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一個人發展越快越要懂得,遇事“知止”才是人生大智慧

  對有智慧的人說智慧,對愚蠢的人說愚蠢,用愚蠢來掩飾智慧,用智慧來停止智計,這是真正的智慧。

  漢武帝晚年時,宮中發生了誣陷太子的冤案。當時,太子的孫子剛剛生下幾個月,也遭株連被關在獄中。丙吉在參與審理此案時,心知太子蒙冤,他幾次為此陳情,都被武帝呵斥。他於是在獄中挑選了一個女因負責撫養皇曾孫,自己也對其多加照顧。

鬼谷子,一個人發展越快越要懂得,遇事“知止”才是人生大智慧

  商吉的朋友生怕他為此道糊,多次勸他不要越火燒身,並且說。“天子一案,是望正軟定,我們避之尚且不及,你何苦對他的預子優待有加?此事傳揚出去,人們只怕會懷疑你是太子的同黨了,這是聰明人乾的事嗎?”

  丙吉臉現慘色,卻堅定地說“做人不能處處講究心機,不念仁德。皇曾孫只是個娃娃,他有什麼罪?我這是看到不忍心才有的平常之舉,縱使惹上禍患,我也顧不得了。”後來武帝生病臥床,聽到傳言說長安獄中有天子之氣,於是下令將長安的罪因一律處死。使臣連夜趕到皇曾孫所在的牢獄,丙吉卻不放使臣進入,他氣憤道:“無辜者尚不致死,何況皇上的曾孫呢?我不會讓人們這樣做的。”

鬼谷子,一個人發展越快越要懂得,遇事“知止”才是人生大智慧

  使臣不料此節,後勸他道:“這是皇上旨意,你抗旨不遵,豈不是自尋死路?你太愚蠢了。丙吉誓死抗拒使臣,他決然說:“我非無智之人,這樣做只為保全皇上的名聲和皇曾孫的性命。事急如此,我若稍有私心,大錯就無法挽回了。”使臣回報漢武帝,漢武帝長久無聲,後長嘆說:“這也許是天意吧。”

  他沒有追究丙吉的事,反而因此對處理太子事件有了不少悔意。他下詔大教天下罪人,丙吉所管的犯人都得以倖存。多年之後皇曾孫劉詢當了皇帝,是為宣帝。丙吉絕口不提先前他對宣帝的恩德。知曉此情的他的家人曾對他說:“你對皇上有恩,若是當面告知皇上,你的官位必會升遷。這是別人做夢都想得到的好事,你怎麼能閉口不說呢?”

鬼谷子,一個人發展越快越要懂得,遇事“知止”才是人生大智慧

  丙吉微微一笑,嘆息說:“身為臣子,本該如此,我有幸回報皇思一二,若是以此買寵求榮,豈是君子所為?後來宜帝從別人口中知曉丙吉的恩情,大為感動,夜不能寐,敬重之下,他封丙吉為博陽侯,食邑一千三百戶。

  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丙吉出任丞相。在任上,他崇尚寬大,性喜辭讓,有人獲罪或失職,只要不是大的過失,他只是讓人休假了事,從不嚴辦,有人責怪他縱容失察,他卻回答說:“查辦屬官,不該由我出面。若是三公只在此糾纏不休,親力親為,我認為是羞恥的事。何況容人乃大,一旦事事計較,動輒嚴辦,也就有違大義了。”

鬼谷子,一個人發展越快越要懂得,遇事“知止”才是人生大智慧

  丙吉性情溫和,從不顯智耀能,不知情者以為他軟弱好欺,並無真才實學,他也從不放在心上,也不會因此改變心意。

  一次,丙吉在巡視途中見有人群毆,許多人死傷在地,丙吉問也不問,只顧前行。看見有牛伸舌粗喘,他竟上前仔細察看,很是關心。他的屬官大惑不解,以為他不識大體,丙吉解釋說:“智慧不能亂用亂施,否則就無所謂智慧了。懲治狂徒,確保境內平安,那是地方長官之事,我又何必插手親自管理?現在正是初春,牛口喘粗氣,當為氣候失調,如此百姓生計必定會受到傷害,這是關係天下安危的事,我怎能漠視不理?看似小事,其實是大事,身為宰相,只有抓住要領,才能不失其職。”

鬼谷子,一個人發展越快越要懂得,遇事“知止”才是人生大智慧

  丙吉的屬官恍然大悟,深為歎服。那些誤解丙吉的人更是自愧不已,暗自責備自己的淺薄和無知。

  鬼谷子在《決篇第十一》說:“有利焉,去其利則不受也,奇之所託。”合理決策會給人帶來利益,沒有利益他人就不會接受我們的決策。丙吉明白“止”的深刻內涵。

  作為一種大智慧,“止”絕不是簡單的停止無為。它是一招因時而變、出奇制勝的妙法,也是深合事理、退中求進的處世哲學。對於只知冒進、急功近利者,“止”的運用就尤顯珍貴。縱觀無數失敗者的癥結,他們所共缺的不是智慧,就能說明這一點。一個人只要到了能剋制智慧,潛藏智慧,進而慎使智計的境界,他的智慧才是最無缺的,他才能在任何形勢下應對自如,屹立不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