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辦喪事,為什麼送完葬還要回來擺宴吃飯,大家還好像很高興一樣,這是為什麼?

中山本地新資訊


我的主業是殺豬賣肉,後來僥倖做出了規模,因職業與飲食有關,就有必要了解各地的飲食習慣;加之做過十餘年的地方誌,掌握一些研究地方文化的方法。限於篇幅,這裡不展開敘述。

農村辦喪事,為何送完葬還要回來擺宴?參與者已不再悲傷?

我的家鄉西安市長安區,是十三個王朝的京畿之地,域內王侯將相陵寢眾多,“少陵塬”及塬上部分村寨的名稱,如大兆、中兆、三兆、小兆、大府井、二府井、四府井等的來歷,均與王公陵墓有關。封建帝王厚葬的觀念深刻地影響著民間,喪葬文化悠久,禮儀繁縟,尤以農村土葬、老喪為甚。時至今日,無論城鄉,有人過世,事主都要擺宴,稱之為“吃蒸飯”,倘若說某人的蒸飯熟了,就是說某人亡故了,只不過農村更講究罷了。

在長安農村,家中有人倒頭,事主先要摔一口布碗(瓷碗),燒“倒頭紙”,大門外掛白紙幡,門楣分男左女右夾幾張(奇數)開張之紙錢,舉家哀慟,以此告知鄉鄰家中有喪,鄉鄰主動幫忙、弔唁、隨禮,人數的多寡彰顯逝者生前的名望與事主的為作(為人處世);族中長者率掛重孝之長子或長孫,提盒子,持哭喪棒逐一前往舅、姑、姨等主要親戚家報喪,其他親友由族人報知,忌捎報。親友得知喪訊,須即刻動身前去弔孝。

由於事發突然,事主過於悲哀,亂了方寸,由族人、鄉鄰組成“執事團”,推舉執事長,統籌安排搭靈堂、挖墓、請樂人、迎禮、抬埋、招待等事宜。逝者多停柩三日或七日供人祭奠,白事鄉鄰、生前友好不請自到,就餐人數難以估算,安葬前一日三餐是“過事”,招待刪繁就簡,早、晚餐一般四個涼菜下酒,主食旗花面(糊度兒面),午餐同樣四個涼菜下酒,主食大燴菜、米飯,也稱“蒸飯”;逝者入土為安後,事主要設宴答謝鄉鄰、親朋及隨禮者,無論是“八碗”“十全”“十二件子”,還是“十三花”,燒肉、肘子、葫蘆雞、糖醋魚等大魚大肉少不了,事主也須一一敬酒,表達感謝之意、感激之情。

人活七十古來稀,最終終有一死,況人死不能復生,生活還得繼續。人一旦上了年紀,難免有這樣那樣的疾病,與其苟延殘喘飽受病痛折磨,倒不如趕緊利落一了百了,故老喪無論對逝者本人,還是事主、親屬,在肉體、精神、乃至錢財上是一種解脫,是以有“喜喪”之說,既為“喜喪”,痛快地哭過一場之後,就應節哀順變,況且逝者入土為安,白事已過,事後的“答謝宴”重在“答謝”,而非告別的“蒸飯”,至親不必太過悲傷,鄉鄰、親友也沒必要悲痛。

倘若年輕人夭折,白髮人送黑髮人,屬大傷大悲之事。事主一般低調處理,停屍2~3天,親朋弔孝,不請樂人,不收隨禮,鄰里幫忙抬埋,治喪禮儀簡略,亦少有答謝宴。


北大屠夫陸步軒


農村很多地方的風俗都不一樣的,我來說下我們這裡的風俗。



家裡老人去世後,一般先通知本家的人,一個姓的大家族都會過去幫忙,然後村裡的小組長就會組織小組的村民去當忙工,幾個有威信的人組織領導處理喪事的大事小事。喪事牽扯到很多事情,白布,白紙,嗩吶班子,廚師做飯的這些盆盆碗碗桌子,鍋爐,安排人去採購吃的用的,安排給主家親戚朋友送信的都需要安排。



一般喪事都是三天:

