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儀被趕出紫禁城,張作霖為何勃然大怒?

rosedameiniu


1999年,日本人湯山藍一郎捐贈給瀋陽張氏帥府博物館一件做工精湛的“龍袍”,上有九金龍、八吉祥、暗八仙等圖案,捻金線盤金繡,以藍色絲綢為底,出龍騰海,翱翔雲間,雍容華貴,一見便知絕非凡品,精工只是其一,這件“龍袍”的主人必定是位朝廷大員,而且絕非普通高官可比。

老疙瘩張作霖就是這件“龍袍”的主人,而賜予者就是末代皇帝溥儀,張作霖又是剿鬍匪又是剿蒙匪,忙前忙後的一通折騰,真的是提著腦袋在做事,出生入死無非是想往上再竄一竄,自己有個長足發展,也能對得起生死與共的兄弟。

“郎情妾意”關係融洽

當時的清廷已經風雨飄搖,離隆裕皇后發詔退位已經不遠,政權把控力日趨虛弱,而張作霖勝利的消息傳至京城,這對朝廷來說也無異於一針強心劑,還有人在為大清做事,而且居然還獲得了勝利,不禁上下歡顏。

不得不說,那時候的滿清已經變得太過容易滿足,否則不會因此賜下諸多貴重賞賜,看來在那段時間,好消息對清廷來說,彌足珍貴。

張作霖受到的賞賜是豐厚的,以至於有種受寵若驚的感覺,“頂戴花翎,總兵記名”,破格提拔為洮(táo)南鎮守使,特賞“龍袍”一件。

張作霖的父母輩封為通奉大夫和通奉夫人,張學良被封為郎中銜。

最為實惠的,是編制由五營增加到七營,總兵力達到3500人,成為奉天勁旅。

賜予張作霖如此殊榮,清廷邀買人心之舉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即便到了辛亥革命爆發,張作霖對清廷也是忠心耿耿,嗯,至少表面上是這樣。

注:所謂龍袍只是蟒袍,雖然民間有“四爪為蟒,五爪為龍”的說法,其實隨著時代發展區分已經不大,何謂龍,何謂蟒,四爪龍五爪蟒也不稀奇,形神相似,不易區分,《大清會典》有相應記錄,日本人對龍蟒傻傻的分不清,五爪金龍,難道是逼著張作霖造反麼。

有這麼一種禮法,凡五爪金龍······官民不得穿用,若頒賜五爪龍······應挑去一爪穿用,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所謂龍和蟒的區分在當時已經不大,再後來連爪子數量都不分了。

這件蟒袍是原主人張作霖送給日本關東軍駐奉天獨立守備隊隊長植田照豬少將的,植田回國後病死,他的妻子送給了湯山愧平,湯山曾在王府井居住17年,對中國和中國文化有著深厚的感情,死前囑咐兒子一定要把蟒袍送回中國,所以幾經轉手蟒袍又回到了祖國。


其實大家心知肚明,相互利用而已,清廷把張作霖當做說不定可以利用上的救命稻草,而張作霖則把清廷當做個人政治生命崛起的一次難得良機,當然,說張作霖對清廷完全都是利用,全無半點感恩之心的說法也是有失公允的,老疙瘩是個知恩圖報的人,只不過報恩歸報恩,不能把自己的老命搭進去。

張作霖對清廷的極力支持再次獲得了豐厚的回報,再次破格提拔他為關外練兵大臣,再次賞賜頂戴花翎,可能有些朋友看了得撇嘴,孔雀毛我家插了一瓶子,裝飾品而已,不過那是時代可不是這樣,尤其對老張這種暫時還死心塌地為清廷效力的人來說,這是一種天大的殊榮,否則張作霖會如此感動麼,他又不傻,即便是利用,這規格也足夠拉攏人心了。

於是就又發生了一件足以把清廷感動的稀里嘩啦的事件,張作霖聯繫三十三名武官,表示誓死勤王,也就是救駕,當時袁世凱是內閣總理大臣,估計看了電報沒少暗罵張作霖。

張作霖當時是持什麼態度?又怎憑什麼感動清廷呢?

