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藉助幾何直觀將複雜的數學問題變得簡單,明瞭?

小牧童


如何藉助幾何直觀將複雜的數學問題變得簡單,明瞭?

說起來很輕鬆,這其實是個大問題。從數學教育的角度來看,它實際是數學教育所要形成的核心素養之一:直觀想象。

直觀想象主要指藉助空間想象感知事物的形態與變化,利用幾何圖形理解和解決數學問題。主要包括利用圖形描述數學問題,啟迪解決問題的思路,建立形與數的聯繫,加深對事物本質和發展規律的理解和認知。

直觀想象,在實際教學中,通常表現為以下四個方面的能力:

  • 利用圖形描述數學問題

  • 利用圖形理解數學問題 
  • 利用圖形探索和解決數學問題
  • 構建數學問題的直觀模型

要想借助幾何直觀將複雜的數學問題變得簡單,明瞭,必須具備以上這四方面的能力。


一。利用圖形描述數學問題

有時候,一些數學問題(特別是應用型問題)是用文字進行描述的,就需要把文字轉化為圖形(畫圖)。將問題通過幾何直觀描述出來,加深對問題的理解,獲得解決思路。

我們看一個簡單的例子。

快遞小哥從公司出發,先向西騎行5km到達A地,繼續向西騎行3km到達B地,然後又向東騎行10km到達C地,然後回到公司。問A,B,C三地各相距多遠?快遞小哥騎行的距離是多少?

通過分析題意,發現用數軸模型來直觀描述題意是個好想法(如下圖1)。

圖1

將問題用數軸描述,即以向東方向為正方向,以公司為原點O,建立數軸。則按題意獲得A,B,C三點的座標點,從而求三點之間距離,騎行距離就是求三條線段OB,BC,OC之和。


二。利用圖形理解數學問題

利用幾何圖形,理解解釋數學問題,通常獲得數學問題的幾何意義。

比如,初中所學完全平方公式(a+b)^2=a^2+b^2+2ab,作為初中代數中的重要公式,其幾何含義是什麼?就可以用下列圖形解釋:邊長為a+b的正方形,用兩條互相垂直的直線分割為四部分:邊長分別為a,b的正方形各1個和2個長寬分別為a,b的矩形(如下圖2)。根據其分割前後的面積相等,即得(a+b)^2=a^2+b^2+2ab。

利用幾何圖形對代數公式作出解釋是初中數學中常用的方法。

圖2

<strong>

三。利用圖形探索和解決數學問題

用圖形探索數學問題的數量關係,空間關係及其變化規律,是獲得問題解決的常用手段,並且解決問題的過程直觀明瞭,有時甚至是出奇制勝。請看下圖3:

圖3

我相信很多人明白下圖所表達的含義:用兩個(綠色,紅色)正方形可以拼成一個大正方形,

用字母表示就是:a^2+b^2=c^2,其中a,b,c分別是三個正方形的邊長,同時也是直角三角形的三邊。這個圖叫“青朱出入圖”,魏晉時期劉徽發明的,它是勾股定理的無字證明。


四。構建數學問題的直觀模型

直觀想象,直觀是基礎,想象是延伸。它是一種思維形式,更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常用手段。通過直觀想象探尋解決思路,進行數學推理,構建數學模型,可以把看似毫無關聯的事物聯繫起來。

比如這樣一個數學問題:任意說出三個正數,以這三個數為邊長構成三角形的概率是多少?該三角形是鈍角三角形的概率有多大?

這個問題好像沒辦法直接去求,但我們可以通過一系列的分析,藉助幾何直觀,建立數學模型,直接計算,並設計數學試驗來驗證。

一般人都知道以下兩個數學事實:

  • 事實1 不是任意長度的三條線段就可以構成三角形的;


  • 事實2 不是任意三角形都是鈍角三角形的;

這兩個事實說明,無論是構成三角形,還是構成的三角形是鈍角三角形,都是要有條件的。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先要弄清楚這些條件,這些條件是什麼呢?

以下兩個條件,一般初中生都知道:

設任意三個正數為a,b,c,且a≤b≤c,則以這三個數為邊長能夠構成鈍角三角形的條件是

  • 條件1 a+b>c(構成三角形)

  • 條件2 a^2+b^2

這兩個條件必須同時滿足,缺一不可!

進一步分析知道,這兩個條件等價於:a/c+b/c>1且(a/c)^2+(b/c)^2<1,

設x=a/c,y=b/c,這進一步簡化為x+y>1且x^2+y^2<1,此處0

而x+y>1且x^2+y^2<1,給我們的直觀想象是什麼?

如果你不能想象的話,就想象一下x+y=1且x^2+y^2=1表示的圖形(象)吧。

直線和圓唄!

