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歲養家,27葬八位親人,30出嫁:呂碧城太姥姥沈善寶的傳奇人生

清末民初,一位傳奇女性橫空出世:

她20歲成為中國第一位女編輯,25歲成為中國第一位女子師範學校校長,29歲成為總統府顧問。

她就是被稱作“李清照後第一人”的呂碧城。

12歲養家,27葬八位親人,30出嫁:呂碧城太姥姥沈善寶的傳奇人生

不過,今天我們要說的不是呂碧城,而是她的太姥姥(外曾祖母)沈善寶。沈善寶的人生比她的外曾孫女呂碧城更傳奇。

沈善寶12歲掙錢養家,27歲安葬八位去世的親人,30歲“高齡”出嫁……

知識變現,經濟獨立,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些現在風行的東西,沈善寶二百年前就玩過了。

沈善寶,字湘佩,晚年號西湖散人,是道光咸豐年間的女詩人與女性文學領袖。她“博通書史,旁及歧黃,丹青,星卜之學,無所不精。而尤深於詩”,著有《鴻雪樓詩集》15卷,《鴻雪樓詞集》1卷。

12歲養家,27葬八位親人,30出嫁:呂碧城太姥姥沈善寶的傳奇人生

沈善寶命運坎坷,從她九歲起,先是家中遭遇火災,然後,喪父,喪母,喪妹,喪弟,兄弟失和,一個女孩子可能遇到的悲慘命運都讓她遇到了。

沈善寶讓人敬佩之處在於,她沒有哀哀哭泣,悲嘆命運不公,而是走出閨閣,掙錢養家。她奔走於大江南北,以一己之力拯救一個家庭,對親人盡完職責以後,她才出嫁。

沈善寶結婚以後,一面相夫教女,一面組織詩社,招收了上百個女弟子教她們學寫詩,還著成一部15卷的清代女性詩詞彙編《名媛詩話》。

在那個女權未興的時代,她以實際行動倡導女權

她是一個遠遠走在時代前列的女子。

一、大火燒掉家產,父親自殺身亡,母親帶著七個孩子,怎麼活下去?

沈善寶九歲以前,她家是個完美家庭的範本。

她的父親沈學琳是一位文人雅士,喜歡花花草草,吟詩賦詞。

她的母親吳世仁(字浣素)是一位名媛,“才藻富麗”,“天資敏悟,凡為詩詞書札,揮筆立成,不假思索。

她的母親喜歡彈琴,父親在一邊靜靜地聽。多年以後,沈善寶還記得她父母寫的詩:“已成絕調君休訝,不慣循聲我亦痴。”

沈家是吳興名門望族,雖算不上大富大貴,也有一些祖產。

沈善寶回憶道:

“故居簫引樓前有玉蘭一株,高數十丈,花時,先嚴置酒延賓,登樓吟賞。

沈家舊居有座簫引樓,樓前一株玉蘭,高數十丈,每逢花開,潔白的花朵綴滿枝頭。她的父親就置上幾桌酒,宴請親友,登樓賞花,吟詩,其樂融融。

美好時光在沈善寶九歲時結束了。

嘉慶二十一年,杭州城發生大火,燒燬數千戶人家,沈家也在其中。沈家的“屋宇珍物付之一炬”,那座承載著家庭美好記憶的簫引樓化為灰燼,沈善寶母親半生創作心血積累的《簫引樓詩文集》也被大火焚燬。

第二年,沈善寶父親出任江西義寧州州判,希望掙點宦資,養活一家九口。但是沈父的個性很不適合在官場上混,當了兩三年州判,他被同事排擠誣陷,憤而自縊身亡,年僅36歲。

我們不知是什麼樣的絕望,讓一箇中年男人拋下妻子和七個年幼的孩子,毅然決然走了。

很可能,同事的誣陷是誘因,起因從三年前那場大火開始。祖宗幾代積累的家業,一把火燒沒了,他做個小小州判,僅能養活妻兒。為了這點薪水,還要承受同事排斥傾軋,他感覺人生徹底無望了。