電文:現在的民亂是革命軍造成的,他們沒把皇帝放在眼裡,完全就是為了謀取私利,發洩私憤,這種行為與強盜無異,朝廷秉承和平之初衷,有議和之舉,但是革命軍這種根本缺乏誠意的的“和平”不要也罷,我們所能採取的解決途徑,只有武力鎮壓一途,我們東三省和內地各個省份不同,軍隊軍心穩定,效忠之心堅定,一旦朝廷有命令下達,我們直接經由山東南下,就能對革命軍採取剿滅行動,以我們的忠誠,效忠朝廷。

張作霖當時有一定勢力,但是他要挽救清廷力挽狂瀾,那就是螳臂當車了,有心無力。老張雖然不樂見清廷倒臺,但在那種情勢之下,實在是愛莫能助,徒呼奈何。

當時朝廷為了增加續命的機會,不惜一切拉攏一切可利用勢力,比如張作霖,他這一生,收到清廷的禮物就包括各種瓷器、壽畫、壽屏、佛像、如意、硯墨、玉器等太多太多,都是有說道的古董,宮裡也不存次貨,早先也沒誰敢進貢給皇帝次貨。

一直到大清覆滅前,兩方關係還是極其融洽的,至於“勤王”,老張是不敢逆舉國潮流而動的,甚至為了找藉口找面子還說過:愛新覺羅家的江山又不是我老張家的。其實他就是沒辦法幫了才這麼說。

張勳事敗

溥儀退位後,很多遺老都不想接受這個現實,還在四處奔走以期復辟,和張作霖差不多,張勳也曾受益於清廷,有相當的忠誠度,他早就有幫助溥儀復辟的心思,在付諸行動之前,他想到了同樣“忠心”的張作霖,於是派人前去聯繫,前文說過,張作霖對清廷是有感激之心,但遠到不了犧牲自我的程度,所以他也還是要聽聽自家人的意見,於是袁金鎧就給他出了個絕戶計。

當時的馮德麟嫉妒張作霖升職為督軍,嫉妒之下對張作霖頗多不滿,所以此次支持復辟,老張一石二鳥,將馮德麟派出去暗中支持溥儀復辟,說是暗中支持,其實這事可瞞不住人,所以如果擁立成功,那就是張作霖的功勞,如果復辟失敗,那就把黑鍋給馮德麟背上,也就是說此次所謂的支持復辟,張作霖並不堅定,而且還有自己的私心。

溥儀復辟後,著急忙慌的抓緊封官籠絡人心,旁人不提,只說張作霖,他被封為奉天巡撫,並要求張作霖馬上呈上賀表,並恢復使用宣統年號。可就在遺老們彈冠相慶的時候,逆潮流的復辟行為受到全國輿論攻擊,聲討不斷,張勳眼見不妙,馬上要求朝廷封張作霖為東三省總督,畢竟巡撫這銜誠意不大夠,有些寒酸,可惜聖旨半路就被劫了,張作霖當時並不知情,即便知道也不會入京勤王,老張對當時情況還是能盤算清楚的。

事實上他已經派人與段祺瑞搭上了線,這讓段祺瑞喜出望外,根本沒想到身為死忠的張作霖能示好於己,溥儀再次退位後,做為進步人士,張作霖搞定了馮德麟,驅逐了孟恩遠,掌控全東北指日可待,這就是此次復辟鬧劇中,張作霖獲得的好處。

虛以為蛇還是真有交情

溥儀《我的前半生》中曾經提及,“給我幻想最大的就是奉系的將官,這是由張作霖給我磕頭開始的。”

由此看來,雖然溥儀復辟失敗,但是並沒有與張作霖產生隔閡,反而關係愈加親密,當初張作霖在曹家花園,見到溥儀立刻就一個頭磕下去了,這讓溥儀非常感動,“皇后”婉容的父親榮源生活解決,張作霖二話不說出手就給了十萬。

