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中国画与西方艺术不能完全融合,但可以相互借鉴?

鎖溪笑笑生


你提出中国画西洋画融合借鉴的问题。徐悲鸿早就给出理论和实践的回答了。


1918年,徐悲鸿被蔡元培聘为北大画法研究会的导师,他在一次演讲中,提出“五个之”,其中“西画之可采者,融之。”就是徐悲鸿画画思想的重要“一之”,也是徐悲鸿绘画实践的重要理想。这一年,徐悲鸿还没有出国留学,但是,只有23岁的徐悲鸿,已经在国内对西画的绘画方法非常崇拜,也非常向往去彻底了解一下了。

中国画与西画“融合”是一个长期实践的问题,也是可以多元实践的问题。

我们看徐悲鸿、蒋兆和、吴冠中、吴作人、李可染、黄胄、何家英、史国良都是直接与西画融合的画家。他们的绘画作品的中国画味道差别也是很大的。


所以,我们不能用中国第一代尝试中西画画融合的实践来看,中国画与西洋画你不能融合。

比如说,徐悲鸿与蒋兆和两个人,都是用西洋画的方法画中国画的。但是,他们的绘画差别也是很大的。

例如,徐悲鸿画人物画可以用“阴阳脸”,蒋兆和也是用“阴阳脸”画人物的。

但是,徐悲鸿的阴影部分就没有蒋兆和处理的好。因为蒋兆和的阴影部分,往往有一定的笔墨韵味儿,而徐悲鸿的阴影部分,就直接是“明暗交界线”了。


我们再看看吴作人、李可染,他们的中国画几乎看不到直接的西画最大的特点明暗了。

例如,吴作人画鱼,哪里有“明暗”?有的是中国画的笔墨。

李可染的山水画都说是素描逆光法,李可染自己也承认素描对他的巨大影响。

但是,李可染的山水画,可不是“明暗对比”,而是用笔墨来表现明暗的。


事实上,笔墨和明暗有一定的联系。没有明暗也就没有笔墨了,只是对明暗的组织不一样罢了。

西洋画的明暗是“明暗分明”,而中国画的明暗是“虚实”关系,即,明中有暗,暗中有明。所以,我们前面也提到蒋兆和与徐悲鸿画法不一样的问题。

在“融合”中西绘画的过程中。我们很多人片面地把明暗和虚实对立起来了,结果,就会产生一些生硬的“中不中西不西”的“中国画”。事实上,如果我们处理好“明暗”与“虚实”的统一性,把西洋画与中国画融合起来,是完全没有任何问题的。


例如蒋兆和后期的作品,何家英的工笔人物画就是成功的例子。为什么说中国画与西洋画不能融合呢?

其实,中国画与西洋画在画画原理体系上是完全不同的绘画。

中国画内部的工笔画和写意画也是有很大区别的。

但是,中国画与西画的原理差异非常巨大。

最典型的就是西洋画有毕竟完整科学的透视解剖体系,而中国画相对来说,在透视解剖方面,没有西洋画的科学精确。


中国画的这个缺陷,不可能产生高写真的绘画。尤其从绘画实用来说,不能画出高度写实的人物画,而且,中国画由于绘画美学的转型,从人物画向山水画主流发展,而西洋画始终是以人物画为中心的,所以,相比较而言,中国人物画也是衰退的。

徐悲鸿从西方留学回国,志在把中国人物画复兴起来,那么,要复兴中国画,当然不能再画陈老莲那样的人物画了。所以,写实主义的人物画,也迫切需要借助于西方绘画的一些科学原理来充实中国画,这是没有错的。

中国人物画在一百年的发展中确实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现在,中国人物画是写实水平,远远不是古代人物画可比拟的。

这也是“融合”西画的成功实践。

但是,我们由于对西洋画过分的崇拜,把写实原理作为绘画艺术的最高范畴了,这就是严重的文化盲目性。


事实上是,中国画除了人物画急需西洋画的科学原理“补课”,但是,花鸟画、山水画就没有那样着急了。

所以,这就有一个“借鉴”问题。

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果要丰富中国画的表现力,山水画和花鸟画,既可以用传统方法,也可以适当吸收和借鉴一些西洋画的技法。

