本來就以光速運動。即:光速是真空引力場的固有屬性。

只要對空間施加角動量,就可以激發引力子集合為光子的有序推湧,就有電磁波。

光源,或光子發生器,既可以是電磁振盪諧振子,如感容振盪器,原子光譜發生器(電子+質子的諧振子),也可以是機械震盪諧振子。

光子,是派生諧振子。光子,與聲子一樣如長江後浪推前浪,依次有序的做徑向推湧。

顯然,光子是真空介質場量子的重組形式,是傳播電磁輻射能、機械震盪能的載體。


光子傳播機械波的程序是:波源諧振子→光子→聲子→光子→聲子...,由於聲子震盪速度很慢,是限制性速度,故聲波速度很慢。

1個光子受壓,縮小為1個電子。

在超高溫、超高壓、超高頻環境中,例如在恆星內部的核聚變過程中,1個光子可以被壓縮為1個電子。繼而實現從玻色子向費米子的突變。

反過來,在電子對撞機實驗中,電子被加速到v=0.999c,達到電子康普頓效應最短的臨界波長λc,此時,電子會驟然膨脹為最高頻的伽瑪光子。這就是所謂的湮滅反應的本質,而不是什麼物質湮滅成了純能量。


高頻光子,在自己的長途跋涉中,因為最小作用量或熵增加趨勢,總要漸漸衰減或降頻,漸漸膨脹或減密,即所謂的熵增加紅移。

1個電子受壓,縮小為1個質子。

在超高溫或超高壓環境中,例如在恆星內部的核聚變活動中,1個或者1900個電子,被壓縮為一個最高密度的質子。

質子(p)內部的三夸克電荷uud被高密度場介質約束在一起的1個高能正電子e+。因此, 就電荷量而言,1個質子電荷=1個正電子。就引力場而言,1個質子質量≈6.4億個被最大壓縮的真空場量子。 質子以光速自旋的引力勢能Ep,映射質子點電荷的電勢能E庫,即:mc²=ke²/r,由此可計算質子半徑:r=1.5e-16m。


1個質子+1個電子受壓,聚合為1箇中子。

在超高溫或超高壓環境中,1個正電荷質子與1個負電荷電子,會聚變為1箇中子。

質子與電子間的結合力,叫弱作用力,也叫W±/Z0介子,束縛性很差,但在原子核內部,被處於三角分佈的膠子束縛著。

但如果中子在原子核的佔比過高,則不穩定,就有所謂的核衰變或嬗變,

後來的事件,就不再贅述了。

物理新視野,旨在建設性新思維,共同切磋物理/邏輯/雙語的疑難問題。


物理新視野


宇宙大爆炸初期的氫核合成(最初產生過程看這裡)

首先,根據目前最廣為接受的理論,籠統地說,宇宙的物質都是大爆炸產生的。大爆炸初期經歷暴漲階段後,宇宙經歷了一個相當長的黑暗時期,那時連光都沒有,隨後各種基本力因對稱性破缺分離出來,才有了不同的能量形式,而不同能量蜷縮到一定的時空尺度中成為了各種基本粒子而且還持續相互湮滅(包括反物質),最後因為弱作用對稱性破缺導致剩下了多餘的正物質,大致就是我們今天所知的質子、電子和大量的暗物質粒子(包括中微子),因為這些粒子太密集,湮滅產生的光會被立刻吸收而無法輻射出來。而再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宇宙繼續膨脹、冷卻,質子和電子形成了氫原子——那時只有氫原子,但不久氫原子就繼續聚變產生了氦原子,這兩種物質的基礎原料頓時散佈到宇宙各處,並因引力開始聚攏,直到引力形成的壓力點燃宇宙中的第一次核聚變(估計是在宇宙中普遍開始的,而不是從某一處開始),於是有了光,此時各種化學元素的生產才陸續開始。

