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比武運動

上個世紀60年代初期,蘇聯與中國決裂,撤走專家,在中蘇、中蒙邊境陳兵百萬,威脅我國。印度軍隊也向我國邊境地區發動大規模進攻。美國大幅度增加了對蔣介石集團的“軍事援助”,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蘭尼茲爾說,“蔣介石部隊正在枕戈待旦加強備戰”,隨時準備反攻大陸。

面對國內外潛在的威脅和現實挑戰,1960年10月中央軍委召開擴大會議,發出“備戰整軍,增加全訓師,大搞訓練”的指示,人民解放軍興起了一場轟轟烈烈規模空前的軍事大比武運動。

軍長李德生“三問”副連長郭興福

根據中央軍委指示,南京軍區第12軍軍長李德生少將大抓訓練改革,他考慮當務之急是解決部隊存在的戰術訓練模式化、走過場等不符合實戰要求的問題。

解放軍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比武運動

李德生(前左)與郭興福在研究教學法

1961年初春,李德生帶領工作組到所屬某團2連蹲點。他觀看了多個連隊的訓練,發現的主要問題有:教練員講得多,示範少,不會糾正動作;思想政治工作與訓練工作脫節,影響練兵積極性;訓練不符合實戰要求,也不符合人民解放軍傳統練兵方法。

5月份,李德生在12軍召開的營以上軍事主官現場會上,觀摩了3個試驗班現場戰術訓練,其中以副連長郭興福任教的2連小組為最好。郭興福組織訓練教學,能夠把現場搞得很活,既充滿激情又富有感情,戰士參訓的積極性高,訓練成績也好。李德生決定重點考察郭興福小組的實戰能力,他要求2連緊急戰備集合,全副武裝翻過10多個山頭,渡過3道河,爾後命令郭興福指揮2連實施實彈射擊,36個靶子一齊打,結果成績很不理想。

李德生問郭興福:“在深山密林裡,颳著狂風,下著暴雨,既沒有地圖,又沒有指北針和嚮導,你們連能不能夜行百里?”郭興福說:“根據現在情況,不行!”李軍長又問:“在各種距離上,在表尺規定的射程內,不論出現什麼目標,你們連的戰士能不能一舉槍就把敵人消滅掉?”郭興福想了一下說:“還是不行!”軍長再問:“在200米以內,在猛烈的敵火力下,你們連的戰士能不能勇猛地衝上去,用刺刀、槍托消滅敵人?”郭興福還是兩個字:“不行!”最後,軍長對郭興福說:“訓練是為了打仗,不是為了擺花架子,一定要從實戰要求出發,練出過硬本領。”

郭興福1930年出生,幼年喪父,家境貧寒,12歲到國民黨一個保安團當了勤務兵。1948年9月,我軍解放山東濟南,郭興福獲得新生,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因作戰勇敢,他多次立下戰功,不到一年就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軍長的話,特別是那“三問”,使郭興福幾夜沒有睡好,他開始深入思考戰術訓練的方法路子。

訓練改革集思廣益,誕生“郭興福教學法”

李德生帶著軍、師、團三級機關幹部10餘人組成工作組,在郭興福所在2連進行單兵、小組到班戰術的訓練改革試點。用4個多月的時間指導郭興福帶的一個班,天天摸爬滾打,一邊演練,一邊研究,一邊改進。功夫不負有心人,郭興福成為了“會講、會教、會做和會做思想工作”的教練員。

解放軍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比武運動

郭興福在進行教學示範演示

郭興福的教學法貼近實戰需求,尤其注意在吸取傳統班戰術和單兵戰術教學方法優點的基礎上有所創新,把練戰術和做思想工作有機結合起來。經過不斷實踐和總結完善,集中概括為5個字,即:“紅、活、硬、細、實”。“紅”,是指高舉毛澤東思想紅旗,走群眾路線,以身作則,作風正派;“活”,就是教得活、學得活、練得活、用得活;“硬”,就是戰術過硬,技術過硬,作風過硬;“細”,就是教得細緻,教得具體;“實”,就是實實在在,紮紮實實,從實際出發,從實戰需要出發。比如,在進行單兵利用地形地物教學時,其動作要領概括為“三個方便”和“三個自下而上”,在選擇佔領射擊位置時,要方便觀察、方便發揚火力、方便隱蔽身體;在利用地形射擊時,要自下而上佔領、自下而上觀察、自下而上出槍。這種簡單實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訓練效果良好,深受官兵歡迎,有效地促進了基層軍事訓練。

