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白起為何不把俘虜押送回秦國做徭役,而是直接坑殺?

老劉品讀歷史


長平之戰後,白起坑殺了四十多萬趙軍降卒,震驚列國!很多史籍對這段歷史都有明確的記載,唯一不同的只是具體人數的差異。但是,對於白起為什麼選擇大規模殺降的原因,幾乎所有史籍都諱莫如深。似乎此舉就是白起自己作出的決定!而白起也因為這件事被後世貼上了“戰爭屠夫”的標籤。



白起為何要大規模殺降

在中國古代,殺降是被認為“不祥”的,明初的名將常遇春就因為殺降而受到過明太祖朱元璋的處分。可常遇春殺降也僅僅是小規模屠殺而已,人數最多也就小几千。可即便如此,常遇春也沒能逃過處分,雖然這種處分更多地是做給別人看的。



白起與常遇春還不一樣,他坑殺的可不是千把人、幾千人,而是活生生的四十多萬條性命!如此大規模地殺降,不僅彼時的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古往今來中國戰爭史上也幾乎沒有出現過。南京大屠殺三十萬同胞遇難,可那是“牲口”“禽獸”——小鬼子乾的!那幫玩意根本不能算人!就是一群披著人皮的“牲口”“禽獸”。而且,那是對外戰爭,在中國內戰史上大規模屠殺降人恐怕也就白起一人了!這麼重大的事情,白起恐怕無論如何也是繞不開秦昭襄王的。



可是,秦昭襄王的態度卻頗為耐人尋味。他並沒有對這四十多萬趙軍降卒的安置作出任何指示。或者說,秦昭襄王的態度就一個——“你老白自己看著辦。”這就讓白起非常難辦了,全部拉回秦國顯然是不現實的。首先,秦昭襄王並沒有表示接納。其次,四十多萬人,如何轉運?如何養活?不掌握行政部門和錢袋子的白起根本無法解決。放回去?那更加不可能,放回去這一仗不是白打了?而且平白無故讓趙國重新擁有了四十多萬大軍!白起不傻,無論如何也是不會這麼幹的。那麼,白起只剩一個辦法可選,那就是殺光這四十多萬趙軍降族。否則,時間一久,難保不生出什麼亂子。而且,彼時的白起也根本沒有“餘糧”養活如此龐大的戰俘群!



秦昭襄王為何“逼”白起殺降

秦昭襄王作為彼時秦國的最高統治者,為什麼會選擇沉默呢?這顯然是不正常的。個人認為,這其實就是秦昭襄王給白起下的套!是刻意為之。當然,彼時的秦國短時期內無力消化這四十多萬降卒也是一個客觀事實。那麼,為什麼本人要說這是秦昭襄王給白起下的套呢?這還要從白起的背景說起。



長平之戰結束時正逢秦昭襄王驅逐“四貴”、逼宣太后“退休”之後不久。彼時,宣太后和穰侯魏冉雖然“退休”了,但是在秦國朝堂上的影響力並沒有完全消除,白起便是其中的代表。白起之所以在秦國迅速崛起,卓越的軍事才能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他和秦昭襄王的孃舅穰侯魏冉關係密切,魏冉是白起的“伯樂”。換一種說法,白起是宣太后和穰侯魏冉的嫡系!讓宣太后和穰侯的嫡系掌握兵權,剛剛奪權的秦昭襄王始終有如芒在背、如坐針氈之感。秦昭襄王所有行為的目的其實只有一個,那就是收回白起的兵權!



白起坑殺四十多萬降卒,舉世震驚,作為秦國的最高統治者,秦昭襄王必須有所表態。但是這種表態卻有著很大的學問。如果要低調處理,可以像朱元璋對常遇春那樣,雷聲大雨點小,大事化小、象徵性地處分一下完事。可如果無限上綱上線,那就又是另一回事了,足以要了白起的性命!更不用說是手裡的兵權了。當然,白起畢竟是國之柱石,是一等一的武將,對於秦昭襄王而言,他還是有用的。因此,秦昭襄王並沒有立即以此事發難,僅僅是在觀察白起,以決定下一步該如何處置白起。無論處置與否,私自坑殺四十多萬趙軍降卒的罪名都足以將白起拉下馬!這無異於是秦昭襄王對付白起的大殺器”。



