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确定《史记》内事件的真实性?

掌史


如果我们能跑到多少光年远的星球,理论上从那里可以看见古代发生的一切。时光也无法倒转,如何确定《史记》所记载的事情就属实呢?

01 《史记》资料来源

《史记》涵盖了从五帝到汉武帝大概2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也是参考大量的古籍,以及实地采风,历时多年才完成了这篇历史巨著。

春秋及以前的内容参考了先秦时期的史书,如《左传》、《国语》等,其中引用颇多。而战国部分则参考了各个国家的史书、《战国策》等。秦汉之际的内容,萧何本就从秦宫里收集了一部分,也有些列传里的内容是从同僚那里打听而来。

  • 1)春秋及之前

从我个人角度来说,我还是比较相信春秋之前的史官,为了能秉笔直书,哪怕是搭上性命也无悔。如齐国大夫崔杼为了掩盖自己弑君的事实,连杀三位齐国史官。当然,他们有的时候为了国君的名誉,会采用避讳的手法,但不是乱写。对《春秋》里出现的一些避讳写法,《左传》基本给予了详细解释。

  • 2)战国时期

而到了战国,那是真的礼崩乐坏的时代。很难说史官还能一如既往地坚持秉笔直书的原则,因为你会发现那时的史书有了变化,下面举例三晋。

例如,《史记·赵世家》的大部分内容引自《左传》,但是赵氏孤儿的内容却是大相径庭。那么只能说明,司马迁引用了赵国的史书。赵氏惨案的元凶在《左传》里是淫乱的赵武母,而《赵世家》里则认为是佞臣屠岸贾。显然,后者让赵世家更体面,而左丘明没有理由故意弯曲事实去损坏一个晋国大夫的名誉。其实,晋襄公以来,惨遭灭门的卿大夫很多,如先氏、狐氏、栾氏等,为何独独赵氏的版本有出入?

说到这里,又不得不提魏国的《竹书纪年》。很多人如获至宝,高呼终于可以推翻一些儒家所推崇的仁义道德。但是,我想提醒各位的是,它也不过是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编写的史书,可靠性有多高?既然赵国史书都在改变,魏国有何不可编排?毕竟三晋分家是周朝以来礼崩乐坏的标志性事件。

除了田氏代齐,其它国家,例如常被人耻笑为南蛮的楚国和西戎的秦国,都没有干出如此出格之事。而《竹书纪年》上重大的发现就是推翻了虞舜的禅让和伊尹的忠诚,先秦这么多史官都不清楚,就魏国的史官对此了如指掌?倒是让人觉得有粉饰三家分晋合乎礼制之嫌。既然舜帝、伊尹都如此,那么赵、魏、韩三分晋室有何不可?

  • 3)秦汉时期

至于秦汉时期,几乎为司马迁亲自编写。不难看出,里面掺杂了个人的感情。其中,汉高祖、汉景帝、汉武帝三人的本纪似乎贬大于褒,而有些个人列传,却明显地放大了个人的功绩,如李广等。其中原因,不外乎司马迁因为担保李陵而受到难以忍受的腐刑。而《史记》为太史公私下所作,写到苦闷处,发泄一下也是情有可原。

02 考古

《史记》的原始资料来源广泛,单凭太史公一己之力,确实难以分辨其真伪。也许现代考古学能为人们揭开更多事件的真相,因为那些古墓里出土的文物资料,可能比《史记》的参考文献更久远。

个人认为文物资料越久远,其可靠性越高。越往后,越容易受到人为的干预,因为礼崩乐坏时代的到来,使得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谁能确定那些战国时代的竹简所言就为真?

结语:

如何判断《史记》内事情的真实性?考虑其涵盖的各个时代人为干预史书的可能性,个人认为可以从下述两点出发:

  • 首先,最权威的是现代考古学,而且出土文物的年代越久远越可靠;

  • 其次,从《史记》参考文献入手,五帝到商朝之间难以判断,西周及春秋时期的比较准确,战国时期出现人为干预的痕迹,秦汉之间对人物的评价上掺杂了太史公的个人情感。

参考资料:《左传》、《史记》等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通知作者删除。

读春秋思无忌


这是个好问题。

《史记》从炎黄五帝写起,司马迁的时代距离那个时代也已经很久远了。今天我们对不足百年前的民国史都真伪难辨,在司马迁的时代,对于千年前的历史肯定也难以考证。司马迁也只能尽自己最大努力对史料进行考察和和整理。

今天我们一般认为《史记》的可信度是比较高的,因为司马迁治史的态度非常严谨。司马迁出身于史官世家,从小读了不少的历史书籍和文献。为了写史记,还曾游历全国收集史料,对历史事件进行走访调查、反复核对,最后才写入《史记》。所有的原始史料都经过了的严格的筛选辨别,不能断定的司马迁也都记录了下来。

