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那麼有才,為什麼沒有考中狀元?

詹TT--


考不上狀元,唐寅自己要負一部分責任。他太有才華了,遭人嫉妒。而他又不通曉人心之險惡,不知內斂。終被人抓到把柄,終結了他的政治前途。



唐伯虎本名唐寅,字伯虎。生於大明成化六年(1470年)。他從小就是天才——那種最遭人嫉妒的,不需懸樑刺股、刻苦學習就能學富五車、滿腹經綸的天才。

大明弘治十一年(1498),29歲的唐伯虎參加鄉試。考試前,他聚集了平生關係最好的三個朋友祝枝山、文徵明、徐禎卿,一起吃飯,在酒宴上,他成竹在胸,放出狂言:“今科解元舍我唐寅,更有何人!”

事後果不其然,唐伯虎在這次的鄉試中,考得第一名,成為應天府的解元。


其實從參加鄉試就可以看出,唐伯虎這個人是有點恃才傲物的,管不住自己的嘴。別人誇他幾句,心態立馬就漂上天了。

鄉試的第二年,京城舉行會試,唐伯虎進京趕考。當時的他,名動天下,他認為考中一個區區的進士不算什麼,他的目標是——連中三元!(在此之前獲得“連中三元”殊榮的天才是明憲宗時期的內閣首輔商輅)

所以在會試結束後,唐伯虎在士子舉辦的宴會上就再次酒吐狂言:“諸位不要爭了,我必是今科會元!”

而正是這一句話,就毀了他的一生。

因為前面說了,唐伯虎有才,很多人表面上吹捧他,但內心裡嫉妒他。當年考鄉試,唐伯虎對著祝枝山、文徵明一通吹牛,這沒問題。因為大家都是朋友。唐伯虎高中鄉試解元,做朋友的都替他高興。

可是,會試是集齊全國精英士子一起考試的考試。唐伯虎在京城吹牛,當時在座的人可都是他考試的對手和敵人。

唐伯虎高中狀元,這些人不開心;唐伯虎名落孫山,這些人才開心呢。

而且更要命的是,唐伯虎在會試期間,與江陰舉人徐經來往密切,兩個人都太高調,犯了眾怒。以至於會試三場結束後,京城頃刻便蜚語滿城,盛傳“江陰富人徐經賄金預得試題”的流言。(徐經是明代著名旅遊家、地理學家兼文學家,徐霞客的高祖父)

所以,很快就有人把唐伯虎檢舉揭發了,告發理由就是——榜單還未出,唐伯虎就揚言自己必是會元,具有買通考官,科場舞弊的重大嫌疑。

科場舞弊這不是小事,所以檢舉信遞上去後,會試的主考官們不敢怠慢,立刻向內閣彙報情況。

內閣的人都是老油條,經驗豐富,當時就估計到了這件事情的嚴重性,所以馬上就報告給了孝宗皇帝。

孝宗知道後,也當即下令核查試卷。結果事實果然如傳言那樣,唐寅確實是今科會試的第一名,而選定他的人正是當庭的主考官程敏政。

這一下,事情鬧大了。因為太巧了。

唐伯虎說自己一定是會元,而考試結果,他偏偏就是會元。

黑材料上說主考官包庇唐伯虎和徐經,結果親點唐伯虎為會試第一名的人,恰恰就是會試主考官程敏政。

這兩件事,咋就那麼巧合呢?

雖然我們知道,這個世界上就是有很多巧合的事。但是某些焦點問題,比如唐伯虎參加會試這件事,太巧合了,是對輿論非常不利的。也必然會引起民間的非議。民眾必然覺得其中有什麼內幕。

用一句糙話說就是——黃泥巴掉褲襠裡,不是屎也是屎。



所以,當這件事情已經傳得滿城風雨,民間流言蜚語後,吃飽飯沒屁事做的言官們立即就跳了出來,直接把彈劾報告遞到了內閣。

弘治十二年二月丁巳(1499年4月7日),戶科給事中華昹(ǎi)一封彈劾遞到內閣,把唐伯虎、徐經,以及當年的會試主考官程敏政全給告了。

彈劾原文如下:

“國家求賢以科目為重,公道所在賴此一途。今年會試,臣聞士大夫公議於朝,私議於巷,翰林學士程敏政假手文場,甘心市井,士子初場未入,而論語題已傳誦於外;二場未入,而表題又傳誦於外;三場未入,而策之第三四問又傳誦於外。江陰縣舉人徐經、蘇州府舉人唐寅等狂童孺子,天奪其魄,或先以此題驕於眾,或先以此題問於人,此豈科目所宜有、盛世所宜容。臣待罪言職有此風聞,願陛下特敕禮部,場中硃卷,凡經程敏政看者,許主考大學士李東陽與五經同考官,重加翻閱,公為去取,俾天下士就試於京師者,鹹知有司之公”。

內閣收到彈劾,不敢決斷,畢竟言官的彈劾是要交給天子聖斷的。所以彈劾書很快就轉呈給了孝宗,最後由孝宗皇帝拍板,公事公辦,把唐、徐、程三人交由錦衣衛執送鎮撫司,對問明白以聞,不許徇情。

經過審理,最後判決如下:查無程敏政鬻題實據,但因徐經進京晉見程敏政時曾給其送過見面禮;唐寅也曾用一個金幣向程敏政乞文。具有勾連之嫌疑。遂將唐寅、徐經貶為小吏,不得為官。禮部右侍郎兼會試主考程敏政,勒令退休回籍。

至於說唐、徐、程三人到底有沒有貓膩,不知道。這是一樁歷史懸案。

這裡順帶一說,彈劾唐、徐、程三人的華昹因奏事不實,也遭降職處分。而他也是周星馳電影《唐伯虎點秋香》裡面的華太師的原型。因為是他導致了唐伯虎的人生悲劇,所以民間就在戲劇中把他塑造成了一個傻乎乎的窩囊廢形象。


事後三個被告均對判決不服,程敏政歸家後憤鬱發疽而亡。徐經歸家後,恥不就吏,閉門讀書,並作《賁感集》以明志。明孝宗死後,徐經盼望新天子明武宗發佈赦令,希望再返科舉仕途。然而赦令左等不來,右等不來,最終他病死在了遊歷途中。而他的死也影響到了子孫後代。所以,徐家後來就出了徐霞客這位天生不愛讀書,只喜歡遊山玩水的地理學家。

至於唐伯虎,歸家後也是恥不就吏,餘生以賣畫為生,放蕩形骸。四十多歲時,他被寧王招入府中,本以為自己可以大展宏圖,結果卻發現寧王要做的事情居然是謀反。他為了能讓寧王放他走,就開始裝瘋,裸奔,寧王信了,放過了他。

可是,如此不要臉的行為也讓唐伯虎最後的那一點點尊嚴也消失殆盡。

之後的唐伯虎,徹底墮落,每日除了縱情聲色就是自娛自樂,放縱自己。

最終唐伯虎在窮困潦倒中病倒,死去。

病死前,唐伯虎留下一首絕筆詩:

生在陽間有散場,死歸地府也何妨。

陽間地府俱相似,只當漂流在異鄉。


Mer86


要能考中狀元的前提是要有資格參加考試。而唐寅不符合這個前提條件。

至於為什麼不符合,故事和歷史上另一個鼎鼎大名的人物徐弘祖(號霞客)的爺爺徐經有關係。

唐寅參加府試(秀才考試)和鄉試(舉人考試)都是第一名。本身也確實有才。以解元(鄉試第一名)身份來到大城市京師參加會試。那就是抱著再拿第一名。然後參加殿試拿皇帝親點的第一名(狀元)的想法。

他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說的。這玩意還沒考完出成績就大言不慚。一起考試的其他考生怎麼想。

偏偏他還和徐經關係很近。偏偏徐經考前就和主考官陳敏正有所接觸。偏偏那一年的考題很偏。據說很多考生都做不出來。只有你徐經和唐寅做出來了。你是其他考生你怎麼想?

果然考生炸了。把事情捅上天告到了弘治皇帝跟前。那還能怎麼辦。群體性事件要維護穩定,而且是全國讀書人的穩定。查!

