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收藏!《咬文嚼字》總結歷年“十大語文差錯”,你錯了沒?

《咬文嚼字》於1995年創刊,以宣傳語言文字規範、傳播語言文字知識、引導語言文字生活、推動語言文字學習為宗旨。致力於介紹現實生活中的語文知識,糾正語言文字使用差錯,剖析語言文字現象等語言文字規範工作。現在讓我們一起看看《咬文嚼字》總結的歷年“十大語文差錯”吧!家長記得為孩子收藏!

目 錄

2018年版

1.重慶公交車墜江報道中的讀音錯誤:“口角”的“角”誤讀為jiǎo。

2.高校校慶演講中的讀音錯誤:“鴻鵠”的“鵠”誤讀為hào。

3.“進口博覽會”報道中的用字錯誤:“青睞”誤為“親睞”。

4.演藝圈風波報道中的用字錯誤:“捅婁子”誤為“捅簍子”。

5.范冰冰逃稅報道中的用字錯誤:“不知所終”誤為“不知所蹤”。

6.世界盃賽事報道中的不當表達:“爭奪冠亞軍”。

7.中美貿易爭端報道中的詞語誤用:“反擊”誤為“反戈一擊”。

8.沙特記者遇害報道中的詞形錯誤:“籍籍無名”。

9.國際關係報道中的修辭錯誤:“360度”大轉彎。

10.社交用語中的用詞錯誤:贈人物品用“惠贈”。

2017年版

1.電視中的人名誤讀:老舍的“舍”誤讀為shè。

2.“雙十一”宣傳中的用字錯誤:“蘋”誤作“萍”。

3.熱播電視劇中的讀音錯誤:“參商”的“參”誤讀為cān。

4.“虐童”事件報道中的用詞錯誤:“非營利”誤為“非盈利”。

5.災害報道中的概念混淆:“颶風”誤為“颱風”。

6.社會新聞報道中的法律詞語誤用:“起訴狀”誤為“起訴書”。

7.影視演職員表中的詞語誤用:“領銜主演”。

8.不得體的禮貌用語:“敬請期待”。

9.社會管理報道中用詞錯誤:“城鄉接合部”誤為“城鄉結合部”。

10.商業廣告中的用詞錯誤:“一諾千金”誤為“一言九鼎”。

2016年版

1.航天新聞報道中的讀音錯誤:“載人飛行”的“載”誤讀為zǎi。

2.經濟新聞報道中的用詞錯誤:“一籃子貨幣”誤為“一攬子貨幣”。

3.美國總統大選報道中的量詞混淆:“任”誤為“屆”。

4.英國脫歐公投報道中的概念錯誤:“脫離歐盟”誤為“脫離歐洲”。

5. 韓國“親信門”事件報道中的詞形錯誤:“手足無措”誤為“舉足無措”。

6.娛樂新聞報道中的用字錯誤:“憑藉”誤作“憑藉”。

7.娛樂明星的用字錯誤:“令人髮指”誤為“令人發指”。

8.體育明星的詞形錯誤:“作為”誤為“做為”。

9. 廣告宣傳中常見的用字錯誤:“紳士”誤為“紳仕”。

10. 常見的食品名用字錯誤:“黏豆包”誤為“粘豆包”。

2015年版

1.諾貝爾獎報道中的用字錯誤:“生理學或醫學獎”誤為“生理學和醫學獎”。

2.“九三”閱兵式報道中的概念錯誤:“抗戰勝利紀念日”誤為“日本投降日”。

3.“抗戰”紀念活動中的用字錯誤:“罄竹難書”誤為“磬竹難書”。

4.APEC會議報道中的概念錯誤:“亞太經合組織成員”誤為“亞太經合組織成員國”。

5.“反腐倡廉”新聞報道中的文字錯誤:“嚴懲不貸”誤為“嚴懲不怠”。

6.《通用規範漢字表》公佈後的常見用字錯誤:“勠力同心”誤為“戮力同心”。

7.名人報道中容易混淆的詞:身價/身家。

8.足球賽事報道中的概念錯誤:“發角球”誤為“罰角球”。

9.醫學報道中的用詞錯誤:“綜合徵”誤為“綜合症”。

10.電影片名中的表達錯誤:《失孤》。

2014年版

1.“議案”“提案”混淆。

2.“入駐”誤為“入住”。

3.“單獨二孩”誤為“單獨二胎”。

4.“國際間”。

5.“通信”誤為“通訊”。

6.“拘留”誤為“逮捕”。

7.阿拉伯數字和“幾”連用。

8.“碑文”誤為“墓誌銘”。

9.“松樹”誤為“鬆樹”。

10.“折桂”誤為“折桂冠”。

2013年版

1. 央視比賽節目中的出題錯誤:“雞

值得收藏!《咬文嚼字》总结历年“十大语文差错”,你错了没?

菌”誤為“雞樅菌”。

2. 浙江高考作文命題中的知識差錯:“英國作家戈爾丁”誤為“美國作家菲爾丁”。

3.“王立軍叛逃”案報道中的用詞錯誤:“服法”誤為“伏法”。

4.“稜鏡門”報道中的用詞錯誤:“洩密”誤為“洩秘”。

5.“胡蜂蜇人”事件報道中的用字錯誤:“蜇人”誤為“蟄人”。

6.文化新聞報道中的稱謂錯誤:“文職幹部”誤稱“文職將軍”。

7.刑事案件新聞報道中誤用的一個詞:“弒”。

8.漢字書寫中經常寫錯的字:“冒”。

9.律師公文中的用詞錯誤:“受權”誤為“授權”。

10.街頭店招中的常見差錯:“羊蠍子”誤為“羊羯子”。

2012年版

1.“發酵”被誤讀為“fa

xiao”。

2.在報道黃巖島事件時,媒體多次把“潟湖”誤為“瀉湖”。

3.莫言的《天堂蒜薹之歌》常被誤為《天堂蒜薹之歌》。

4.在使用繁體字的場合,“皇后”的“後”常被誤成“前後”的“後”。

5.在報道抓捕周克華的新聞時,某些媒體很不得體地把周克華稱作“爆頭哥”。

6.女明星錯用“賤內”。

7.在法制新聞報道中,“囹圄”一詞常被誤為“囫圇”。

8.在交通安全新聞報道中,“酒駕”“醉駕”糾纏不清。

9.在談論中日釣魚島爭端時,網絡上常常把“兄弟鬩於牆”誤成“兄弟隙於牆”。

10.在使用漢字數字時,“零”和“〇”常被弄混。

2011年版

1.社會影響最大的語文差錯是:“捍”誤為“撼”。

2.最容易混淆的繁體字是:復/複。

3.一些媒體把中國共產黨黨徽上的鐮刀與錘頭,誤說成“鐮刀與斧頭”。

4.工程建設中常見的詞語錯誤是:“合龍”誤為“合攏”。

5.最容易讀錯的金屬元素名稱是:“鉈”。

6.災害事故報道中經常混淆的詞語是:洩露/洩漏。

7.最容易誤用的稱謂是:村長。

8.在使用計量單位時常見的錯誤:把“攝氏度”分開來說成“攝氏”多少“度”,如“攝氏15度”“攝氏20度”。

9.學生作文中容易出錯的引語是:“一年之計在於春”。

10.街頭商店用字中常見的差錯是:“傢俱”誤為“傢俱”。

2010年版

1.最容易被寫錯的成語是:美輪美奐。

2.最常被寫錯的地名是:黃浦江。

3.經常被混淆的詞是:截止/截至。

4.體育報道中經常用錯的詞是:囊括。

5.新聞報道中容易用錯的詞是:側目。

6.繁體字容易誤認的是:晝。

7.書名或欄目名稱最常見的差錯是:“精粹”誤為“精萃”。

8.最容易被誤讀的古詩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9.用漢字數字表示年份時常見的差錯是:以阿拉伯數字“0”代替漢字數字“〇”。