中小質量恆星驅動的輕元素核合成

普通的恆星通過核聚變發生核合成作用,能夠生成從氦原子到鐵原子為止的一系列的元素,而無法合成更重的元素。因為在原子量56即鐵元素之下的核聚變合成時能夠釋放出淨能量以驅動聚變的繼續進行,而超過56的元素的核合成則會消耗能量讓恆星逐步耗竭,因而普通的恆星核合成大體只能產生原子量小於等於56(鐵)的元素。核子的綁定能量曲線在鐵元素處出現了拐點(見下圖)。

超新星驅動的重元素核合成

但超新星則不同。超新星是巨型的年輕恆星,因引力導致的劇烈塌陷與恆星本身劇烈的核聚變共同激發形成的單次劇烈爆發,這個過程釋放出大量能量,滿足大量生成超過原子量大於56的重元素的條件,於是生產出更多的重元素。超新星爆炸的發生相對來說比較稀少,並且主要發生在年輕的星系裡,所以重元素的含量也比輕元素少得多。

我們可以根據一個星系重元素與輕元素的比例來推斷其年齡(這個靠光譜測量即可)。

例如根據地球上已發現的大量重元素,大致可以猜測包括太陽系在內都可能是某顆超新星爆炸的產物,甚至大致可以推測是第代爆炸。


小宇堂


這個問題本身就是一個問題,目前為止也無法解釋出答案的問題,答案無非也是千篇一律的源於大爆炸理論,很多科學家說,宇宙源自於一粒微塵,也就是所說的奇點,某一日突然爆炸,便成了宇宙,說的莫名其妙讓人不懂,然而科學家們便一副高深莫測的樣子。

好,那麼微塵怎麼會爆炸的?微塵之外是什麼?是不是還有別的同樣的微塵?科學家們不說,或許他們也是胡編亂造,也或許問題根本就無法再解釋下去了。

也許銀河都有終了的一天,但物質不會消失,它只是會變成另一種狀態存在於宇宙中,打散了又聚成團然後又打散,週而復始永無休止。

對於宇宙來說,這是比較好的解釋,假設宇宙從奇點已經爆炸而來,那麼奇點從何而來?假設現在的宇宙大小為1000億公里,那麼你站在100000000000億公里外看,它現在只是個奇點還未爆炸。

以現代物理學來說,一切有形與無形的物體皆有邊界,一切有形與無形的物體皆有起點皆有終點,但以人類現在的科技並未探到宇宙的邊界,既然你連邊界都不知道,何談宇宙從何而來?


小Q奇趣


現代科學理論認為,宇宙來自於137.5億年前的宇宙大爆炸。宇宙大爆炸的時候,溫度極高,密度極大,質量極大,極高溫度下不會有任何物質產生。爆炸後溫度降低,最後出現基本粒子,基本粒子形成質子中子,電子。在引力作用下,形成氫雲,氫雲凝聚成團,在氫雲團中,氫雲密度大的地方,在引力作用下,慢慢收縮,溫度升高,最終形成恆星。氫雲中大量的恆星迅速誕生,數以億計的恆星,慢慢形成星系。恆星是元素的加工廠,一開始只有一種元素——氫。氫聚變形成氦,接著聚變下去,形成鋰,鈹,硼,碳等元素。一直聚變到鐵,因為鐵聚變不釋放能量,所以,沒有燃料的恆星就會轟然蹋縮,蹋縮到一定程度就會突然爆炸,這就是超新星爆發。超新星爆發的一剎那,在極高溫度壓力下,比鐵原子序數大的元素產生了。我們手上帶的金銀,都是來自遙遠的恆星,超新星爆發,把金銀播撒到宇宙各處。超新星噴發出來的物質,溫度降低後,元素之間再形成豐富多彩的化合物,我們地球上的每一樣物質,山脈,泥土,大海,水杯,瓷磚,鐵鍋全部來自超新星爆發。地球上所有一切物質的起源都來源於一種元素——氫。


天高兮雲淡


根據相對論質能轉換關係,能量可以轉化形成物質,在宇稱守恆模式下能量轉化形成的是隨機均衡對稱守恆的正反物質對,弱作用下宇稱不守恆的發現可以使物質有單向偏向的十億分之一的微弱剩餘。那麼產生弱作用下宇稱不守恆的機制是什麼呢?這就是宇宙的定向旋轉作用機制!