追查的結果。陳敏正免官。唐寅和徐經從此不能參與後續科舉考試。本次成績作廢。所以唐寅為什麼不考狀元。不能考了唄。

徐經一家經此一事。也是斷了科舉之念。寄情于山水。所以有了後來的《徐霞客遊記》


丁強888


只要提起江南四大才子這幾個字,我們都會想到四大才子之首的唐伯虎,我們通過一些藝術作品中知道唐伯虎詩畫雙絕,身邊伴有八位嬌妻,依然去華府扮作下人,竊玉偷香。

那怕現代唐伯虎的畫作倍受人追崇,一副《廬山觀瀑圖》曾經以3億美元起拍,經過120輪叫價,最終以5.9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6億元)的天價成交。

別人笑我太痴顛,我笑他人看不穿。不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如此有才華的唐伯虎為何沒有考中狀元呢?

唐伯虎為何沒有考中狀元

唐寅字伯虎乃是明朝時期江南著名才子,與祝枝山、文徵明、周文斌被稱為江南四大才子。

不能說唐伯虎沒有考中狀元,只是考中之後又被免除了狀元之名,這件事要與兩個人有關,一位是當時的主考官程敏政,一位是另一位才子徐經。

當年唐伯虎與徐經都是當時有名的才子,我們都知道古代考生一般在考試之前都會得到消息,誰是此屆科舉的主考官,當然兩人並無意外也是知道的。

當他們知道主考官是才高八斗的程敏政和李東陽的時候,兩人都是迴心一笑,因為兩人才子都是有名的才學之人,名聲在外,唐伯虎和徐經兩人以文會友自然成為了莫逆之交。

當時的主考官程敏政和李東陽也是才高八斗之人,在看到兩張試卷寫的讓人流連忘返,文筆精彩絕倫。

程敏政知道這次考生之中有唐伯虎和徐經兩位才子,在看這兩張試卷之時被考生的文采所吸引,脫口而出說出這兩張試卷一定是唐伯虎和徐涇之作。

我們要知道當時試卷都是糊名的不存在能看到考生姓名,程敏政說出此話無非是因為知道兩人的才學,才說這兩張試卷乃是唐伯虎和徐經的佳作。

俗話說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很快這句話流傳出去,加上唐伯虎和徐經兩位才子高調的行事作風,認為狀元必定在兩人之中產生,當然最後結果也是唐伯虎為狀元,徐經屈居第二。

放榜之日就是各位考生喜愁之時,看到狀元真如兩人之前說的一樣,自然很多考生心生怨恨,滿街流言蜚語加上兩人的高調,主考官的指名點姓,於是乎,有人就在朝堂上彈劾程敏政在科舉上徇私舞弊。

皇帝知道此事之後,大為震怒決定讓百官複查此次考生試卷,百官也許為了是為了平息皇帝的怒氣也好,也許是為了消除大街上的流言蜚語也罷。最後百官在複查試卷時,唐伯虎和許經的試卷只能被無情的淘汰,並未選中。

百官都是為官多年,自然是官場老手,雖然試卷是糊名,根據文采高低也能知道那兩張試卷是唐伯虎和徐經所作,排除文采非凡的即可。

後來經過細察此事也沒有任何證據證明此次科舉有徇私舞弊之舉,最後以兩位才子與程敏政有深交為由免去兩人的功名,削除仕籍,發配原籍充當縣衙小吏使用。

最後結果可想而知,程敏政被降職,徐經回到家鄉碌碌不得志,死前告誡後人永世不得為官,因為徐經看到了官員之間的黑暗。

唐伯虎也是消極對待生活,詩文終其一生,唐伯虎不但看到了官場的黑暗還看到了人心,正如唐伯虎詩句那樣無花無酒鋤作田,昏昏碌碌的度過平凡的一生。

兩人都是才華橫溢之人,卻因為自己行事不妥留下把柄,為奸人所害,百官之中竟然無一人剛正不阿,為其鳴冤。


豫北老崔


周星馳的唐伯虎點秋香在影視作品中是一個風流倜儻,玉樹臨風的大帥哥。已成為一代人心中的經典,相信大家已看過多遍,但是歷史上的唐伯虎卻是一個命運悽慘,鬱郁不得志,除了才華橫溢和名氣外其他和電影裡面有天差地別。

歷史上的唐伯虎確實才華橫溢,被人稱為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唐家以前也是名門之後,到了他父親唐廣德這一輩就家道中落了,只能經營一家小酒館維持家用,唐廣德沒什麼文化,只能把希望寄託在唐伯虎,唐伯虎從小就聰明,記憶力特別的好。(別人家的小孩)

