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確定《史記》內事件的真實性?

掌史


如果我們能跑到多少光年遠的星球,理論上從那裡可以看見古代發生的一切。時光也無法倒轉,如何確定《史記》所記載的事情就屬實呢?

01 《史記》資料來源

《史記》涵蓋了從五帝到漢武帝大概2000多年的歷史,司馬遷也是參考大量的古籍,以及實地採風,歷時多年才完成了這篇歷史鉅著。

春秋及以前的內容參考了先秦時期的史書,如《左傳》、《國語》等,其中引用頗多。而戰國部分則參考了各個國家的史書、《戰國策》等。秦漢之際的內容,蕭何本就從秦宮裡收集了一部分,也有些列傳裡的內容是從同僚那裡打聽而來。

  • 1)春秋及之前

從我個人角度來說,我還是比較相信春秋之前的史官,為了能秉筆直書,哪怕是搭上性命也無悔。如齊國大夫崔杼為了掩蓋自己弒君的事實,連殺三位齊國史官。當然,他們有的時候為了國君的名譽,會採用避諱的手法,但不是亂寫。對《春秋》裡出現的一些避諱寫法,《左傳》基本給予了詳細解釋。

  • 2)戰國時期

而到了戰國,那是真的禮崩樂壞的時代。很難說史官還能一如既往地堅持秉筆直書的原則,因為你會發現那時的史書有了變化,下面舉例三晉。

例如,《史記·趙世家》的大部分內容引自《左傳》,但是趙氏孤兒的內容卻是大相徑庭。那麼只能說明,司馬遷引用了趙國的史書。趙氏慘案的元兇在《左傳》裡是淫亂的趙武母,而《趙世家》裡則認為是佞臣屠岸賈。顯然,後者讓趙世家更體面,而左丘明沒有理由故意彎曲事實去損壞一個晉國大夫的名譽。其實,晉襄公以來,慘遭滅門的卿大夫很多,如先氏、狐氏、欒氏等,為何獨獨趙氏的版本有出入?

說到這裡,又不得不提魏國的《竹書紀年》。很多人如獲至寶,高呼終於可以推翻一些儒家所推崇的仁義道德。但是,我想提醒各位的是,它也不過是戰國時期魏國史官所編寫的史書,可靠性有多高?既然趙國史書都在改變,魏國有何不可編排?畢竟三晉分家是周朝以來禮崩樂壞的標誌性事件。

除了田氏代齊,其它國家,例如常被人恥笑為南蠻的楚國和西戎的秦國,都沒有幹出如此出格之事。而《竹書紀年》上重大的發現就是推翻了虞舜的禪讓和伊尹的忠誠,先秦這麼多史官都不清楚,就魏國的史官對此瞭如指掌?倒是讓人覺得有粉飾三家分晉合乎禮制之嫌。既然舜帝、伊尹都如此,那麼趙、魏、韓三分晉室有何不可?

  • 3)秦漢時期

至於秦漢時期,幾乎為司馬遷親自編寫。不難看出,裡面摻雜了個人的感情。其中,漢高祖、漢景帝、漢武帝三人的本紀似乎貶大於褒,而有些個人列傳,卻明顯地放大了個人的功績,如李廣等。其中原因,不外乎司馬遷因為擔保李陵而受到難以忍受的腐刑。而《史記》為太史公私下所作,寫到苦悶處,發洩一下也是情有可原。

02 考古

《史記》的原始資料來源廣泛,單憑太史公一己之力,確實難以分辨其真偽。也許現代考古學能為人們揭開更多事件的真相,因為那些古墓裡出土的文物資料,可能比《史記》的參考文獻更久遠。

個人認為文物資料越久遠,其可靠性越高。越往後,越容易受到人為的干預,因為禮崩樂壞時代的到來,使得世風日下,人心不古。誰能確定那些戰國時代的竹簡所言就為真?