当然,尽管如此,由于资料的限制,《史记》中的记载也无法完全保证真实。司马迁也无法保证自己不会被错误的史料误导。

先秦历史的记载本来有限,今天我们要验证《史记》记载的真实性,最好的方法还是通过考古发掘和研究。

当然,瑕疵掩盖不了史记的光芒,《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除了史学价值,还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雷隐居漫谈


一,古代史官的职业操守。中国古代的史官不仅是专业的,而且是世袭的。这种设置有利于史官历史资料的收集和积累,而要获得这一职位,″秉笔直书"是基本的职业操守。《左传》记载了春秋时一家史官守责的故事。齐庄公的大臣崔杼,因老婆与庄公私通,杀了庄公,另立其异母弟杵臼为齐景公,自封为相国,朝纲独断。齐国史官如实记载此事,崔杼大怒,杀了太史伯,分别要其弟太史仲和太史叔篡改史实,均遭拒,而相继被杀。崔杼又威胁太史第三个弟弟太史季,太史季说:“秉笔直书,是史官职责,失职求生,不如去死。”崔杼终被这气势震摄,只好作罢。太史季出来,遇见另一位世袭史官南史氏,南史氏准备他家杀绝后,前赴后继记录史实的。这个故事说明三点,一是史官是可以直接了解事件原由的,任何人不得阻挡。二是如实记录是史官的使命和存在的理由,比生命重要。三是史官并非一家,既可相互补充,也可相互监督。司马迁出生史官世家,其祖上可追朔到黄帝之时至西周建国,都担任史官之职,其拥有的资料之丰富和代代相传的职业精神是毋庸置疑的。

二,古代史料的相互佐证。这一点从汉代开始就有学者展开研究,从《史记集注》中就可一窥究竟。

三,考古发掘的补充。现代考古学的大量发现,可以作为古史研究的补充。

四,现代人类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研究成果的运用。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史记》是本通史,上下四千年,在上古史的材料甄别选择取舍上体现了作者的立场和观点,就象汉代另一位史学大家班固所写《汉书》,立场观点与司马迁是有差异的,所选材料不竟相同,这不是真实性问题,是视角问题。


梅里一了


在史学界,一直以来对于《史记》所记载的历史真实性产生的怀疑,到底《史记》所以记载的历史是否真实呢?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司马迁作《史记》的动机,司马迁生于一个史官世家,他的父亲临终前司马谈告诉他:我们的祖先是周朝的太史。远在上古虞舜夏禹时就取得过显赫的功名,主管天文工作。后来衰落了,难道要断送在我这裹吗?所以要完成我的遗愿,将历史编撰完成。”也就是说司马迁作《史记》有很大的一部分是出于完成父亲的遗愿。

了解了动机,再说说司马迁自己对《史记》是怎么评价的。《报任安书》中司马迁这样评价到: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 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说自己只是一个收集整理者,把这些史料加工并且以自己的方式讲述。不难看出,司马迁最多只是进行删减,但是绝对没做出篡改的行为,司马迁大多数做的是整理加工的工作。

司马迁的整理加工的证据,我在《秦本纪》中找到了,《秦本纪》中间完全把贾谊的《过秦论》给搬了上来。

最关键的一点,司马迁早在《史记》的开篇就告诉我们了。《五帝本纪赞》中看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於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司马迁不仅查找了各种史料,还亲自去当地考察过,另外自己也进行了对比思考,最后把自己觉得可靠的写在《史记》当中 。

司马迁可以说是非常严谨的态度进行写《史记》的,即使这么严谨去写,司马迁还要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在当时存疑的历史就有很多,司马迁只能将经过收集对比实地探查后认为相对可靠的的写下来,司马迁本身就没有说自己写的百分百是对的,后世人直接给否决这绝对是不对的。

《史记》可信度我认为是非常高的,里面记载的的很多东西都通过考古证实了,所以我当然是相信《史记》了 。

我们再来说一个典故(董狐直笔)。这个典故讲春秋时期,晋灵公暴虐无止,相国赵盾劝他改邪归正。晋灵公竟想弄死他,赵盾刺杀了晋灵公后来太史董狐在史书上写赵盾弑君。赵盾威胁董狐必须改写否则就灭了他。董狐义正言辞反驳道:“弑君就是弑君,这事我死也不会改。”后来孔子知道了,他称赞说:“董狐真是古代遵循史德的优秀作者啊,他记载历史不因权贵的威胁就替他们隐瞒史实。后来董狐直笔就成了忠实写史的代名词。可见实录古已有之,司马迁更是将其发扬光大了。