十六歲時第一次科舉考試就中了秀才,而且是所在地第一名,名聲大噪,被稱神童。但是父親不久後因病去世,而後母親,妻子,兒子和妹妹也相繼去世,只剩下弟弟唐申相依為命,唐伯虎從此十分消極,生活沒了經濟來源,好在好友祝枝山多次勸說和支助才鼓起活下去的勇氣。在唐伯虎二十八歲的時候,應天府鄉試時考中舉人,並取得第一名(解元)人稱唐解元。

按照這個成績,在會試的時候至少也能中個進士,極有可能成為高官,可以說前途無量。沒想到的是一個更大的變故在前方等待他——科舉舞弊案。

這次會試時,主考官程敏政出的題目相當冷門,所有參加會試的人當中,只有唐伯虎和徐經兩個人做對,這在歷史科考中幾乎是沒有前例的,也就是說如果唐伯虎不存在作弊的情況,他很有可能是當年的狀元,也就是說全國第一,徐經有可能是全國第二。

在明清兩朝考試作弊是很嚴重的過錯,唐伯虎被關入牢獄嚴刑逼供,皇帝更是下令唐伯虎終生不得參加科舉。雖然最後被釋放貶為小吏,但他回到老家還是被街坊四鄰們指指點點,家中妻子看他如此落魄,也沒什麼前途,於是常與他大吵大鬧,最後也拋下他走了,此時的唐伯虎,仕途也沒了,妻子也走了,又剩下他一個人。受不了打擊的唐伯虎大病一場,親兄弟還和他分家產。迫於生計他只能靠賣字畫過日子。

萬念俱灰的唐伯虎從此沒了任何牽掛,他選擇喝酒,縱情,吟詩作畫來打磨時間。

因為名聲太響,唐伯虎吸引了寧王的注意,寧王朱宸濠是明朝宗室,把唐伯虎拉攏到身邊為自己辦事。落魄的唐伯虎重新點燃希望,他離開蘇州,來到江西寧王府上做事,但很快他發現寧王想造反,於是唐伯虎假裝瘋瘋癲癲,甚至不惜脫掉衣服到大街上裸奔,以此證明自己已是一個廢人。

唐伯虎靠裝瘋賣傻逃離了寧王府,回到蘇州,繼續他窮困潦倒的生活。在此期間唐伯虎在文采,書畫上造詣更上一層樓,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歷史上的唐伯虎真的是一個非常可憐的人,經歷了這麼多事也許都看穿了吧。正如他的《桃花庵歌》中的詩句一樣“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





靜逸堂堂主


唐寅,字伯虎。與祝枝山、文徵明、徐禎卿四人合稱為“吳中四大才子”,也有人稱他們為“江南四大才子”。

唐伯虎從小聰明絕頂,讀書悟性非常高,一直以來都屬於別人眼中的天才。然而眾人的誇耀也使其信以為真。於是他便不再上學,整日飲酒作樂,連考取功名也不放在眼裡。後來,還是他的好友祝枝山提醒他。若無十年苦讀,妄想金榜題名。唐伯虎聽從了祝枝山的勸告。關門謝客、閉門讀書,終於學有所成。

弘治十一年(1498年),18歲的唐寅參加鄉試。考試前夕,他聚集平生關係最好的三個朋友,也就是四大才子中的其他三人一起吃飯。並放出狂言:金科解元捨出唐寅,更有何人?

事實證明,他沒有吹牛。在鄉試中他確實考的第一名,並且主考官還特意把他的卷子留了下來,並給了當時的禮部右侍郎陳敏政看,陳敏政看後也十分欣賞,並牢牢記住了唐寅這個名字。

弘治12年,已經名滿天下的唐伯虎進京趕考,所有的人都認為,在前方等待著這個年輕人的將是無比壯麗的錦繡前程。

唐寅也毫不掩飾他的得意,他的目標已不再是考中一個小小的進士,他將挑戰自古以來讀書人的最高榮譽——連中三元!