結語:

如何判斷《史記》內事情的真實性?考慮其涵蓋的各個時代人為干預史書的可能性,個人認為可以從下述兩點出發:

  • 首先,最權威的是現代考古學,而且出土文物的年代越久遠越可靠;

  • 其次,從《史記》參考文獻入手,五帝到商朝之間難以判斷,西周及春秋時期的比較準確,戰國時期出現人為干預的痕跡,秦漢之間對人物的評價上摻雜了太史公的個人情感。

參考資料:《左傳》、《史記》等圖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通知作者刪除。

讀春秋思無忌


這是個好問題。

《史記》從炎黃五帝寫起,司馬遷的時代距離那個時代也已經很久遠了。今天我們對不足百年前的民國史都真偽難辨,在司馬遷的時代,對於千年前的歷史肯定也難以考證。司馬遷也只能儘自己最大努力對史料進行考察和和整理。

今天我們一般認為《史記》的可信度是比較高的,因為司馬遷治史的態度非常嚴謹。司馬遷出身於史官世家,從小讀了不少的歷史書籍和文獻。為了寫史記,還曾遊歷全國收集史料,對歷史事件進行走訪調查、反覆核對,最後才寫入《史記》。所有的原始史料都經過了的嚴格的篩選辨別,不能斷定的司馬遷也都記錄了下來。

當然,儘管如此,由於資料的限制,《史記》中的記載也無法完全保證真實。司馬遷也無法保證自己不會被錯誤的史料誤導。

先秦歷史的記載本來有限,今天我們要驗證《史記》記載的真實性,最好的方法還是通過考古發掘和研究。

當然,瑕疵掩蓋不了史記的光芒,《史記》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除了史學價值,還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雷隱居漫談


一,古代史官的職業操守。中國古代的史官不僅是專業的,而且是世襲的。這種設置有利於史官曆史資料的收集和積累,而要獲得這一職位,″秉筆直書"是基本的職業操守。《左傳》記載了春秋時一家史官守責的故事。齊莊公的大臣崔杼,因老婆與莊公私通,殺了莊公,另立其異母弟杵臼為齊景公,自封為相國,朝綱獨斷。齊國史官如實記載此事,崔杼大怒,殺了太史伯,分別要其弟太史仲和太史叔篡改史實,均遭拒,而相繼被殺。崔杼又威脅太史第三個弟弟太史季,太史季說:“秉筆直書,是史官職責,失職求生,不如去死。”崔杼終被這氣勢震攝,只好作罷。太史季出來,遇見另一位世襲史官南史氏,南史氏準備他家殺絕後,前赴後繼記錄史實的。這個故事說明三點,一是史官是可以直接瞭解事件原由的,任何人不得阻擋。二是如實記錄是史官的使命和存在的理由,比生命重要。三是史官並非一家,既可相互補充,也可相互監督。司馬遷出生史官世家,其祖上可追朔到黃帝之時至西周建國,都擔任史官之職,其擁有的資料之豐富和代代相傳的職業精神是毋庸置疑的。

二,古代史料的相互佐證。這一點從漢代開始就有學者展開研究,從《史記集註》中就可一窺究竟。

三,考古發掘的補充。現代考古學的大量發現,可以作為古史研究的補充。

四,現代人類社會學,歷史學等學科研究成果的運用。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史記》是本通史,上下四千年,在上古史的材料甄別選擇取捨上體現了作者的立場和觀點,就象漢代另一位史學大家班固所寫《漢書》,立場觀點與司馬遷是有差異的,所選材料不竟相同,這不是真實性問題,是視角問題。


梅里一了


在史學界,一直以來對於《史記》所記載的歷史真實性產生的懷疑,到底《史記》所以記載的歷史是否真實呢?

首先我們先了解一下司馬遷作《史記》的動機,司馬遷生於一個史官世家,他的父親臨終前司馬談告訴他:我們的祖先是周朝的太史。遠在上古虞舜夏禹時就取得過顯赫的功名,主管天文工作。後來衰落了,難道要斷送在我這裹嗎?所以要完成我的遺願,將歷史編撰完成。”也就是說司馬遷作《史記》有很大的一部分是出於完成父親的遺願。

瞭解了動機,再說說司馬遷自己對《史記》是怎麼評價的。《報任安書》中司馬遷這樣評價到:僕竊不遜,近自託於無能之辭,網羅天下放失舊聞,略考其行事,綜其終始,稽其成敗興壞之紀,上計軒轅,下至於茲,為十表,本紀十二,書八章,世家三 十,列傳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司馬遷說自己只是一個收集整理者,把這些史料加工並且以自己的方式講述。不難看出,司馬遷最多隻是進行刪減,但是絕對沒做出篡改的行為,司馬遷大多數做的是整理加工的工作。