白起似乎並沒有改換門庭的打算,甚至連投名狀也沒有給秦昭襄王遞上一紙!反而喧賓奪主,直接要求秦昭襄王讓自己乘勝一舉拿下趙國。這本應是秦昭襄王的“戰略謀劃”,現在卻成了白起的“要求”!很顯然,這並不是秦昭襄王想要看到的。於是,心明眼亮、加之打著自己小算盤的范雎給秦昭襄王找來了換下白起的理由——“秦軍疲憊,需要休整”。秦昭襄王就坡下驢,召回了白起。



直到此時,秦昭襄王依然沒有下定決心除掉白起。可白起卻自己把自己送到了刀刃上。白起被召回之後,索性甩起了臉子,撂挑子了!後來,秦軍再次攻趙,屢戰屢敗,秦昭襄王企圖利用白起收拾殘局。可白起不幹了,死活就是不上戰場。一個為戰爭而生的武將不願上戰場了,也就說明他對秦昭襄王一點用處都沒了!更何況,白起還是宣太后與穰侯魏冉的嫡系,留著他幹什麼?幫宣太后、穰侯奪權嗎?最終,秦昭襄王下定了處決白起的決心。當然,惡人還是范雎來做。白起就這樣被秦昭襄王賜死在了前往戰場的路上。當然,這次出征白起是心不甘情不願被逼啟程的。這一次,白起坦然接受了命運的安排,也使得秦昭襄王原本設下的套失去了原有的作用。白起願意去死,不需要秦昭襄王再找更大的理由了……



為什麼不把趙軍降卒用作苦力

秦國為什麼不把這四十多萬降卒待會秦國服徭役、充當苦力?首先,彼時不是秦始皇時期,秦國並沒有鄭國渠、秦馳道、秦直道、長城、阿房宮、始皇陵等大型國家工程,根本不需要如此數量眾多的苦力。其次,秦國彼時屬於小農經濟,農業生產分散,並沒有大規模的集中“農場”。讓這四十多萬人集中勞動顯然不太現實,分散勞動又無法讓秦人放心,根本無法合理安置。其三,如果不從事生產,養活這麼多人,對秦國的經濟壓力實在太大!拉上戰場?更加不可能!這些人戰場倒戈幾乎是可以預見的!因此,彼時的秦國根本沒有短期內消化這麼多戰俘的能力,這也是秦昭襄王默許白起殺降的一個客觀原因。


農民工老楊歪說歷史


當時秦昭襄王只有兩種選擇,要麼放,要麼殺,於是要求白起殺。而白起同樣只有兩種選擇,要麼遵旨要麼抗旨,通過權衡,只能遵旨。簡單說就是,安置不可能,就近怕人跑,帶回關中的話太遠,任務太大而且風險也大,畢竟是二十多萬成節制的趙軍,而且是讓他們背井離鄉,當然還沒有說成本的問題,二十多萬張嘴要糧食的;放掉怕縱虎歸山再回來咬自己。先看地圖

長平之戰時雖然秦國對東方六國有軍事優勢,但只是單挑來說,如果是六國聯盟,秦國是絕對害怕的。

再繼續

長平離邯鄲按當時算是五百米,但是離咸陽起碼在千里之外。長平之戰的趙軍主力其實是上黨的韓軍,據考證,大概一多半以上,所以不可能勝利之後把降卒安置到長平旁邊的上黨,而投降後如果秦王把他們就近安置到河西,離上黨太近肯定會逃離,搞不好回到家鄉立馬就能繼續武裝,秦國經過大戰已經傷筋動骨,肯定不希望跟這些人死耗。

所以殺是最好的選擇,因為軍隊本來也沒有仁慈的義務。

但是這個歷史,鄙人是很懷疑的,如果真的一戰全殲趙國主力,為什麼一年之後趙國能反敗為勝?