下面来聊聊《史记》的实录精神。实录又叫直笔,也就是说毫不隐晦、尊重史实、忠于历史的记载历史人物、事件等。

《史记》作为直笔写史的代表作,其实录精神体现在了哪些地方呢,我们来看看:

首先,司马迁继承爹地司马谈的遗志,发誓要完成一个小目标写本史书。为了完成这个小目标,司马迁吃了比王健林还要多的多的苦苦苦苦。很早很早之前,他就收拾行囊一无所有“从南走到北”,北到燕赵(河北等地)、南下楚湘(湖北、湖南等地)、东止齐鲁(山东、江苏等地)、西游秦陇(陕西等地),广泛搜集历史资料,网络天下放失旧闻,足迹遍及大汉江山,考察了、调研了、记录了很多一手资料。回到家之后,司马迁就搬来小马扎、拿起小本本开始做笔记,而且他还从各朝各代史作中考证史实资料,然后结合自己研究所得,开始发奋写书。不得不提的是,秦始皇当年一把火烧了除秦以外的各国史书,这给司马迁的小目标造成了很大很大的困扰,但他依然坚持到底、锲而不舍,完成了《史记》这部伟大作品。所以,从史料上看,《史记》是尊重史实的。

其次,司马迁的写作态度也很实录。如有些资料不能辨明真伪,需要存疑,怎么办? 司马先生就遵循“疑则传疑的原则将其记录下来,留给后人解决。我觉得这种眼光比记录历史更加牛气哄哄,因为他的思想是超越当时局限的,也就是说他认为这个问题暂时无解,但说不定以后就有人能够解决了。这种发展的眼光是不是和某位超牛人特像!!!

最后,司马先生的写作水平也非常厉害,他除了文字优美、行文流畅外,他还按照“不隐美、不藏恶的精神秉笔直书,不管你是白富美、王权贵还是傻丑屌、矮矬穷,一律该赞的赞该批的批,一次写个痛快。比如汉武帝文治武功好牛掰,但迷信鬼神,晚 年还搞了个巫蛊之祸,司马老先生就很不客气的给予了批评。据说,大boss读到批评他的文字后very震怒,恨不得把司马迁再宫一次,这也导致了一些《史记》的内容没 办法流传下来,因为一些内容揭开了某些人的遮羞布。又比如,对于项羽,司马迁是衷心钦佩他的英雄气概的,在行文中给予了很高褒扬,但对于他那种残暴(坑杀降敌)、短视(沐猴而冠)和迷信(天亡我)的思想也给予了抨击。又比如,此处省略一万字,宗旨就是尊重真实历史。





陶缘


现在很多人怀疑《史记》,认为《史记》记载的,有可能是假的历史。

之所以认为《史记》是假的历史。一是因为《史记》所记载的内容是从三皇五帝开始的。那是两三千年前的事情了,司马迁又是如何知道那时候的事情呢?二是秦始皇曾进行过“焚书坑儒”。当时李斯曾给秦始皇建议说:“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也就是说把除秦朝以外的历史书都烧掉了。既然都烧掉了,自然就没有了。三是项羽进入咸阳的时候,曾火烧阿旁宫。有可能烧掉了不到史书。

既然如此,司马迁又是从什么地方获得真实的史料来进行记载的呢?

就连鲁迅称颂《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也有人认为这是《史记》违背历史事实,更接近于文学作品的一种评价。

那么,《史记》所记载的历史,是不是历史事实,有没有胡编乱造的成分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要搞清楚,司马迁看的史书多不多?他能不能看到真实的史料?

其实,司马迁看的史书是非常多的,他也看过不少真实的史料。有几个证据可以证明。

一、秦始皇并未烧光所有书。

“焚书坑儒”只是李斯的一个建议,究竟这个建议是不是被秦始皇采纳了,我们现在其实并不完全肯定。而且,就算把其它国家的史书给烧了,秦国的史书是保存下来了的。而秦国当年在史书记载上是下了不少功夫的,从吕不韦把很多读书人找来,编写《吕氏春秋》就可以看出来。同时,李斯只是建议烧掉诸侯国的史书,在诸侯国之前的,记载西周、商朝、夏朝,以及三皇五帝时期的史书,并没有烧。而且,很有可能只是烧掉了民间的史书,朝廷中的史书并没有烧掉。

二、萧何抢救了秦宫中的典籍。

史料上只是说项羽烧了阿旁宫,并没有说他烧咸阳的其它宫殿。再说了,在刘邦打进咸阳的时候,萧何已经把这些史料都抢救下来了。所以,就算项羽焚烧的不只是阿旁宫,还包括咸阳的其它宫殿,也没有烧书。

三、司马迁能读到皇家所有典籍。

按照司马迁的记载,其出生了史官世家。虽然是不是出生于史官世家,还有不少争论。不过,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确确实实是汉朝的太史令。他的工作,就是为国家修史。当司马迁出生的时候,他父亲就已经是太史令了,这样的条件,让司马迁能够读到皇室的所有典籍。所以,司马迁所掌握的史料,肯定是那时候最多的。