在進京趕考的路上,唐寅遇見了一個影響他一生的人——徐經。

徐經,江陰人,是唐寅的同科舉人,他在趕考途中與唐寅偶遇,此時的唐寅已經是偶像級的人物,徐經對他十分崇拜,當即表示願意報銷唐寅的所有路上費用,只求能夠與偶像同行。

白吃白住誰不幹?唐寅答應了。

唐寅註定到哪裡都是明星人物,他在萬眾矚目之下進了考場,然後帶著輕鬆的微笑離開。和他同樣信心十足離開考場的,還有徐經。

在這一年的考試中,考官出了一道讓人十分費解的題目,據說當年幾乎所有的考生都沒能找到題目的出處,還有人只好交了白卷,只有兩份卷子寫出了完美的答案。

主考官程敏政當即表示,他將在這兩個考生中選出今科的會元。

這兩份卷子的作者一個是唐伯虎,另一個就是徐經。

其實事情到了這裡,似乎並沒有什麼問題,答出來了說明你有本事,誰也說不了什麼,可事情壞就壞在唐伯虎的那張嘴上。

這位仁兄考完之後參加宴會,估計是喝多了,又被人捧了兩句,愛發狂言的老毛病又犯了,當時大家正在猜誰能夠奪得會元,唐伯虎意氣風發之下說出了一句“諸位不要爭了,我必是今科會元!”

這是一句讓唐寅追悔終身的話,因為它出現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首先這裡不是吳縣,說話對象也不是他的朋友祝枝山、文徵明,而是他的對手和敵人。

更為重要的是,當唐寅說出這句話的時候,此次考試的成績單還沒發下來(發榜)。

所以當酒宴上的唐寅還在眉飛色舞的時候,無數沉默的人已經形成了一個共識:這個人的自信裡有著不可告人的秘密。

告黑狀從來都是讀書人的專長,很快就有人向政府反映這一情況,主考官們不敢怠慢,立刻彙報了李東陽。李東陽到底經驗豐富,當時就已估計到了這件事情的嚴重性,馬上報告了皇帝陛下。此時這件事情已經傳得滿城風雨,整日探頭探腦的言官們也不失時機跳了出來,政治嗅覺敏銳的給事中華把矛頭直接指向了程敏政,認為他事先出賣了考題,因此唐伯虎和徐經兩人才能答出考題高中。

華這一狀告得實在太狠,本來李東陽還想拉兄弟一把,讓徐經和唐伯虎回家三年之後再考,把這件事壓下去,可是這樣一來,事情就搞成了政治陰謀、考場黑幕,只好公事公辦,把這三位仁兄一股腦兒抓了進來。

經過審理,案件內部判決如下:

禮部右侍郎程敏政:合謀作弊查無實據,但其僕人確係出賣考題給徐經,失察行為成立。結論:勒令退休。

江陰舉人徐經:購買考題查實,作弊行為成立。結論:貶為小吏,不得為官。

吳縣舉人唐寅:貶為小吏,不得為官。

綜上所述,唐伯虎沒能成為狀元的原因,一是政治因素,二是其人性格狂妄造成的。雖然唐伯虎在官場上沒能有一番作為,但是這無法掩蓋他詩畫雙絕的才華,他的名字最後還是以另一種方式傳揚千古,流芳百世!





少年已知愁


唐寅(1470-1523)字伯虎,後改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魯國唐生、逃禪仙吏等,明朝著名畫家、書法家、詩人。

唐伯虎自幼天資聰敏,熟讀四書、五經,並博覽史籍,16歲秀才考試得第一名,轟動了整個蘇州城,二十九歲到南京參加鄉試,又中第一名解元。

鄉試考中的稱舉人,俗稱孝廉,第一名稱解元。鄉試中舉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時,正值桂花飄香,故又稱桂榜。放榜後,由巡撫主持鹿鳴宴。席間唱《鹿鳴》詩,跳魁星舞。鄉試是科舉制在省區範圍內的組成部分。它不僅是會試、御試的必要階梯,還在內容、規則、程序等方面做了很好的前期準備。

所以他只是中瞭解元不是狀元,從而被稱作唐解元。正當他躊躇滿志,第二年赴京會試時,因牽涉科場舞弊案而交惡運。

本來會試他是沒問題的,但因當年的考題太難只有他和徐經做上來了,之後他又喝高了,口出狂言說他一定是狀元,被懷疑作弊,被罰不得參加考試 。

所以他雖有才華卻不是狀元。


蔡小峰5


唐伯虎為什麼沒考中狀元呢?咱們來聊一聊。

唐伯虎,名唐寅,字伯虎,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才子,“吳中四大才子”之一,書畫詩三絕,因鄉試第一被稱為唐解元。“唐伯虎點秋香”的故事家喻戶曉,人們也都很仰慕他的才名,特別是男人們都對他的風流故事羨慕不已。