所以長平之戰坑殺事件就算有,不可能坑殺什麼四十萬,二十五萬的可能都不多,估計殺了幾千,而且趙國主力一定是上黨民兵,這樣才解釋得通接下來的秦國大敗。

還有一個很大的疑點,太史公所說秦國傷亡過半更不可信,趙軍被圍64天,最後用自殺式衝鋒,秦軍以弓弩倚壁壘堅守,傷亡不可能那麼大,所以只是一個被無限誇大的故事。

所以如果是真實情況,殺是最好的選擇。


潛龍跨漠


長平之戰後,白起俘虜趙軍40萬,為什麼會直接坑殺而不是押送回秦國做徭役呢?主要有如下幾個原因:

1. 戰國中期即秦昭襄王時代,天下已呈一強六弱之勢,秦國總體實力已在山東六國任一國之上,但還不具備戰國末期的壓倒性優勢,滅國之戰還沒有足夠把握,因此當時秦國的主要作戰目標就是通過吞食對方地盤和消滅對方有生力量來削弱對手,雖然確實比較殘酷,但在當時而言,秦軍的主要作戰目的之一就是通過斬首敵軍來消耗對方有生力量,畢竟土地人口是戰國時代最重要的戰略資源;


2. 從整個戰役指揮者的角度,白起要考慮戰役全局,長平之戰結束後,趙國軍隊基本被殲滅,全國能調動的軍隊不超過20萬(包括北部邊軍及邯鄲守軍,還有部分貴族私兵),在其他戰國方面,魏楚援軍雖已集結但因畏懼秦軍移軍來攻而不敢來援,秦軍雖然也有相當傷亡但軍力仍在40萬以上,而且大勝之後士氣正旺,經短暫休整之後直下邯鄲的話,很有可能一鼓滅趙。滅國之功對於白起來說是很難抗拒的誘惑,而要做到這一點,俘虜是必須儘快處理掉的;


3. 從糧草後援的角度看,秦軍也無法供養數量如此之大的趙軍俘虜。經長平三年相持,特別是後期決戰階段,秦國也已經賭上全部國運在此一戰,秦昭襄王也親自到河內郡並發動所有15歲以上男子從事後援供應工作,秦國的後勤保障體系也處於超負荷狀態,沒有能力供應如此大數量的計劃外人口;


4. 至於把俘虜押解回秦從事徭役工作,這個也不太現實。以往秦軍作戰,小規模的俘虜是可以這樣處理的,但在冷兵器時代,40萬從軍青壯完全就是一個隨時可能爆炸的核武器,在已經兵力空虛的秦國腹地,安置這樣一支雖然已經放下武器的敵軍,那幾乎跟自殺無異。



綜合以上因素,事實上白起也沒有其他更好的選擇,為國家利益著想,殺降幾乎是惟一可行的解決方案。

必須說明一點,分析這麼多並非為白起辯解,無論如何,哪怕有再多的理由,殺死數量如此龐大的俘虜都是違反天理人性的行為,說是反人類罪也不為過。白起也不是不明白這一點,他只是站在國家利益的角度,選擇了對秦國最有利的方式來處理,哪怕自己為此背上萬世罵名也在所不惜。


我是天涯,歡迎關注,一起品讀精彩的歷史。


天涯史館


殺降這件事,肯定是錯誤的;站在秦王、白起的角度,也是不得已的事,實在是沒有什麼好方法了,原因如下:

一、幾十萬戰俘處理不好,會釀成大禍,殺掉雖粗暴但有效

殺俘不祥,殘殺俘虜歷來被人們鄙視、唾罵,可歷史上有很多的名將都幹過這種事,比方說鉅鹿之戰後,項羽坑殺了20萬秦軍;官渡之戰後,曹操也殘殺了好幾萬降軍;李廣、薛仁貴、常遇春等都幹過類似的事,其中尤以白起殺降的人數最多,達40萬,被罵了上千年。

幾萬、幾十萬血淋淋的屍體,我想是個人都不忍,《大秦帝國》裡白起也非常內疚。問題來了,明知這樣做不好,為什麼還要堅持呢?把他們釋放了,或者就地安置下來,不行嗎?

當然不行,幾十萬青壯年很難管理,倘若趙國再來誘導,後果會很麻煩,有很多將領、帝王因為仁慈,結果倒了大黴,最典型的就是商紂王帝辛。

歷史上的商紂王,很可能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毛澤東就非常欣賞他,1958年,曾做出下列評價:

其實紂王是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它經營東南,把東夷和中原的統一鞏固起來,在歷史上是有功的。

第二年,再次談到了帝辛:

商紂王是很有本領的人,周武王把他說得很壞。他的俘虜政策做得不大好,所以以後失敗了。

在毛澤東看來,帝辛失敗就在於俘虜政策不好。把很多俘虜安置了起來,然後他帶兵征戰,周武王抓住時機,起兵作亂,很多俘虜趁機響應,來了個裡外夾擊,商朝滅亡。

當然,這裡絕沒有提倡殺俘虜的意思,只是說處理不好俘虜,會很麻煩。當沒有太好的方法時,簡單粗暴地殺掉,會減少很多禍端。

二、秦國糧草緊張、傷亡慘重,承擔不起趙軍反叛的後果

長平之戰後,秦國也損失非常大,國內空虛,倘若一段時間後,這幾十萬趙軍在秦國內部造反,後果會非常可怕。

實際上,過個一年半載,這些士兵反擊的可能性非常大:

首先,他們的妻子兒女都在趙國,肯定捨不得;

其次,秦趙打了好幾年,有不少降兵的家人慘死在秦人手裡,面對殺父仇人,又有多少人能放得下?

再次,待遇肯定會下降,心裡反差大。歷史上的降兵,基本上都享受不了正常國民待遇,在秦國,基本上就是奴隸做苦工,受人白眼歧視,這對於驕傲的趙國士兵來說,心理落差很大,心理不順,鬧事的可能性就會增加。

最後,趙國不會甘心,肯定會暗中策反。根據各種史料,趙國總人口估計也就在300萬左右,超過500萬的可能性極小,40萬精銳,大約相當於10%的總人口,還是青壯年男性,沒有他們,趙國怎麼恢復生產?怎麼增加人口?暗中策反是必然的。

與其以後處理大麻煩,還不如早點斬草除根,估計當時秦王、白起都是這樣想的。

三、秦國有斬首的慣例,將士依人頭領賞,有殺俘動機

秦國作戰極其殘酷,歷來有斬首的慣例。比方說商鞅變法前的石門之戰,秦軍斬首魏軍6萬;從白起開始,斬首規模不斷創紀錄,伊闕之戰,斬敵24萬;鄢郢之戰,楚國傷亡不計其數。

原因就在於,秦國戰後論功行賞是依靠斬敵人頭的,斬敵越多,得到的爵位、錢財封賞就會越多,秦軍作戰有砍頭殺頭的動機。

因此趙軍投降後,秦軍的選擇就非常有傾向性了:拿人頭,領封賞!面對著巨大的誘惑,即使秦王、白起禁止殺降,估計士兵也不會同意。

殺掉這些手無寸鐵的俘虜,是秦王、白起、秦國士兵的共同選擇。

綜上所述,殺掉40萬趙國降兵,是秦國上下的共同選擇,這樣不僅可以除掉未知的大麻煩,也能夠安撫奮勇殺敵的秦國將士,40萬降兵,苦矣。


小楊品史


因為人數太多了,已經超出了秦國能夠承受的投降人數了。

自古受降如受敵,對於降兵的處理,其實很容易出現降而復叛,大面積逃亡,甚至就地暴動等現象。因此對於降兵,一般的做法是分散打亂編入己方部隊,由於被稀釋進了自己的部隊中,這些降兵出於少數與劣勢,因此就無法作亂,直到慢慢被同化吸收掉。而如果是那種苦大仇深的敵人,一旦吸收進部隊肯定和自己的士兵無法和睦相處的,那就只能拆成小股人馬,分批發往全國各地做苦役,比如築橋修路,挖山採礦等等。對於這樣做苦役的降兵,雖然已經沒有武器了,但即使拆散後的人仍是一個小群體,所以具有潛在威脅,需要派遣小股的軍隊進行看守,以防止暴亂出現,實際上古今中外囚犯暴亂的事例數不勝數。

然後回到我們的主題上,長平之戰秦國雖然勝利了,但也只是慘勝,自身同樣傷亡過半,且糧草被大量的消耗。在這種情況下,多出了四十萬降兵,幾乎就是四十萬個定時炸彈。首先,人數太多了,沒辦法打散稀釋進自己的部隊裡,真要是編入秦國軍隊,誰被稀釋了都不好說。其次,還是人數太多了,拆分之後發往各地做苦役的話,我覺得一是沒有那麼多地方安排,二是看守這四十萬降兵需要牽扯太多秦國本國的軍隊,就算一個人能看十個人,也需要秦國分兵四萬人,這對於大戰之後的秦國來說,兵力本來就捉襟見肘,再分出四五萬人來看守趙軍實在是有些困難。