司馬遷的整理加工的證據,我在《秦本紀》中找到了,《秦本紀》中間完全把賈誼的《過秦論》給搬了上來。

最關鍵的一點,司馬遷早在《史記》的開篇就告訴我們了。《五帝本紀贊》中看到學者多稱五帝,尚矣。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薦紳先生難言之。孔子所傳《宰予問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傳。餘嘗西至空桐,北過涿鹿,東漸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風教固殊焉。總之,不離古文者近是。予觀《春秋》《國語》,其發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顧弟弗深考,其所表見皆不虛。書缺有間矣,其軼乃時時見於他說。非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固難為淺見寡聞道也。司馬遷不僅查找了各種史料,還親自去當地考察過,另外自己也進行了對比思考,最後把自己覺得可靠的寫在《史記》當中 。

司馬遷可以說是非常嚴謹的態度進行寫《史記》的,即使這麼嚴謹去寫,司馬遷還要說非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固難為淺見寡聞道也在當時存疑的歷史就有很多,司馬遷只能將經過收集對比實地探查後認為相對可靠的的寫下來,司馬遷本身就沒有說自己寫的百分百是對的,後世人直接給否決這絕對是不對的。

《史記》可信度我認為是非常高的,裡面記載的的很多東西都通過考古證實了,所以我當然是相信《史記》了 。

我們再來說一個典故(董狐直筆)。這個典故講春秋時期,晉靈公暴虐無止,相國趙盾勸他改邪歸正。晉靈公竟想弄死他,趙盾刺殺了晉靈公後來太史董狐在史書上寫趙盾弒君。趙盾威脅董狐必須改寫否則就滅了他。董狐義正言辭反駁道:“弒君就是弒君,這事我死也不會改。”後來孔子知道了,他稱讚說:“董狐真是古代遵循史德的優秀作者啊,他記載歷史不因權貴的威脅就替他們隱瞞史實。後來董狐直筆就成了忠實寫史的代名詞。可見實錄古已有之,司馬遷更是將其發揚光大了。

下面來聊聊《史記》的實錄精神。實錄又叫直筆,也就是說毫不隱晦、尊重史實、忠於歷史的記載歷史人物、事件等。

《史記》作為直筆寫史的代表作,其實錄精神體現在了哪些地方呢,我們來看看:

首先,司馬遷繼承爹地司馬談的遺志,發誓要完成一個小目標寫本史書。為了完成這個小目標,司馬遷吃了比王健林還要多的多的苦苦苦苦。很早很早之前,他就收拾行囊一無所有“從南走到北”,北到燕趙(河北等地)、南下楚湘(湖北、湖南等地)、東止齊魯(山東、江蘇等地)、西遊秦隴(陝西等地),廣泛蒐集歷史資料,網絡天下放失舊聞,足跡遍及大漢江山,考察了、調研了、記錄了很多一手資料。回到家之後,司馬遷就搬來小馬紮、拿起小本本開始做筆記,而且他還從各朝各代史作中考證史實資料,然後結合自己研究所得,開始發奮寫書。不得不提的是,秦始皇當年一把火燒了除秦以外的各國史書,這給司馬遷的小目標造成了很大很大的困擾,但他依然堅持到底、鍥而不捨,完成了《史記》這部偉大作品。所以,從史料上看,《史記》是尊重史實的。

其次,司馬遷的寫作態度也很實錄。如有些資料不能辨明真偽,需要存疑,怎麼辦? 司馬先生就遵循“疑則傳疑的原則將其記錄下來,留給後人解決。我覺得這種眼光比記錄歷史更加牛氣哄哄,因為他的思想是超越當時侷限的,也就是說他認為這個問題暫時無解,但說不定以後就有人能夠解決了。這種發展的眼光是不是和某位超牛人特像!!!