為了檢驗郭興福的教學成果,李德生特意找來10多名軍事訓練基礎不同的戰士聽課,試用郭興福的教學筆記。在這個基礎上,李德生又帶著郭興福的小分隊在12軍內部不同的單位、不同的地形條件進行演練,他們走到哪裡就能把訓練熱潮帶到哪裡。就這樣,郭興福的教學方法先在12軍“火”了起來。

1961年夏天,烈日炎炎。總參軍訓部郝雲虹處長到部隊調查訓練改革情況,觀看了郭興福的現場彙報表演。他說,走了許多部隊,還從未見到過這樣精彩的戰術作業,並問這項訓練教學改革叫什麼名稱。當時12軍也沒有想到命名問題,郝雲虹處長沉思後風趣地說:“你們生了孩子,我給起個名,看看是否合適,就叫‘郭興福教學法’吧,這樣好記,與別人的也有區別,或許能叫響。”當年10月,總參辦的《軍訓通訊》出了一期增刊,專門介紹了“郭興福教學法”,並加了題為《既嚴又活》的評論員文章。為了方便部隊戰士的學習,這期刊物特意擴大發行至全軍連以上單位。

許世友司令員親自擔任南京軍區“郭興福教學法”集訓隊隊長

南京軍區發現“郭興福教學法”的實戰價值後,決定在軍區推廣普及,發出《認真學習“郭興福教學法”的通知》,組織了4箇中隊570人的軍事教練員集訓隊,軍區司令員許世友親自擔任集訓隊隊長。

解放軍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比武運動

郭興福(前左)在大比武中和戰士們研究新教學方法

許世友同集訓隊同吃、同住、同訓練。在演練利用土坑的戰術動作時,他也跳下坑去,觀察能不能隱蔽身體、發揚火力;演練利用小松樹隱蔽,他也趴在樹下試一試,看看是不是符合實戰要求;進行工兵近迫作業時,有的同志隱蔽身體的坑挖得太短太淺,許司令員親自臥倒試了試,說:“還要往下挖,腳不能蹺起來,要挖得能把身體遮住,子彈打不著,兩旁炮彈炸不到。”

許世友看到幾個學員在練刺殺,動作不熟練,就接過槍來邊示範、邊傳經:“腳要站穩,右臂夾緊,要有勁,兩眼盯住前方,出槍要快、要猛、要狠。”“一個人碰上七八個敵人怎麼辦?不要怕,要沉著,各個擊破,不管他來多少,我只靠近一個,靠近一個就幹掉一個,動作要快,越快越好。”有的同志說戰鬥中不知道射擊的具體瞄準點,他說,敵人往山上衝,瞄頭;敵人往山下跑,瞄腳;敵人在開闊地前進,瞄腰。一個上尉軍官佔領一棵小松樹的右邊,出槍時陽光照得刺刀閃閃發亮,他接過槍進行示範,把刺刀擋在身體的陰影裡以避免閃光。

為推廣“郭興福教學法”,南京軍區相繼組織了三個現場會,指派郭興福到部隊進行現場演練。1962年11月,南京軍區還在浙江杭州召開訓練現場會,檢查學習“郭興福教學法”的落實情況,論證郭興福教學經驗的可行性,並要求運用到班以上戰術訓練中去,運用到技術訓練和特種兵、海島部隊訓練中去。

經過近一年的推廣學習,南京軍區部隊的整體訓練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1963年11月,南京軍區黨委作出了進一步推廣郭興福教學經驗的決定。就這樣,“郭興福教學法”在南京軍區走紅了。