最後一個也是最主要的原因,秦國養活不起這四十萬人了。為了長平大戰,昭襄王親自前往河內督戰,徵發全國的民夫輸送糧草,實際上這一戰也是兩國國力的對耗,在白起打贏之前,已經消耗了太多的時間與糧草,實際上趙軍在被包圍後,秦軍圍困了很長時間,就是等待對方彈盡糧絕在一鼓作氣消滅。這種長時間的對峙與包圍,對於秦國自身的消耗同樣大得驚人,因此打贏之後的秦國,如果繼續養活這多出來的四十萬趙軍,秦國自己的經濟可能就先崩潰了。

因此,綜合了種種考慮,只能選擇將這四十萬降兵慘無人道地殺掉,雖然事出無奈,但確實成為了白起光輝一生的汙點,畢竟戰場上對戰怎麼殺都不過分,而對於手無寸鐵的降兵,當就是屠殺了。


大黃扯點歷史


一場耗時多年的戰爭,耗費了雙方太多的精力。一方失敗,另一方慘勝。如同兩個高手比武,一個斃命,一個重傷。

1、口糧不允許。慘勝之餘,還有很多事情要做,比如收拾戰場,處理戰死者屍體,治療傷病,撫卹家屬,論功行賞等等。而如何處理20餘萬戰俘,是個很大的問題。押送到秦國,最起碼要大量供應糧食,要安排押運人員,安排接收地方。其中最不好弄的就是口糧,幾十萬人作戰三年,趙國就是因為缺糧,才選擇主動出擊,死中求生。而秦國則利用河道千里饋糧,才保證了前線的供應。一下子多出來20萬人,口糧問題根本無法解決。

2、心不在秦,難以利用。

而且這些戰俘,還有建制,處理不好隨時可能逃亡,甚至暴動。這些戰俘,妻兒老小都在趙國,即使到了秦國也會千方百計的回來。所以不如坑殺。

3、震攝敵國,製造恐怖。

通過坑殺,直接在肉體上消滅了敵國大量有生力量,震攝和削弱敵國,從而達到不戰而使而使敵國屈服。


鄭說豫見


第一,恐引起俘虜兵變。長平之戰歷史記載白起俘虜趙軍20萬人,人數太龐大,且都是訓練有素。

第二,後勤保障不足。此次戰役,據歷史記載,秦國投入兵力接近百萬,戰役中傷亡一半,剩餘兵力還接近50萬人,再加上趙兵的俘虜20萬人,總人口接近70萬人,在古代,這麼龐大的人數後勤,是極大的考驗。

第三,戰略威懾。此次戰役後,趙國國內成年男人幾乎沒有,留下的全部是老弱病夫。為秦國徹底打敗奠下基礎。再就是對周邊的國家起到戰略威懾,凡不聽秦國指揮的或對秦國敢於侵犯的,只有這個結果。


小城小楊


白起就算了吧。

秦發源地甘肅,陝西不過是當年東出最先征服的地方。

周幽王被犬戎殺死後,豐鎬(西安)被犬戎殺得片甲不留。

秦國發源地在甘肅天水,秦公墓在甘肅隴南禮縣大堡子山。

秦攻破豐鎬(西安),趕走犬戎,代替周幽王定都咸陽。

秦王仁厚,講究不戰而屈人之兵。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秦王滅六國,靠的是割地,真正攻城的有幾個?

人屠白起敗壞秦王名聲,被秦王直接賜死。

秦王嬴姓趙氏,秦王殺白起是為趙報仇;白起死後,秦王四十年未攻趙。


用戶67724358697


長平之戰歷時整整三載,戰役過程大致可以分為秦國發起戰役攻擊再到兩國的戰略相持,接著就是秦國的戰略反攻。無論是秦國還是趙國都付出了極大的代價,畢竟兩國戰場態勢整整維持三年,其軍糧、後勤、兵源都是極其考驗國力的。趙國能夠硬抗變法大成的秦國三年真的已經很不容易了,無奈趙括急功近利,雖然他的初衷是好的,可是他在戰場上比之其父和白起差的不是一星半點。

然而令趙國沒有想到的是,此戰之後的武安君白起下了一個恐怖的軍令:坑殺。將近四十萬趙國的有生力量直接報銷在了長平前線,經此一役趙國可謂元氣大傷。那麼就如邀請的問答一樣,秦國為何不押解趙國回秦國做徭役呢?雖然戰國時期各國都已經開始向封建制轉變,然而我們依稀還是可以看到各國奴隸制在各國還是有影子的,真正奴隸制的廢除是漢朝以後的事了。