載灃窮的要命的時候,是張作霖一分不貪,把東北的皇莊都賣掉,給了載灃足足的一筆鉅款,其實老張要是直接佔了,誰也都不管說什麼,但是張作霖並沒有這麼幹,奉天的宮殿和一套四庫全書,張作霖派專人保護,滿清歷代皇帝、皇后畫像,也是張作霖“搶”回來的,並且安全送到天津交給溥儀,對此溥儀非常感激,用言語難以表達。

皇姑屯事件發生後,老張身死,為此溥儀還派人專門到大帥府哀悼,並送去了御筆輓聯。寫了這麼多,大家應該能發現,雖然他倆是相互利用的關係,但畢竟也都是人,而人都是有感情的,於公大家都心知肚明,幫與不幫,誰也沒埋怨過誰,於私他倆私交確實不錯,這就是他們的關係。

溥儀被趕出紫禁城,張作霖何以勃然大怒

1924年,馮玉祥發動了北京政變,在權力中心穩定後,溥儀被趕出紫禁城,這還不算,還把他軟禁在他父親載灃的醇親王府內,張作霖為此大怒,政治斡旋和個人關係兩手抓,終於將醇親王府門口的軍方士兵全部撤走,解除了對溥儀的監視,並派人去探望、安撫溥儀,後來,見到溥儀的張作霖曾大罵馮玉祥,對溥儀被趕出紫禁城表示憤怒。

他倆之間發生過的事情很多,介紹完這些我們回頭再看,張作霖勃然大怒還會讓大家奇怪麼?

從溥儀年幼,到老張身死,那麼多年他倆的關係一直都還不錯,原則也好,私利也罷,張作霖是個懂感恩的人,畢竟前幾桶金都是清廷貢獻的,而溥儀對張作霖也是感恩戴德,雖然沒有幫助他復辟,但他也說不出什麼,畢竟相對來說,張作霖已經比其他人好上太多了,可以說救過命,解過困,仁至義盡了。


古今通史


溥儀被馮玉祥趕出紫禁城,有人說張作霖勃然大怒,因為老張對大清國那是死忠粉,也因為這個原因,所以奉軍後來打了馮玉祥,把老馮打得屁滾尿流。還曾有人云,張作霖打算搞個二次復辟,把大清國再招搖一回,名目可以叫“大清第三帝國”(之前張勳復辟了一回,就算是大清第二帝國)。

事實究竟如何呢?首先咱們來看溥儀被趕出紫禁城五年前,皇室曾收到一筆數額不小的款子,匯款人就是奉天那方面,也就是張作霖。

老張為什麼要給末代皇帝寄錢呢?因為他是東北王,而宣統雖然已退位,在東北的滿蒙人群中還有一定的號召力和影響力,老張搞定了皇室,對他稱霸東北,自然是大大的好處。

當然這件事很快被媒體所捕捉,天津的《華北每日郵電》報,立馬發了一篇文章,題目就叫:《另一場復辟是不是近在眼前?》

看了這種新聞標題,溥儀立馬就打了雞血,他曾說:“我從心底感到了歡喜,也理解了為何奉軍領袖對紫禁城那樣熱忱”。次年,老張又託人給溥儀進呈了兩棵東北人參。1920年,老張甚至還通告溥儀,說俺要“鞏衛皇室”。京中甚至傳聞張作霖要入紫禁城內給“聖上存候”,溥儀那幫人簡直要樂顛了,要在“通常品目以外,加上一口寶刀”,作為給老張的賞賜。

