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學習書法的方法最終只有這一條路徑,其它都是歧途

對於學習書法的人來說,大都是從唐楷入手,這個風氣大概是從北宋時期就已經開始了,米芾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在《海岳名言》中自述了自己的學書之路:

餘初學顏,七八歲也,字至大一幅,寫簡不成。見柳而慕緊結,乃學柳《金剛經》。久之,知出於歐,乃學歐。久之,如板排算,乃慕褚而學最久。又慕段季(展)黑白肥美,八面皆全。久之,覺段全繹展《蘭亭》,遂並看《法帖》,入晉魏平淡,棄鍾方而師師宜官司,《劉寬碑》是也。

米芾:學習書法的方法最終只有這一條路徑,其它都是歧途

從米芾的自述中可以看到,米芾的學書之路是從唐人的楷書學起的,在不斷的習字學習中,他的眼界也是越來越高,以後直追到魏晉書法。另外,也可以感知到,米芾為什麼要不斷地向更古的人學習書法呢?其原因就是因為唐人書法中或多或少存在著一些"不如意"的詬病,不是"緊",就是"肥",但學到了魏晉時,就感受到其中有"平淡"之貴,也正好符合他內心的認知之美。

米芾學到了魏晉書法時發現,其中包含著"平淡、高古"之美,這種藝術的美,是他從王羲之書法中感受到的,因此,王羲之書法就是魏晉書法美的代表。那麼魏晉書法有什麼特徵讓人留連往返?

王羲之書法的"精熟"之優

米芾:學習書法的方法最終只有這一條路徑,其它都是歧途

書聖王羲之是東晉時期的著名書法家,他所創立的書法少流派影響著後世對書法的看法,併成為人們學習的楷模,可以說王羲之書法是魏晉書法的代表,他的書法在於他的"精熟"之優。唐人張彥遠在《法書要錄》中記載了《晉王右軍自論書》的一段話:

吾書比之鍾、張,當抗行,或謂過之。張草猶當雁行。張精熟過人,臨池學書,池水盡墨,若吾耽之若此,未必謝之。

米芾:學習書法的方法最終只有這一條路徑,其它都是歧途

這一段話中,王羲之說自己的書法與張芝、鍾繇並駕齊驅,要楷書程度上超過了鍾繇,但在草書方面,與"精熟"的張芝還有一些差距。這裡的意思是說,他的書法水平並不遜色於歷史上的那些古人,這是一個書法定位問題,也是對自己書法水平的肯定。王羲之肯定自己的書法水平,並不是自賣自誇,而是和前人的對比所作出的認識,以至於後來唐太宗認為王羲之的書法是"盡善盡美"的。因此王羲之對自己書法"精熟"的看法是中肯的。

王羲之書法的"天然"性

米芾:學習書法的方法最終只有這一條路徑,其它都是歧途

東晉以後的南北朝時期,也是書法繁榮發展的時期,書法家們仍然對先賢的書法進行不斷地探索,虞肩吾在品評先輩書法時說到:

張工夫第一,天然次之,衣帛先書,稱為"草聖"。鍾天然第一,工夫次之,妙盡許易之碑,窮極鄴下之牘。王工夫不及張,天然過之;天然不及鍾,工夫過之。羊欣去:"貴越群品,古今莫二。"兼撮眾法,備成一家。

虞肩吾認為張芝的書法是"工夫第一",鍾繇書法"天然第一",王羲之書法都居中,是兼兩家之長,而無兩家之短,所以這三位書家的書法都是平起平坐的水平。但是羊欣的品評卻認為王羲之的書法都是綜合第一的水平。

米芾:學習書法的方法最終只有這一條路徑,其它都是歧途

這裡涉及到一個"天然"的說法,"天然"即"自然"之意,是魏晉玄學中的一個用詞,那裡人們認為,"自己而然,則謂之天然",就是自然而然的,這種說法在藝術學中被認為是最高境界。這也是對王羲之書法的高度評價。

王羲之書法的"意韻"美

米芾:學習書法的方法最終只有這一條路徑,其它都是歧途

意韻是指書法內涵中所反映出來的一種精神境界,書法除了它的筆力、自然及結構之美以外,還反映在它的內在氣質上,這是一種很高的境界美。南北朝書法品評家袁昂就認為王羲之書法具有一種"風氣",他在《古今書評》中說到:

王右軍書如謝家子弟,縱復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種風氣。

這雖然是袁昂在遵照梁武帝的旨意在品評故人的書作,但其中也是給人們給出的一種書家的定位。那麼,王羲之書法有什麼"風氣",這種"風氣"指的是什麼?其中大概有兩層含義:一層是指其書法本身所散發出來的氣息意韻,另一層是指像謝家子弟那樣衣冠磊落那樣的風度。

米芾:學習書法的方法最終只有這一條路徑,其它都是歧途

王羲之書法的意韻美反映在他的"書意"上,"書意"是東晉時期人們對書法意味的稱呼,也是對書法高水準的看法用詞。例如史書記載王羲之對"書意"的提出是從自己的作品而來的,他說:

須得書意轉深,點畫之間皆有意。自有言所不盡。得其妙者,事事皆然。

王羲之覺得書法好與壞,有沒有意味,都可以從一點一畫中表現出來,它是一種不能用言語來表達的。書法中有了這種妙在,一切都顯得那麼安然自得。這是王羲之對書法更深一層意思的理解,並且他是做到了,這是書法藝術性的審美需要,也是一種最高境界才能表現出來的美。

米芾:學習書法的方法最終只有這一條路徑,其它都是歧途

從米芾學書的故事中,我們結合王羲之魏晉時期的書法審美觀點來看,書法需要的不僅僅是在點畫、結構上表現藝術之美,而是要能在書寫中體現出自然美、意境美,米芾為什麼會從唐人書法入手,發現了它們之中所存在的不足,又追學魏晉書法,這可能就是其中的主要原因。由此給我們帶來的啟示是,書法應當師法高古,進而從中得到平淡,看似平淡,才是率真自然。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