10.在否定句式中經常誤用的詞語是:無時無刻。常常被當成“每時每刻”使用。

2009年版

1.經常混淆的概念是:“祖國”和“新中國”。

2.經常誤用的量詞是:位。

3.媒體中容易用錯的成語是:首當其衝。

4.日曆上的常見用字錯誤是:“己丑年”錯成“己醜年”。

5.地方宣傳中經常誤用的詞語是:故里。

6.影視劇中經常出現的人名錯誤是:“貂蟬”錯成“貂嬋”。

7.菜單上經常出現的菜名錯誤是:“宮保雞丁”錯成“宮爆雞丁”。

8.網絡中容易混淆的字是:“帖”和“貼”。

9.時政文章中經常出現的用詞錯誤是:“興亡週期律”錯成“興亡週期率”。

10.引文容易張冠李戴的是:“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2008年版

1.電視中引用名言經常讀錯的字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樂”。

2.社會熱詞容易讀錯的是:三聚氰胺。

3.高考作文中的高頻別字是:“震撼”誤為“震憾”。

4.旅遊景點說明牌的常見別字是:“故里”誤為“故裡”。

5.新聞報道中容易混淆的詞是:狙擊/阻擊。

6.社會機構稱謂中容易混淆的詞是:營利/盈利。

7.出版物上容易用錯的詞是:期間。

8.出版物上容易用錯的成語是:望其項背。

9.財經新聞中容易出錯的術語是:存款準備金率。

10.《紅樓夢》研究中容易出錯的術語是:索隱派。

2007年版

1.經常用錯的稱謂詞是:家父。

2.經常用錯的佛教詞語是:無間道。

3.報紙上常見的搭配錯誤是:戴上緊箍咒。

4.地名中容易混淆的字是:州/洲。

5.新聞中容易用錯的詞語是:孌童。

6.書面文字中經常混淆的詞語是:權力/權利。

7.成語運用中常見的詞形錯誤是:唇槍舌戰。

8.商品名稱中的常見用字錯誤是:碳燒(烤)。

9.計量單位中常見用字錯誤是:吋。

10.引用古詩名句的常見錯誤是:“海上升明月”。

2006年版

1.電視字幕的常見別字是:象。

2.干支紀年的常見錯誤是:丙戍年。

3.社會熱詞的常見錯誤是:神州六號。

4.出版物中容易混淆的字是:即/既。

5.街頭招牌中常見的繁體字錯誤是:美發。

6.常用文體中容易混淆的詞是:啟示/啟事。

7.商品名稱中常見的錯誤是:哈蜜瓜。

8.標點符號常見的錯誤是:信封上誤用括號。

9.容易張冠李戴的引文是:“食色,性也。”

10.文史知識常見的錯誤是: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

詳細內容

2018年版

1.重慶公交車墜江報道中的讀音錯誤:“口角”的“角”誤讀為jiǎo。

2018年10月,重慶萬州發生公交車墜江重大交通事故,經後續調查發現,該事故是乘客與司機發生口角與肢體衝突所致。某些媒體播報這則新聞時,將“口角”的“角”讀為jiǎo。

“角”是個多音字,有jiǎo、jué兩個讀音。讀jiǎo時,指牛羊等動物頭頂上長出的尖長的骨狀突起物,也指物體兩個邊沿相接的地方。讀jué時,有較量、比試、競爭之義。乘客與司機發生“口角”,即在口頭上進行較量,“角”應讀jué。

2.高校校慶演講中的讀音錯誤:“鴻鵠”的“鵠”誤讀為hào。

2018年5月,北京大學120週年校慶,時任校長在演講中鼓勵學生“立鴻鵠志”,“鵠”讀成了hào。

“鵠”在“鴻鵠”中的正確讀音是hú。“鴻鵠”俗稱天鵝,因善高飛,人們常用“鴻鵠志”比喻遠大的志向。

3.“進口博覽會”報道中的用字錯誤:“青睞”誤為“親睞”。

2018年11月,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上海成功舉辦,大量外國企業前來參展,顯示了中國市場在國際上的巨大吸引力。報道相關新聞時,有媒體稱外國企業“親睞”中國營商環境。

此處,“親睞”應為“青睞”,典出三國時期的名士阮籍。阮常用“青白眼”看人,喜歡的人平視露出黑眼珠,不喜歡的人則以白眼相向。“青”指黑眼珠,“睞”有看的意思。

4.演藝圈風波報道中的用字錯誤:“捅婁子”誤為“捅簍子”。

從2018年5月開始,

崔永元不斷利用微博揭露演藝圈“陰陽合同”等“潛規則”,引起有關部門的注意和調查。某些網絡媒體稱崔永元“捅簍子”了,演藝圈黑幕一旦揭開,將掀起“滔天巨浪”。“捅簍子”應是“捅婁子”。

婁,本指物體中空,“捅婁子”即捅出漏洞來,常比喻引起亂子、糾紛、禍事等。“簍子”是用竹篾、荊條、鐵絲等編成的盛物器具,沒有“捅簍子”一說。

5.范冰冰逃稅報道中的用字錯誤:“不知所終”誤為“不知所蹤”。

2018年10月,稅務機關公佈了對范冰冰逃稅案件的處罰決定。在此前的一段時間,作為該事件“主角”的范冰冰遠離了公眾視野,某些媒體說她“不知所蹤”。“不知所蹤”應為“不知所終”。

“終”是動詞,指終止、結束。“所終”是一個“所”字結構,結構助詞“所”加動詞“終”構成名詞性成分,充當“不知”的賓語。“蹤”即蹤跡,是名詞,不能跟“所”字搭配。

6.世界盃賽事報道中的不當表達:“爭奪冠亞軍”。

2018年世界盃足球賽於6月14日至7月15日在俄羅斯舉行。法國隊和克羅地亞隊打進決賽,最後法國隊奪得冠軍。報道相關新聞時,某些媒體說法國隊和克羅地亞隊“爭奪冠亞軍”。

參加決賽的兩支隊伍爭奪的是“冠軍”,而非“亞軍”。“亞軍”是不必爭奪的。“爭奪冠亞軍”是一種似是而非的說法。

7.中美貿易爭端報道中的詞語誤用:“反擊”誤為“反戈一擊”。

2018年美國對中國的進口商品加徵關稅,蠻橫地挑起貿易爭端;中國進行了“有理、有利、有節”的反制。某些媒體報道相關新聞時,說中國的反制措施是對美國的“反戈一擊”。

“反戈一擊”指掉轉槍口向自己原來所屬的陣營發起攻擊。中國不屬於美國的陣營,在中美貿易爭端中,中國反制美國,是對美國的“反擊”,而非“反戈一擊”。

8.沙特記者遇害報道中的詞形錯誤:“籍籍無名”。

2018年10月,沙特記者卡舒吉在沙特駐土耳其伊斯坦布爾領事館遇害,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在介紹該事件的背景時,有媒體稱卡舒吉家世在中東赫赫有名,並非“籍籍無名”之輩。“籍籍無名”應是“寂寂無名”

漢語中“籍籍”一詞,常形容聲名盛大;“籍籍無名”在邏輯上是說不通的。

9.國際關係報道中的修辭錯誤:“360度”大轉彎。

美國總統特朗普在應對一些重大國際問題時,態度反覆無常。某些媒體報道相關新聞時,常用“360度”大轉彎形容其態度的巨大轉變。如:“不打敘利亞了?特朗普一夜之間360度大轉彎!”

這種說法犯了誇張失度的錯誤。一條射線在平面上以端點為定點,旋轉360度時與自身重合,旋轉180度時正好形成平角,漢語中常以“180度”大轉彎來形容轉變幅度很大,到了前後相反的地步。

10.社交用語中的用詞錯誤:贈人物品用“惠贈”。

在社交用語中,“惠”是一個常用敬詞,凡以“惠”開頭的詞語都是指對方的行為有“恩”於己,如惠顧、惠存、惠臨、惠贈。某知名人士在送給別人的書上,有“惠贈某某”的題詞,某商家開張時,有“惠贈禮品”的告示,都是用錯了“惠贈”,可改為“敬贈”。

2017年版

1. 電視中的人名誤讀:老舍的“舍”誤讀為shè。

央視2017年2月開播的《朗讀者》節目中,濮存昕和董卿強調老舍的“舍”應該讀作shè,在觀眾中產生很大的影響。其實這是缺乏依據的,正確的讀法是shě。“舍”有shě和shè兩個讀音。讀shě,義為捨棄;讀shè,義為房屋。老舍原名舒慶春,字舍予,筆名老舍。舍予是舍我、無我的意思,“舍”即捨棄,應讀第三聲。老舍的“舍”和舍予的“舍”同音。根據親友回憶,老舍生前自己也讀shě。如果讀shè,“老舍”便成了老房子,顯然不是這個筆名的寓意。

2.“雙十一”宣傳中的用字錯誤:“蘋”誤作“萍”。

今年“雙十一”馬雲傾力打造了一部宣傳影片,其主題曲《風清揚》將“青蘋之末”的“蘋”誤成了“萍”。“青蘋之末”出自宋玉《風賦》:“夫風生於地,起於青蘋之末。”青蘋,是一種草本植物,其莖橫臥在淺水的泥中,葉柄伸出水面,只要水面有風,青蘋就像測風儀一樣輕輕搖動。“青蘋之末”即青蘋的葉尖。後世以“青蘋之末”比喻事物處於萌芽狀態。“萍”指水生植物浮萍,其葉片貼在水面上,不會隨風而起。“風起於青萍之末”是不合常理的。