哈哈!但老張並沒有來見溥儀,人忙著呢!事實上,深諳政治的張作霖也不會逆歷史潮流,為無權無勢的落魄皇帝而丟了大好出路。

1922年,溥儀大婚之際,張作霖打了一萬大洋的紅包給溥儀。而兩年之後,便發生了馮玉祥把溥儀攆出紫禁城的事件。這個時候,老張確實擺出一副義憤填膺的派頭,就在這一年年底,他還曾約約小皇帝身邊的紅人莊士敦見面,而這一次溥儀送給老張兩樣禮物:一張溥儀簽名相片,一隻鑲滿鑽石的黃玉戒指。張作霖只收了相片,退回戒指,同時許諾將設法“協助皇上並拯救殘局”。

然無論如何,張作霖都不會真的幫溥儀復國,玩什麼第二次復辟,他曾公開發表聲明:“作霖以愛國為天職,凡有破壞我共和政體者,將挺身而擊之”。只要你不復闢,其實都是小問題。張作霖此後曾與溥儀見面,甚至磕了一個頭,喊一句“皇上好”。但縱然如此,老張還是不會支持搞復辟。所以最終溥儀還是潛往日本使館,最終走上了叛國之路。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作為大清朝的末代皇帝,溥儀的身份很特殊,因為他雖然有皇帝的稱號,可是已經沒有任何權利,在大清沒有滅亡之前,溥儀所處的皇宮早已經年不復往日的風光了,而溥儀也只能聽從命運的安排。後來清朝宣佈終結,但是民國政府還是比較善待溥儀的,讓他繼續留在皇宮中生活。溥儀也認為自己可以在這個皇宮中活到老,但是在1924年,馮玉祥居然發動了北京政變,還將溥儀從皇宮中趕了出來。

溥儀被趕出皇宮,要說為此事感到生氣的人應該是滿清的遺老遺少們,可是有一個人卻比他們還生氣,這個人就是張作霖。其實在溥儀已經退位之後,張作霖曾經給過溥儀一筆錢,而張作霖這麼做自然是有原因的,他當時在東北稱霸,所以需要有人給他撐腰,而東北的滿蒙舊族就可以給張作霖提供這些支持。所以張作霖給溥儀錢,就是在收買這些人,這樣在溥儀的授意下,張作霖在東北做事更加順利。

當時張作霖給溥儀錢財的這件事也弄得滿城皆知,而且很多報刊都紛紛報道了這個大新聞,有的報刊甚至形容張作霖是為了給溥儀復辟做鋪墊。溥儀在看到這篇報道之後,第一個反應就是開心,他當時還是希望可以復辟繼續當皇帝。但是張作霖是不是這麼想呢?其實張作霖並沒有溥儀這樣的想法,這些猜測都是報刊記者的揣測,張作霖給溥儀錢財只是為了得到他的支持,但是他沒有想過要逆著歷史潮流走,畢竟他當時所走的路和封建社會是截然不同的。

張作霖其實還變著法的收買溥儀,他曾經在溥儀結婚的時候給了他一萬大洋的紅包,而且像東北人參這類東西沒少往皇宮送。張作霖確實通過這些小恩小惠將溥儀收買了,張作霖也認為只要有溥儀這棵大樹在,自己一定好乘涼。所以在馮玉祥把溥儀感出皇宮之後,張作霖非常生氣,畢竟溥儀一離開皇宮就什麼都不是了,而自己曾經在溥儀身上做的那麼多投資也就都打了水漂,他怎麼能不生氣呢。所以張作霖和溥儀之間沒有什麼私情,只是互相利用的關係,而且張作霖也沒有想過要幫溥儀走復辟這條路,溥儀離開皇宮,意味著清朝徹底結束,他以往的努力都白費了,也無法再得到東北滿蒙舊族的支持。


歷史課課代表


這件事情在我之前的回答裡面曾經說起過,龍時,我提到一件事情,可能有些人會有一點印象,就是溥儀為什麼會被馮玉祥趕出紫禁城?根據傳聞,他把紫禁城裡面的寶貝拿出來變賣,然後換取相應的財富,武裝他的西北軍。這一點讓張作霖感到十分的眼紅,本來馮玉祥跟張作霖說好了一起拿下北京之後,平分,大家各拿一半,現在馮玉祥等於撕毀了合約,不僅趕走了曹錕這個老主子,而且還不願意跟張作霖分享,所以張作霖就破口大罵,說馮玉祥不地道,不厚道,然後就把他破罵了一通。

