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中國畫與西方藝術不能完全融合,但可以相互借鑑?

鎖溪笑笑生


你提出中國畫西洋畫融合借鑑的問題。徐悲鴻早就給出理論和實踐的回答了。


1918年,徐悲鴻被蔡元培聘為北大畫法研究會的導師,他在一次演講中,提出“五個之”,其中“西畫之可採者,融之。”就是徐悲鴻畫畫思想的重要“一之”,也是徐悲鴻繪畫實踐的重要理想。這一年,徐悲鴻還沒有出國留學,但是,只有23歲的徐悲鴻,已經在國內對西畫的繪畫方法非常崇拜,也非常向往去徹底瞭解一下了。

中國畫與西畫“融合”是一個長期實踐的問題,也是可以多元實踐的問題。

我們看徐悲鴻、蔣兆和、吳冠中、吳作人、李可染、黃胄、何家英、史國良都是直接與西畫融合的畫家。他們的繪畫作品的中國畫味道差別也是很大的。


所以,我們不能用中國第一代嘗試中西畫畫融合的實踐來看,中國畫與西洋畫你不能融合。

比如說,徐悲鴻與蔣兆和兩個人,都是用西洋畫的方法畫中國畫的。但是,他們的繪畫差別也是很大的。

例如,徐悲鴻畫人物畫可以用“陰陽臉”,蔣兆和也是用“陰陽臉”畫人物的。

但是,徐悲鴻的陰影部分就沒有蔣兆和處理的好。因為蔣兆和的陰影部分,往往有一定的筆墨韻味兒,而徐悲鴻的陰影部分,就直接是“明暗交界線”了。


我們再看看吳作人、李可染,他們的中國畫幾乎看不到直接的西畫最大的特點明暗了。

例如,吳作人畫魚,哪裡有“明暗”?有的是中國畫的筆墨。

李可染的山水畫都說是素描逆光法,李可染自己也承認素描對他的巨大影響。

但是,李可染的山水畫,可不是“明暗對比”,而是用筆墨來表現明暗的。


事實上,筆墨和明暗有一定的聯繫。沒有明暗也就沒有筆墨了,只是對明暗的組織不一樣罷了。

西洋畫的明暗是“明暗分明”,而中國畫的明暗是“虛實”關係,即,明中有暗,暗中有明。所以,我們前面也提到蔣兆和與徐悲鴻畫法不一樣的問題。

在“融合”中西繪畫的過程中。我們很多人片面地把明暗和虛實對立起來了,結果,就會產生一些生硬的“中不中西不西”的“中國畫”。事實上,如果我們處理好“明暗”與“虛實”的統一性,把西洋畫與中國畫融合起來,是完全沒有任何問題的。


例如蔣兆和後期的作品,何家英的工筆人物畫就是成功的例子。為什麼說中國畫與西洋畫不能融合呢?

其實,中國畫與西洋畫在畫畫原理體系上是完全不同的繪畫。

中國畫內部的工筆畫和寫意畫也是有很大區別的。

但是,中國畫與西畫的原理差異非常巨大。

最典型的就是西洋畫有畢竟完整科學的透視解剖體系,而中國畫相對來說,在透視解剖方面,沒有西洋畫的科學精確。


中國畫的這個缺陷,不可能產生高寫真的繪畫。尤其從繪畫實用來說,不能畫出高度寫實的人物畫,而且,中國畫由於繪畫美學的轉型,從人物畫向山水畫主流發展,而西洋畫始終是以人物畫為中心的,所以,相比較而言,中國人物畫也是衰退的。

徐悲鴻從西方留學回國,志在把中國人物畫復興起來,那麼,要復興中國畫,當然不能再畫陳老蓮那樣的人物畫了。所以,寫實主義的人物畫,也迫切需要藉助於西方繪畫的一些科學原理來充實中國畫,這是沒有錯的。

中國人物畫在一百年的發展中確實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現在,中國人物畫是寫實水平,遠遠不是古代人物畫可比擬的。