其實,歷史上的唐伯虎並不像傳說的那麼風光,他的好運氣似乎在中瞭解元之後就到了頭。參加會試時,他結識了徐經,這是一位富家公子。二人結為好友,入京後一起拜會過一些達官貴人,其中就包括當年的主考官程敏政。後來傳出了舞弊案,徐經是主犯,唐寅是從犯,一起被收監。最終唐寅因為事實不清被釋放,但是取消了成績,貶為小吏。唐伯虎卻不屑一顧,從此縱情酒色,終留下了一代才子的風流佳話。


叄把刀客


唐寅生於明成化六年二月初四(1470年03月06日),去世於嘉靖二年十二月初二(1524年01月07日)。

出身商家,父親唐廣德,母親邱氏。自幼天資聰穎,20多歲時家道中落,父母、妻子、妹妹相繼去世,在好友祝枝山的規勸下潛心讀書。29歲參加應天府公試,中第一名“解元”。30歲赴京會試,卻受考場舞弊案牽連被罰永世不得為官。此後遂縱情山水,以賣畫為生,號稱江南第一風流才子。


秦月漢關


1499年,唐寅入京參加會試時牽扯上了一樁科考舞弊案,最終逃過了牢獄之災,但他被處罰終生不能再參加科舉考試。

在明朝的弘治年間,有這樣一場科舉考試,這次考試的主考官叫做程敏政。我們都知道明朝的科舉考試非常的另類,主考官們出的考題一般都不是普通人可以想出來的,這考官之所以會出這些考題,主要是為了彰顯自己的才能,他們並不在意考生是否答得出。程敏政也處理到非常另類的題目,結果這一次考試,幾乎所有的考生都被難倒了,然而還是有兩個人填寫了最規範準確的答案。

程敏政的岳父叫做李賢,他可是在明朝鼎鼎有名的人物。那個保衛京城的于謙,我想大家應該都很熟悉,于謙的冤案就是他平反的。而這次參加科舉考試的考生當中,就有于謙,不僅如此而且還有著名的心學大師王守仁。這兩個人都是江南著名的才子,按理來說,考一個狀元不是什麼難事,然而這一次考試的結果卻和我們想象當中的截然不同。

我們都知道科舉考試要通過會試才可以進去殿試,唐伯虎也正是這一次會試的第一名。前面說過,在這次會試當中僅僅只有兩個人能夠完整的做出答案,這其中一個人就有唐伯虎。唐伯虎的大名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畢竟是江南四大才子之首,在才能方面根本沒有什麼可說的,可以說唐伯虎就是一個天才。既然是天才,自然也是有傲氣的,唐伯虎也有這個資本。

他曾經參加過弘治11年的鄉試,並且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於是他就開始志得意滿了,每天都在吹噓著自己的才氣。他還想要連續獲得三場科舉考試的第一名,成就一大美名。就在會試考完之後,唐伯虎到處找人吹噓,說這一次的會元肯定是非我莫屬了。結果會元沒有當成,他還遭受了牢獄之災。罪名非常簡單,身為主考官的程敏政,居然透露題目給唐伯虎,還有他的好友徐經。

最關鍵的是,這個罪名是確實存在的,經過官府的一番調查,確實有程敏政的僕人洩露題目給徐經的罪證。但是並沒有查到關於唐伯虎的罪證,其實從這裡就可以看出來唐駁虎是無辜的。只不過因為這次考試只有徐經,還有唐伯虎兩個人交出了完美的答卷。所以他也受到了牽連,最終被免除了參加科舉的權力,從此以後不能再當官兒了。

我們再來看一看這次考試的另外一位考生王守仁,王守仁出生在一個官宦世家,在20歲的時候就中了舉人,但是之後他考進士的時候卻意外落榜了。其實王守仁和唐伯虎兩個人都有幾分相似的地方,唐伯虎成天只知道喝酒玩樂,沒有把讀書放在第一位上。而王守仁則是因為好奇心太過於嚴重,喜歡研究一些其他新奇事物,所以也沒有認真學習。而且王守仁的運氣比較背,連續考了兩次,都沒有能夠中舉。