沈父一死了之,把生存的難題扔給了妻子和七個年幼孩子。

12歲養家,27葬八位親人,30出嫁:呂碧城太姥姥沈善寶的傳奇人生

沈善寶信札

二、十二歲的沈善寶賣字賣畫,養活全家

父親自殺的時候,沈善寶年僅十二歲。

她有兩個哥哥三個弟弟一個妹妹。父親死的時候,最小的弟弟剛滿百天。

母親拖著七個孩子,欲回杭州回不得;留在江西,沒有收入,沒有積蓄,也沒法生活。

父親含冤而死,沈善寶痛不欲生,她想化身成為一個身負絕技的俠女,手刃仇人,為父報仇。

“我思覓吳鉤,願學趙娥技。左揕仇人胸,右扶讒人齒。”

理智告訴她,仇恨可以慢慢分解,眼下最重要的是讓一家人活下去。

她的兩個哥哥年齡不大,沒有功名,自己餬口都困難,弟弟妹妹還年幼,只能她承擔起養活母親和弟弟妹妹的重擔。

她會刺繡,還會寫詩畫畫。

沈善寶從小跟著母親吳浣素和姨母吳鬘雲學習詩文書畫。她母親在詩詞創作上很有見的,她讓沈善寶學詩從《文選》入手,才不失於粗鄙,倘若從唐以下入手,必會失於淺陋。

那時,沈善寶寫詩畫畫沒有功利目的,就是閒暇時娛樂。

“少小耽吟詠,東抹與西塗。繼而學丹青,聊復以自娛。”

父親去世以後,沈善寶開始出售詩文書畫養家,她認為僅憑母親給她的啟蒙還不夠,她又拜一些名人為師,勤學苦練,技藝精進,“日勤翰墨,不數年,求詩畫者踵至”。

沈善寶的名聲很快傳出去,出售書畫作品的收入竟能養活母親和弟弟妹妹。

“書畫竟能供菽水,才名直欲動公卿。”

沈善寶16歲時,在寄父姚昀幫助下,她全家帶著父親的棺材,終於回到原籍杭州。

12歲養家,27葬八位親人,30出嫁:呂碧城太姥姥沈善寶的傳奇人生

沈善寶手跡

三、她以一自己之力,安葬了家族中八位去世的親人

沈善寶全家回到杭州,日子並沒好起來。

七年前的那場大火把家業燒燬,如今家徒四壁,一家人的吃飯仍然成問題,也沒有能力給父親舉辦一個像樣的葬禮。

比貧困更難受的是人們的態度。當年沈家有錢有名望時,那些對沈家阿諛趨奉的,現在看到沈家淪落到貧困線上,衣食無著,就變了嘴臉,對沈家諷刺挖苦。

“炎涼判貧富,今古情無殊。昔之趨奉者,今反來揶揄。”

沈善寶還要繼續賣字賣畫,才能讓一家人吃上飯。

“百拜辭高堂,遠棹袁江水。不櫛非男子,跋涉求甘脂。豈矜書畫能,勢處不得已。聊分白髮憂,瓶罄維罍恥。”

沈善寶風塵僕僕,奔走於江淮之間,一個女孩子在外奔波,艱難辛酸,非一言能盡。

1828年,她應山東壽光人李怡堂邀請到壽光去,先是在船上被偷竊財物,後來又遭遇翻車。

幾年後她外出賣畫時,遇上決堤,洪流滾滾,她乘坐的小船失去控制,讓她險些葬身於洪水之中。

最讓她難過的還是親人接二連三去世。

1828年底,她在大哥陪伴下到達山東壽光,在義父李怡堂家度過了一個愉快的新年。第二年春天,義父親自陪同她南歸,路上游覽揚州與蘇州虎丘等地。當她興沖沖回到家時,沒看到妹妹沈善芳的身影,原來善芳(蘭仙)於二月初九病故了。

沈善芳是沈善寶唯一的妹妹,善芳從小跟著母親學詩學琴,是個小才女。沈善寶臨行前,妹妹怕她路費不夠,偷偷把自己的首飾塞進她的包裹裡。這個懂事又聰慧的妹妹,卻僅活到十八歲。姐妹倆最後沒能見上一面。

沈善寶一頁頁翻著妹妹留下的詩篇,痛斷肝腸。

不到四年,她的母親又去世了。她在袁江賣畫,母女又沒見上一面。

母親去世後不久,小弟善熙也去世了。

五年逢三喪”,沈善寶的心都在滴血。

父母都已經去世,她對親人“生養”的任務已經完成。可是,在中國傳統文化裡,一個人對父母的責任,既包含著“生養”,也包含著“死葬”。給死去的親人舉行一個葬禮,埋入祖墳,任務才算完成。