總參《軍訓簡報》報道了郭興福教學的經驗,引起葉劍英元帥的關注。葉劍英指派副總參謀長張宗遜上將南下視察、核實“郭興福教學法”的情況。張宗遜看了郭興福彙報表演後,連聲讚揚,認為“郭興福教學法”很好,應該在全軍推廣。

1963年12月25日,葉劍英親自去鎮江觀看了“郭興福教學法”的彙報表演,非常讚賞。他向中央軍委和毛澤東主席寫了建議推廣“郭興福教學法”的報告。毛澤東仔細審讀了報告,當看到“把兵練得思想紅、作風硬、技術精、戰術活,而且身強力壯,一個個都像小老虎一樣”時,他在下面畫了粗粗的一道槓,說:“這一條我最感興趣。”毛澤東認為,“郭興福教學法”對傳統練兵方法不僅是繼承,而且有發展,大加讚賞地說“葉帥找到了一個好辦法”,這是“一個了不起的發現”。

羅瑞卿總參謀長籌劃全軍大比武

遵照毛澤東的指示,1964年1月3日,中央軍委轉發了推廣“郭興福教學法”報告,要求全軍部隊立即掀起學習“郭興福教學法”的運動。1月25日到30日,總參第二次在江蘇鎮江召開了推廣“郭興福教學法”現場會議,全軍興起學習推廣“郭興福教學法”的高潮。至此,一場聲勢浩大的學習郭興福、趕上郭興福、超過郭興福的群眾大練兵、大比武拉開了序幕。

從這年2月開始,為了培養自己的“郭興福”,迎接全軍大比武,各軍區、各軍種、各兵種部隊,陸續舉行各自的比武大會。各部隊緊鑼密鼓,爭先恐後,訓練場上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龍騰虎躍局面。

1964年是新中國成立15週年,中共中央決定不舉行國慶閱兵。羅瑞卿總長考慮,此時正好騰出手來搞一場軍事大比武,檢驗練兵的效果。

羅瑞卿先後13次到駐9省的部隊調研。他提出,“兵就是要練,在戰爭年代,軍隊戰鬥力是打出來的;在和平年代,部隊戰鬥力是訓出來的”。他尤其注重挖掘和培養軍事訓練尖子,在全軍各部隊推廣,從而帶動全軍諸軍種軍事訓練工作全面深入發展。他認為,培養尖子的目的是為了突破軍事訓練難點和重點問題,取得經驗,推動全盤,使尖子起帶頭作用。培養一個尖子、帶動一批骨幹,猶如“一籽入土,萬粒歸倉”。一批軍事訓練過得硬的分隊,平時是訓練標兵,戰時是銳利尖刀,是擴大部隊的“種子”。

在中央軍委首長領導下,羅瑞卿總長組織的大練兵運動席捲全軍。從陸、海、空軍到民兵,從作戰部隊到軍事院校,從總部機關到連隊哨所,從元帥將軍到基層官兵,人人都在談訓練、忙訓練,練兵場上龍騰虎躍,課堂內外遍地開花,各部隊“比、學、趕、幫、超”,大大活躍了練兵氛圍,掀起了爭當訓練尖子、爭當練兵先鋒的大練兵運動。綠色軍營熱氣騰騰,人民解放軍的軍事訓練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嶄新局面。

為了提高全軍軍事訓練整體水平,葉劍英元帥南下廣州,北上瀋陽,足跡踏遍大江南北,指導軍事機關工作,檢查部隊訓練。葉帥強調指出,各兵種、軍種推廣普及和發展提高“郭興福教學法”要注意兩個方面,一是橫的發展,就是普及,由一個兵種普及到多個兵種和軍種,比如由步兵發展到炮兵、工程兵、裝甲兵、通信兵、防化兵,由陸軍發展到海軍、空軍。二是縱的發展,就是提高,提高大家練兵熱情和戰術訓練能力,要結合軍兵種特點,創造性運用教學方法,提高各軍兵種戰術訓練能力。