3.熱播電視劇中的讀音錯誤:“參商”的“參”誤讀為cān。

2017年熱播電視劇《那年花開月正圓》中有句臺詞“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劇中人將“參”讀成了cān,正確的讀法是shēn。“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出自杜甫詩《贈衛八處士》,“參”“商”指的是參星和商星,均是二十八星宿之一。參星在西,商星在東,二星此出彼沒,不會同時在天空中出現。人們常用“參商”比喻親友分離後不得再見。“參”讀cān時有加入、參加、參考等義,與上述臺詞無關。

4.“虐童”事件報道中的用詞錯誤:“非營利”誤為“非盈利”。

2017年11月,上海“攜程親子園虐童”事件引爆媒體,社會為之震驚。有媒體在報道中提到有關涉事單位時稱之為“非盈利組織”,正確表述應是“非營利組織”。“營利”即謀求利潤。“營利組織”是指以獲取利潤為目的的組織機構;而“非營利組織”指不以獲取利潤為目的的組織機構,通常指學校、醫院、科研機構、圖書館以及社會福利機構等等。“營利組織”和“非營利組織”的區別在於其經營目的是否是獲取利潤。“盈利”指扣除成本後的利潤,“非盈利”即不產生利潤,顯然不符合“非營利組織”的屬性。

5.災害報道中的概念混淆:“颶風”誤為“颱風”。

2017年8月哈維颶風登陸美國,給當地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不少媒體在報道此事件時把“哈維”誤稱為“颱風”。何為“颶風”何為“颱風”,氣象學上是按地理位置進行區別的:發生在大西洋、墨西哥灣、加勒比海和北太平洋東部的稱“颶風”;發生在北太平洋西部和南海的稱“颱風”。被命名為“哈維”的熱帶氣旋產生於大西洋,顯然是颶風而不是颱風。

6.社會新聞報道中的法律詞語誤用:“起訴狀”誤為“起訴書”。

曾鬧得沸沸揚揚的王寶強離婚事件,因法院公佈了新的相關調查結果,2017年再次引起熱議。有媒體在報道相關新聞時,把王寶強當時遞交法院起訴離婚的“起訴狀”誤寫為“起訴書”。“起訴狀”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為了向人民法院起訴而遞交的法律文書。“起訴書”則是人民檢察院依照法定程序,代表國家向人民法院對被告人提起公訴的法律文書,又稱“公訴書”。“起訴狀”和“起訴書”的發起人有別,屬兩種不同的法律文書。

7.影視演職員表中的詞語誤用:“領銜主演”。

影視劇演職員表中,多有“領銜主演”一項,一般都是多人並列。這是不合“領銜”一詞的本義的。所謂“領銜”,是指在共同署名的文件中,排名在第一位的人。後來也指在藝術表演者的名單中,排名在第一位的演員。不管用於什麼場合,“領銜”只能是一個人,不能是一群人。

8.不得體的禮貌用語:“敬請期待”。

社會禮貌用語中,“敬請期待”呈流行趨勢。商店即將開張,商家總會掛出橫幅:“開業在即,敬請期待。”電視劇即將播出,電視臺也會推出預告:“開播在即,敬請期待。”謙恭的“敬請”和自負的“期待”,形成了一種奇怪的組合。所謂“期待”,是充滿期望的等待,這是一種主觀感情的顯示;強行要別人“期待”,至少是有背於傳統禮儀的。正確的用法是“敬請賜候”。

9.社會管理報道中用詞錯誤:“城鄉接合部”誤為“城鄉結合部”。

“接合”是連接在一起的意思;“結合”則是人和事物間發生了密切聯繫,凝結為一個整體。“城鄉接合部”是指城市與農村之間的過渡地帶,這些區域在區劃管理上往往比較複雜,通常兼具了城市和農村的土地利用性質。鑑於“城”和“鄉”只是地理上的鄰接關係,不是組織上的結合關係,是不宜寫成“城鄉結合部”的。

10.商業廣告中的用詞錯誤:“一諾千金”誤為“一言九鼎”。

裝潢公司在電視上承諾十九天完成家裝工程,拖一天罰一千元;又在報紙上連續刊登巨幅廣告,主題詞是“一言九鼎十九天”。類似差錯也見於其他商業宣傳,如“當天發貨,一言九鼎”。這些“一言九鼎”都應改作“一諾千金”。“一諾千金”典出《史記》:“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後來用“一諾千金”比喻說話算數。“九鼎”相傳為夏禹鑄造的九個鼎,後成為夏商周三代的傳國寶物;“一言九鼎”的意思是一句話的分量像九鼎那樣重,形容所說的話分量重、威力大。商家用“一諾千金”意在表示信守承諾,用“一言九鼎”則成了自我吹噓。

2016年版

1. 航天新聞報道中的讀音錯誤:“載人飛行”的“載”誤讀為zǎi。

2016年11月18日,神舟十一號飛船在完成一系列載人飛行任務後,順利返航著陸。總飛行時間長達33天,是迄今為止我國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載人飛行。

一些廣播電視媒體的播音員把“載人飛行”的“載”讀作了zǎi。“載”是多音字,讀zài時,意思是裝乘、攜帶;讀zǎi,意思是記載、刊登。“載人飛行”指用飛行器承載人的飛行,應讀作zài。

2. 經濟新聞報道中的用詞錯誤:“一籃子貨幣”誤為“一攬子貨幣”。

2016年10月1日,人民幣正式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簡稱SDR)的一籃子貨幣。不少媒體在報道這則新聞時,將“一籃子貨幣”說成了“一攬子貨幣”。

貨幣籃子(Currency basket)或稱一籃子貨幣,是一個經濟學術語,指設定匯率時作為參考而選擇一組外幣,由多種貨幣按不同的比重構成貨幣組合。而“一攬子”則指對各種事物不加選擇地包攬在一起,如一攬子計劃、一攬子交易等等。“一籃子貨幣”中的貨幣需要精心選擇,不能“一攬子”放進來。

3. 美國總統大選報道中的量詞混淆:“任”誤為“屆”。

2016年11月,唐納德·特朗普在美國總統大選中獲勝,然而新聞媒體的報道卻混亂不堪。有媒體說他當選美國第45屆總統,也有媒體祝賀他當選美國第58屆總統。事實上,部分媒體混淆了量詞“任”和“屆”。

美國實行總統制,每四年舉行一次總統選舉,總統任滿4年為一屆。如果總統在任期內因故由其他人接替,接替者仍被視為同一屆總統。如果同一人在不連續的數屆總統選舉中當選,每當選一次就算一任。

簡而言之,“屆”是由選舉決定的,一次選舉即產生一屆總統;“任”是由總統的更換來定義的,每更換一次即產生一任總統。據美國曆史,特朗普當選的是第58屆美國總統,也是第45任美國總統。

4. 英國脫歐公投報道中的概念錯誤:“脫離歐盟”誤為“脫離歐洲”。

2016年6月23日,英國舉行“脫歐公投”,其結果是英國“脫歐”。有些媒體在報道這次事件時,把“脫歐”解釋為“脫離歐洲”。這屬於明顯的概念錯誤。其實,英國脫離的不是歐洲,而是歐盟。

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簡稱歐盟,是一個推行歐洲經濟和政治一體化的組織,其前身是歐洲共同體。英國在1973年加入歐洲共同體,1991年簽署《歐洲聯盟條約》。脫歐派在公投中勝出,英國脫離歐盟將成為事實。而歐洲是一個地理概念,英國處在其中,不可能根據投票選擇脫離這個地方。

5. 韓國“親信門”事件報道中的詞形錯誤:“手足無措”誤為“舉足無措”。

2016年10月中旬,韓國總統朴槿惠被曝出親信干政醜聞,不少新聞媒體在報道此事時,用“舉足無措”來形容朴槿惠執政團隊的慌張和混亂。

漢語中沒有“舉足無措”,只有“手足無措”。手足無措,即手和腳都沒地方安放,比喻不知所從、舉止慌亂。之所以會出現“舉足無措”這樣的誤用,可能是和“舉足輕重”一詞發生了混搭。

6. 娛樂新聞報道中的用字錯誤:“憑藉”誤作“憑藉”。

2016年11月26日,馮小剛以電影《我不是潘金蓮》獲“金馬獎”的最佳導演獎。在報道此新聞時,很多媒體都說:“馮小剛憑藉《我不是潘金蓮》奪大獎……”“憑藉”是不規範的,正確的寫法是“憑藉”。

7. 娛樂明星的用字錯誤:“令人髮指”誤為“令人發指”。

2016年8月31日,相聲演員郭德綱在其個人微博上發佈了所謂《德雲社家譜》,全用繁體字書寫。遺憾的是,出現了好幾處錯誤,“令人髮指”誤成“令人發指”就是一例。

“發”既是“髮”(fà,毛髮)的簡化字,又是“發”(fā,發展)的簡化字。“令人髮指”的意思是,讓人頭髮都豎了起來,形容憤怒到了極點。其“發”指頭髮,應該使用繁體字“髮”。

