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素晚年的《小草千字文》為什麼備受書法評論家的好評?

懷素《小草千字文》,又稱《千金帖》,絹本墨跡。末有“貞元十五年六月十七日於零陵,書時六十有三”署款,是懷素晚年之作。于右任曾跋:“此為懷素晚年最佳之作”。啟功先生在論書絕句一百首論述懷素的書法藝術時也提到:“卷本小草千文卷,筆意略形頹懶,蓋晚年之跡也。”從傳承上看,當代秉承魏晉二王一脈的謝無量、白蕉等人都受到《小草千字文》的影響,而當代草聖林散之的書風更是直接出自於這本帖子。

懷素晚年的《小草千字文》為什麼備受書法評論家的好評?

懷素晚年的《小草千字文》為什麼備受書法評論家的好評?

《小草千字文》具有何種氣質?

筆者對懷素的偏愛,來源於對草書的偏愛,更來源於對懷素《小草千字文》的偏愛。相比較於懷素的《自敘帖》,可能《自敘帖》的個性風格以及知名度和影響比《小草千字文》更大一些,但我卻更喜歡這本《小草千字文》。每個人對藝術的審美都不一樣,很多不同風格作品之間其實也沒有什麼可比性,但如果非要做出選擇必選其一的話,我則堅信《小草千字文》所達到的境界要比《自敘帖》高。如果把書法藝術的層次劃分成寫技法、寫風格、寫境界三個層面的話,感覺《自敘帖》還停留在寫風格的層面,而《小草千字文》則是懷素晚年心態、心境和人生境界的一種外現,那種含蓄、松透、古淡、從容的氣息縈縈繞繞躍然紙上,形成一個很濃的氣場,對於那些能夠相通的人,真是一嘗輒醉,久久不能忘懷。

懷素晚年的《小草千字文》為什麼備受書法評論家的好評?

《自敘帖》

“老境”在書法中的重要性

《小草千字文》在整體審美上呈現出的是一種“老境”。中國傳統書畫藝術有一個標準即是“人書俱老”。這裡的“老”不僅指書家的年齡要老,要享高壽以保證有足夠的人生閱歷來感悟人生、豐富人生不斷提高人生境界,更多的是要把人生的這種“老”通過作品自然而然的呈現出“老境”。

懷素晚年的《小草千字文》為什麼備受書法評論家的好評?

那麼什麼是“老境”呢?古人講:“無心而自達”。就是隨著歲月的歷練自然而然留下、形成的東西,不是刻意追求就可以追求來的。如秋日裡荷莖的枯槁之美,歷經風霜之後樹葉五彩斑斕之韻致,是始絢爛之極後的一種復歸平淡,是經歷世事、曾經滄海後的一種寵辱不驚。具體到懷素的書法藝術,懷素晚年的《小草千字文》和之前的《自敘帖》(一說為其53歲時所作,正好提前十年)相比,已經沒有了《自敘帖》那樣高漲的激情和強烈的表現慾望,用筆的節奏和速度慢了很多,幾乎沒有過多的連帶,也沒有《自敘帖》的爽利,就是在一種平和、安靜的心態下,緩緩地寫來,自自然然的寫來。文嘉講:“絹本千文筆法謹嚴,字字用意,脫去狂怪怒張之習,而專趨於平淡古雅。”

懷素晚年的《小草千字文》為什麼備受書法評論家的好評?

王世貞評論懷素書法風格說:“晚年書圓熟豐美,又自具一種姿態,大要從山陰派中來。”也就是說,懷素晚年的書法風格和年輕時是不一樣的,這一風格似乎是從二王體系中來的。大家都知道二王書風顯著的特徵就是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是一種爛漫之極而復歸於平淡的大樸拙,其實這種樸拙、這種淡定和從容才會顯示出一種更大的包容性和高貴的氣質。現實中,每個藝術家都希望自己的作品具有強烈的個人風格,梳理藝術史、特別是傳統意義上的中國書畫史我們會發現,具有強烈個性風格的作品在某一種角度上講是沒有修養的表現。《小草千字文》貌似沒有什麼強烈的藝術風格,實則是很高境界的表現。

懷素晚年的《小草千字文》為什麼備受書法評論家的好評?