在宇宙早期最初的物質形成中,因為宇宙早期高速定向旋轉運動,就使與宇宙旋轉方向同向的粒子運動多於逆向的粒子運動,與宇宙旋轉方向同向的粒子轉化形成的物質就多於逆向粒子轉化形成的旋轉方向極性相反的反物質,在能量與正反物質反覆生成與湮滅單向物質結餘的循環積累中,就形成了我們單向的物質宇宙世界。其實更準確的說不是宇宙熱能純能量產生形成的宇宙物質,而是宇宙旋轉角動量在微觀條件下分裂分離內化疑聚凝結產生形成了物質,微觀物質形成轉化消耗的是宇宙宏觀旋轉角動量。

宇宙的旋轉在一面為正向旋轉,在宇宙的另一面就表現為反向逆向旋轉,能量與正反物質反覆生成與湮滅循環結餘的就是逆向旋轉的反物質,形成的就是單向的宇宙反物質世界,或者說逆向旋轉角動量內化凝聚凝結的是逆向旋轉的反物質世界。

這正像我們所常見的水上旋渦,也是由地球旋轉角動量內化轉化形成的,在地球一面是正向旋渦,另一面就是反向旋渦。

其實宇宙所有恆星星系星系團巨大的高速旋轉角動量也是由宇宙宏觀旋轉角動量微觀局部內化凝聚轉化形成的,內在凝聚的空間越大,能夠轉化形成的空間角動量越大,才能產生和形成從恆星到星系到星系團等空間等級結構層次鮮明統一一致的空間角動量結構。

地球的水面旋渦有明顯的南北半球正反方向差異,而宇宙恆星星系星系才卻未能發現和表現這種明顯差異原因是,地球水面旋渦只受角動量緯度差異作用,只有一種水平面旋渦。宇宙星系等角動量演化轉化是立體的,不僅有緯度變化影響,更多的受宇宙角動量半徑變化影響,宇宙旋轉角動量與宇宙旋轉軸距離正比變化,產生微觀局部多樣立體變化。但仍有限制侷限可以檢測,即不能有與宇宙角動量旋轉方向相反的逆向運動產生。


識破天機拯救天下


首先,宇宙大爆炸理論,只是一家之言,存在著很大的漏洞,為何這麼說?

我們先了解下,這個理論的來源及它的論點是什麼?

宇宙大爆炸理論來源於宇宙膨脹說,宇宙膨脹說則來源於哈勃定律,而哈勃定律來源於物理學上的多普勒效應,所以我們弄明白了什麼是哈勃定律與多普勒效應,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

哈勃定律

1929年,美國天文學家哈勃根據望遠鏡測量的結果得出"所有星雲都在彼此互相遠離,而且離得越遠,離去的速度越快"這樣一個天文觀測論點,他認為:整個宇宙在不斷膨脹,星系彼此之間的分離運動也是膨脹的一部份,而不是由於任何斥力的作用。

這是百科上面哈勃定律的解釋,一般人不容易懂,我就用更淺顯的話來解讀下,

我們個人通過天文望遠鏡,觀測星雲的時候,發現遠處的星雲正在不斷向我們離去,近處的星雲而正在不斷向我們靠近,你會發現遠近的星雲兩者相互背離,無論任何時候觀察都是這樣。(當我們觀察時,離我們遠去的星雲光波長就會變得越來越長,這叫紅移現象,越來越近的光波會變短叫藍移現象)