這也是“融合”西畫的成功實踐。

但是,我們由於對西洋畫過分的崇拜,把寫實原理作為繪畫藝術的最高範疇了,這就是嚴重的文化盲目性。


事實上是,中國畫除了人物畫急需西洋畫的科學原理“補課”,但是,花鳥畫、山水畫就沒有那樣著急了。

所以,這就有一個“借鑑”問題。

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果要豐富中國畫的表現力,山水畫和花鳥畫,既可以用傳統方法,也可以適當吸收和借鑑一些西洋畫的技法。

例如,適度的寫生,相對的色彩等等,也可以適度吸收一些解剖透視。

但是,過分在山水畫和花鳥畫中強調西畫的原理,中國畫的味道就沒有那樣突出了。

中國畫是一個文學性特別強的繪畫,中國傳統的文學有深厚的山水詩藝術,這些藝術深刻影響中國畫的發展。

宋代以後,中國畫轉向以山水畫為中國畫的繪畫主流,與中國文學的影響和制約是分不開的。作為山水畫的延續,花鳥畫也是文學是的引申。


而詩歌的抒情性必然是以山水花鳥為依託。而敘事詩是要以人物為依託的。

這就是中國畫與西洋畫在文學背景上也有巨大不同的地方。

所以,借鑑西洋畫不是完全模仿西洋畫。

例如吳作人先生畫的犛牛,很有中國畫的筆墨趣味。但是,我們仔細的分析,吳作人先生的筆墨已經不完全是傳統的筆墨,他也吸引了西畫色彩構成。所以,感覺中國畫的味道很濃。


後來,吳冠中先生又提出用西畫概念“黑白灰”統領中國畫精神,結果,畫面的對比出來了,但是,卻沒有了中國畫的筆墨“虛實”的藝術之美。

這說明,我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中國畫與西洋畫的“融合”與“借鑑”還有很長的路。

當然,藝術永遠在路上。那麼,中國畫與西洋畫的融合與借鑑也是永遠在路上的。


千千千里馬


中國畫和西洋畫本來就是互不相干的藝術,從最初的構思到觀察物像,從材料到技法,完全完全地不一樣,我怎麼還這樣認為呢?

一百多年前滿清王朝,閉關鎖國,中國畫藝術不受任何外來影響,基因純粹,技藝純粹,傳承純粹,地地道道純粹的中國畫。自徐悲鴻一輩留學歸來,西學東漸,帶來了西畫的觀察方法和西方繪畫的造型技法,一開潘多拉魔盒,中國畫的面貌開始有了質的變化,中國畫現實主義題材的表現日趨成熟。

說說當代水墨,近二十年來是中國畫西化表現最狂躁的時代,各種各樣打了新水墨、當代水墨名號的中國畫作品層出不窮,水平參差不齊,探索者龍蛇混雜,狀態是積極的,效果各界褒貶不一,不爭的事實,推動了中國畫和西畫的融合速度。


這種融合主要表現在中國人物畫上,具體是在中國畫的宣紙上大膽採用西畫的視覺、色彩處理手法,更有甚者,借用些綜合材料描繪中國畫,最成功者當推田黎明、劉慶和、李津等人,確實,他們畫的是中國畫,還是可以和西畫色彩媲美的中國畫。看到田黎明先生虛淡色彩的人物畫,你能說這不是中國畫?或者說這是不是水彩畫?


我以此論斷,中國畫可以借鑑西畫,還可以融合西畫,現在都已經有探索者做成功了,將來只會是愈來愈多,越來越融合和豐富。

我的論點有脖大家的觀點,藝術可以有爭議,您說呢?