地處長平前線,運回國內運輸成本實在太過浩大

長平之戰我們都知道是在趙國境內爆發的,秦國為了長平之戰勞師遠征整整三年已經實屬不易了,為此秦國直接從巴蜀走水路運糧運兵趕赴前線。

然而運兵運糧途中也是需要耗費人力物力的,古時候運送軍糧很多都是一大半消耗在半途的,真正能夠到前線的已經寥寥無幾,更別提這回直接運輸四十餘萬人回秦國,除去報銷的,就算他二十萬吧,那麼這二十萬人的口糧怎麼解決?然後看守這二十萬士兵的秦國士兵的口糧又從哪去找?雖然長平之戰是秦國勝利了,可是秦國也已經幾乎榨乾國力了,否則白起後來要攻打邯鄲時,秦昭襄王為什麼拒絕?

再者你就算能夠解決口糧問題,那麼運送二十萬人需要怎麼走,走水路一次能運送二十萬人嗎?不能的話又要耗費多少船隻去運輸這些兵士,所以運輸回秦國這一項已經得不償失了。


秦國還有多大的生存空間能夠再容納幾十萬人

秦國自商鞅變法之後國力大增,這其中最大的功勳就是商鞅的變法才能以小博大,以弱勝強,獲得了越來越多的土地,而靠著這些土地秦國才能夠實行其軍功爵制。

然而憑空多出來四十萬人,那麼秦國又要多大的土地去養這幾十萬人,這幾十萬人的衣食住行都是很大的問題。一個解決不好那麼這四十萬人就是一堆炸藥,只要一把火就直接能把秦國炸個粉碎,而且這炸藥還是從秦國內部開始將秦國直接掀個底朝天。故對這四十萬人的安排也是一個問題。


白起別無選擇,只能坑殺這四十萬大軍

把這幾十萬大軍運回秦國做徭役是不可能的,畢竟人力物力運輸成本都擺在那裡,而就算運回去了秦國也沒有足夠的生存空間,畢竟那是幾十萬張吃飯的嘴啊。

如果運送回趙國那更是不可能,那秦國在這三年的消耗不全都白費了嗎?而且趙國士兵常年跟胡人交戰的緣故,他們的戰鬥力並不比秦軍差,長平之戰的地勢並不適合趙國騎兵的正常發揮。戰國時期已經不像春秋了,各國之間還事事講禮儀,戰國打的就是大規模的滅國戰,其主旨就是殲滅各國的有生力量,在醫療水平低下的古代,人多就是強國的體現。

所以為了進一步打擊趙國,這幾十萬大軍從放下武器投降的那一刻就已經註定了他們悲劇的命運,無論是秦王還是白起都知道。

長平之戰成就了武安君白起在六國間的赫赫威名,可是卻也毀了武安君白起,此戰之後白起功高震主從而引起了範睢的妒忌,最終白起身死杜郵,一代名將至此隕落。“論打殲滅戰,千載之下,無人出其右”,白起真可謂成也長平,敗也長平。



小閔學歷史


長平之戰,趙軍大敗,四十萬趙兵投降。

白起與部下計議說:“先前秦已攻陷上黨,上黨的百姓不願歸附秦卻歸順了趙國。趙國士兵反覆無常,不全部殺掉,恐怕日後會成為災亂。”於是使詐,把趙降卒40萬全部坑殺,只留下240個年紀小的士兵回趙國報信。

長平之戰,秦軍先後斬殺和俘獲趙軍共45萬人,趙國上下為之震驚,從此元氣大傷,一蹶不振。

我認為白起坑殺趙兵的原因有這幾個,一是因為仇恨,趙國與秦國長期交戰,白起早已焦灼厭煩,同時秦國的野心很大,想稱霸天下,可是無奈趙國也很強大,所以之前肉體消滅趙國青壯年,無疑是最直接削弱趙國的手段;二是因為戰俘過多,需要許多的糧草。為了節省糧草只能殺掉他們,這點在電影《投名狀》裡面有非常明確的解釋;三是為了領功,那時候秦國規定一個人頭為一級,四十萬人那可是很大的功紀;四是為了威懾其他五國,怕其他國家再來進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