這就像一個三維的GIF動畫一樣,永遠就是這樣一個三維動態畫面(紅移效應)。基於這樣的在現實中能用望遠鏡觀測的一個三維動態畫面(紅移效應),人們就會產生一個聯想,無論何時觀察都能發現兩者相互背離,如果一直是這樣,那麼宇宙不就是膨脹的嗎?而且這也正好符合多普勒效應。


多普勒效應

1842年奧地利一位名叫多普勒的數學家、物理學家。一天,他正路過鐵路交叉處,恰逢一列火車從他身旁馳過,

他發現火車在遠處時汽笛聲較弱,音調較低,而火車在近處時汽笛聲較強,音調較尖。

當聲源離觀測者而去時,聲波的波長增加,音調變得低沉,當聲源接近觀測者時,聲波的波長減小,音調就變高。

這就是被命名的多普勒效應。

換句話說,

我們在觀察外界聲音的時候,遠處的聲音與近處的聲音,是相互背離的,遠處的聲音不斷離我們而去,近處的聲音不斷向我們靠近,你會發現無論任何時候觀察都是這樣。

如果你要問,這聲音起源於哪裡?

因為我們大家都知道,無論遠處的聲音與近處的聲音都會在同一個源頭爆發出來的,然後才相互背離的,

源頭在何處呢?

那麼西方科學家會告訴你,這個聲音就是在聲源處“奇點”爆炸出來的。

聲源沒出現之前,聲音就在“奇點”處存放在著,等到一按汽笛,聲音就被釋放出來了。

宇宙大爆炸也是這樣,天文學家會告訴你,遠處的離去的星雲與近處將要來的星雲也來源於同一個“奇點”

奇點

一個體積無限小、溫度無限高、密度無限大的奇點,這樣的命名,根本就是不可思議的,就像一個無所不能的上帝,根據推論,奇點創造了大爆炸,大爆炸創造了世間萬物的一切,所以西方的基督教對奇點理論的提出是非常認可的,認為它是上帝的產物。

根據佛法唯識學的理論,人們都是依他起做邏輯推理的,就是依據A推測B,,如果哈勃的發現是存在問題,整個宇宙大爆炸理論基礎也就出現問題了。

我們知道時間的維度有三段,分別為過去,現在、未來。

哈勃所發現的三維畫面(紅移效應),在時間上來劃分,也可以分為過去、現在、未來。

生滅法,就是有生必有滅,適用於世間萬物的一切。

生因有而為名,滅因無而為名。

請問,哈勃所發現的三維畫面(紅移效應)是屬於過去、現在或未來?

從道理上講過去的時間已經過去,未來的還沒來,都是屬於不存在的。

所以兩者並非永恆,亦非現有。

答案只能是生在現在,滅在過去。

為何不是滅在未來,未來都沒來,永遠在路上。

所以哈勃發現的繆論永遠只能是生在未來(有),滅在現在(無)。

另外,在佛教中也有這樣一個故事,

當時有個年輕的學徒,問無所不知的佛陀,什麼是宇宙的起源,宇宙是無限的嗎?宇宙是永恆的嗎?什麼是宇宙的起源,如是兩次起問,佛陀都不予置答。

第三次,年輕人再次回到這裡,沮喪地說:“我兩次向您請教這些問題。如果您不知道答案,那就請您承認您不知道。如果您知道答案但是您認為我無法參透,那也請您明示我,不過還是希望您能試著給我講講。但是,如果您一直不說話,那我這次就要離您而去,再也不回來了。”

終於,釋伽牟尼做出了回應,他溫和卻堅定地說,這些問題根本不是人們能思議的範疇。“我所講的是人的疾苦和在疾苦中的解脫的自由,”他說,沒有人叫你來,你也可以想走就走。

換句話說,佛陀為什麼不與他講呢?

佛是覺悟者的意思,一般人都明白,你永遠無法告知一個盲人,白色是什麼顏色一樣?