第一天兒孫守著老人遺體等八寶山的車來接老人遺體火化,幾個自家兄弟跟車去帶著老人骨灰回來。



第二天,親戚來弔唁,帶著火紙來祭奠磕頭盡下孝心



第三天就是正式喪禮,該上禮的上禮,一般都是老人小輩們商量著來該上多少錢。一家子的小輩都要跪棚在堂屋外面守著,老人兒孫,媳婦都在堂屋裡守著,主家來一家親戚都先在大街上站著近親都會帶花圈。來親戚奔喪的,主事的這些人就會通知吹嗩吶的這班子人,男賓女賓遠方親戚還是孃家親戚人家這喪事吹得都不同,每次來親戚,花圈,都要出去大街上迎回來,家族大的光迎花圈都要來來回回多少趟。中午就要大席待這些親戚朋友,村裡幫忙的忙工,廚師都已經準備好上菜的上菜,燒鍋爐的燒鍋爐,這時候嗩吶班這些人奏樂來的親戚小輩們就會點歌讓他們唱現在應該都是50一首了外加兩盒子煙,有的家族大的有錢人家吃飯兩三個小時歌都沒有停過。下午正式出殯,幾個忙工在前面抬桌子供著老人骨灰,後面就是兒孫隊伍,走一段就要跪下來祭奠一下,一直到林上已經安排人砌好了墳墓,把骨灰盒下葬,花圈加上紮好的牛了馬了院子紙糊的這些,還有老人的衣服一起在地頭燒了,結束後基本上就算是給老人辦的喪事結束了。



送完葬回來還要擺宴吃飯,大家還很高興這是為什麼呢?

一,回到老家晚上就開始正式辦幾桌酒席答謝這些忙工,畢竟忙忙活活了兩三天,更多的是鄉親鄰居一起幫忙處理完了喪事。




二,主家還要每桌都敬酒,來表示尊敬,人走了雖然令人心痛但是生活畢竟還要繼續,喪事發完就意味著繼續新的生活。



三,生老病死是人的自然規律,很多老人年齡大了老去在農村已經算是喜喪了,畢竟年齡到了兒孫們盡力孝順了,這種喪事都沒有特別悲傷的情緒了。

四,忙工出於鄰居鄉親來幫忙,雖然人沒了但是畢竟沒有直接的親情,忙活了幾天終於輕鬆下來,坐下來吃吃飯聊聊家常肯定輕鬆高興的樣子。



生老病死,生命是短暫的,每個人都會有這麼一天。但是更重要的是熱愛生活,珍惜現在,珍惜你身邊的每一個人!


哈嘍山裡娃


其實這個問題我有資格回答,因為我前後都經歷了送走我奶奶和我媽媽的葬禮。

按照我們這邊的習俗是人過世後要停屍三天, 但是最主要還是看神婆算準的時間,有些是停七天,有些就停一天。我媽過世那會連下了三天雨,我們就三天輪流守夜,中間香火不能斷。第一天剛走的時候就要燒水,放柚子葉到水裡給她洗澡,洗完後給她穿好壽衣。手裡放些米飯,意思不能讓她空手上路。然後家裡的長輩就開始商量買東西,通知親戚朋友,找一些男工過來幫忙。第二天的時候就招待遠一點的親戚,他們上香,我們回禮,然後和他們一起吃頓飯,他們就回去了,近一點的親戚也會一起守三天,他們主要是守白天。第三天就是要出殯了。



出殯前所以的親戚朋友都會來上最後一炷香,上完後就出殯下葬。剛出發的時候雨就停了,所以為什麼我們那邊要請神婆看日子看時辰的原因。他們可以算得出來。回來後就去請他們吃最後一餐飯了,他們辛苦忙活了三天時間,有些親戚也陪我們守了三天,我們按理說都應該請他們吃這最後一餐飯。不能忘了他們這幾天的幫助。有些人和我們也不太熟,他們辛苦忙完了三天,會在吃飯的時候聊一些家常事,有時候說到開心的事也會笑笑,總不能為了我們家的事人家也跟著皺眉苦臉一輩子吧。這件事情也算告了一個段落,以後生活還要繼續。



農家素素


送完葬回來吃飯,那叫“答謝宴”。在農村,辦一件喪事,是非常勞累的,需要很多人來幫忙,最後答謝一下大家也是很正常的。

那年,家裡老人去世,當年是97歲去世,村裡人稱之為“喜喪”,整個喪事,雖然也悲傷,可是更讓人感覺像是“親戚聚會”,好多不認識的親戚,從四面八方趕來,好幾天忙的不可開交。

各種習俗折騰下來,各路人馬都疲憊不堪,最後,怎麼也得請大傢伙好好吃一頓,表示一下感謝之情啊!這是人之常情


Longsuixinyuan


大家好我是小魚。

在農村辦喪事,為什麼送完葬還要回來擺宴吃飯,大家還好像很高興一樣,這是為什麼?