例如,适度的写生,相对的色彩等等,也可以适度吸收一些解剖透视。

但是,过分在山水画和花鸟画中强调西画的原理,中国画的味道就没有那样突出了。

中国画是一个文学性特别强的绘画,中国传统的文学有深厚的山水诗艺术,这些艺术深刻影响中国画的发展。

宋代以后,中国画转向以山水画为中国画的绘画主流,与中国文学的影响和制约是分不开的。作为山水画的延续,花鸟画也是文学是的引申。


而诗歌的抒情性必然是以山水花鸟为依托。而叙事诗是要以人物为依托的。

这就是中国画与西洋画在文学背景上也有巨大不同的地方。

所以,借鉴西洋画不是完全模仿西洋画。

例如吴作人先生画的牦牛,很有中国画的笔墨趣味。但是,我们仔细的分析,吴作人先生的笔墨已经不完全是传统的笔墨,他也吸引了西画色彩构成。所以,感觉中国画的味道很浓。


后来,吴冠中先生又提出用西画概念“黑白灰”统领中国画精神,结果,画面的对比出来了,但是,却没有了中国画的笔墨“虚实”的艺术之美。

这说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国画与西洋画的“融合”与“借鉴”还有很长的路。

当然,艺术永远在路上。那么,中国画与西洋画的融合与借鉴也是永远在路上的。


千千千里马


中国画和西洋画本来就是互不相干的艺术,从最初的构思到观察物像,从材料到技法,完全完全地不一样,我怎么还这样认为呢?

一百多年前满清王朝,闭关锁国,中国画艺术不受任何外来影响,基因纯粹,技艺纯粹,传承纯粹,地地道道纯粹的中国画。自徐悲鸿一辈留学归来,西学东渐,带来了西画的观察方法和西方绘画的造型技法,一开潘多拉魔盒,中国画的面貌开始有了质的变化,中国画现实主义题材的表现日趋成熟。

说说当代水墨,近二十年来是中国画西化表现最狂躁的时代,各种各样打了新水墨、当代水墨名号的中国画作品层出不穷,水平参差不齐,探索者龙蛇混杂,状态是积极的,效果各界褒贬不一,不争的事实,推动了中国画和西画的融合速度。


这种融合主要表现在中国人物画上,具体是在中国画的宣纸上大胆采用西画的视觉、色彩处理手法,更有甚者,借用些综合材料描绘中国画,最成功者当推田黎明、刘庆和、李津等人,确实,他们画的是中国画,还是可以和西画色彩媲美的中国画。看到田黎明先生虚淡色彩的人物画,你能说这不是中国画?或者说这是不是水彩画?


我以此论断,中国画可以借鉴西画,还可以融合西画,现在都已经有探索者做成功了,将来只会是愈来愈多,越来越融合和丰富。

我的论点有脖大家的观点,艺术可以有争议,您说呢?


陈会衡山水画家


用什么样的思想去思考就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创造。

东西方不是地域划分而是文化区分,西方文明以古希腊文明为母体,东方文明是以中华文明为母体。希腊文明侧重人文关怀,歌颂人承认人的能动和高尚。中华文明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把个人融进群体,是空灵隐喻之美。

油画追求的是在二维空间塑造出三维立体的感觉,形似在先。国画则追求把三维甚至四维的表现为二维,神似在先。

西方绘画讲科学是具象的,国画讲哲学是意象的。

可以说他们的出发点,关注点,最终归宿点是不同的。但同属于视觉艺术,都是通过形象表达思想情趣,审美感觉。

当代国画在走两条路:一用西画改造国画。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蒋兆和等一路。二延革传统。张大千,潘天寿,于非闇等一路。现在看各有千秋,都不错。

但国画借鉴西画要有度,这个度很关键,表现技法造型可以拿来用但不能改变中国画的审美情趣,更不能抛弃笔墨趣味。有人用毛笔宣纸画出来的确实素描,这就超过了这个度,不能称之为中国画了。从来没有人说这是不是油画,但却有人强调这是不是国画,说明国画从内涵到外延是相当自律自觉的,具有独特的标准。

以前有个行为艺术,身上写满拉丁字母的公猪和身上写满汉字的母猪交配,以此象征本土文化的弱势被强奸。但我想说在历史进程里总会有偏颇,但最终我们血液里的文化会复活并强势回归,回归在更高的层面上。

中华文明是人类最高级文明,唯一绵延不绝生生不息,从不故步自封,在吸优去劣的过程中前行。永远在路上!