當然這件事情當時只不過是作為馮玉祥趕溥儀走出紫禁城的原因之一,其實現在將問題再細細的研究一下,我們會發現很多讓人感覺意想不到的原因。

首先當初優待溥儀這一點是誰做的決定?袁世凱北洋軍的老主子,然後所有北洋軍一起形成了一個共識,無論發生任何事情,都不能動溥儀,這一點在什麼事情上體現呢?張勳復辟,張勳復辟,溥儀出來做皇帝測底的觸怒了所有的神經,誰都不願意地質再次出現,就算是對於整個中國革命還算比較有點貢獻的袁世凱本人成了皇帝最後怎麼樣,照樣被人給罵死,但是溥儀被從皇位上趕下來以後,可以說一點兒事都沒有,繼續居住在紫禁城這一點可以說是北洋軍對於溥儀的優待。

但是現在你馮玉祥雖然不是正統的北洋軍,但也算是半個北陽血統在裡面呢,給我整了這麼一檔子事呢,你還跟我是同盟,我以後跟那些北洋軍的老同僚一起見面的時候,我怎麼說。我被他們嘲笑嗎?我被他們罵嗎?別的不說,北洋軍在對待國家領土問題上面是達成一致的。比如說著名的幾位北洋軍閥在老了以後居住在天津租界,以後日本人佔領華北,邀請他們出來當華北傀儡,也就是承擔相當於汪精衛一樣的責任,他們表示死活不同意,找誰也別找我,我是不會跟著你們日本人瞎幹,我不成為賣國賊,北洋軍閥心裡還是有一點點良知的,至少在國家主權這個方面,北洋軍閥自己內心還是有點兒底的。

其次溥儀無論他是如何的落魄,他都是八旗子弟的領袖,據傳聞,有這樣一件事情。溥儀在新中國成立以後,拿到了新中國的公民證以後,他沒有妻子這個時候原先一個八旗子弟他選擇將自己年輕的女兒貢獻給溥儀,由此可見,溥儀這個時候在八旗子弟內部這麼龐大的影響力,即便他犯了大錯,即便他已經落魄了,威風不在,但是他仍然是八旗子弟的領袖。

八旗子弟主要活動在哪個地方。首先肯定是北京城附近,這是。當時清朝王權所在,因此這個地方八旗子弟特別的多,但是另外一個地方就在中國東北,這個地方是滿族的發源地,也是努爾哈赤起兵的地方,清朝在他統治中期曾經一度將,這個地方是做禁地,(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除了滿族子弟以外,其他人一概不能進去,否則格殺勿論。

因此,在這個時候,在中國東北真正能夠說得上話了還是八旗子弟還是滿族人,如果說這個時候溥儀出來站出來說一句話,那在中國東北,那是一呼百應。

問題就來了,如此一個具有象徵意義的吉祥物,就被你馮玉祥中國自己人趕出了紫禁城,那他下一個選擇會選擇投靠誰呢?要知道這個時候日本人可以說枕戈待旦,就在朝鮮,就等著一個理由進攻中國東北,如果說溥儀這個時候明面上宣佈我投靠日本人,那麼。你拿什麼去阻止在東北的那批滿族人的憤怒?馮玉祥在這個時候等於做了一件蠢事兒,他將溥儀直接推給了日本人,再者之後溥儀在天津租界不斷的跟日本人接觸,日本人也一直在說服溥儀做他們的傀儡,終於建立了為滿洲國,這一點,馮玉祥這一招可以說是功不可沒。