陳會衡山水畫家


用什麼樣的思想去思考就用什麼樣的方法去創造。

東西方不是地域劃分而是文化區分,西方文明以古希臘文明為母體,東方文明是以中華文明為母體。希臘文明側重人文關懷,歌頌人承認人的能動和高尚。中華文明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統一,把個人融進群體,是空靈隱喻之美。

油畫追求的是在二維空間塑造出三維立體的感覺,形似在先。國畫則追求把三維甚至四維的表現為二維,神似在先。

西方繪畫講科學是具象的,國畫講哲學是意象的。

可以說他們的出發點,關注點,最終歸宿點是不同的。但同屬於視覺藝術,都是通過形象表達思想情趣,審美感覺。

當代國畫在走兩條路:一用西畫改造國畫。徐悲鴻,劉海粟,林風眠,蔣兆和等一路。二延革傳統。張大千,潘天壽,於非闇等一路。現在看各有千秋,都不錯。

但國畫借鑑西畫要有度,這個度很關鍵,表現技法造型可以拿來用但不能改變中國畫的審美情趣,更不能拋棄筆墨趣味。有人用毛筆宣紙畫出來的確實素描,這就超過了這個度,不能稱之為中國畫了。從來沒有人說這是不是油畫,但卻有人強調這是不是國畫,說明國畫從內涵到外延是相當自律自覺的,具有獨特的標準。

以前有個行為藝術,身上寫滿拉丁字母的公豬和身上寫滿漢字的母豬交配,以此象徵本土文化的弱勢被強姦。但我想說在歷史進程裡總會有偏頗,但最終我們血液裡的文化會復活並強勢迴歸,迴歸在更高的層面上。

中華文明是人類最高級文明,唯一綿延不絕生生不息,從不故步自封,在吸優去劣的過程中前行。永遠在路上!




唯美良玉


個人以為,中國畫和西方油畫可以相互借鑑滲透,但確實不能夠完全融合。

不錯,中國畫和西方油畫都是圖象生成的視覺藝術,同屬繪畫體系,從理論上講,是應該可以融合為一的,但是在實際上卻是不能夠完全融合的。其原因不是因為繪畫的理念不同,環境不同,主要是因為繪畫的工具、材料不同所致。就如同同樣是吃飯,中國人用筷子和勺子解決問題,而西方人則用刀和叉子解決問題。中國人用刀叉來吃中餐顯然不對付,西方人用筷子和勺子吃西餐肯定不得勁一樣。



中國畫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歷經兩千多年,早已自成體系,在世界繪畫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和影響。西方油畫從歷史上看雖然時間較短,不過六百多年,但其發展迅速,業已成為世界第一大繪畫畫種。



西方油畫自二十世紀初引入我國以來,從徐悲鴻、劉海粟、林風眠等那一代老藝術家開始,歷經百年,一代又一代藝術家大膽探索,償試將西方油畫融入中國畫之中,使中國畫發生根本性革命性的變化,應該說,進行了大量的積極的努力,取得了寶貴的經驗。但是,不能不說,試圖將西方油畫與中國畫完全融合的努力並未成功。實踐證明,中國畫和西方油畫是兩種不同的繪畫方法,可以相互借鑑,但若想完全融合,似乎不大可能。


燈影書畫


在當今,東西方之間的文化交流日趨廣泛,越來越多的藝術都善於從其它地區的藝術中吸收技法和理念,來促進本民族藝術的繁榮。文化藝術要繁榮發展,必須交流和融合。

如果按照“藝術相通原理”去理解中國畫與西方油畫的創作,完全能得出,它們之間不但可以相互借鑑,還完全可以融合,能融合出一種嶄新的繪畫面貌。

至於融合出來的繪畫形式,到底是國畫還是油畫,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歷史上,融合中國畫與西方繪畫的畫家不在少數,中外畫家都有,像印象派大師莫奈,就曾經把“散點透視法”和平面畫法吸收到油畫創作中,弱化了油畫的立體感和造型感,引起了西方油畫的革命。

又如後印象派大師梵高,常常把一些中國元素,如梅花、、蘭花、春聯等融入到油畫中,同樣創作出別具一格的繪畫形式。

(郎世寧·馬)

實際上,第一位對中國畫與油畫融合很成功的畫家,要數清代康雍乾時期的宮廷畫家郎世寧(1688年——1766年),他是意大利人,以傳教士的身份來到中國後,本想給華夏大地傳播西方文化,但他很快發現,康熙大帝對西方文化並不感冒,為了得到皇帝的賞識,也為了生存,郎世寧主動改變油畫的創作方法,一方面努力學習中國畫,一方面嘗試著中西合璧,把油畫中的透視原理和光影技巧統統去掉,按照中國畫的創作方式來畫油畫,最終,郎世寧創作出了既有凹凸立體感,又有筆墨味道的繪畫形式,人們就把這種畫稱作“郎世寧體”。