最後,司馬先生的寫作水平也非常厲害,他除了文字優美、行文流暢外,他還按照“不隱美、不藏惡的精神秉筆直書,不管你是白富美、王權貴還是傻醜屌、矮矬窮,一律該讚的贊該批的批,一次寫個痛快。比如漢武帝文治武功好牛掰,但迷信鬼神,晚 年還搞了個巫蠱之禍,司馬老先生就很不客氣的給予了批評。據說,大boss讀到批評他的文字後very震怒,恨不得把司馬遷再宮一次,這也導致了一些《史記》的內容沒 辦法流傳下來,因為一些內容揭開了某些人的遮羞布。又比如,對於項羽,司馬遷是衷心欽佩他的英雄氣概的,在行文中給予了很高褒揚,但對於他那種殘暴(坑殺降敵)、短視(沐猴而冠)和迷信(天亡我)的思想也給予了抨擊。又比如,此處省略一萬字,宗旨就是尊重真實歷史。





陶緣


現在很多人懷疑《史記》,認為《史記》記載的,有可能是假的歷史。

之所以認為《史記》是假的歷史。一是因為《史記》所記載的內容是從三皇五帝開始的。那是兩三千年前的事情了,司馬遷又是如何知道那時候的事情呢?二是秦始皇曾進行過“焚書坑儒”。當時李斯曾給秦始皇建議說:“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也就是說把除秦朝以外的歷史書都燒掉了。既然都燒掉了,自然就沒有了。三是項羽進入咸陽的時候,曾火燒阿旁宮。有可能燒掉了不到史書。

既然如此,司馬遷又是從什麼地方獲得真實的史料來進行記載的呢?

就連魯迅稱頌《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也有人認為這是《史記》違背歷史事實,更接近於文學作品的一種評價。

那麼,《史記》所記載的歷史,是不是歷史事實,有沒有胡編亂造的成分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要搞清楚,司馬遷看的史書多不多?他能不能看到真實的史料?

其實,司馬遷看的史書是非常多的,他也看過不少真實的史料。有幾個證據可以證明。

一、秦始皇並未燒光所有書。

“焚書坑儒”只是李斯的一個建議,究竟這個建議是不是被秦始皇採納了,我們現在其實並不完全肯定。而且,就算把其它國家的史書給燒了,秦國的史書是保存下來了的。而秦國當年在史書記載上是下了不少功夫的,從呂不韋把很多讀書人找來,編寫《呂氏春秋》就可以看出來。同時,李斯只是建議燒掉諸侯國的史書,在諸侯國之前的,記載西周、商朝、夏朝,以及三皇五帝時期的史書,並沒有燒。而且,很有可能只是燒掉了民間的史書,朝廷中的史書並沒有燒掉。

二、蕭何搶救了秦宮中的典籍。

史料上只是說項羽燒了阿旁宮,並沒有說他燒咸陽的其它宮殿。再說了,在劉邦打進咸陽的時候,蕭何已經把這些史料都搶救下來了。所以,就算項羽焚燒的不只是阿旁宮,還包括咸陽的其它宮殿,也沒有燒書。

三、司馬遷能讀到皇家所有典籍。

按照司馬遷的記載,其出生了史官世家。雖然是不是出生於史官世家,還有不少爭論。不過,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確確實實是漢朝的太史令。他的工作,就是為國家修史。當司馬遷出生的時候,他父親就已經是太史令了,這樣的條件,讓司馬遷能夠讀到皇室的所有典籍。所以,司馬遷所掌握的史料,肯定是那時候最多的。

四、司馬遷曾遊歷全國收集史料。

司馬談不但讓司馬遷讀了皇宮中可能讀到的所有書,而且還讓他去全國遊歷。

司馬遷去全國遊歷,他至少有三方面的收穫。

一是他了解到了歷史上所發生事件的地理面貌。古代和現在不同,現在由於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我們很難感受了在這塊土地上歷史事件的原貌。但是古代的地理地貌幾乎沒有什麼改變。因此,司馬遷能夠體會那些歷史事件的所有場景和麵貌。這讓他在寫的時候,具有足夠的真實性。

二是司馬遷在這次遊歷中,獲得了許多流傳於民間的各種史料。當年秦始皇焚書坑儒,但是,實際上他並沒有把民間所有的書都燒光,有非常多的人把那些書偷藏了起來。有不少人知識分子跑去當隱士,同時藏起了那些史料典籍。教張良兵法的那個黃石公,就是這樣的一個隱士。而司馬遷在遊歷全國中,有不少這樣的收穫。

三是司馬遷收集了不少民間傳說。這些民間傳說,也許並不是以文字的方式記載下來的,但是並不表明它就沒有史料價值。實際上,民間往往更能夠聽到真實的聲音。司馬遷通過這些真實的聲音,印證史料,他得到的結果更有說服力。

