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發明五輪水車,他經歷了過山車一樣的人生,終遭日偽毒手

建國初期,我國農民對澆地用的五輪水車並不陌生,但說起它的發明人未必能說得出來。原來,發明五輪水車的人正是是我的老鄉,河北趙縣人李獻瑞。

李獻瑞,是趙縣南解疃村人,生於清光緒二十二年(1897年)。他從小在本村小學讀書,心靈手巧,喜歡到木匠鋪、鐵匠爐旁看製造工具。

因發明五輪水車,他經歷了過山車一樣的人生,終遭日偽毒手

民國九年(1920年)李獻瑞二十四歲時,家裡分了家。李獻瑞分得土地八十餘畝和其他一些財產,日子過得還不錯。這時候,李獻瑞開始無拘束地搞發明創造。

趙縣地勢平坦,地下水資源豐富,所以鑿井灌田的歷史悠久。但千百年來,由於文化落後科學愚味,提水工具極少改進。

據趙州志記載:“清咸豐十年,旱,民多穿井灌田,種棉者獲厚利。”當時灌田,仍然依靠桔槔、轆轤,但當時之轆轤業已獲得改進,即已經不同於院落中生活用水之單把轆轤,而改為雙把,二人同時操作,為了增加汲水速度,加大轆轤繞繩木軸直徑達二尺左右,同時,將盛水栲栳增加為兩個,一上一下,交替循環,既利用空栲栳下墜重量,減輕力度,又避免了空栲栳往返,當時通稱之“欞子轆轤”,二人操作必須動作規範,步調-一致,若操作嫻熟,三人輪流,每日澆田達三畝左右。當時用轆轤澆地成為一種技術性較強之勞動,故至今仍然流傳著“對把”、“不對把”之俗諺。

因發明五輪水車,他經歷了過山車一樣的人生,終遭日偽毒手

民國九年大旱,窮人家二人輪換擰轆轤澆地,累得滿頭大汗,一天也不過澆一畝地,就是富戶人家用兩頭騾子輪換拉木斗子水車,一天也頂多澆地三畝。當年因農田得不到及時灌溉,農民收成無幾,不得不背並離鄉,逃荒謀生。

李獻瑞目睹這災年慘象,他決心發明一種輕便、省力、價廉的新式水車,為解決農田澆水,盡平生之力。為此,他專門跑了一趟天津,買了些有關機械部件和物理學的書籍資料,想發明新式水車。他曾在城市裡見到一部壓水機,只要一個人用一隻手上下壓動,水就吸上來了。這使他受到啟發,便利用真空吸水的道理,通過認真思考,周密設計,後採用了壓水機的鐵筒,加粗壓水機鏈條用的鐵絲,將鏈條上的鐵球改裝成膠皮錢,將笨重的木鬥水車大木輪改為鐵牙輪。經過反覆不斷的實驗,終於在民國三十一年(1932年) ,一臺新式三輪筒子水車創造成功了。

因發明五輪水車,他經歷了過山車一樣的人生,終遭日偽毒手

這種水車具有體積小,體重輕,運輸方便,成本低,效益高等特點。如用兩個牲口輪換拉套,每天可澆地六畝以上。發明新式水車,使他的家產耗費殆盡,他的八十餘畝地,典當出七十五畝。

李獻瑞發明三輪水車成功,轟動了附近村莊的群眾。消息傳到當時的縣政府,即將離任和剛上任的縣長張照琴、李達春,趁趙縣農曆四月二十八的廟會,在舊花市街東頭南崗上,召開了現場觀摩大會,而後責成趙縣鐵業社大量生產,號召全縣人民採用這種新式水車,增加生產,發家致富。

因發明五輪水車,他經歷了過山車一樣的人生,終遭日偽毒手

三輪水車投入大量生產後,李獻瑞並不滿足。他邊從事生產,邊外出參觀學習,經過七年苦心揣摩,將三輪水車改制成五輪水車。到民國三十年七月,又將水車用的木架改成凹型鐵架,把木流水盤改為鐵流水盤,使新型五輪水車使用方便,樣式新穎,澆地效益又有顯著提高。這樣一來,新五輪水車名震四方,附近各縣紛紛訂貨,趙縣鐵業社、石家莊鐵工廠等為其加工。由於當時發明者享有專利,不到二年,李獻瑞發了財,他不僅贖回了典當的七十五畝地,又拆掉舊平房,蓋起了新樓房,並買了大立鉗、大搖鑽等新式機具,在家裡辦起了水車製造工廠。從此,家大業大富起來,名揚整個趙縣周圍縣。

因發明五輪水車,他經歷了過山車一樣的人生,終遭日偽毒手

1943年, 駐紮趙縣城的日偽特務,以李獻瑞私通共產黨和為八路軍,修造槍炮為名,抄了他的家,把工廠裡的主鉗、搖鑽、鉛板等機具材料搶劫一空,當場將李獻瑞及其兒子李保書打得死去活來,而後將他爺倆抓到趙縣日寇紅部。由於事態惡化,不久將他爺倆押解到寧晉縣日寇紅部,候審處理。事後,李獻瑞的門婿高廣玉、李雲澤多方活動,折賣樓房,去掉大部分土地,才將李獻瑞父子保釋出獄。李獻瑞回家後,情緒消沉,思想彷徨,身陷迷途,自謂看破紅塵,加入了反動的一貫道,想借此保佑自己。

因發明五輪水車,他經歷了過山車一樣的人生,終遭日偽毒手

新中國成立後,在黨和人民政府的教育幫助下,李獻瑞思想有了轉變,經過反省向政府交代了錯誤,悔過自新。於是又重整旗鼓,繼續研製提水工具的改革,他奔走石家莊、隆堯等工廠參觀學習,先後進行深井及無井水車、風力水車、水泵、紡織機的研究,積累了一些寶貴經驗。李獻瑞一生從事提水工具的發明創造,為人類社會的進步做出了貢獻。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