終於在第三次科舉考試中得到了第二名,也算是一個非常不錯的成績了。但是中舉之後的王守仁,並沒有在仕途上一帆風順,反而飽經坎坷。因為王守仁的性子太過於耿直了,所以他得罪了當時專權的宦官劉瑾。劉瑾為了報復王守仁,於是把他發配到了西南一帶的荒涼山區。不過後來劉瑾被別人誅殺了,所以王守仁又得到了啟用。在隨後的一段時間內,他連連升遷,最後擔任了江西巡撫。在王守仁擔任巡撫的這段時間裡,他發現了一個驚天秘密,作為皇親國戚的寧王,竟然在密謀造反。

我們再來看一看唐伯虎,自從上次科舉舞弊案之後,他的日子就一直不太好過。因為永遠不能當官,所以他的意志開始消沉,整天靠喝酒,逛青樓來打發生活。這個時候寧王正在為了造反做籌備工作,他的身邊很缺少人才,所以他四處招人。於是他就看中了非常有才華的唐伯虎,派人邀請他來自己的帳下效力。唐伯虎當然不會放過這個好機會,他欣然前往。但是很快他就發現自己上當了,原來寧王竟然是想要造反。

為了能夠逃離寧王府,唐伯虎想盡了各種方法,現在連裸奔這樣丟人的方法他都用出來了。寧王感覺唐伯虎這是在給自己丟臉,所以直接把他趕出了寧王府。幸虧唐伯虎聰明,不然的話,他可能就要陪著寧王一起殉葬了。王守仁知道了寧王要造反的消息,自然不可能充耳不聞。當時的皇帝是非常貪玩的明武宗,他一般不管朝堂事兒,要不然的話,怎麼會有劉瑾專政呢?順便再說一句,寧王連當時的內閣首輔楊廷和都能夠收買,更不要說其他地位比他低的大臣。如果這個時候王守仁還要上奏朝廷,那無異於打草驚蛇。於是王守仁就暫時隱忍,慢慢的找尋寧王的弱點。

後來寧王就起兵造反了,他的大軍很快就打到了安慶,如果安慶被攻破,南京肯定就保不住了。王守仁絕對不能眼看著寧王將陪都給攻陷的,因為這樣一來寧王之亂就不好平定了。王守仁匆忙之間集結了七八萬的軍隊,直奔寧王的老巢南昌。寧王不能眼看著自己的老巢被攻陷,所以他只好率軍回援。雙方在鄱陽湖大戰三天三夜,寧王最終兵敗被生擒。

唐伯虎和王守仁這兩個大才子,一個最後成為了心學大師,另外一個則被稱為詩畫雙絕,一個小小的舞弊案居然直接造就了兩位名人,而且這兩個人都參與了寧王之亂,真的是太巧合了。


跪射俑


唐寅 又名唐伯虎,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魯國唐生、逃禪仙吏等,是明代乃至歷史上都不可多得的大才子。

唐伯虎乃蘇州府吳縣人士(現蘇州市吳中區),生於成化六年二月初四,少年唐伯虎便展現出其高超天賦。他記憶力超群,過目成誦,讀書速度奇快,每日至少能讀完一卷書。因喜愛繪畫,14歲時拜著名畫家周臣為師。


繪畫上與沈周、文徴明、仇英並稱“吳門四家”,又稱“明四家”;詩文上,與祝枝山、文徴明、徐禎卿並稱“吳中四才子”。

從這裡就看出來唐寅在繪畫與詩文的造詣上均是極高,周星馳的電影《唐伯虎點秋香》中有這麼一個場景,陳百祥飾演的祝枝山找到好友唐伯虎,請求唐伯虎為其做一幅畫以償還祝枝山欠下的三十萬兩銀子。



我們來算一下明代三十萬兩銀子相當於現在多少錢,在明代一兩銀子可以買米兩石,而一石重量在95公斤左右,那就是說一兩銀子可以購買380斤大米,套用到現代來,一斤米按二塊錢來算的話,一兩銀子就是現在的760元,三十萬兩的話,諸位想一想,可能劇中有些誇大的成分,但這也可見唐伯虎在繪畫上的造詣與成就。

電影中對唐伯虎的設定就是一位風流倜儻,英俊多金的大才子為了追求華府的侍女秋香而混入華府做下人的故事,但現實中的他又真的是這樣嗎?