8. 體育明星的詞形錯誤:“作為”誤為“做為”。

2016年11月17日,林丹發微博就出軌一事向家人道歉。這條道歉微博說:“做為一個男人……”“做為”應是“作為”之誤。

“做”“作”兩字在語用中常常糾纏難辨,有時甚至含混不清,但還是有一些基本的運用規律可循:表示抽象語義多用“作”,表示具體語義多用“做”。“作為”是介詞,常用來介紹某種身份或某種性質。

9. 廣告宣傳中常見的用字錯誤:“紳士”誤為“紳仕”。

隨著中產興起,“紳士”一詞大行其道,常現身廣告中。香港明星黃宗澤今年當選了某時尚雜誌評選的“新紳仕”,廣告隨處可見,但“紳仕”其實是“紳士”之誤。

“紳士”指有現代文明修養的男士,其“士”是對男子的美稱,不能寫作“仕”。“士”古代指未婚男子,也可做成年男子的通稱,或做男子的美稱;“仕”則作動詞用,通常指做官。

10. 常見的食品名用字錯誤:“黏豆包”誤為“粘豆包”。

“黏豆包”是北方的一種傳統點心,採用黃米、紅豆等材料製作而成,觸手很黏。店招、廣告牌及食物包裝袋上基本上誤寫成了“粘豆包”。

“黏”是形容詞,表示糨糊、膠水等具有的使物相連的性質;“粘”是動詞,指依靠黏性把東西互相貼合。

“黏”(nián)和“粘”(zhān)的誤用有歷史原因。1955年《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頒佈實施,“黏”作為“粘”的異體字被廢除,“粘”於是身兼二職,既表“粘”的意義也表“黏”的意義。但1988年公佈《現代漢語通用字表》,又將“黏”恢復使用。

2015年版

1.諾貝爾獎報道中的用字錯誤:“生理學或醫學獎”誤為“生理學和醫學獎”。

2015年10月,屠呦呦因發現青蒿素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但一些媒體在報道新聞時誤“或”為“和”,把獎項名稱說成“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

諾貝爾獎在1900年創立,初設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平五個獎項。1968年,增設“瑞典國家銀行紀念諾貝爾經濟科學獎”,習稱諾貝爾經濟學獎。生理學和醫學是兩門有著密切聯繫但並不相同的科學,只要在其中一個領域獲得傑出成就,便有獲獎資格。

因此,獎項名稱兩個學科之間用表示選擇關係的“或”字連接。如果用表示並列關係的“和”連接,意思則可能成為需要在生理學和醫學上同時取得建樹才有獲獎資格。這顯然不符合該獎項的設置本意。該獎項的英文名稱,兩個學科間用的連接詞也是表示選擇關係的“or”,而非表示並列關係的 “and”。

2.“九三”閱兵式報道中的概念錯誤:“抗戰勝利紀念日”誤為“日本投降日”。

2015年9月3日,天安門廣場舉辦“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閱兵式”。有媒體在報道新聞時,把1945年9月3日說成“日本投降日”。這個說法有誤。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在投降書上正式簽字,中國抗日戰爭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這兩個日子都和日本投降直接有關。2014年2月,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表決通過,確定每年9月3日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這和“日本投降日”是不同的概念。

3.“抗戰”紀念活動中的用字錯誤:“罄竹難書”誤為“磬竹難書”。

201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各地紛紛舉辦形式多樣的紀念活動。在回憶抗戰歷史、控訴日本軍國主義暴行的報道中,“罄竹難書”常被誤成“磬竹難書”,如“日軍暴行磬竹難書”“日本軍國主義罪惡磬竹難書”。

“罄”本指(器皿)空,引申指用盡;古人用竹簡書寫,“罄竹難書”意思是把竹子用完了也難以寫完,形容事實多得不可勝數。而 “磬”是古代一種打擊樂器,形狀像曲尺,用玉、石製成。誤“罄”為“磬”和字形相似有關。

4.APEC會議報道中的概念錯誤:“亞太經合組織成員”誤為“亞太經合組織成員國”。

2015年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峰會在菲律賓馬尼拉召開,一些媒體在報道會議出席情況時出現了“亞太經合組織成員國”的說法。這是經不起推敲的。

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是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的經濟合作組織,1989年11月成立。1991年11月,中國以主權國家身份,中國臺北和香港(1997年7月1日起改為“中國香港”)以地區經濟體名義,加入亞太經合組織。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現在共有21個正式成員,其中既有主權國家,也有地區經濟體。“成員”和“成員國”不能混為一談。

5.“反腐倡廉”新聞報道中的文字錯誤:“嚴懲不貸”誤為“嚴懲不怠”。

2015年反腐倡廉仍在深入開展,“嚴懲不貸”是媒體的高頻用詞,但常被誤成“嚴懲不怠”。網絡上還有“嚴懲不殆”“嚴懲不待”等多種錯誤寫法。這都和沒有正確理解“貸”字的字義有關。

“貸”義為寬恕;“嚴懲不貸”指嚴厲懲罰,決不寬恕。“嚴懲”和“不貸”在邏輯上是前後呼應的。“怠”本義為輕慢,引申指懶惰、鬆懈等;誤為“嚴懲不怠”有點前言不搭後語。

6.《通用規範漢字表》公佈後的常見用字錯誤:“勠力同心”誤為“戮力同心”。

用10年時間研製而成的《通用規範漢字表》,已於2013年6月正式公佈。這是社會文字運用的法律依據。綜觀2015年的媒體用字情況,有些字在《通用規範漢字表》中已做出明確規定,但在社會用字中沒有得到有力執行。

“勠力同心”誤為“戮力同心”便是典型的例子。“勠”義為合、並;“勠力同心”意思是協同用力,團結一致。“勠”曾作為異體字被廢止,其含義由“戮”字承擔。但在《通用規範漢字表》中“勠”字已恢復使用,此後仍把“勠力同心”寫成“戮力同心”,是不合規定的。

7.名人報道中容易混淆的詞:身價/身家。

名人財富一直是媒體

關注的焦點,比如2015年“雙十一”過後,許多媒體爭相幫馬雲計算財富,報道中常用“身價”一詞來表示他的家產增額,有人說增加了十幾億,有人說增加了二十幾億。這種表述無疑混淆了“身價”和“身家”兩個不同的詞語。

“身價”舊時指賣身錢,現在多用來表示知名人士的出場費、勞務費、轉會費等,顯然都與馬雲沾不上邊。計算馬雲的家產應用“身家”一詞。“身家”本指自身和家庭,可引申指家庭資產。

8.足球賽事報道中的概念錯誤:“發角球”誤為“罰角球”。

中國足球雖在低水平徘徊,但足球賽事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2015年足球賽事報道中, “發角球”常被誤成“罰角球”。足球比賽中,球被守方隊員踢出底線,攻方隊員獲得發球權,在離球出界處較近的球場角落角球區內發球,此稱“發角球”,也稱“踢角球”“開角球”等。

“罰”即處罰。在足球、籃球等球類比賽中,一方隊員犯規時,由對方隊員執行射門、投籃等處罰,此稱“罰球”。守方隊員把足球踢出底線,是正常的踢球行為,不構成犯規。“角球”不屬“罰球”範圍,所以是“發角球”而非“罰角球”。

9.醫學報道中的用詞錯誤:“綜合徵”誤為“綜合症”。

2015年5月,韓國爆發中東呼吸綜合徵疫情,引起了世界關注,但許多中文媒體在報道中把“綜合徵”誤成了“綜合症”。徵,意思是徵象、表徵;症,意思是疾病、病症。在表示具體的疾病時,用“症”;在表示疾病的症狀時,用“徵”。這種用字分工,在醫學界已形成共識。

綜合徵,即代表一些相互關聯的器官病變或功能紊亂而出現的一系列症狀,它指的不是某種具體的疾病,因此用“徵”字。中東呼吸綜合徵,是指由於感染了新型冠狀病毒而表現出發熱、咳嗽、氣短、肌肉痠痛等病徵,因病例多集中在中東地區而得名。

10.電影片名中的表達錯誤:《失孤》。

《失孤》是一部以“打拐”為題材的電影,由劉德華、井柏然、吳君如等主演。影片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孩子走失,雷澤寬走上了長達十幾年的尋子之路。途中偶遇四歲時被拐的修車工曾帥,兩人結伴同行,並建立了父子般的情誼。最後雷澤寬幫曾帥找到了失散多年的親人,而他自己則帶著曾帥送他的導航儀,獨自踏上尋子之路。

