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年前漳平這個古鎮,竟然發現了兩件紅四軍珍貴文物

“噠噠、噠噠、噠噠······”37年前的1982年秋天,漳平市雙洋鎮老街上一間低矮逼窄的打鐵鋪裡,爐火通紅,火花四濺。兩個光膀大漢在打鐵作業。這時,一位在鐵鋪裡泡茶的鄉村老者,忽然盯著牆壁上斑駁陸離的紙張文字,雙眼睜得溜圓溜圓,老花鏡滑落在地。

原來,牆上印著“浪花”的宣傳品,竟然寫著”一九二九年七月二十七日““紅四軍政治部主辦”等字樣。

37年前漳平這個古鎮,竟然發現了兩件紅四軍珍貴文物


▲紅四軍軍報《浪花》原件

【雙洋鎮是歷史上寧洋縣(1567年——1956年)所在地。1929年8、9月間,剛進入閩西不久的朱毛紅軍率紅四軍第二、三縱隊3000餘人挺進閩中,首戰寧洋縣城,二克漳平縣城,在今漳平境域內革命活動28天,足跡遍及13個鄉鎮,建立了100餘個鄉村蘇維埃政權,革命烽火迅速燎原。】

37年前漳平這個古鎮,竟然發現了兩件紅四軍珍貴文物

▲雙洋全景航拍

37年前漳平這個古鎮,竟然發現了兩件紅四軍珍貴文物


▲毛澤東朱德率領紅四軍來到閩西

消息傳到時任文化站站長林立中耳朵裡。這位年輕的復員回鄉軍人剛上任不久,渾身一股衝勁。時值上級文化部門下文開展文物普查,在部隊曾從事文化和新聞工作的林立中敏感地意識到,這些文物有相當的歷史價值,非常珍貴。

37年前漳平這個古鎮,竟然發現了兩件紅四軍珍貴文物


▲林立中在雙洋小巷尋訪

後經鑑定,打鐵鋪裡的宣傳品確認為紅軍第一份鉛印軍報《浪花》,1929年7月27日在閩西出版,由紅四軍政治部主辦,四開兩版,創刊號設有“發刊詞”、“特訊”、“短評”等欄目。

37年前漳平這個古鎮,竟然發現了兩件紅四軍珍貴文物

▲林立中在雙洋老街當年打鐵鋪的位置講述《浪花》的發現過程

此後不久,文化站又發現張貼在青雲廊橋上的《紅軍第四軍司令部佈告》,佈告為豎寫四言體石印,於1929年1月發佈,由紅軍第四軍軍長朱德、黨代表毛澤東簽署。

37年前漳平這個古鎮,竟然發現了兩件紅四軍珍貴文物


▲雙洋青雲橋鳥瞰



這是今年7月14日,在雙洋鎮重訪紅色文物發現地時,本報記者、龍巖市著名書畫家林立中向隨同採訪的福建教育電視臺主播曾菲棠的往事敘述。


37年前漳平這個古鎮,竟然發現了兩件紅四軍珍貴文物


▲福建教育電視臺記者在拍攝古田會議紀念館內的珍貴文物《浪花》

37年前漳平這個古鎮,竟然發現了兩件紅四軍珍貴文物

▲新聞主播曾菲棠在古田會議紀念館尋訪紅四軍文物

說起這兩份珍貴的文物發現經過,林立中在主播的鏡頭面前記憶猶新,掩飾不住當年的激動,侃侃而談。

林立中介紹,當年文物被發現後,雙洋鎮政府立即組織人員對這兩處紅色文化進行保護,並逐級上報,引起了國家文保部門的重視。此後,有關部門來到雙洋實地勘察,核實了紅四軍佈告和紅軍首份軍報《浪花》的真實性。如今,《紅軍第四軍司令部佈告》作為國家一級文物珍藏在中國革命博物館,而《浪花》小報則珍藏在古田會議紀念館。


37年前漳平這個古鎮,竟然發現了兩件紅四軍珍貴文物


▲林立中在雙洋青雲橋講述當年紅四軍佈告的發現經過

林立中說,雙洋鎮一直偏遠閉塞,保留了大量老街道古建築,作為老縣城所在地,當地群眾文化素質較高,這兩份珍貴的紅色文物能在這裡被發現,並不是偶然的。

附:紅軍第四軍司令部佈告

紅軍宗旨,民權革命,贛西一軍,聲威遠震。

此番計劃,分兵前進,官佐兵夫,服從命令。

平買平賣,事實為證,亂燒亂殺,在所必禁。

全國各地,壓迫太甚,工人農人,十分苦痛。

土豪劣紳,橫行鄉鎮,重息重租,人人怨憤。

白軍士兵,飢寒交併,小資產者,稅捐極重。

洋貨越多,國貨受困,帝國主義,哪個不恨。

國民匪黨,完全反動,口是心非,不能過硬。

蔣桂馮閻,同床異夢,衝突已起,軍閥倒運。

飯可充飢,藥能醫病,共黨主張,極為公正。

地主田地,農民收種,債不要還,租不要送。

增加工錢,老闆擔任,八時工作,恰好相稱。

軍隊待遇,亟須改訂,發給田地,士兵有份。

敵方官兵,準其投順,以前行為,可以不問。

累進稅法,最為適用,苛稅苛捐,掃除乾淨。

城市商人,積銖累寸,只要服從,餘皆不論。

對待外人,必須嚴峻,工廠銀行,沒收歸併。

外資外債,概不承認,外兵外艦,不準入境。

打倒列強,人人高興,打倒軍閥,除惡務盡。

統一中華,舉國稱慶,滿蒙回藏,章程自定。

國民政府,一群惡棍,合力剷除,肅清亂政。

全國工農,風發雷奮,奪取政權,為期日近。

革命成功,盡在民眾,佈告四方,大家起勁。

軍長 朱德 黨代表 毛澤東

公曆一千九百二十九年一月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