首先我們澄清一下並沒有什麼華太師與華府,唐伯虎也沒有混入華府做下人。歷史上的唐伯虎也並不英俊,而風流乃是才子本性,這並不稀奇。

成化二十一年,唐寅以第一名補蘇州府府學附生。

弘治元年,唐伯虎娶徐庭瑞次女為妻。而到了弘治七年,唐伯虎父親去世,繼而母親、妻子、兒子、妹妹也相繼在這一兩年去世,家境也逐漸衰落,於是在好友祝枝山的規勸下潛心讀書,準備參加科考以博取功名。

前面講過,唐伯虎是一個才子,而古代對於才子通常要加上兩個字的前綴,那就是“風流”,比如李白、柳永等人都是大才子,而且極其風流。

弘治十年,唐寅參加錄科考試期間與好友張靈宿妓喝酒,放浪形骸。提學御史方誌十分厭惡這種行徑,唐寅在錄科考試中名落孫山。後來蘇州知府曹鳳愛惜人才,蘇州的名士文徵明的父親文林、沈周、吳寬等為唐寅求情,方誌才同意“補遺”讓其參加鄉試。

弘治十一年,參加鄉試,受主考官梁儲的賞識,唐寅中應天府鄉試第一。

這裡就可以看出來唐伯虎確非浪得虛名,有能力的人在哪裡都能脫穎而出,“但是,凡事總會有個但是”

中得舉人的唐伯虎沒有絲毫收斂,反而變本加厲的放浪形骸,其好友文徴明勸他不要太輕浮,反而遭到了唐寅的一頓譏諷,並要與文徴明斷絕關係。

弘治十二年,唐寅決定與粉絲也同是考友的江陰人徐經一同入京參加會試,而他全不知這個決定將影響他的一生。

那一年的主考官乃是學識淵博的禮部右侍郎程敏政。而在會試之前,他已收到好友來信,向他推薦了一個天才,那就是唐伯虎,而這個推薦他的人便是賞識唐寅而讓其取得第一的梁儲。

在古代科舉中有約定門生的習慣,而唐寅就是程敏政的約定門生。

科考順利的開始也順利的結束了,唐寅毫無意外出色的完成了這次會試,但他的老毛病在這時又犯了。

今科會元舍我唐寅其誰!在酒樓喝酒的唐伯虎志得意滿的喊出了這句狂言,但他不知道的是京城不比江南,你四大才子的名頭沒人曉得,你唐伯虎有多厲害也沒人知曉。

自古以來,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文人雖自詡滿腹經綸、知書達禮,確是容不下別的人比自己厲害。於是周圍同樣吃酒品菜的考生在聽到唐寅這句狂言後也愣了,還沒開榜呢 你小子就知道自己中會元了?肯定是賄賂考官,考試作弊。於是乎,甭管發揮好的還是發揮不好的,群情激憤的就去告狀了。

這一年會試有一道十分費解題,是程敏政親自出的,既然是程敏政親自所出,難度自然是很高的,但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隻有兩個人完美的答對了這道題,一個是徐經,另一個就是唐伯虎。

接下來的事情,大家應該已經猜到了,案子順利的被破了,程敏政的家僕偷了考題賣給了徐經,而程敏政平日又對唐伯虎讚不絕口,於是這三位一同進了大獄,陪伴他們的還有舉報程敏政的給事中華昶。

雖然出賣考題的是程敏政的家僕,買考題的是徐經,但是程敏政依然因失察而被勒令退休。唐寅與徐經則被貶為小吏 永不錄用,而那位胡亂告狀的華昶也被貶了官去。

這就是唐寅沒有考中狀元的情況,不過從此官場少了一個碌碌臣子,而天下卻多了一位風流才子唐伯虎。

而經歷此事的徐經回到家後就傳下子孫後代不得為官的祖訓,而他的後代也聽從了他的話,其中有一人愛好旅遊 並記錄了下來,這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徐霞客。唐寅則是看透了官場險惡,從此浪跡人間、遊戲人生,下面我們來一同欣賞其所作《桃花庵歌》


桃花塢裡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賣酒錢。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復日,花落花開年復年。

但願老死花酒間,不願鞠躬車馬前;車塵馬足富者趣,酒盞花枝貧者緣。

若將富貴比貧賤,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將貧賤比車馬,他得驅馳我得閒。

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