五、司馬遷曾拜一流的學者為師。

司馬遷曾拜過董仲舒、孔安國這樣的一流學者為師。他不但從這些學者那裡獲得了不少有用的史料,更重要的是,他樹立起了一種正確的史學價值觀。這種史學價值觀,讓他在進行史學創作的時候,能夠努力追求“微言大義”,表達對國家興亡更替最正能量的理解。這種理解,也為後世所有的史官所接受和推崇。

所以,儘管司馬遷生活在三千年後,儘管他能獲得的信息,並不是很完善。但是,他肯定是那個時代,獲得有價值的信息最多的一個。他所寫出的《史記》,也是最接近於歷史真實的。


妙覺生活禪


在史學界,一直以來對於《史記》所記載的歷史真實性產生的懷疑,到底《史記》所以記載的歷史是否真實呢?

首先我們先了解一下司馬遷作《史記》的動機,司馬遷生於一個史官世家,他的父親臨終前司馬談告訴他:”我們的祖先是周朝的太史。遠在上古虞舜夏禹時就取得過顯赫的功名,主管天文工作。後來衰落了,難道要斷送在我這裹嗎?所以要完成我的遺願,將歷史編撰完成。”也就是說司馬遷作《史記》有很大的一部分是出於完成父親的遺願。

瞭解了動機,再說說司馬遷自己對《史記》是怎麼評價的。《報任安書》中司馬遷這樣評價到:僕竊不遜,近自託於無能之辭,網羅天下放失舊聞,略考其行事,綜其終始,稽其成敗興壞之紀,上計軒轅,下至於茲,為十表,本紀十二,書八章,世家三十,列傳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司馬遷說自己只是一個收集整理者,把這些史料加工並且以自己的方式講述。不難看出,司馬遷最多隻是進行刪減,但是絕對沒做出篡改的行為,司馬遷大多數做的是整理加工的工作。

司馬遷的整理加工的證據,我在《秦本紀》中找到了,《秦本紀》中間完全把賈誼的《過秦論》給搬了上來。

最關鍵的一點,司馬遷早在《史記》的開篇就告訴我們了。《五帝本紀贊》中看到:學者多稱五帝,尚矣。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薦紳先生難言之。孔子所傳《宰予問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傳。餘嘗西至空桐,北過涿鹿,東漸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風教固殊焉。總之,不離古文者近是。予觀《春秋》《國語》,其發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顧弟弗深考,其所表見皆不虛。書缺有間矣,其軼乃時時見於他說。非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固難為淺見寡聞道也。司馬遷不僅查找了各種史料,還親自去當地考察過,另外自己也進行了對比思考,最後把自己覺得可靠的寫在《史記》當中。

司馬遷可以說是非常嚴謹的態度進行寫《史記》的,即使這麼嚴謹去寫,司馬遷還要說:"非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固難為淺見寡聞道也".在當時存疑的歷史就有很多,司馬遷只能將經過收集對比實地探查後認為相對可靠的的寫下來,司馬遷本身就沒有說自己寫的百分百是對的,後世人直接給否決這絕對是不對的。

《史記》可信度我認為是非常高的,裡面記載的的很多東西都通過考古證實了。


潮汕鏟史官


1、考古發掘的文物;

2、歷史文獻;

3、對歷史事件的分析、推測。

兩千多年來,蘇秦和張儀一直被說成是戰國合縱連橫鬥爭中的對手,蘇秦大搞合縱,而張儀堅持連橫。但1973年出土的長沙馬王堆漢基帛書《戰國縱橫家書》卻表明:蘇秦的年輩比張儀晚,蘇秦死於公元前284年,張儀死於公元前310年,蘇秦的主要活動均在張儀身死之後。張儀在秦國任相時,蘇秦還沒踏入政壇。在歷史上與張儀進行連橫、合縱爭鬥的是公孫衍。不同於《史記》與《資治通鑑》所言。


跪射俑


二個方面。一個是司馬遷是秉筆直書的人,要相信他人格保證。他因為不聽皇帝才被臏刑(宮刑?),這是最有力的證明!他不清楚不能寫得寧願不寫進《史記》,也不眜著良心亂寫!後人叫他太史公!二是從其他歷史文獻印證《史記》是準確的記載。


用戶628680282845流氓


只有專業的學都才可以去探究、不是一兩句話能說清楚的、也不需要人相信不相信、只是慢慢探索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