唯美良玉


个人以为,中国画和西方油画可以相互借鉴渗透,但确实不能够完全融合。

不错,中国画和西方油画都是图象生成的视觉艺术,同属绘画体系,从理论上讲,是应该可以融合为一的,但是在实际上却是不能够完全融合的。其原因不是因为绘画的理念不同,环境不同,主要是因为绘画的工具、材料不同所致。就如同同样是吃饭,中国人用筷子和勺子解决问题,而西方人则用刀和叉子解决问题。中国人用刀叉来吃中餐显然不对付,西方人用筷子和勺子吃西餐肯定不得劲一样。



中国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经两千多年,早已自成体系,在世界绘画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影响。西方油画从历史上看虽然时间较短,不过六百多年,但其发展迅速,业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绘画画种。



西方油画自二十世纪初引入我国以来,从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等那一代老艺术家开始,历经百年,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大胆探索,偿试将西方油画融入中国画之中,使中国画发生根本性革命性的变化,应该说,进行了大量的积极的努力,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但是,不能不说,试图将西方油画与中国画完全融合的努力并未成功。实践证明,中国画和西方油画是两种不同的绘画方法,可以相互借鉴,但若想完全融合,似乎不大可能。


灯影书画


在当今,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日趋广泛,越来越多的艺术都善于从其它地区的艺术中吸收技法和理念,来促进本民族艺术的繁荣。文化艺术要繁荣发展,必须交流和融合。

如果按照“艺术相通原理”去理解中国画与西方油画的创作,完全能得出,它们之间不但可以相互借鉴,还完全可以融合,能融合出一种崭新的绘画面貌。

至于融合出来的绘画形式,到底是国画还是油画,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历史上,融合中国画与西方绘画的画家不在少数,中外画家都有,像印象派大师莫奈,就曾经把“散点透视法”和平面画法吸收到油画创作中,弱化了油画的立体感和造型感,引起了西方油画的革命。

又如后印象派大师梵高,常常把一些中国元素,如梅花、、兰花、春联等融入到油画中,同样创作出别具一格的绘画形式。

(郎世宁·马)

实际上,第一位对中国画与油画融合很成功的画家,要数清代康雍乾时期的宫廷画家郎世宁(1688年——1766年),他是意大利人,以传教士的身份来到中国后,本想给华夏大地传播西方文化,但他很快发现,康熙大帝对西方文化并不感冒,为了得到皇帝的赏识,也为了生存,郎世宁主动改变油画的创作方法,一方面努力学习中国画,一方面尝试着中西合璧,把油画中的透视原理和光影技巧统统去掉,按照中国画的创作方式来画油画,最终,郎世宁创作出了既有凹凸立体感,又有笔墨味道的绘画形式,人们就把这种画称作“郎世宁体”。

(徐悲鸿·愚公移山图)

到今天来看,郎世宁的绘画作品依然有很强的感染力,为绘画在中西合璧上提供了一条宝贵经验,让后世画家受益匪浅。

到20世纪初期,随着我国一大批艺术才子,如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李叔同、潘玉良等人去欧美或日本留学,学到了正统的西方艺术理念,学业有成后,他们回到国内,以西方艺术理念对中国画进行了大力改造,进一步发扬了中西艺术融合的魅力。


(徐悲鸿·三匹奔马)

最有代表性的人物要数徐悲鸿与刘海粟两位大师。

徐悲鸿把素描技巧,光影技巧,透视原理,以及解剖原理引入到国画中,让国画的立体造型感大大提高,因此,我们能看到,徐悲鸿笔下的马神态各异,造型逼真,活灵活现,似乎能看到饱满的肌肉和力量,非常振奋人心。

(刘海粟山水)

刘海粟先生的绘画同样是中西合璧的典型,现代性很强烈,他在遵循立体造型的基础上,把绚丽丰富的色彩融入到国画中,让国画生发出斑驳陆离的视觉冲击力,并体现出层次分明的光色效果。

到当代,在绘画创作上,融合东西方绘画的例子就更多了,像当代著名画家王子武,何家英,贾又福等人,都从不同层面借鉴了西画。


鸿鹄迎罡


我本人觉得任何艺术都不可能完全融合在一起,尤其西方的油画和东方的中国画,两种艺术是不可能完全融合到一起的。

艺术就要讲究创新,可以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因为西方油画与中国画是东西方文化两种很独特的画种。西方油画比较注重具像的真实的写照、真实还原色彩、视觉透视关系、构图等;而中国画追求诗词中浪漫主义,表现文人浪漫主义在绘画中特有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抽像审美意境。