(徐悲鴻·愚公移山圖)

到今天來看,郎世寧的繪畫作品依然有很強的感染力,為繪畫在中西合璧上提供了一條寶貴經驗,讓後世畫家受益匪淺。

到20世紀初期,隨著我國一大批藝術才子,如徐悲鴻、劉海粟、林風眠、李叔同、潘玉良等人去歐美或日本留學,學到了正統的西方藝術理念,學業有成後,他們回到國內,以西方藝術理念對中國畫進行了大力改造,進一步發揚了中西藝術融合的魅力。


(徐悲鴻·三匹奔馬)

最有代表性的人物要數徐悲鴻與劉海粟兩位大師。

徐悲鴻把素描技巧,光影技巧,透視原理,以及解剖原理引入到國畫中,讓國畫的立體造型感大大提高,因此,我們能看到,徐悲鴻筆下的馬神態各異,造型逼真,活靈活現,似乎能看到飽滿的肌肉和力量,非常振奮人心。

(劉海粟山水)

劉海粟先生的繪畫同樣是中西合璧的典型,現代性很強烈,他在遵循立體造型的基礎上,把絢麗豐富的色彩融入到國畫中,讓國畫生髮出斑駁陸離的視覺衝擊力,並體現出層次分明的光色效果。

到當代,在繪畫創作上,融合東西方繪畫的例子就更多了,像當代著名畫家王子武,何家英,賈又福等人,都從不同層面借鑑了西畫。


鴻鵠迎罡


我本人覺得任何藝術都不可能完全融合在一起,尤其西方的油畫和東方的中國畫,兩種藝術是不可能完全融合到一起的。

藝術就要講究創新,可以互相借鑑,取長補短因為西方油畫與中國畫是東西方文化兩種很獨特的畫種。西方油畫比較注重具像的真實的寫照、真實還原色彩、視覺透視關係、構圖等;而中國畫追求詩詞中浪漫主義,表現文人浪漫主義在繪畫中特有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抽像審美意境。

從中國畫的起源有它的必然性,從中國文字就是象型文字的開始,書畫同源,都是以線條為主,以前還沒有發明宣紙、毛筆的時候在龜背殼上刻文字來記錄日常生話,發展到用竹板來刻字用線串連起來,到後來發明了毛筆和油墨,可以用絹來寫字、繪畫,尤其發明了宣紙以後,中國畫的大寫意、小寫意就發展的更快,文人也鍾情於繪畫,中國畫得到空前的發展。

而西方油畫從文藝復興開始,幾大巨匠引領西方油畫的發展,剛開始是記錄宗教文化和重大意義的歷史題材。因為當時還沒有發明照相機吧!繪畫很注重寫生方面的鍛鍊,隨著西方文明,工業革命中,帶來了新的技術發展、西方醫學也有很大發展,西方著名畫家達芬奇甚至還研究人體解剖結構,人體肌肉、骨絡、來補充油畫人物寫生中肌肉結構正確表現,很講究科學性,素描中寫實能力相當嚴謹。

隨著清朝中後期,西方用大炮打開了中國閉關自守的大門被逼打開,中外文化的交流、貿易擴大,中西方文化也開始密切了,西方的傳教士也到來。(GiuseppeCastiglione1688.7.19-1766.7.16),郎世寧,意大利人,原名朱塞佩·伽斯底裡奧內,生於意大利米蘭,清康熙帝五十四年(1715)作為天主教耶穌會的修道士來中國傳教,隨即入宮進入如意館,為清代宮廷十大畫家之一,曾參加圓明園西洋樓的設計工作,歷經康、雍、乾三朝,在中國從事繪畫50多年,並參加了圓明園西洋樓的設計工作,極大地影響了康熙之後的清代宮廷繪畫和審美趣味。 主要作品有《十駿犬圖》《百駿圖》《乾隆大閱圖》《瑞谷圖》《花鳥圖》《百子圖》等。

