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煙動了誰的奶酪?

電子煙動了誰的奶酪?

印度蘭迪LANDING


原創:徐正韜(印度蘭迪LANDING)

最近一段時間,電子煙走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上月18號,印度財政部長宣佈,印度將全面禁止電子煙的生產、進出口、銷售和廣告等相關業務。該項禁令已獲印度內閣批准,即將以“行政命令”的形式正式頒佈。

為表明禁令的正當性,政府例舉了多項理由,除了健康性考量以及防止未成年人成癮,政府還援引了印度憲法第47條關於公共衛生整體利益保護的條款。


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的嗎?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任何一項政策的出臺,離不開背後利益集團的博弈。禁令出臺後的9月27日,電子煙進口商Plume Vapour和另一家電子煙企業Woke Vapors分別向加爾各答高等法院提起訴訟。原告律師阿比謝克·馬努·辛格維說,“政府禁令涉嫌違憲,武斷、過分”。

巧合的是,美國銷售額最大的電子煙巨頭Juul Labs原計劃於2019年末進入印度市場,並已在近幾個月招募了數名高層管理人員。而在此時間節點上印度政府出臺禁售電子煙的政策,對於正準備在印度市場擴張的Juul Labs而言無疑是一次重大挫折。雖然印度憲法第47條規定了政府有義務保障公民的公共衛生利益,但禁售政策僅僅是出於國民健康考量嗎?其背後的真實目的值得進一步探究。

究竟誰是禁售政策的最大獲益者?有人也許會說是民眾,禁令使得《印度憲法》第47條所規定的國家義務得到了履行,公民的健康權益得到了保障。但是,資本是誠實的印度一家名為ITC公司的股價在電子菸禁令宣佈後的第二天上漲了2%。

ITC是誰?ITC的前身為印度菸草公司,總部恰恰位於訴訟的風暴中心“加爾各答”。它在國內的捲菸年銷量為867億支,佔印度市場份額的80%,是印度最大的捲菸銷售商。在ITC中,印度政府持有32%的股份

。政府禁令的出臺與捲菸製造商的想法究竟是不謀而合還是蓄謀已久,外人就無從得知了。

稅收徵管是政府的另一層考量。不可否認的是,菸草是各個國家的一項重要稅收來源,電子煙對於稅收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印度也不例外。在印度,菸草行業的GST稅率與奢侈品相同,為28%。而電子煙不受這一檔稅率影響,所適用的GST稅率遠低於這個數值。


進,還是退?

一時間,在利益集團運作下,美國、印度、日本、泰國、巴西等國都頒佈了電子菸禁售令,電子煙的全球擴張暫時受阻。但值得注意的是,電子煙作為一項傳統菸草的替代物,具有更加健康與環保的特點,既能讓戒菸者有一個過渡期,有助於減少戒斷反應。而且對於吸菸者周圍的人群,也有適當的保護作用,避免他們成為二手菸的受害者。

雖然新聞中偶有對於電子煙的負面報道,但個例的背後是極少數廠家對於產品質量的把控不嚴,使得反對電子煙的原有利益集團在此之上大做文章,而政府出於自身利益考量順水推舟頒佈了禁令。禁令的頒佈也同時一棒子打死了重多品控嚴格、價廉質優並且深受消費者喜愛的電子煙產品。

這是否又是一種濫用行政權力的體現呢?憲法所賦予經營者的基本財產權力受到了侵犯,政府的行為或將涉嫌違憲。

一項新技術的發展與普及不會一蹴而就,必然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自工業革命以來,產業與技術的升級不斷衝擊著原有既得利益集團。對於一項可能威脅到自身利益的新技術,既得利益集團也必將調集一切資源來對其進行遏制。早在19世紀汽車剛問世的時候,馬車是它最大的競爭對手,馬車行業早已在各大城市形成了一套龐大的產業體系。據說僅在倫敦,從事與馬車行業相關工作的人就佔到全城人口的百分之五。對於汽車的問世,報業媒體普遍對其進行醜化描寫,稱作“魔鬼的車”;英國甚至實行“紅旗法”規定市內汽車限速2英里/小時,同時要有持紅旗的人走在車前幾米處來提醒警示路人,從而變相禁止了汽車的存在。

汽車與馬車之爭的最終結果眾所周知,技術的更迭是一股難以阻擋的潮流,符合年輕人喜好且更加健康的電子煙也將會佔據更大的市場。而一個產業的成長與成熟離不開合規問題,離不開企業對相關法律的理解與適用。

中國的電子煙企業出海多年,在這過程中也面臨著或大或小的法律困擾。正如文章開頭所提到的代表電子煙企業起訴加爾各答政府的印度律師一樣,蘭迪律師事務所深耕南亞、東南亞等眾多發展中國家法律市場多年,蘭迪電子煙產業法律服務團隊旨在為中國的電子煙企業提供一站式法律、財稅服務,為相關產業的壯大與企業出海保駕護航。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