當然這個時候對於駐紮在東北的張作霖所部玩而言,他們真正的問題就來啦,土移這個永遠都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爆炸的定時炸彈就在日本人手裡有日本人保護著。你現在是既想動他也不是,不動它也不是,張作霖當時可以說是騎虎難下,他不敢將軍隊開出關外,如果說軍隊一旦開出了山海關,溥儀這個時候從他背後捅他一刀,他的那點兒基業就沒啦,他那什麼東西跟關內的那些軍隊打仗?馮玉祥這一招等於將張作霖一半的軍隊鎖死在了東北,就問你你敢不敢離開東北,你敢溥儀就立刻到你東北去稱王,我看你怎麼辦。張作霖當時可以說是恨的牙癢癢啊。

所以,馮玉祥趕出溥儀雖然從外表上來看,哦,地質真正的主人已經徹底被我給弄廢了,他已經離開了他尊貴的王座,這一招看似很英明,實際上這是一招臭的不能再臭的棋。


漩渦鳴人yy


二次直奉大戰,直奉兩軍對決的關鍵時刻,屬於直軍陣營的馮玉祥在背後狠狠地捅了直系吳佩孚一刀。

戰局由此扭轉,奉系張作霖大勝,直系吳佩孚敗北。

馮玉祥之所以又臨陣倒戈,一來因為他和吳佩孚積怨極深,藉機搞倒吳佩孚的算計早就在他心裡醞釀了;二來張作霖為收買他開出的條件極其誘人,啥條件呢?奉系只為報仇,事成後,奉系絕不入關,關內贏下的地盤全歸馮玉祥。

既洩私怨,又佔大便宜!有這樣的好事,倒戈老油條在背後當然要朝吳佩孚猛捅刀子。

然而,大戰勝負分定後,張作霖翻臉不認帳了。

在亂世梟雄看來,你姓馮的不過是收買來敲敲偏鼓的,一個變節之人哪有資格登堂入室。至於此前談妥的約定,更是不值一提。

在亂世梟雄的江湖規則中,任何城下之盟,事後都是可以撕毀,都是可以理直氣壯地不認賬的。

在這一點上,張作霖倒是深得孔子對盟約看法。

君子談到一定境界就是梟雄。當年,孔子從陳國來到蒲地,公孫氏正在蒲地叛亂。蒲人攔住孔子,開個了過路條件,如果你不去衛國,我們就給你放行。孔子二話沒說,立馬與蒲人訂立了盟約。

於是蒲人禮送孔子出東門。哪知道,孔子一出東門徑直就去了衛國。為此,子貢就問,難道盟約可以背叛嗎?言下之意,老師你也太小人了吧。

孔子對子貢洗腦道,要挾而定的盟約,老天是不會管的。

聖人如此,何況梟雄!

然而,雖然張作霖極度藐視外加強勢不認賬,馮玉祥還是近水樓臺,搶先霸佔了京城。

始一進城,馮玉祥激進無度、沽名釣譽的一面隨即就暴露了出來,他以掃滅封建殘餘的名義將清廷廢帝溥儀從紫禁城裡趕了出來。

趕溥儀出宮的條件在此有必要說一說。馮玉祥下令,此前籤的優待條件作廢,最關鍵一點,紫禁城裡的資產不能全歸溥儀所有,要分出公私來,屬於公的部分必須留下,屬於私的部分溥儀可以拿走。

但是,分出公私只給兩小時。

在別人的槍口下,還兩個小時,對溥儀來說,這實質上就剩簡單打打包,然後乖乖走人的份了。

對此,有社會經驗的一眼就能品出味來,馮玉祥此舉目的不單純,有搶奪紫禁城財產的嫌疑。

而這也正是張作霖對此勃然大怒的一個主要原因。

照張作霖的說法,剷除啥殘餘,姓馮的這就是明目張膽地偷東西。

除此之外,張作霖勃然大怒還有權力博弈下的深層次原因。

在張作霖的梟雄棋牌上,直奉大戰後,執中央政權牛耳的應該是他張大帥,馮玉祥此舉無疑是一種示威,一種造次。

果真認為京城就是你姓馮的私家地盤了,想怎麼來怎麼來!