徐悲鴻和後來一大批畫家也到西方學習油畫。徐悲鴻(1895-1953年)漢族,原名徐壽康,江蘇宜興市屺亭鎮人。中國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曾留學法國學西畫,歸國後長期從事美術教育,先後任教於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北平大學藝術學院和北平藝專。1949年後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擅長人物、走獸、花鳥,主張現實主義,於傳統尤推崇任伯年,強調國畫改革融入西畫技法,作畫主張光線、造型,講求對象的解剖結構、骨骼的準確把握,並強調作品的思想內涵,對當時中國畫壇影響甚大,與張書旗、柳子谷三人被稱為畫壇的“金陵三傑”。所作國畫彩墨渾成,尤以奔馬享名於世。

兩種畫派之所以不能融合到一起主要是:兩種文化背景,意識形態、思維方式,導致中西文化的不同,從而繪畫工具和方式中有各自獨特的表現不同。其中從繪畫工具方完全就不一樣。各自表現工具、手法、思維方式等追求就不一樣。西方的油畫顏色非常豐富,在畫布上顏色可以層層疊加;而中國畫做不到,以筆墨、線條為主,在宣紙上講究筆墨混化效果,去用筆高度概括,極簡意的寫意方式表現,尤其對線條的表現相當重視,古代有“十八描“。

對當今中國畫與西方油畫互相借鑑方面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通過歷代畫家的努力探索,作了一些借鑑,適當改良,取長補短,誰都做不到完全融合。











繪畫與攝影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中西方文明是不同的兩種文化土壤與兩種不同的文化體系,是在不同的生命與生態界面中,行使著神對人類生命與靈魂深處所蘊含的藝術因子化為藝術的靈性對話,從而以藝術做出生命的詮釋與靈魂對話。如果硬要完全融合,那就像黑人白人一樣,生出的孩子成為混血種。而成為混血人,那麼,還叫完全融合嗎?


所以,中西方藝術是不能完全融合的,只能相互借鑑。而這種借鑑,也有著生命理念,文化觀念、技術形式、色彩概念、審美趣味的差異,有著教育制度、政治生態、經濟環境等的差異,從而在不同的生命理念之上,詮釋出不同的繪畫語境與審美特質。


現在的中國繪畫,自從徐悲鴻等走出國門,來到西方,被西方的藝術迷離了雙眼,從西方的寫實概念中,尋找適合於中國的繪畫特色,就在解構中國傳統藝術中,從心理心態上,改觀了中國傳統繪畫的根本,使中國繪畫不中不洋起來。而西方的不少藝術家,也從中國的水墨中,尋找繪畫的靈感,但無論怎麼畫,就是力不從心。這就像中國人畫西畫,也是力不從心那樣。從而說明,不同的文化基因,所塑造出的藝術,自是差異很大。即使努力的去學,也是不倫不類的。所以,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的神祗,造出不同種族的人種來,這是上天安排好的,不是人類的努力可以改變的。


為此,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只可以相互借鑑,取長補短。而不可以相互融合。但取長補短的不妥之處在於讓東西方純正的藝術變得不倫不類起來,失去了原始而樸質的味道。



用戶62081517873


中國畫與西方繪畫藝術兩相比較,有多方面的不同特性,若將其融合嫁接是需要對兩個畫種予以研究理解透徹後,再付出創造性的努力功夫的。如果抱著特殊目的,想改造出第三種面目的繪畫作品來,不妨一試。否則,不如在本民族的繪畫創作領地作最大努力,予以發揚光大。越是突出民族特色,越能具顯世界意義。藝術性,是由獨特性體現出來的。

由於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基因所決定,兩種繪畫藝術各有其不同的創作主觀因素和物質材料丶技術手段的差異。最終形成的不同藝術效果所表現的審美趣味,才是繪畫創作的目的意義。