毛澤東在大比武簡報上批示:“此等好事,能不能讓我也看看。”

1964年6月至8月間,全軍開展了聲勢浩大的大比武。大比武分18個區進行,多數為班以下課目。共有3318個單位、33,000餘人參加了比武,評出3070名尖子個人、694個尖子單位。

1964年6月初,毛澤東在一份反映大比武情況的簡報上批示:“此等好事,能不能讓我也看看。”

解放軍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比武運動

1964年北京軍區大比武訓練成果彙報後,毛澤東拿過獲得射擊第一名的戰士使用的56式半自動步槍查看

主持軍委工作的賀龍元帥立即通報正在濟南軍區看比武的羅瑞卿,建議調濟南軍區和北京軍區的尖子分隊到北京地區射擊場,向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作彙報表演。

軍事比武彙報表演於6月15日、16日在北京地區射擊場進行。毛澤東、劉少奇、朱德、周恩來、鄧小平等領導人到現場觀看。彙報表演的課目有步兵輕武器射擊、3000米武裝越野、“夜老虎連”夜間訓練、偵察兵捕俘、攀登技術、汽車通過障礙與自救、坦克表演,以及濟南地區祖孫三代和女民兵對陸地和水上目標的射擊等。

濟南軍區的射手宋世哲表演跪姿快速射擊,他用躍進姿勢衝到射擊位置,壓彈舉槍,“叭叭”,隨著槍響,100米外的鋼靶應聲而倒。40秒鐘內發射40發子彈命中40塊鋼板靶,其間還進行4次壓彈。毛澤東聚精會神地用望遠鏡觀察著彈著點,連聲叫好,並熱烈鼓掌。射擊完畢,毛澤東交代工作人員說:把神搶手的槍拿來看看。羅瑞卿把槍遞給了毛澤東,並介紹說:這是國產的,1963年裝備部隊,我們打了幾十年仗還沒有用過這樣好的槍。毛澤東接過槍,仔細端詳著各個部位,然後舉起來瞄了又瞄,問:這槍好準嗎?宋世哲回答:報告主席,非常準。毛澤東微笑著點頭,問:訓練苦嗎?宋世哲回答:報告主席,不苦。毛澤東笑著說:是的,訓練就要不怕苦。不怕苦,槍才能準,才能打敗一切反動派。

在擒拿格鬥場地,毛澤東在一個畫著蔣介石頭像的沙袋前停住了腳步,說:“這不是蔣介石嗎,老朋友,久違了,讓我也打你幾拳。”邊說邊對著這個沙袋連打了3拳,為緊張的大比武訓練場帶來了一陣笑聲。

表演結束後,毛澤東在十三陵軍事演練基地召開會議。他對部隊通過大練兵大比武取得的成果十分滿意,他要求各級黨委不能光議政,不議軍,都要抓軍事工作,並指示要在全軍搞好普及訓練尖子的工作。

此後,全軍大比武在1964年炎熱酷暑期間全面展開。這場群眾性大練兵大比武活動,推動了全軍各軍兵種部隊軍事訓練,提高了實戰能力。全軍步兵輕武器訓練獲得優秀成績的師比上年提高了4倍,94%裝甲連射擊成績達成優良,步兵武器實彈射擊優等成績的師比上年增加4倍,投彈成績平均40米以上的師比上年增加6倍,工程兵部隊的爆破、埋設與排除地雷的作業速度,平均比上一年提高2至3倍,航空兵實靶實彈射擊命中率比上年提高了1倍。通過大比武活動還湧現出了一大批懂訓練、會管理、會做思想工作的優秀基層幹部,推動了人民解放軍的正規化建設,在人民解放軍軍事訓練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此次大練兵期間,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聯軍將領、英國的蒙哥馬利元帥參觀了北京軍區某部的射擊表演,感慨地說:“在這裡,我要告誡我的同行,不要同中國軍隊在地面上交手,這要成為軍事家的一條禁忌,誰打中國,進得去,出不來。”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