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先賢馬兆麟

東山先賢馬兆麟

東山縣先賢馬兆麟像

東山先賢馬兆麟

馬兆麟參展巴拿馬世界博覽會獲獎的花鳥四條屏

東山先賢馬兆麟

傳世的《吹劍軒詩鈔》早期版本

馬兆麟,字瑞書,號竹坪,閩南漳州市東山縣銅陵鎮人,生於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民國七年(1918年)逝世;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拔貢,光緒元年(1875年)中舉人;這位當地人老少皆尊稱為“馬老師”的鄉賢仙逝至今,剛好100週年。馬兆麟生活的年代,正好歷經封建主義時期和民國時期。翻開歷史古書,正是這位始終的一介平民,卻令人敬仰的“馬老師”,對東山文化以及教育的繼承、弘揚與傳播,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貢獻,一項項都盡顯其“宗師”範兒。

名揚世界“第一筆”

馬兆麟出生於中醫世家,自幼聰穎,及長尤為擅長丹青詩文。馬兆麟中舉後,一生不求仕祿,以(簡居)“宜宜軒”自娛,並潛心書畫、曲藝、文學研究,是清末民初頗負盛名的畫家、學者、詩人,也是繼東山銅陵著名畫家康瑞之後,詔安畫派的領軍人物。其畫作,“春夏秋冬”四條屏,曾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獲得榮譽獎,後又獲南洋各國美術作品聯展金質獎,為東山縣人最早在國際上獲獎的藝術家。

馬兆麟認為,作畫是在輕輕鬆鬆、快樂融洽之間,“興酣揮毫”,不經意之處完成的,並非為完成某項任務,為炫耀自己而作,而是為快樂和情感而衷心抒發。馬馳在其曾祖馬兆麟《吹劍軒詩鈔》再版前言裡寫到,馬兆麟老先生“揮灑作畫”的情景,引用前清舉人、僑居新加坡的知名紳士、文化人邱菽園在《菽園贅談》中描述與馬兆麟交往情事:“壬辰識君於榕蔭講舍,方據案作畫,興酣揮毫,頃刻數紙。”盛讚馬老師才氣橫溢、即席創作的一幕。

這種將作畫形象地比喻為“像在玩樂”的情趣,使他“無心插柳柳成行”,竟成佳品,得以傳世。民國四年(1915年),馬兆麟的山水畫作參展巴拿馬世界博覽會,獲得榮譽獎。後又榮獲南洋各國美術作品聯展金獎。作品被法國博物館、北京故宮博物院、省博物館收藏。馬兆麟的畫作,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獲獎一事,鄉人皆曉,而他栽培後學的成就尤為昭然。馬家相承書畫丹青,至今四代人(馬兆麟、馬徵祥、馬漢中、馬馳)均為著名書畫名家。馬老師收林嘉(瑞亭)為徒,授以書畫之道,造就林嘉成了遠近聞名的大畫家、詔安畫派的代表人物,“擒捉造化置筆端”,世有“勝藍”之美譽。隨後,林嘉也收徒授藝,其子林紹曾、女林英,弟子盧嵩、鄭濤、歐眉山、彭柳棠等皆成為知名畫家,僅此一例就足以表明馬老師開銅山(東山縣銅陵舊稱)近現代文化藝術之先河的功績,也顯示出銅山文化藝術傳承的清晰脈絡。

專著結集“第一人

馬兆麟擅長詩詞,一輩子寫了幾百首水平很高的詩詞,並由他的孫子馬茇三經辦結集於1937年出版,是百年來東山第一位出書的作家。

馬兆麟“詩文創作注重內省”,在他傳世的《吹劍軒詩鈔》裡,有一首七絕詩,標題就稱《改詩》,曰:“詩成不自辨妍媸,指索瑕疵待阿誰?惟有移時重展讀,今吾好是故吾師。”道出了詩文寫作過程的重要規則——反覆提煉,假以時日,自己不斷修改提高,於是今日的“我”也就成了過去的“我”的老師了。又有一首七律《刪詩》,曰:“沙礫金珠費撿披,自攤吟草理亂絲。吹求預把南針定,割愛忙將快劍持。句得漫誇三上後,丹成須到九還時。也知結習難忘處,一字推敲是我師。”這同魯迅關於“寫完後至少看兩遍”的論述、毛澤東關於“竭力將可有可無的字、句、段刪去,毫不可惜”的教導以及孔夫子提倡“再思”,韓愈名言“行成於思”,具有異曲同工之處。

這種詩文創作過程,注重內省的見解,道出了促使作品不斷提高的必經之道,從而,學識的厚積和領悟的深刻也就水到渠成了。

此外,馬兆麟老師在藝術的其他領域也卓有建樹,他的謎語創作可謂經典。他創辦“枕雲軒”崑曲傳唱團體,按今天的話說,堪稱早期“非遺傳承人”。

教育先河“第一家”

馬兆麟,致力於教育事業,而且是東山縣開現代教育之先河的關鍵人物。

據東山縣誌記載,馬兆麟平生傾力教育事業,先後到過潮州的蓮陽、漳州的海澄講學。返回故鄉後,掌教銅山“南溟書院”,任山長。馬兆麟在上世紀初,也就是中國封建制滅亡、民主革命風起雲湧、新文化運動興起的初期,這位生長於晚清的知識分子,不是迂腐泥古,而是迅速接受新時期的新思想,從他的詩作中可以瞭解到,他曾接觸過康有為、梁啟超等變法維新人物,接受了新思想的影響。於1908年,在東山銅陵古城,他創辦了“東昇初高兩等小學堂”,就是現在東山縣實驗小學的前身,距今正好110週年。這在當時地處閩南偏僻之地的東山島,以私人開辦規模學堂,尚屬首舉。當時東昇小學,曾培養出很多本地知識精英,如蕭笠雲、李英、朱必學、陳雯登等以及東山解放初期著名的“東山戰鬥”湧現出來的“東山戰鬥英雄八少年”,併成為紅色文化積澱深厚的一家學校。

馬兆麟在擔任東山東昇初高兩等小學堂堂長時,有一位叫李英的學生“不務正業”,偏喜歡描摹塗畫。馬老師看在眼裡,但他並不是吹毛求疵,橫加指責,而是因材施教,引導這位喜愛“塗鴉”的學生,悉心加以指教、點撥,馬兆麟對該生不僅指點他既對課本知識專注,不耽誤學業;又以課餘時間,指導其潛心於繪畫。馬兆麟覺得:“此子今後在藝術上必有大成就。”果然,爾後李英矢志不移,幾近“畫痴”,14歲就隻身赴集美求學,讀完師範又讀藝校,青年時期就成為聞名遐邇的美術家和美術教育家。

從馬兆麟的慧眼識才以及盡其所能獎掖後進,可以窺見這位教育大家的不凡風範。

而馬兆麟更加顯著的歷史功績,乃是極力倡導並取得當時的中央政府批准,東山獨立建立縣治,這已經為地方文史所共識,志書和不少相關文章多有記述。(本文源自《閩南日報》 黃喜祖 孫用川 文/圖)

版權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公眾號聯繫(0596-2595655),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