俗話說:“十里不通風,百里不通俗。”在我們這裡一般都是去墳地把去世之人下葬之後才回來吃飯。就算是某些人家的客人比較多,接的貢多就會一直延誤時間,但是也儘量趕在中午十二點之前把去世之人下葬了。然後才回來擺宴吃飯。


但是像題主說的那樣,大家吃飯的時候還表現的好像很高興的一樣,我想這種人不是傻就是缺心眼。因為哪家有人去世了都不希望別人在他們家表現的很高興吧。


可能題主想表達的意思是很多人表現的很不在乎,還和平時一樣無所謂的態度一樣,有可能是這個意思吧。


試想一下別人家死人了,大部分人都只是去幫忙的,至親只是少部分人,你總不能要求每一個人都哭得稀里嘩啦的吧。這顯然有些不近人情也不太可能。畢竟人家在主家幫忙兩天了,好不容易萬事落定,人家心理上放鬆一下很正常。出了這個院子人家還是要回歸自己的生活。


而且包括去世之人的子女在這個時候也算是把自己心裡的一塊大石頭放下了,畢竟自己家的老人風風光光的下葬了就算是把事情辦的漂亮了。在小魚老家這裡的規矩是在吃飯的時候去世之人的子侄輩需要到來幫忙的人桌邊去敬酒,答謝他們這兩天放下所有事來幫忙的辛苦。如果說這個時候表現的很悲傷的話,是不是很不合時宜呢???

總而言之,在農村辦白事可以大概分為兩個階段,下葬前和下葬後。下葬前是為了死者,每個人看到別人哭都會很悲傷是必然的。而下葬後的時間屬於生人,為了以後的生,還需要坦然面對、



小魚遊三農


農村有句俗語叫:活著沒人看,死了一大片。話不好聽,但卻是事實。

現在的農村房子越蓋越好,人越來越富裕,同時相對的卻是感情越來越淡泊。現在農村的婚喪嫁娶已經和以前大不一樣了,不知道每個地方的情況,就我的家鄉那邊現在的婚禮,滿月酒等喜事辦酒在怎樣也沒有以前熱鬧了。以前都是在自己家請大廚來做流水席,親戚朋友都來幫忙準備酒席需要的物品等,現在都是直接去飯店,吃了飯大家各走各的,還有很多給了禮金不來參加宴席,在也沒有小時候的那種感覺了。

人死為大,是在農村目前還努力維持的道德標準。

在農村有人去世,不管是老人的喜喪還是其他人的疾病和意外,人去世了,鄉里鄉親的是都會盡可能的去燒張紙的,一是對死者的尊重,二是表示對死者家屬的同情。除了這些試問除了死者的至親誰會真得為死者難過,死者的死可能是他們日後在村口的聊天內容。

死者的去死給家庭帶來悲傷,但同時也讓人們聚集,雖然因為是喪事但同樣是讓好久沒有見面的親人朋友聚到了一起,大家在辦理喪事的時候同樣會聊聊各自的生活,畢竟大家現在都在外打工,能聚到一起也不容易。

辦喪事也是辦事,而且是要好多人的力量共同完成,說的時尚點大家就是一個團隊,共同努力完成了喪事這個項目。大家都來幫忙主人讓大家吃好喝好是必要的,所以喪事辦完擺宴吃飯在正常不過來,大家聚到一起有說有笑也很正常。

喪事,除了自己的至親又有誰會真得傷心呢?又憑什麼也讓別人跟著傷心呢?


楊小寨的希望


在農村辦喪事,為什麼送完葬還要回來擺宴吃飯,大家還好像很高興一樣,這是為什麼?

座標:湖南湘西。

我們那邊老人家過世的話,會停棺在堂屋中央,然後會請道士唸經,後代要跟著跪拜之類的,都要通宵,一個程序下來大家都很累。

然後比如明天就要上山了,今天下午開始宴請賓客,親朋好友回來棺材邊哭喪,我看不得這樣的場景,太悲傷了。很親的人來了好像要帶豬頭供奉吧,結束了就帶到住的那家人去(留下來親朋好友的會安排到村裡各個人家去睡)當天晚上還會讓村裡年輕力壯的小夥子追趕做法事的人,就是繞棺跑,開始慢慢走著,後面就突然跑了,村裡派出的那個小夥子要反應很快才行,旁邊也會圍滿了人觀看,也會喊加油之類的,這應該就是搞熱鬧讓大家高興吧。

第二天一大早上山了,女兒孫女之類的結婚了就要買糖送給來幫忙的人,這個糖得到墳地了才能分,以前是撒讓大家搶,但是現在出於安全方面等考慮,都不撒了,直接分到個人。結束回來了,只有村裡人要到過世的那家人吃飯,其餘人都是住在誰家就在誰家吃的,好像帶的那個豬頭也要煮來吃。