如果境界達不到,永遠也理解不了,就是佛陀也只能表示無奈了。

但是,佛陀在《楞嚴經》裡有回答過阿難這個問題的答案。

阿難不明白佛說的自己的心性自體,可以生起一切,一切外在都是心性本體的演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佛說:“你現在雖然沒有得到清淨無漏的地位,卻可以靠佛的神通力量,見到初禪中、欲界天天人的境界而無障礙。

阿那律看這個娑婆世界,猶如在手中看一個小果子。

其他一般菩薩們,大至可以看見虛空間無窮數的世界,小至微塵最初的本元,也無所不見。

可是一般人們與眾生,視線所能及的程度,近不過分寸,遠也只是有限的距離。

現在我與你,上下觀察日月所照到的空間,其中顯示著水陸空中的萬物現象,雖然有昏暗光明種種形象,無非都是自然界物理的影象,反映留存在分別意識的作用以內。

現在要這許多所見到的現象中間,哪樣是我們自己的能見自性之體,哪樣又是物理的現象呢?

現在盡你的目力所及,上見太陽月亮星星,自然是物質,當然不是你心性的自體。

平看到世界的邊緣,乃至空間種種的光,也是物質,不是你的自性。

再看到雲在飄,鳥在飛,風吹草動,塵埃飄揚,樹木、山川、草芥、人畜,這些種種,都是外物,不是你的自性。

這些遠近萬物,雖然各有差別不同的現象,但在你能見的自性中都清楚地看見。

可是一切萬物,雖各有差別不同的性質,你能看見的自性功能,卻並沒有差別不同。

這個能見的自性,至精至妙,明明白白,實在就是你的本能自性。

假若這個能見的自性,也是物質的,那應該可以看見我這個能見自性的形狀了。

倘若認為這個能見的自性,同萬物現象一樣,可以用眼看得到,那就可以說看到我了。

但是當我不起看的作用之時,何以又見不到我這個看不見的自性在哪裡呢?如果可以見到我這個看不見的能見自性,那你所看見的,並不是那個真實看不見的能見自性。

假若那個能見的功能,根本看不見,那自然不是物質或現象,何以不是你的自性呢?

再說,你現在看見物質現象的時候,你既然已經看見物象,相反地說,物象也應該看見你了。

那麼,人性與物理性能,體性雜亂,見解認識就錯亂不定,你和我與一切世間萬物,根本就沒有秩序和標準了。

如果你看見萬物現象的時候,是你自己能見的功能在看,當然不是我釋迦牟尼在看。

那你的能見功能的自性,自然是周遍一切所在,那不是你自己是誰呢?

何以你對於自己的真心自性,始終疑惑。

不能認識現實的自性,反來向我口頭尋求你自己實在的其性呢?”


史記sj


其實問題的本質也是在問:我們的宇宙到底是怎麼來的?

很顯然,目前最流行的理論就是宇宙大爆炸理論,它創造了今天我們見到的一切。不過,如果你要問為什麼會發生宇宙大爆炸,這個問題目前還沒有確切的答案!

如果你接受宇宙大爆炸理論,就來一起看看宇宙大爆炸之後物質是怎麼產生的!

宇宙誕生之後,就像“濃湯”一樣,沒有任何物質,也沒有光線,有的只是純能量,而且溫度,密度極高。

經過長時間的冷卻後,能量轉換成最基本的粒子,比如夸克,電子還有中微子等,進而形成最基本的元素氫,然後是氦!

科學家們認為,宇宙誕生初期的能量只是形成了氫和氦,並沒有其他元素,那麼如今我們見到的如此多的元素是怎麼形成的呢?

答案藏在最原始的恆星中!

在氫和氦出現後,由於宇宙間溫度壓力等的不平衡,不分氣體雲開始聚集,加上引力的作用吸引但更多的氣體雲,到了一定臨界值,核聚變發生了,宇宙間第一顆恆星誕生,不但照亮了宇宙,更為接下來宇宙間的大事件奠定了基礎!

第一代恆星聚變後的物質成為第二代恆星和行星的原材料,經過長期的演變成就瞭如今我們見到的多彩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