四、司马迁曾游历全国收集史料。

司马谈不但让司马迁读了皇宫中可能读到的所有书,而且还让他去全国游历。

司马迁去全国游历,他至少有三方面的收获。

一是他了解到了历史上所发生事件的地理面貌。古代和现在不同,现在由于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我们很难感受了在这块土地上历史事件的原貌。但是古代的地理地貌几乎没有什么改变。因此,司马迁能够体会那些历史事件的所有场景和面貌。这让他在写的时候,具有足够的真实性。

二是司马迁在这次游历中,获得了许多流传于民间的各种史料。当年秦始皇焚书坑儒,但是,实际上他并没有把民间所有的书都烧光,有非常多的人把那些书偷藏了起来。有不少人知识分子跑去当隐士,同时藏起了那些史料典籍。教张良兵法的那个黄石公,就是这样的一个隐士。而司马迁在游历全国中,有不少这样的收获。

三是司马迁收集了不少民间传说。这些民间传说,也许并不是以文字的方式记载下来的,但是并不表明它就没有史料价值。实际上,民间往往更能够听到真实的声音。司马迁通过这些真实的声音,印证史料,他得到的结果更有说服力。

五、司马迁曾拜一流的学者为师。

司马迁曾拜过董仲舒、孔安国这样的一流学者为师。他不但从这些学者那里获得了不少有用的史料,更重要的是,他树立起了一种正确的史学价值观。这种史学价值观,让他在进行史学创作的时候,能够努力追求“微言大义”,表达对国家兴亡更替最正能量的理解。这种理解,也为后世所有的史官所接受和推崇。

所以,尽管司马迁生活在三千年后,尽管他能获得的信息,并不是很完善。但是,他肯定是那个时代,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最多的一个。他所写出的《史记》,也是最接近于历史真实的。


妙觉生活禅


在史学界,一直以来对于《史记》所记载的历史真实性产生的怀疑,到底《史记》所以记载的历史是否真实呢?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司马迁作《史记》的动机,司马迁生于一个史官世家,他的父亲临终前司马谈告诉他:”我们的祖先是周朝的太史。远在上古虞舜夏禹时就取得过显赫的功名,主管天文工作。后来衰落了,难道要断送在我这裹吗?所以要完成我的遗愿,将历史编撰完成。”也就是说司马迁作《史记》有很大的一部分是出于完成父亲的遗愿。

了解了动机,再说说司马迁自己对《史记》是怎么评价的。《报任安书》中司马迁这样评价到: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说自己只是一个收集整理者,把这些史料加工并且以自己的方式讲述。不难看出,司马迁最多只是进行删减,但是绝对没做出篡改的行为,司马迁大多数做的是整理加工的工作。

司马迁的整理加工的证据,我在《秦本纪》中找到了,《秦本纪》中间完全把贾谊的《过秦论》给搬了上来。

最关键的一点,司马迁早在《史记》的开篇就告诉我们了。《五帝本纪赞》中看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於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司马迁不仅查找了各种史料,还亲自去当地考察过,另外自己也进行了对比思考,最后把自己觉得可靠的写在《史记》当中。

司马迁可以说是非常严谨的态度进行写《史记》的,即使这么严谨去写,司马迁还要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在当时存疑的历史就有很多,司马迁只能将经过收集对比实地探查后认为相对可靠的的写下来,司马迁本身就没有说自己写的百分百是对的,后世人直接给否决这绝对是不对的。

《史记》可信度我认为是非常高的,里面记载的的很多东西都通过考古证实了。


潮汕铲史官


1、考古发掘的文物;

2、历史文献;

3、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推测。

两千多年来,苏秦和张仪一直被说成是战国合纵连横斗争中的对手,苏秦大搞合纵,而张仪坚持连横。但1973年出土的长沙马王堆汉基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却表明:苏秦的年辈比张仪晚,苏秦死于公元前284年,张仪死于公元前310年,苏秦的主要活动均在张仪身死之后。张仪在秦国任相时,苏秦还没踏入政坛。在历史上与张仪进行连横、合纵争斗的是公孙衍。不同于《史记》与《资治通鉴》所言。


跪射俑


二个方面。一个是司马迁是秉笔直书的人,要相信他人格保证。他因为不听皇帝才被膑刑(宫刑?),这是最有力的证明!他不清楚不能写得宁愿不写进《史记》,也不眜着良心乱写!后人叫他太史公!二是从其他历史文献印证《史记》是准确的记载。


用户628680282845流氓


只有专业的学都才可以去探究、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也不需要人相信不相信、只是慢慢探索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