沈善寶的父、母、弟、妹還沒有葬入祖墳,她的伯祖、庶伯祖母、綸新叔、庶祖母沒有後人,她沒能安葬。

沈善寶擦乾眼淚,繼續賣字畫籌集資金。終於,在她二十七歲時,籌夠了資金,她們兄妹舉行了一個盛大葬禮,把父親、母親、妹妹、弟弟、伯祖、庶伯祖母、綸新叔、庶祖母八人葬入祖墳。

八棺齊葬,引發輿論轟動。

人們稱讚沈善寶是孝女,那些原先見沈善寶拋頭露面賣文賣畫拜師父拜義父,指責她不守規矩的人,也不好再說什麼。

12歲養家,27葬八位親人,30出嫁:呂碧城太姥姥沈善寶的傳奇人生

四、結婚以後,她開詩社,授徒,編詩集,忙得不亦樂乎

“而今弱女為營墓,了卻先人一片心。”

沈善寶安葬了父母弟妹,心裡安穩了很多。

她這些年東奔西走,很少在家中停留,即使停留家中,也是寫詩作畫,侍奉母親。如今她的父母都已經安葬,她沒有了賣畫的動力,生活安頓下來。

古人云,貧賤夫妻百事哀。貧賤家庭也是百事哀。

沈善寶的兩個哥哥都是底層文人,以教書遊幕為業,經常失業,生活困頓。母親去世以後,她的兄弟們鬧矛盾,一個弟弟負氣出走。

幾年前,沈善寶通過義父李怡堂認識了山東安丘人李湘棻,又認識了李湘棻之母李太夫人(姓史,又稱史太夫人)。李太夫人也是一位詩人,她對沈善寶十分賞識,認沈善寶做了義女。聞聽沈善寶之母去世,她寫信讓沈善寶到京中居住。

沈善寶見自己在家中住下去已經沒什麼意義,就來到京城。李太夫人熱情接待了她,還忙著張羅她的婚事。

在李太夫人等人的幫助下,沈善寶三十歲時,嫁給安徽來安人武凌雲為繼室。

武凌雲是道光十六年進士,擔任過禮部主事,吏部郎中,山西朔平知府,其貌不揚,詩文平平。沈善寶偏偏看中他,大約認為此人比較可靠。

“自從洗手做羹湯,無意馳名翰墨場。”

沈善寶結婚以後,生育三個女兒,其中一個女兒就是民國第一才女呂碧城的外婆。有丈夫的薪水維持生活,沈善寶終於不必賣字賣畫。寫詩,畫畫,對她來說又迴歸娛樂。

生活的繁瑣,兒女的拖累,讓她的詩作數量大大減少,但是,她並沒有放下手中的筆墨。在十幾年南來北往的賣畫生涯中,她認識了很多名媛才女,到達京城以後,她又認識一些能寫詩填詞的官宦小姐夫人。

兩年後的一個秋日,一個由沈善寶牽頭,顧太清、許雲林、項屏山、錢繼芬等閨閣詩人組成“秋紅詩社”,她們在一起吟詩,填詞,宛如那些文人們的文學社團。

沈善寶深感女詩人的詩作流傳不易,為了讓她們的詩作不至於失傳,她用十幾年時間,蒐羅清初到道光年間一千餘位才女詩作,編成一部長達15卷的《名媛詩話》。

沈善寶丈夫的前妻生有兩子兩女,沈善寶與繼子女關係很好,這部《名媛詩話》就是繼女武箋霞幫她完成的。

12歲養家,27葬八位親人,30出嫁:呂碧城太姥姥沈善寶的傳奇人生

名媛詩話

沈善寶編纂《名媛詩話》之餘,還招收了上百名女弟子,教她們寫詩。

沈善寶生活的時代,還是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男尊女卑模式,人們還是信奉女子無才才是德,沈善寶以實際行動打破人們的偏見,讓人們看到女子可以有獨立人格,也可以實現經濟上的獨立,並在一個小範圍內提高女性的受教育水平和審美水平

她是時代的先進者。

一個這樣的太姥姥,有個呂碧城那樣的外曾孫女便不奇怪了。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