臨寫《小草千字文》,在技法上要注意什麼?

一、起筆處的“調整筆鋒”。縱觀此帖的全篇,幾乎每一個字每一個點畫的起筆無一處是露鋒直接入紙的,每一個點畫的起筆都有調整筆鋒的動作,要麼是藏鋒,要麼是頓筆調整筆鋒。懷素苦學書法“筆成冢”、“揮灑萬株芭蕉”的故事人人皆知,這樣嚴謹調整筆鋒可能是懷素精研技法的一種習慣,但我們要思考他這樣做的目的和科學性。他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通過調整筆鋒使筆鋒更好的與紙磨擦,使“萬毫齊力”,保證線條質量,特別是線條中段的質量;另外,處處藏鋒入紙,不露鋒入紙的目的可以保證真氣內斂,從單個字到整體作品氣息飽滿。包世臣在書論中講:“畫瘦行寬,而不凋疏者,氣滿也。……結法率易,格致散亂,而不爛漫者,氣滿也。氣滿由於中實,中實由於指勁,此詣甚難至,然不可不知也。”細觀此帖,字距、行距都很大,也少連帶,而能氣息飽滿的主要原因就是線條中段中實,這與懷素善於調整筆鋒不無關係。

懷素晚年的《小草千字文》為什麼備受書法評論家的好評?

二、橫折處的“使轉”。筆法決定線條質量,轉折決定書法風格。書法筆法的橫折是很重要的一個用筆單元。因為在這一用筆中,線條起筆、運筆後的原始線條方向出現了線向改變。這是唯一在運筆過程出現與原始線向發生改變的點畫。因而在橫折這一點上的處理很關鍵。懷素此帖單個字的橫折處幾乎沒有一處有明顯的折筆動作,橫折處的角度也幾乎沒有一個是90度直角的,都是絞轉“使轉”,橫折處的角度大多都是大於90度的鈍角。絞轉使轉沒有折筆轉折用筆爽利,但多了幾分沉靜和內力,線條兩側輪廓比較毛刺,有毛毛刺的感覺,質感比較結實、蒼茫而富有彈性和蓬勃的“勢”。

懷素晚年的《小草千字文》為什麼備受書法評論家的好評?

三、速度上的“遲澀”。用筆的速度是影響線條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速度幾乎不影響線條的形,但卻能夠很大程度上影響線條的質感、節奏和內蘊。從總體上感覺懷素此帖,其用筆的速度很慢,一些字的點畫省略得很簡,更有一些筆畫只是用筆速度很慢的停留所留下的“意到”,沒有具體的點畫,只是一種意象上的感覺。這些地方品咂起來的時候有一種模糊美和含蓄美。還有一些點畫似曲非曲,似直非直,這是由於用筆上的“澀”所產生的效果。劉熙載言:“用筆者皆習聞澀筆之說,然每不知如何得澀。惟筆方欲行,如有物以拒之,竭力而與之爭,不期澀而自澀矣。”

懷素晚年的《小草千字文》為什麼備受書法評論家的好評?

在當代書壇很多人用筆速度感覺都很快,收不住筆,也留不住筆,線條像溜冰一樣讓人眼花繚亂,蒼白無味。正如王羲之所說的一樣,創作一件作品要十遲五急,急的是思考、心思,遲澀、穩健的是用筆,只有筆筆控制、筆筆到位,特別是帶著一定的藝術審美情境和狀態去運筆創作,有一定審美心態、審美風格的介入,有因思考的遲澀,有有意識的留駐,才會在線條裡表現出豐富的內蘊。

懷素晚年的《小草千字文》為什麼備受書法評論家的好評?

蘇軾評論懷素書法時有一段精彩論述:“然其為人坦蕩,本不求工,所以能工如此,如沒人操舟,無意於濟否,是以覆卻萬變,而舉止自若,其近於有道者耶。”東坡先生在一以貫之重申他的“無意於佳乃佳”、“無意於工乃工”的時候,也很羨慕懷素的從容和淡定,把懷素的書法看成是近於道的,是啊,對於《小草千字文》這樣一篇高境界、精彩絕倫的法帖,怎能是一篇分析文章所能說清楚的呢。

懷素晚年的《小草千字文》為什麼備受書法評論家的好評?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