孤,指幼年喪父或父母雙亡,也指年老無子的人。無論是父親走失孩子,還是孩子被拐與父母分離,都不能稱為“失孤”。《失孤》是一個莫名其妙的名字。

2014年版

1.“議案”“提案”混淆。

“兩會”報道中的常見用詞錯誤。

“議案”是具有法定提案權的國家機關、會議常設或臨時設立的機構和組織,以及一定數量的個人,向權力機構提出審議並做出決定的議事原案。

而“提案”是政協委員和參加政協的各黨派、各人民團體以及政協各專門委員會,向政協全體會議或者常務委員會提出的書面意見和建議。

2.“入駐”誤為“入住”。

中央巡視工作報道中常見錯誤。

“住”與“駐”都有停留的意思;但是“住”泛指通常意義的居住,“駐”則特指為軍事目的或執行公務而駐紮、留駐。中央巡視組進入某地或某單位,是為執行公務而駐紮,而不是普通的居住,因此應用“入駐”,不用“入住”。

3.“單獨二孩”誤為“單獨二胎”。

國家計生新政宣傳中的概念錯誤。

有媒體提出“單獨二胎”的說法。將“一方是獨生子女的夫婦”簡稱“單獨”沒有問題,但把“兩個孩子”簡稱為“二胎”,是不準確的。“二孩”指兩個孩子,“二胎”指兩個胎次。如果生育的是雙胞胎,一胎已經有兩個孩子,再允許生“二胎”,就可能有三個或四個孩子。這可能導致對新政的誤讀。

4.“國際間”。

APEC會議報道中的一個錯誤。

“國際”自然是指國與國之間。其後再加上“間”,便成了疊床架屋。把“國家間”說成“國際間”,這是一種病態表述。

5.“通信”誤為“通訊”。

常見於MH370失聯事件報道。

在馬航MH370失聯事件中,許多媒體都把“通信”誤為“通訊”。“通信”特指用電波、光波等傳送語言、文字、圖像等信息,如“通信設施”“通信系統”等等。“通訊”是“通信”的舊稱,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早於2006年已審定公佈“通信”為規範詞形。“通訊”則專指一種新聞體裁。

6.“拘留”誤為“逮捕”。

明星“汙點”事件報道中的常見用詞錯誤。

2014年8月14日,房祖名因涉毒事件被北京警方刑事拘留,當時許多媒體報道時卻說“房祖名被警方逮捕,成龍代為致歉”等是錯的。“拘留”和“逮捕”是兩個不同的法律概念。

“拘留”包括“刑事拘留”“行政拘留”“司法拘留”。房祖名當時屬於刑事拘留。“逮捕”是司法機關依法剝奪犯罪嫌疑人人身自由,強制羈押審查的刑事措施。房祖名經審查,北京檢察機關在9月17日以涉嫌“容留他人吸毒罪”對其批准逮捕。可見,“逮捕”是在“拘留”之後發生的事。

7.阿拉伯數字和“幾”連用。

經濟新聞報道中的常見數字用法錯誤。

2014年下半年國際油價“跌跌不休”,媒體上說:“國際油價跌至每桶70幾美元”,“油價跌至60幾美元每桶”。“70幾”“60幾”應寫成“七十幾”“六十幾”。“幾”是數詞,表示二至九之間的不定的數目。《出版物上數字用法》明確規定:含“幾”的概數,應採用漢字數字。如:幾千、二十幾、一百幾十、幾十萬分之一。

8.“碑文”誤為“墓誌銘”。

清明紀念活動報道中的常見知識錯誤。

墓誌銘,一般分志和銘兩部分。志,多用散文寫成,記述死者的姓名、籍貫、生平等;銘,則用韻文寫成,內容是對死者的讚揚、哀悼等。

墓誌銘刻在石上,埋在墓內。在墓地上不可能看到墓誌銘。碑文是刻在墓碑上的文字,內容為死者的姓名、生卒年月以及子孫姓名等,有時也刻有死者的生平事蹟。

9.“松樹”誤為“鬆樹”。

影視作品中的常見繁體字使用錯誤。

在影視作品中,常有用繁體字的場合。多部影視作品中,“松樹”誤為“鬆樹”。如年內熱播的《紅高粱》電視劇中,便有“三徑寒鬆含露泣”的聯語。

其實,“松”“鬆”是兩個不同的字。“松”即松樹,本有其字。“鬆”本義是頭髮亂蓬蓬的樣子,引申出與“緊”相對的意思,進一步表示酥脆、放開、解開等義。簡化字頒佈實施後,“松”“鬆”合併為“松”。但“松樹”不能因此寫成“鬆樹”。

10.“折桂”誤為“折桂冠”。

文體新聞報道中的用典錯誤。

2014年8月31日,香港小姐總決賽落幕,邵珮詩獲得冠軍,許多媒體稱之為“折桂冠”。這是雜糅了“折桂”與“桂冠”兩個不同的典故。

古代把名列第一比喻成“桂林之一枝”,後世便用“折桂”指科舉及第,現也指考試或競賽取得優異成績。而“桂冠”是用月桂樹葉編制的帽子,古希臘人常授予傑出的詩人或競技的優勝者。後也可指冠軍。

“桂冠”可以奪得、贏得,但不能說“折”。這一錯誤也常見於體育比賽報道中。

2013年版

1. 央視比賽節目中的出題錯誤:“雞菌”誤為“雞樅菌”。

2013年央視《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總決賽冠軍爭奪戰中,主考官李梓萌出題jīcōngjūn,熒屏公佈的答案為“雞樅菌”。其實,正確的寫法是“雞菌”,“㙡”應讀“zōng”。

雞菌,食用菌的一種,由於生長在泥土中,所以字從“土”。味美如雞,俗稱“雞”。後來為表示生物類別寫成了“雞菌”。“樅”有兩讀。讀“cōng”,木名,冷杉;讀“zōng”,地名用字,安徽省有“樅陽縣”。二者都與食用菌無關。

2. 浙江高考作文命題中的知識差錯:“英國作家戈爾丁”誤為“美國作家菲爾丁”。

浙江省2013年高考作文題給出的材料裡有一句名言:“世界正在失去偉大的孩提王國。一旦失去這一王國,那是真正的沉淪。”試題把說這句名言的“英國作家戈爾丁”錯成了“美國作家菲爾丁”。浙江省教育考試院知悉這一情況後,迅即召開高考情況通報會,承認了這一差錯,並向全體考生道歉。威廉·戈爾丁是英國的小說家、詩人,

198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3.“王立軍叛逃”案報道中的用詞錯誤:“服法”誤為“伏法”。

2013年,王立軍、薄谷開來因涉嫌犯罪被公開審判,有媒體在報道中說:“王立軍被判處15年有期徒刑後,認罪伏法,不上訴”,“涉嫌殺人被公開審判,薄谷開來認罪伏法”。其中的“伏法”均是“服法”之誤。“伏法”指犯人被執行死刑,是一種客觀事實;“服法”指犯人服從判決,是一種主觀態度。

4.“稜鏡門”報道中的用詞錯誤:“洩密”誤為“洩秘”。

在“稜鏡門”事件報道中,“洩密”是一個高頻用詞,但多家媒體把“洩密”誤為“洩秘”。“秘”和“密”都有秘密的意思,但側重點不同。“秘”強調內容隱蔽,客觀上不為人所知,如“秘方”“秘史”“揭秘”等;“密”強調隱蔽內容,主觀上不讓人知道,如“密談”“機密”“洩密”等。二者不宜搞混。

5.“胡蜂蜇人”事件報道中的用字錯誤:“蜇人”誤為“蟄人”。

2013年陝西南部秦嶺等地,曾發生嚴重的胡蜂蜇人事件,導致數十人死亡。有媒體在報道這一事件時,把“蜇人”的“蜇”誤寫為“蟄”。“蜇”和“蟄”字形相近,但音、義皆不同。“蜇”讀zhē時,指蜂等用毒刺刺人或動物;“蟄”讀zhé,是蟄伏的意思。

6.文化新聞報道中的稱謂錯誤:“文職幹部”誤稱“文職將軍”。

文化新聞報道中常出現“文職將軍”一詞,比如在提到著名歌唱家李雙江時,不少媒體就常用到這個稱謂。在我國軍隊中,專業技術三級以上文職幹部享受將官相應的工資標準、生活待遇,但並沒有授予相應的軍銜。在我軍法規條例中,並無“文職將軍”這一名稱。2013年8月,解放軍總政治部頒發了《關於規範大型文藝演出、加強文藝隊伍教育管理的規定》,其中明確規定:軍隊中“專業技術三級以上文職幹部不得稱將軍或者文職將軍”。