从中国画的起源有它的必然性,从中国文字就是象型文字的开始,书画同源,都是以线条为主,以前还没有发明宣纸、毛笔的时候在龟背壳上刻文字来记录日常生话,发展到用竹板来刻字用线串连起来,到后来发明了毛笔和油墨,可以用绢来写字、绘画,尤其发明了宣纸以后,中国画的大写意、小写意就发展的更快,文人也钟情于绘画,中国画得到空前的发展。

而西方油画从文艺复兴开始,几大巨匠引领西方油画的发展,刚开始是记录宗教文化和重大意义的历史题材。因为当时还没有发明照相机吧!绘画很注重写生方面的锻炼,随着西方文明,工业革命中,带来了新的技术发展、西方医学也有很大发展,西方著名画家达芬奇甚至还研究人体解剖结构,人体肌肉、骨络、来补充油画人物写生中肌肉结构正确表现,很讲究科学性,素描中写实能力相当严谨。

随着清朝中后期,西方用大炮打开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被逼打开,中外文化的交流、贸易扩大,中西方文化也开始密切了,西方的传教士也到来。(GiuseppeCastiglione1688.7.19-1766.7.16),郎世宁,意大利人,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生于意大利米兰,清康熙帝五十四年(1715)作为天主教耶稣会的修道士来中国传教,随即入宫进入如意馆,为清代宫廷十大画家之一,曾参加圆明园西洋楼的设计工作,历经康、雍、乾三朝,在中国从事绘画50多年,并参加了圆明园西洋楼的设计工作,极大地影响了康熙之后的清代宫廷绘画和审美趣味。 主要作品有《十骏犬图》《百骏图》《乾隆大阅图》《瑞谷图》《花鸟图》《百子图》等。

徐悲鸿和后来一大批画家也到西方学习油画。徐悲鸿(1895-1953年)汉族,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市屺亭镇人。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于传统尤推崇任伯年,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与张书旗、柳子谷三人被称为画坛的“金陵三杰”。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

两种画派之所以不能融合到一起主要是:两种文化背景,意识形态、思维方式,导致中西文化的不同,从而绘画工具和方式中有各自独特的表现不同。其中从绘画工具方完全就不一样。各自表现工具、手法、思维方式等追求就不一样。西方的油画颜色非常丰富,在画布上颜色可以层层叠加;而中国画做不到,以笔墨、线条为主,在宣纸上讲究笔墨混化效果,去用笔高度概括,极简意的写意方式表现,尤其对线条的表现相当重视,古代有“十八描“。

对当今中国画与西方油画互相借鉴方面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通过历代画家的努力探索,作了一些借鉴,适当改良,取长补短,谁都做不到完全融合。











绘画与摄影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西方文明是不同的两种文化土壤与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是在不同的生命与生态界面中,行使着神对人类生命与灵魂深处所蕴含的艺术因子化为艺术的灵性对话,从而以艺术做出生命的诠释与灵魂对话。如果硬要完全融合,那就像黑人白人一样,生出的孩子成为混血种。而成为混血人,那么,还叫完全融合吗?


所以,中西方艺术是不能完全融合的,只能相互借鉴。而这种借鉴,也有着生命理念,文化观念、技术形式、色彩概念、审美趣味的差异,有着教育制度、政治生态、经济环境等的差异,从而在不同的生命理念之上,诠释出不同的绘画语境与审美特质。


现在的中国绘画,自从徐悲鸿等走出国门,来到西方,被西方的艺术迷离了双眼,从西方的写实概念中,寻找适合于中国的绘画特色,就在解构中国传统艺术中,从心理心态上,改观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根本,使中国绘画不中不洋起来。而西方的不少艺术家,也从中国的水墨中,寻找绘画的灵感,但无论怎么画,就是力不从心。这就像中国人画西画,也是力不从心那样。从而说明,不同的文化基因,所塑造出的艺术,自是差异很大。即使努力的去学,也是不伦不类的。所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神祗,造出不同种族的人种来,这是上天安排好的,不是人类的努力可以改变的。


为此,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只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而不可以相互融合。但取长补短的不妥之处在于让东西方纯正的艺术变得不伦不类起来,失去了原始而朴质的味道。