所以,所謂"融合″丶"借鑑″,不是不可能,是要看有沒有實際意義。

中國畫的畫面底料,主要是宣紙丶絹帛,色彩以墨為主,輔以水融浠釋的植物性丶礦物性顏料。西畫則主要是以粗澀的布面施以油性顏料來完成。

國畫以線造型為主要繪畫技術,勾勒丶皴擦丶點厾,水暈墨染,整個繪畫過程表現了精湛的使用毛筆的"書寫"技法。沒有毛筆書寫性能的發揮,基本就不具備中國畫的本質特性。而西畫對筆觸的藝術效果並不予以特別強調。

西畫的寫實丶國畫的寫意,是各自不同的民族創作理念的主要區別點,由此決定了多項不同的畫法處理原則。國畫使用的散點透視就體現了以意象為主的創作理念。西畫的寫實性主要體現在焦點透視丶自然性的光色原理,以及物象造型的準確比例訓練要求。

很重要丶很關鍵,不容忽視丶不可省略的,書畫同源現象,是西畫所不具備的高層次文化內涵。

總之,技法手段是以效果為目的的,藝術效果是以民族文化心理為取向的。文化藝術的演變是隨社會政治丶經濟的大趨勢的發展而遞嬗的。








真空妙有無量壽


我記得畫家兼評論家徐建融先生對中國畫的發展曾說過這樣一段話,他說:“中國畫要讓人看了說是中國畫,不要讓人看了說中國的不是畫。”我很同意徐先生的看法。中國畫要讓人一看便知這是中國畫,這就是大家都認同的是用中國特有的筆墨宣紙和中國畫顏色所畫的畫,表現在畫上就是毛筆線條的輕重緩急,墨的淡乾溼,隨類賦彩,這和西畫是完全不同的,這就是中國畫。從畫的造型角度講,中西繪畫都是造型藝術,是完全可以融合的,而且應該是必須的。對意境,意象的解釋很難統一,有人認為意境就要認人看出畫的是什麼東西,說明什麼向題。意象也一樣,只不過意象造型是主觀大於客觀。以此區別中西畫很難,因為西畫同樣有意象造型。意象造型從文人畫出現以後,已經強調過份,什麼“畫神不畫形",“離形越遠越好",再加"惜墨如金″,使中國畫造型不嚴,筆墨簡單成了發展的方向。辨證法的觀點,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中國畫也是如此,從原始的崖畫到不講比例,不講透視的中國畫再到科學的人體結構,科學的透視關係,難道中國畫要一直沿著違敗這一發展的規律發展嗎?如果我們一直禁固在古人的框框套套裡走不出來,越來越簡單化,越來越不受形的約束,中國畫就成了徐先生說的,"中國的畫不是畫"。因此,中國畫不僅可以融合中西,而且應該吸收西畫中有益的科學的東西,這對中國畫的發展有很多好處,可以很好地做到貼近現實,貼近社會,貼近大眾,而不是三脫離。可以更好地倡導真善美,而不是假惡醜。可以更堅定藝術的二為方向,而不是忘記,違敗二為方何。


用戶8550910803885


中國畫和西方油畫不能融合,但不是絕對,只是相對一部分的不能融合。現在不能融合,但是過了百年後也許一部分可以融合。中國畫和西方油畫可以相互借鑑滲透,中國畫有西方油畫寫實性的表現人物形象;西方油畫有中國元素的田園風光的畫面,誰都不能改變中國畫或西方油畫繪畫體系的根本。

中國畫和西方油畫都是形象性的審美藝術,是人類社會精神文化的藝術瑰寶。假如中西繪畫藝術能融合,就可以完美的表現藝術性的審美理想。但事與願違,中西繪畫就是不能夠完全融合。中國畫運用虛實疏密結合手法取得構圖效果,西方油畫以透視和明暗方法表現物象的空間感構圖,所以中西繪畫藝術不能完全融合。



西方油畫傳入我國以來,老一代藝術家,歷經了漫長歲月的借鑑和探索。將西方油畫融入中國畫之中,主要是人物形象方面的寫實油畫,並取得了一定的成功,雖然不完美,但是中國畫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表現出有時代感人物形象的藝術的審美理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