7.刑事案件新聞報道中誤用的一個詞:“弒”。

2013年10月浙江溫嶺市某醫院三名醫生被患者持刀捅傷,其中一位醫生不幸遇難。多家媒體在報道時稱之為“弒醫案”,有篇新聞標題就是:《溫嶺弒醫案,醫患調解機制為何“失靈”》。“弒”是古語詞,指臣子殺死君主或子女殺死父母。醫生與患者之間不存在這種關係,不能用“弒”字。

8.漢字書寫中經常寫錯的字:“冒”。

“冒”人人都認識,但很可能落筆即錯,有人說是漢字中的“第一易錯字”。“冒”上面部分下不封口,兩短橫與左右豎不相連,不少人誤寫作“曰”或“日”。漢字中還有一些以此作部件的漢字,如“日冕”的“冕”、“玳瑁”的“瑁”等,《漢字聽寫大會》的參賽選手在書寫時都出現了錯誤。

9.律師公文中的用詞錯誤:“受權”誤為“授權”。

為了解決糾紛,企業或個人有時委託律師全權處理。接受委託後,律師常為當事人發佈“律師受權聲明”,但“受權”常被誤成“授權”。“授權”即把權力授予他人,“受權”即接受他人賦予的權力。律師接受企業或個人委託發表聲明,是“受權聲明”,而非“授權聲明”。

10.街頭店招中的常見差錯:“羊蠍子”誤為“羊羯子”。

羊蠍子是一種常見的大眾美食,指羊的脊椎骨,因形狀像蠍子,俗稱“羊蠍子”。因蠍、羯形似,不少街頭飲食店的店招中,將“蠍”寫成了“羯”。“羯”讀jié,有兩個意思:一指羯羊,即閹割了的公羊;二指我國古代的一個民族,匈奴的一個別支。“羊羯子”說不通。

2012年版

1.“發酵被誤讀為“fa xiao”。

“發酵”的“酵”往往誤讀成xiao。自1985年發佈《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後,“酵”字統讀為jiao,不再讀xiao。但幾十年來,該字一再被唸錯。

2.在報道黃巖島事件時,媒體多次把“潟湖”誤為“瀉湖”。

去年日本大地震時,曾把日本地名“新潟”誤為“新瀉”;今年又把“潟湖”誤為“瀉湖”。“潟”音xi,義為鹹水浸漬的土地;“潟湖”是淺水海灣因灣口被淤積的泥沙封堵阻瀉而形成的湖,也指珊瑚礁圍成的水域。黃巖島的潟湖,屬於後一種情況。因為“瀉”的繁體字“瀉”與“潟”形近,導致誤讀誤用。

3.莫言的《天堂蒜薹之歌》常被誤為《天堂蒜薹之歌》。

“薹”,是蒜、韭菜、油菜等生長到一定階段時在中央部分長出的細長的莖;“苔”,是指一類苔蘚植物。有人誤以為“苔”是“薹”的簡化字,以致把“蒜薹”寫作“蒜薹”。

4.在使用繁體字的場合,“皇后”的“後”常被誤成“前後”的“後”。

這一差錯,在以往的書法作品和商品廣告中多次出現。今年中國書畫藝術研究院名譽院長趙清海將寫有“影後”二字的立軸現場送給影星歸亞蕾。由於這一場面曾由電視報道,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影響。

5.在報道抓捕周克華的新聞時,某些媒體很不得體地把周克華稱作“爆頭哥”。

稱周克華為“爆頭哥”,無疑是化殘忍為一笑。

6.女明星錯用“賤內”。

2012年7月,大S發佈一條微博說:“老公的餐飲服務業能往這樣美好的方向發展,賤內與有榮焉!”網友一時議論紛紛。“賤內”是一個謙辭,舊時是男人對別人稱說自己的妻子,大S顯然錯了。犯類似錯誤的還有主持人朱軍的“家父”一例,2007年他曾在節目中對嘉賓毛新宇說:“不久前,毛岸青去世了。首先,向家父的過世表示哀悼。”而“家父”應是稱自己父親時的謙辭。

7.在法制新聞報道中,“囹圄”一詞常被誤為“囫圇”。

今年影星張國立在一份因兒子張默吸毒而代其道歉的聲明中說兒子“目前又身陷囫圇,暫不能對公眾有一個交代”。“囹圄”讀作lingyu,意思是監獄。“囫圇”讀作hulun,意思是完整、整個兒的。

8.在交通安全新聞報道中,“酒駕”“醉駕”糾纏不清。

2012年10月,王志文在上海街頭酒駕被查,不少媒體在報道時,都把“酒駕”誤說成“醉駕”。“酒駕”是酒後駕駛,每100毫升的血液中酒精含量超過20毫克但不到80毫克;“醉駕”是醉酒駕駛,指每100毫升血液中酒精含量等於或大於80毫克。兩者的法律後果不一樣。

9.在談論中日釣魚島爭端時,網絡上常常把“兄弟鬩於牆”誤成“兄弟隙於牆”。

2012年,針對釣魚島事件,中國大陸與臺灣都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很多人喜歡引用“兄弟鬩於牆,外禦其侮”來說明當下的情勢,但不少人不會寫“鬩”字,有人誤成“隙”,還有人誤成“嬉”。“鬩”音xi,意為爭吵。

10.在使用漢字數字時,“零”和“〇”常被弄混。

阿拉伯數字“0”有“零”和“〇”兩種漢字書寫形式。2011年開始正式實施的《出版物上數字用法》規定:一個數字用作計量時,其中“0”的漢字書寫形式為“零”;用作編號時,“0”的漢字書寫形式為“零”。許多人在涉及編號的場合,錯誤地以“零”代“〇”。比如,“

二零一二年”是錯誤寫法,應該是“二〇一二年”。

2011年版

1.社會影響最大的語文差錯是:“捍”誤為“撼”。

2011年5月,故宮送給北京市公安局的一面錦旗上,把“捍祖國強盛”錯寫成“撼祖國強盛”,輿論譁然。語文專家指出,“捍”是保衛、防禦的意思;“撼”是動、搖動的意思。雖然讀音相同,但兩個字並不通用。故宮“撼”事,令人遺憾。

2.最容易混淆的繁體字是:復/複。

2011年是辛亥革命百年,“光復”一詞頻繁現諸媒體報章。電影《辛亥革命》中多次把“光復”誤寫為“光複”。其實,“復”表示還原、恢復;而“複”的本義是“有裡子的衣服”,引申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重複,如“山重水複”“複印”。

3.一些媒體把中國共產黨黨徽上的鐮刀與錘頭,誤說成“鐮刀與斧頭”。

出現在媒體上的重大知識差錯是:2011年也是建黨九十週年,但一些媒體把中國共產黨黨徽上的鐮刀與錘頭,誤說成“鐮刀與斧頭”。《中國共產黨章程》規定:“中國共產黨黨徽為鐮刀和錘頭組成的圖案。”鐮刀代表農民階級,錘頭代表工人階級。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是共產黨依靠的兩大基本階級。錘頭和鐮刀交叉的圖案,代表工農聯盟。

4.工程建設中常見的詞語錯誤是:“合龍”誤為“合攏”。

2011年7月,杭州錢江三橋發生部分坍塌事故,不少媒體將事故原因歸結為大橋在施工中“過分強行合攏”。事實上,“合攏”應作“合龍”。傳說天上的龍有吐水的本領,故人們把大壩未合龍時的流水口比作龍口,而把修築堤壩或橋樑等從兩端施工,最後在中間接合,叫做“合龍”。“合攏”只是靠攏在一起,與“合龍”不是一回事。

5.最容易讀錯的金屬元素名稱是:“鉈”。

2011年6月,中國礦業大學發生學生“鉈中毒”事件,某些電視主持人在播報有關新聞時,把“鉈中毒”讀成了“tuó中毒”。語言專家指出,“鉈”是一個冷僻字,也是多音字。讀tuó時,同秤砣的“砣”;讀tā時,則表示一種元素名稱。不少人卻把它誤讀成tuó。鉈的化合物有毒。

6.災害事故報道中經常混淆的詞語是:洩露/洩漏。

日本地震引發核洩漏危機,但媒體在報道這一事件時經常將“洩漏”錯寫成“洩露”。語文專家指出,“洩露”的對象一般是機密信息。而“洩漏”則使用較廣,凡是液體、氣體等的漏出,應當使用“洩漏”。

7.最容易誤用的稱謂是:村長。

媒體在報道當下農村新聞時,經常把“村主任”誤稱為“村長”。相聲小品中也常說“別把村長不當幹部”。這是語言運用中的滯後現象。

根據我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規定,村民委員會是村民自我管理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員共三至七人組成。其主要領導稱“村民委員會主任”,簡稱“村主任”。