因而x+y>1表示直線x+y=1的上方,x^2+y^2<1表示圓x^2+y^2=1的內部,而0

因而建立計算模型:

所求概率=相應區域與單位正方形的面積之比

因為單位正方形的面積=1,

計算模型簡化為

所求概率=相應區域的面積

因此,以任意三個正數為邊長,構成三角形的概率=0.5,構成鈍角三角形的概率

=(π-2)/4≈0.285。

圖4

設計數學試驗進行驗證:

a,b,c是隨機正數,則x,y就是0~1之間隨機數,因而點(x,y)就是單位正方形內隨機點,當隨機點落在正方形右上區域時,滿足條件1,可以構成三角形;當這些隨機點,落在弓形區域內時,同時滿足條件1,2,可以構成鈍角三角形。下圖是按照此原理設計的數學試驗模型,可以來驗證計算結果,甚至可以利用此模型來測量圓周率PI的值。這種測量圓周率PI的方法,在數學上叫做蒙的卡羅方法。

需要說明的是這個試驗,可以用擲骰子來替代隨機點。因而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兩件事:構成三角形的概率與擲骰子,通過直觀想象建立適當的幾何模型聯繫在一起獲得解決。


結語

數學中形與數之間的聯繫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通過幾何直觀,數形結合,將複雜的數學問題變得簡單,明瞭,不僅是數學六大核心素養之一:直觀想象在解決數學問題中體現,更是其他五個核心素養:數學抽象,邏輯推理,數學建模,數學運算,數據分析的綜合作用,所以將數學六大核心素養落實於數學教學中,以數學問題為載體,關鍵還是在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



中考數學當百薈


對數學不太懂,沒有發言權,不過曾寫過一篇文章,利用數學的圖像處理物理問題,現在整理一下,推薦給大家,如有興趣,可以看一下,權當消磨時間。

先看一個例子:如果加在某定值電阻兩端的電壓從8V升高到10V,通過定值電阻的電流變化了0.2A,則該電阻所消耗的電功率的變化量是A.0.4W B.2.8W C.3.2W D.3.6W

這是一道很容易出錯的問題,常見錯誤是ΔP=ΔUΔI=(10V-8V)×0.2A=0.4W。

其錯誤就在於臆造了一個公式ΔP=ΔUΔI,事實上ΔP=P2-P1=U2I2-U1I1,二者完全不是一回事,如作出該電阻的U-I圖像,孰是孰非則一目瞭然。
通過上圖不難看出,


ΔP=P2-P1=U2I2-U1I1是圖中陰影部分面積,而ΔUΔI是矩形ABCD的面積,只是陰影部分的一部分。所以,通過ΔP=ΔUΔI求定值電阻功率的變化量是錯誤的。不僅如此,通過圖像,我們可以得到一種新穎的解法,即利用數學面積公式,求出陰影部分面積。還要先做點準備工作,利用數學知識可以證明梯形ABU2U1和梯形ABI2I1的面積相等(此略)。這樣,只要求出一個梯形面積,就可得到陰影部分面積,就是電阻功率變化量的數值。

對上題,S梯形ABI2I1=1/2(U1+U2)ΔI=1/2×(8V+10V)×0.2A=1.8W則該電阻消耗的功率的變化量ΔP=2S梯形ABI2I1=2×1.8W=3.6W

為加深印象,下面再舉幾例。

變題1.如果加在某定值電阻兩端的電壓增大2V,通過該定值電阻的電流從0.3A增大到0.4A,則該電阻的電功率的增大量是 A.0.2W B.1.4W C.1.8W D.3.2W

解析:S梯形ABU2U1=1/2(I1+I2)ΔU=1/2×(0.3A+0.4A)×2V=0.7W

該電阻所消耗的電功率的變化量ΔP=2S梯形ABU2U1=2×0.7W=1.4W

變題2.在如圖所示的電路中,電源電壓保持不變。閉合開關S後,當滑動變阻器的滑片P處在某一位置時,電壓表示數為4V,移動滑動變阻器的滑片P使電流表的示數增大0.2A,發現電阻的功率增大了2W,則此時電壓表的示數為__V,該定值電阻的阻值是__Ω。



解析:S梯形ABI2I1=1/2(U1+U2)ΔI=1/2ΔP

即1/2×(4V+U2)×0.2A=1/2×2W

解之得:U2=6V

該定值電阻的阻值R=ΔU/ΔI=(6V-4V)/0.2A=10Ω

變題3.在如圖所示的電路中,電源電壓恆定。閉合開關後,當滑動變阻器的滑片處於a處時,電壓表的示數是8V;當滑動變阻器的滑片滑到b處時,電流表的示數是1A,定值電阻的電功率變化了3.6W。那麼,當滑動變阻器的滑片處於a點時,電流表的示數是__A;當滑動變阻器的滑片處於b點時,電壓表的示數是__V。


解析:S梯形ABU2U1=1/2(I1+I2)(U2-U1)=1/2ΔP 即1/2×(I1+1A)×(U2-8V)=1/2×3.6W① S梯形ABI2I1=1/2(U1+U2)(I2-I1)=1/2ΔP 即1/2×(8V+U2)×(1A-I1)=1/2×3.6W② 解由①②組成的方程組得: 當滑動變阻器的滑片在a點時,電流表的示數I1=0.8A;當滑動變阻器的滑片在b點時,電壓表的示數U2=10V。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