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知止,知常,人生的信條

《增廣賢文》中有言:“知足常足,終身不辱;知止常止,終身不恥。”


中國人自古以來,便將“知足、知止、知常”當作是人生的信條。


可以說,知足、知止、知常,是人們一生都在追尋的目標,也是達到內心平靜的捷徑。


知足,知止,知常,人生的信條

知足,是一種心態


《道德經》有言:“禍莫大於不知足 咎莫大於欲得。”


貪得無厭,是禍難之源,唯有懂得放下慾望,才能擁抱當下。


我們總是習慣於仰望和羨慕他人的幸福,卻不知,一回頭,你便會發現別人也在羨慕你所擁有的幸福。

能夠知足,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便是真正的幸福。

實際上,真正的幸福不是房子有多麼大,而是房子中的歡聲笑語有多甜。一家人能夠平平安安便是最大的幸福。


正如淨慧法師所言:“真正的幸福來自內心的滿足感,有求皆苦,無求自樂。”


人之所以會覺得生活很苦,皆是有求於世間,若能懂得知足、無所求,自然能感到快樂。

知足,知止,知常,人生的信條

知止,是一種智慧


宋代詩人邵雍曾說“知行知止唯賢者。”


懂得進取是也一種聰明的表現,但知道適時而止才是真正的智慧。


知止,是懂得進退,知道伺機而動,能夠很好掌握自己的行為,讓自己停下就停下,讓自己行動就行動,知止是白了就是控制自己,能夠剋制自己的慾望、舉動,不讓它出來作祟。


曾國藩言:“人生之善止,可防危境出現,不因功名而貪慾,不因感極而求妄。”


知止是一種智慧,能解決究竟“應該做什麼”和“不應該做什麼”的成敗難題。


知止是一種自律、慎獨,能幫助我們認清自己的身處的位置,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還能時刻警醒自己,讓自己行事有分寸。


正所謂,當止不止,必有所災。


不知進退,一味索求,遲早會將自己吞沒。思想上松一寸,必然導致行動上偏一尺,最終不過是為自己帶來禍難。


所以,知止常止,才是立身處世的不二法門,進一步,可能是萬丈深淵,退一步,才能返樸還淳,一念消失,方能保身。

知足,知止,知常,人生的信條

知常,是一種境界


《道德經》有言:“覆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


水流的再遠,也終究要回到大海;人走的再遠,情意始終在;葉落,仍要歸根。


這世間,一切原本都是空虛而寧靜的,萬物自有規律存在,萬物的生長雖蓬勃而複雜,但生命都是由無到有,由有再到無,最後總會回覆到根源,這便是自然的常道。不能合乎這種自然常道的,常會招來禍端。


正所謂:“福禍無門,唯人自取。”


人類本是大自然中生存的一員,並沒有太大的權力和野心;一旦人有了行動,為了行動更方便,我們便需要權力。

權力原本是為了讓自已有更大的自由,但人卻很少去珍惜這個權力的自由,而希望用權力來影響或指揮別人。


人,想要獲得權力,便會無止境的索取,但是索取只會換來空虛,人越來越不安,越是不安越想獲得更多的權力,如此便容易與人發生衝突,給自己生命帶來危機。


所以,人要懂得順應天意、合乎自然之道,凡事有度,那麼就不好偏離生活的“軌道”,做出違反天道的事情來,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一切都不可過分苛求。

知足,知止,知常,人生的信條

楊絳說過:“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盼望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人這一生,若只知追逐名利,未免太過空虛,到頭來,也不過是徒耗心神、苦了自己。


幸福,從不在外求,而是來自於心靈的滿足。


一個人,若能做到“知足、知止、知常”,過好當下的每一天,便不枉此生。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