8.在使用計量單位時常見的錯誤:把“攝氏度”分開來說成“攝氏”多少“度”,如“攝氏15度”“攝氏20度”。

準確的說法應是:“15攝氏度”“20攝氏度”。攝氏度是溫標的一種,由瑞士天文學家攝爾修斯制定。這是一個法定計量單位,不能隨意拆開。

9.學生作文中容易出錯的引語是:“一年之計在於春”。

學生作文中容易出錯的引語是:“一年之計在於春”。“一年之計”容易誤為“一年之季”或“一年之際”。這是一句古諺,大意是說,要在一年開始時多做工作,為實現全年的奮鬥目標打好基礎。“計”,計劃、規劃,誤為“季度”“季節”的“季”或“邊際”“國際”的“際”,都是不對的。

10.街頭商店用字中常見的差錯是:“傢俱”誤為“傢俱”。

“具”,義為器具、用具。“傢俱”即床、櫃、桌、凳等家庭用具,故用“具”。“俱”,義為全、都、一起,如“面面俱到”“與生俱來”。前者為名詞,後者為副詞,兩者不容混淆。

2010年版

1.最容易被寫錯的成語是:美輪美奐。

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成功舉辦,“美輪美奐”也成為新聞媒體在相關報道中使用頻率最高的形容詞,但其中的“輪”往往被寫成了“侖”或“倫”。美輪美奐指建築物高大美觀,“輪”的意義是“高大”。

2.最常被寫錯的地名是:黃浦江。

“黃浦”和“黃埔”音同形近,人們往往把“黃浦江”錯寫成“黃埔江”。

3.經常被混淆的詞是:截止/截至。

“截止”的意思是活動已經停止,一般用於某一時間之後;用於某一時間之前的應當是“截至”,如“截至昨日,已有上千人報名”。

4.體育報道中經常用錯的詞是:囊括。

2010年廣州亞運會舉辦期間,“囊括”一詞頻頻見諸新聞,例如“中國軍團在2010年廣州亞運會囊括金牌199枚,位居金牌榜首位。”語言文字專家指出,“囊括”的意思是無一遺漏,只要不是將所有的金牌都收入囊中,就不能用“囊括”。

5.新聞報道中容易用錯的詞是:側目。

如:“他的研究成果解決了十多億人的吃飯問題,令世界為之側目。”這裡的“側目”應改為“矚目”。所謂“側目”,是指斜目而視,形容憤恨或者畏懼的樣子。

6.繁體字容易誤認的是:晝。

“晝”是“晝”的繁體字,常被誤認作“書”(書)或“畫”(畫)。2010年中央電視臺元宵晚會便把古詩名句“花市燈如晝”誤讀為“花市燈如書”。選入某教材的古文名篇《晝錦堂記》,也被誤作《畫錦堂記》。

7.書名或欄目名稱最常見的差錯是:“精粹”誤為“精萃”。

不僅電視臺、報紙的時事、文摘欄目喜歡用“精萃”為名稱,連許多書名也跟著犯錯。其實,“精”指經揀選的好米,“粹”指純淨而無雜質的米,兩者並列,引申指提煉出的好東西。而“萃”常用義為集聚,是動詞,如“薈萃”“集萃”等,沒有精華的意思。

8.最容易被誤讀的古詩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人們普遍認為它描寫的是冬天的景色,梨花開放透露出春天的消息,央視“青歌賽”上就曾出現這樣的理解。其實這兩句詩出自唐朝邊塞詩人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它們是千古詠雪名句,寫的是“胡天八月即飛雪”,並非實寫梨花,也不是形容冬景。

9.用漢字數字表示年份時常見的差錯是:以阿拉伯數字“0”代替漢字數字“〇”。

這一差錯在2010年出現頻率較高。

10.在否定句式中經常誤用的詞語是:無時無刻。常常被當成“每時每刻”使用。

語言文字專家指出,“無時無刻”必須與“不”搭配才能表達肯定的意思。而“每時每刻”常與“都”搭配。

2009年版

1.經常混淆的概念是:“祖國”和“新中國”。

2009年是新中國建立60週年,在相關紀念活動和媒體報道中,“祖國60歲生日”頻頻出現,正確的說法應是“新中國60歲生日”。“新中國”特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祖國”指祖先世代居住的國家,我們的祖國是中國,有5000年的文明史。

2.經常誤用的量詞是:位。

如:“三位罪犯落入法網”“我是一位歌手”。作為量詞,“位”是含有敬重意味的,不應用於“罪犯”等不應受到敬重的人,也不應用於自稱。

3.媒體中容易用錯的成語是:首當其衝。

如:“他首當其衝堅持上一線工作”“大地讓人首當其衝想到的是母親”。這類說法不僅出現在廣播電視中,也出現在報刊圖書裡。所謂“首當其衝”,義為首先受到衝擊,遭遇災難與不幸,不能理解為“衝鋒在前”,也不能簡單地等同於“首先”。

4.日曆上的常見用字錯誤是:“己丑年”錯成“己醜年”。

2009年是農曆己丑年,有人以為“醜”的繁體字是“醜”,就在日曆中將“己丑年”誤為“己醜年”。其實“己丑年”裡的“醜”本有其字,它是地支的第二位,和繁體字“醜陋”的“醜”無關。

5.地方宣傳中經常誤用的詞語是:故里。

一些地方為了提高知名度,常號稱是某名人的“故里”,理由是該名人曾在當地居住。其實,“故里”指的是故鄉、家鄉。住過的地方應稱“故地”,住過的居室應稱“故居”,它們和“故里”不是一回事。

6.影視劇中經常出現的人名錯誤是:“貂蟬”錯成“貂嬋”。

如:“貂嬋是所謂的四大美女之一”。《三國演義》中貂蟬出現在漢代,當時人認為“貂”與“蟬”都是美好的事物,因此用來作美女的名字。“嬋”可以形容女子姿態美好,但人名“貂蟬”是不能寫成“貂嬋”的。

7.菜單上經常出現的菜名錯誤是:“宮保雞丁”錯成“宮爆雞丁”。

不少人誤以為此菜出自宮廷,其烹飪方式是爆炒,因而得名“宮爆”。其實,正確的寫法應是“宮保雞丁”,它的得名和清代丁寶楨有關。此人曾官封太子少保,被尊稱為“丁宮保”。據說,丁寶楨的家廚擅長花生炒雞丁,後來這道菜由丁府傳到民間,因此得名“宮保雞丁”。

8.網絡中容易混淆的字是:“帖”和“貼”。

網上的“發帖子”“讀帖子”經常誤為“發貼子”“讀貼子”。帖,音tiě,核心含義是寫有文字的紙片,是名詞。貼,音tiē,核心含義是把薄片粘到別的物體上,是動詞。網上的“帖子”,雖非紙質,但其以簡短的文字記錄、傳遞信息的特點,與傳統的“帖子”相同,是不能寫成“貼子”的。

9.時政文章中經常出現的用詞錯誤是:“興亡週期律”錯成“興亡週期率”。

1945年黃炎培訪問延安,在同毛澤東的交談中,他說到中國歷史上不少政權“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沒有跳出“興亡週期律”的支配。“興亡週期律”這一概念由此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直至今天。但長期以來,媒體宣傳中都將“興亡週期律”誤為“興亡週期率”。“週期律”是一種規律,指事物發展過程中某些特點反覆出現,不是兩個數值的比率。

10.引文容易張冠李戴的是:“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媒體在引用這段話時,常說成是唐代名臣魏徵所言。其實,這是唐太宗在魏徵去世的時候說的。他的意思是善於進諫的魏徵去世,使自己少了一面鏡子。

2008年版

1.電視中引用名言經常讀錯的字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樂”。

此處應該讀lè,往往誤讀成yuè。不僅談話節目中嘉賓讀錯,主持人也容易讀錯,連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也有主持人讀成“有朋自遠方來,不亦yuè乎”。

2.社會熱詞容易讀錯的是:三聚氰胺。

2008年有關食品安全的報道,使三聚氰胺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氰胺”應讀qíng’àn,但不少人誤讀為qīng’ān。尤其是“氰”字,多年來人們一直把“氰化鉀”“氰化鈉”的“氰”讀成qīng,已經成為一個習慣性誤讀。

3.高考作文中的高頻別字是:“震撼”誤為“震憾”。

2008年高考,不少考生寫汶川大地震時,用到“震撼”一詞,但往往誤為“震憾”。“撼”為手旁,義為以手搖物;“憾”為心旁,義為心有缺失:兩者形近而義殊。

4.旅遊景點說明牌的常見別字是:“故里”誤為“故裡”。

大凡景點都會重點介紹當地名人,告訴遊客某地是某人“故里”。有人誤以為“裡”的繁體字是“裡”,結果在用繁體字書寫的說明牌中,“故里”往往誤為“故裡”。其實“裡”字本有其字,和“裡外”的“裡”不相干。