大家很高興的樣子,也只是在去世人家以外的地方,人老了是喜喪,但是那家人還是會很難受。但是人多了會熱鬧啊,自然就比較高興的樣子了。


恐龍唉


現在的人都流行笑喪了,本來就是無論你對先人有多麼不捨,他們都是要走最後一程,與其哭喪著臉,不如大家好好相聚,送完老人,再吃一餐解穢酒,然後又各忙各的迴歸自己的生活。

生,老,病,死,人生必經階段,以前古老的年代,凡家裡有人死,一定要哭得不成樣子,這才能看出子孫有多孝順,哭得不夠傷心,都顯不出子孫賢孝。

這種思想似乎有點過時了吧,我記得母親病了七年,受盡了手術和病魔的折磨,走的時候很不甘心,母親的離開是我一生最大的痛,在她入棺的時候,我傷心欲絕,幾乎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母親跟奶奶一樣,走的時候讓人痛心。

到父親走的時候,我們都不是太傷心,一是因為已經經歷三次這樣的事情了,二是因為開始覺得人走到最後一程,子孫也沒有什麼好傷心的,只要他走得安詳安心,真的不需要太傷心,三是作為子女,我們已經把要做的都做好了,沒有什麼對不起老人家的,出錢的出了,出力的也出了,孝也盡了,他走得沒有什麼痛苦,當時的氣氛就是,親戚們有的還在說笑,有的還在打麻將。這已經是新時代了,如果有人說你哭得不夠,對先人不敬,那人會被噴得體無完膚的。


教你孩子學英語


我是鄉下小三哥,農村小夥一枚,土生土長的農村人。小三哥最近一星期連續參加了2次農村的喪事,在農村辦完喪事後我們都會在家裡擺酒席請親戚朋友們留下吃飯,這是在正常不過的事情。我們都知道死者為大,入土為安。既然死者已經逝去,我們要向前看。如果一味的悲傷痛苦,有什麼意義呢。人死不能復生,我們要看開看淡。

小三哥這邊都是人死後3天出殯,前兩天都是一些親戚朋友們來弔唁逝去的死者。第三天就是出殯舉行葬禮,出殯這天是死者在人間的最後一天,所以這天所有的親戚朋友都會來。出殯當天我老婆受環境心情的影響,也是哭的眼睛都腫了,我個人就沒有那種想哭的感覺,也不是說我不尊重逝去的死者,只是確實是沒有想哭的感覺。

為什麼出殯完後家屬都會留下親戚朋友們吃飯呢?親戚朋友都是過來為了最後紀念死去的逝者,也叫答謝宴。既然已經把死者送走了,我們也不至於還留在傷心悲痛的心情裡面,只能壓在心裡默默承受,我們還是要笑看人間,所以出殯後大家就一起吃吃喝喝。

人死不能復生,我們要學會看開。總不能人死了我們就要一直是悲傷的心情。


鄉下小三哥


本人安徽農村人,剛參加過爺爺的葬禮回到工作的地方,在我家鄉有這樣一句話叫請喜問喪,意思就是如果知道本村有人去世了,一般都是去主家問問有什麼需要幫忙的,主家請的執事人也都會給你安排事情,即使平時鄰里之間有些小的摩擦,在這時候一般都會暫且放在一邊,畢竟人死為大。

至於為啥要辦回喪席呢,具體咱也不是太瞭解,只聽說是因為我們這一代的人(就是堂兄弟)已經到了適婚年齡而還沒有結婚的。喪事守孝三年相信大家都有耳聞,那如果已經訂了親的等三年再結婚太不現實,農村就是這麼個情況,畢竟男女比例嚴重失調,一般訂了婚之後到結婚這個過程大都不會超過一年。

此次自家也是辦的回喪席(還有幾個堂兄弟沒結婚呢),大概過程都參與其中,僅有少部分環節沒有親眼所見。從出殯開始之前,咱們的父輩叔伯要準備紅綢緞,還有帶上自己的鞋子,去時穿白孝鞋,待下葬之後解下孝帶,換回自己的鞋子,肩披紅綢緞跟著嗩吶團從來時相反的路回去(不能走回頭路)。出殯後家裡留守的辦事人員也有很多事情要做,要把靈堂重新佈置,喪事變喜事,白紙撕去再貼上紅紙,等父輩們回到家就開始放鞭炮,撒喜糖……

剩下的事情就是忘記悲傷,開開心心的宴請這些天來所有辦事人還有自家的親戚,感謝所有人的幫忙,吃完這頓飯就結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