用户62081517873


中国画与西方绘画艺术两相比较,有多方面的不同特性,若将其融合嫁接是需要对两个画种予以研究理解透彻后,再付出创造性的努力功夫的。如果抱着特殊目的,想改造出第三种面目的绘画作品来,不妨一试。否则,不如在本民族的绘画创作领地作最大努力,予以发扬光大。越是突出民族特色,越能具显世界意义。艺术性,是由独特性体现出来的。

由于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基因所决定,两种绘画艺术各有其不同的创作主观因素和物质材料丶技术手段的差异。最终形成的不同艺术效果所表现的审美趣味,才是绘画创作的目的意义。

所以,所谓"融合″丶"借鉴″,不是不可能,是要看有沒有实际意义。

中国画的画面底料,主要是宣纸丶绢帛,色彩以墨为主,辅以水融浠释的植物性丶矿物性颜料。西画则主要是以粗涩的布面施以油性颜料来完成。

国画以线造型为主要绘画技术,勾勒丶皴擦丶点厾,水晕墨染,整个绘画过程表现了精湛的使用毛笔的"书写"技法。没有毛笔书写性能的发挥,基本就不具备中国画的本质特性。而西画对笔触的艺术效果並不予以特别强调。

西画的写实丶国画的写意,是各自不同的民族创作理念的主要区别点,由此决定了多项不同的画法处理原则。国画使用的散点透视就体现了以意象为主的创作理念。西画的写实性主要体现在焦点透视丶自然性的光色原理,以及物象造型的准确比例训练要求。

很重要丶很关键,不容忽视丶不可省略的,书画同源现象,是西画所不具备的高层次文化内涵。

总之,技法手段是以效果为目的的,艺术效果是以民族文化心理为取向的。文化艺术的演变是随社会政治丶经济的大趋势的发展而递嬗的。








真空妙有无量寿


我记得画家兼评论家徐建融先生对中国画的发展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他说:“中国画要让人看了说是中国画,不要让人看了说中国的不是画。”我很同意徐先生的看法。中国画要让人一看便知这是中国画,这就是大家都认同的是用中国特有的笔墨宣纸和中国画颜色所画的画,表现在画上就是毛笔线条的轻重缓急,墨的淡干湿,随类赋彩,这和西画是完全不同的,这就是中国画。从画的造型角度讲,中西绘画都是造型艺术,是完全可以融合的,而且应该是必须的。对意境,意象的解释很难统一,有人认为意境就要认人看出画的是什么东西,说明什么向题。意象也一样,只不过意象造型是主观大于客观。以此区别中西画很难,因为西画同样有意象造型。意象造型从文人画出现以后,已经强调过份,什么“画神不画形",“离形越远越好",再加"惜墨如金″,使中国画造型不严,笔墨简单成了发展的方向。辨证法的观点,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中国画也是如此,从原始的崖画到不讲比例,不讲透视的中国画再到科学的人体结构,科学的透视关系,难道中国画要一直沿着违败这一发展的规律发展吗?如果我们一直禁固在古人的框框套套里走不出来,越来越简单化,越来越不受形的约束,中国画就成了徐先生说的,"中国的画不是画"。因此,中国画不僅可以融合中西,而且应该吸收西画中有益的科学的东西,这对中国画的发展有很多好处,可以很好地做到贴近现实,贴近社会,贴近大众,而不是三脱离。可以更好地倡导真善美,而不是假恶丑。可以更坚定艺术的二为方向,而不是忘记,违败二为方何。


用户8550910803885


中国画和西方油画不能融合,但不是绝对,只是相对一部分的不能融合。现在不能融合,但是过了百年后也许一部分可以融合。中国画和西方油画可以相互借鉴渗透,中国画有西方油画写实性的表现人物形象;西方油画有中国元素的田园风光的画面,谁都不能改变中国画或西方油画绘画体系的根本。

中国画和西方油画都是形象性的审美艺术,是人类社会精神文化的艺术瑰宝。假如中西绘画艺术能融合,就可以完美的表现艺术性的审美理想。但事与愿违,中西绘画就是不能够完全融合。中国画运用虚实疏密结合手法取得构图效果,西方油画以透视和明暗方法表现物象的空间感构图,所以中西绘画艺术不能完全融合。



西方油画传入我国以来,老一代艺术家,历经了漫长岁月的借鉴和探索。将西方油画融入中国画之中,主要是人物形象方面的写实油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虽然不完美,但是中国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表现出有时代感人物形象的艺术的审美理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