5.新聞報道中容易混淆的詞是:狙擊/阻擊。

如:“狙擊百年一遇的金融風暴”“長三角狙擊赤潮”。兩處“狙擊”應為“阻擊”。“狙擊”和“阻擊”同為軍事術語,但含義不同:“狙擊”是進攻性的偷襲,“阻擊”是防禦性的陣地戰。

6.社會機構稱謂中容易混淆的詞是:營利/盈利。

媒體新聞中,經常把“非營利機構”誤為“非盈利機構”。營利是指主觀上謀取利潤,盈利是指客觀上獲得利潤。兩者的出發點是不一樣的。

7.出版物上容易用錯的詞是:期間。

如:“期間,我曾三上北京”“期間,我參加了一次考試”。兩處“期間”應為“其間”。“期間”前面必須有修飾語,指明具體的某段時間,才能夠充當句子成分。這個詞是不能單獨放在句首做狀語的。

8.出版物上容易用錯的成語是:望其項背。

“只能望其項背”這類錯誤用法,不僅出現在一般的新聞報道中,也出現在某些知名作家的筆下。所謂“望其項背”,義為能看見別人頸項和背脊,這說明距離不大;要強調距離懸殊,應採用否定式,說成“不能望其項背”“難以望其項背”,或者反問式,如“怎能望其項背”。

9.財經新聞中容易出錯的術語是:存款準備金率。

在不少報道中,往往將“存款準備金率”和“存款準備金利率”混為一談。金融機構為了保證客戶提現和資金清算,按照規定必須將吸收到的存款的一部分,作為“存款準備金”繳存到中央銀行。前者是指提取準備金的比率,後者是指央行對準備金支付的利率。

10.《紅樓夢》研究中容易出錯的術語是:索隱派。

近年來“紅學”引起了社會大眾的興趣,出版了一批關於《紅樓夢》的圖書,但在談到“紅學”流派時,“索隱派”一再被誤為“索引派”。“索隱”是指鉤沉索隱,探究故事背後的事實,和供檢索用的“索引”是兩回事。

2007年版

1.經常用錯的稱謂詞是:家父。

如在問候別人時說:“家父最近身體好嗎?”在漢語詞彙系統中,“家父”屬於謙辭,只能用來稱呼自己的父親;稱呼別人的父親,習慣上用敬辭“令尊”。

2.經常用錯的佛教詞語是:無間道。

如:“陷入了留學無間道”,“面對股市,學會避開無間道”。自從電影《無間道》問世以後,“無間道”便成了一個流行詞語,媒體常用它來表示失敗、痛苦或災難。其實這是以訛傳訛的結果。電影片名為“無間道”,說的卻是“無間地獄”。佛教中“無間道”是信徒修煉的一個階段,“無間地獄”是八大地獄的第八獄,入此地獄者將永受痛苦,無有間斷。兩者具有不同的含義。

3.報紙上常見的搭配錯誤是:戴上緊箍咒。

如:“給權力戴上緊箍咒。”在《西遊記》小說中,只要唐僧一念緊箍咒,孫悟空頭上的金箍便要收緊。金箍是可以戴的,而緊箍咒是咒語,只能念不能戴。

4.地名中容易混淆的字是:州/洲。

如:“月兒彎彎照九洲,幾家歡樂幾家愁。”“九洲”的正確寫法應為“九州”。“州”本義為水中陸地,後用作行政區劃名稱,水中陸地義也改用後起區別字“洲”來表示。“九州”為中國的代稱。

5.新聞中容易用錯的詞語是:孌童。

如:“傑克遜孌童案落下帷幕”,“網絡驚現孌童犯黑名單”。在這類新聞中,“孌”字一律被理解成了動詞,指“性侵犯、猥褻”等犯罪行為;其實它是形容詞,義為美好的樣子。“孌童”則是一個有特定含義的詞語,專指被當作女性玩弄的美少年。

6.書面文字中經常混淆的詞語是:權力/權利。

如:“業主的合法權力應該得到保障”,“政府干涉經濟生活的權利應該受到限制”。在這兩個例子中,“權力”應為“權利”,“權利”應為“權力”。“權力”是政治上的強制力量,或者是職責範圍裡的支配力量,它是以別人的服從和執行為前提的;“權利”則和義務相對應,它是以依法獲取或者依法維護自己的權益為特徵的。兩者不能混為一談。

7.成語運用中常見的詞形錯誤是:唇槍舌戰。

如:“法庭上一番唇槍舌戰,誰也沒說服誰。”漢語詞彙中有“唇槍舌劍”,義為唇如槍,舌如劍,形容爭辯激烈,言辭鋒利;也有“舌戰”一詞,《三國演義》中有“諸葛亮舌戰群儒”的情節,“舌戰”指口頭交鋒。“唇槍舌戰”顯然是兩者雜糅的產物。

8.商品名稱中的常見用字錯誤是:碳燒(烤)。

如:“碳燒咖啡”“碳烤月餅”“碳烤牛排”,等等。“碳燒(烤)”均應為“炭燒(烤)”。“炭”指木炭,用木炭燒烤食物,是一種傳統的食物加工方法,它可以使食物帶有獨特的芳香;而“碳”是一種化學元素,無法直接用作燃料。

9.計量單位中常見的用字錯誤是:吋。

如:“52吋液晶電視”。“吋”是一個淘汰字,應該改用“英寸”。1977年國家發出《關於部分計量單位名稱統一用字的通知》,淘汰了部分計量單位的舊譯名用字,“吋”字是其中之一。在涉及計量單位時,首先要考慮使用法定計量單位;因故做不到這一點時,必須保證用字規範。

10.引用古詩名句的常見錯誤是:“海上升明月”。

每到中秋節時,媒體上常會引用“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但往往把“生明月”誤為“升明月”。這兩句詩出自唐代詩人張九齡的《望月懷遠》。一個“生”字氣象萬千,出神入化,是詩中的傳神之筆;誤為“升”字則成了直白的寫實,既不忠實於原著,又削弱了詩的意境。

2006年版

1.電視字幕的常見別字是:象。

如:“就象樹一樣挺立著。”“象”應為“像”。“象”曾是“像”的簡化字,1986年重新公佈《簡化字總表》時,“像”字恢復使用。在形象上相同或有某些共同點時用“像”。

2.干支紀年的常見錯誤是:丙戍年。

如:“千姿百態的狗,成了丙戍年賀卡的主角。”“丙戍”應為“丙戌”。戌,音xū,地支的第十一位,對應的屬相為狗。戍,音shù,義為防守,和地支無關。

3.社會熱詞的常見錯誤是:神州六號。

如:“神州六號是中華騰飛的象徵。”中國宇航員乘坐的飛船取名為“神舟”而不是“神州”。“神州”是中國的代稱。

4.出版物中容易混淆的字是:即/既。

如:“即來之,則安之。”“即來之”應為“既來之”。“即”,音jí,有未然義;既,音jì,有已然義。兩字音近而義殊。

5.街頭招牌中常見的繁體字錯誤是:美發。

如:“美容美發中心”。濫用繁體字不合用字規範;即使用繁體字,“美髮”也不能寫作“美發”。“發”,音fā,是“出發”的“發”;“髮”,音fà,是“頭髮”的“髮”。兩字均簡化為“發”,但音、義並不相同。

6.常用文體中容易混淆的詞是:啟示/啟事。

如:“招聘啟示”“徵稿啟示”。“啟示”應為“啟事”。“啟事”義為公開說明某事,是一種公告性的文體;“啟示”義為啟發提示,和文體無關。

7.商品名稱中常見的錯誤是:哈蜜瓜。

如:“哈蜜瓜是甜瓜的一個變種。”“哈蜜”應為“哈密”。哈密瓜因新疆地名哈密而得名。

8.標點符號常見的錯誤是:信封上誤用括號。

如:“王偉(先生)收”“王偉先生(收)”。括號是用來標明註釋性文字的,信封上的稱謂和“收”字並非註釋。

9.容易張冠李戴的引文是:“食色,性也。”

如:“孔子說‘食色,性也’,至今仍被奉為至理。”“它使我們想到了孟子的名言:‘食色,性也。’”“食色,性也”一語出自《孟子·告子上》,它既不是孔子說的,也不是孟子說的,而是另一位思想家告子說的。

10.文史知識常見的錯誤是: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

如:“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是野蠻人的行徑。”圓明園是於1860年被英法聯軍搶掠並燒燬的。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肆意踐踏中國主權,其時圓明園已是廢園。

為了確保用字準確,

手邊缺不了字典

這個無聲的老師。

點擊上方小程序或文末“閱讀原文”可直接購買。

在您的學習、工作中,

還有哪些易錯字?

歡迎在文章下方留言哦!

轉載自“咬文嚼字”(yaowenjiaozi2014)

設計:王映月(實習)

主編:吳海濤

值得收藏!《咬文嚼字》总结历年“十大语文差错”,你错了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