要知道,優待溥儀是北洋政權的傳統,是北洋正統人物的共識。馮玉祥此舉不僅大大地壞了規矩,更給張作霖在今後的博弈中帶來了某種不確定因素。

看待溥儀,雖說談上不“挾天子以令諸侯”,但至少也是“困廢帝以穩天下”。草率地將溥儀掃地出門,你知道這廢帝會做出何種舉動?又有何種險惡勢力對這廢帝加以利用?

論政治智慧,張作霖遠在馮玉祥之上。

所以,張作霖大怒實在是因為,馮玉祥此舉不僅壞了他的權威,也壞了他的棋盤。

正因為如此,張作霖隨後提出要和溥儀見面。

關於亂世梟雄和清廷廢帝的見面,很精彩,也很值得說上一二。

1924年11月26日,張作霖派密使約溥儀私人老師莊士敦與張文治到帥府一敘。莊士敦立刻與溥儀商量,張大帥有請,溥儀想了想,讓莊士敦帶了兩樣東西交給張作霖:一張由溥儀親手簽名的相片,另一樣則是一隻鑲滿鑽石的黃玉戒指。

張作霖熱心接待了莊士敦,並獨自與之密談了數小時。當莊士敦把溥儀的禮品拿出來,送給張作霖時,張拿著那幀相片,打量好久並深思著。

最後決定:收下相片,退回戒指。

在與莊士敦密談的時候,張作霖彰顯了亂世梟雄的老奸巨猾。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到張作霖這裡得加上一句,見廢人要會說漂亮廢話。

張作霖告訴莊士敦,他有意協助皇上並收拾殘局。

聽到張作霖這句話,溥儀果然產生了天真的幻想。

給別人不用付任何成本的幻想,實乃最聰明的玩別人於股掌。

有了這個前奏,很快,張作霖跟溥儀見上面了。

這一歷史會面,張作霖依舊是拙中藏鋒。

一見面,亂世梟雄直接給溥儀來了個君臣跪拜禮,嘴裡還說,皇上好。

都說男兒膝下有黃金,但在廟堂博弈上,真梟雄是沒有膝蓋的。

堅硬如山的人終究要讓柔軟若水的人淹沒。

根溥儀後來自己回憶,“我在天津的七年間,拉攏過一切我想拉攏的軍閥,他們都給過我或多或少的幻想。吳佩孚曾向我稱臣,張作霖向我磕過頭,段祺瑞主動地請我和他見過面。其中給過我幻想最大的,也是我拉攏最力,為時最長的則是奉系將領們。這是由張作霖向我磕頭開始的。”

注意兩個關鍵詞,幻想最大,拉攏最力。

站張作霖的角度,這何嘗不是一種吊著的雙贏。

然而,在表面的謙恭下,張作霖又是霸道的。

他向溥儀說了一句話,此話即是質問又是宣示實力——我有足夠力量保護你,為何你還要往日本使館跑?

透過這話其實是能看出張作霖心思的,置溥儀這個廢帝於自己的勢力範圍,不讓其他勢力染指利用是最好的。

更進一步說,溥儀只能為我所用,為我貼金,絕不能為他人所用,為他人貼金。

而像馮玉祥那樣在火候沒到的時候就打爛、扔掉泥菩薩實在太愚蠢——

聊到這裡可以為張大帥的勃然大怒做個小總結了——偏激如馮之輩,太醜陋、太愚蠢、太狼子野心!


黑句本


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受損失最大的是吳佩孚和曹琨,其次是張作霖,張作霖大怒完全在情理當中。

一,北京政變的背景分析

1,北京政變發生時,正處在第二次直奉戰爭時期,這時直奉兩軍都陷入持久的消耗戰,對雙方都不利。這時的直軍第三軍馮玉祥與援軍第2路司令胡景翼、北京警備司令孫嶽等密謀倒戈,與張作霖暗中聯繫,要求和平解決問題。

2,北洋系內部打成一團,南方也沒有消停。國民黨已經在廣東建立起穩固的革命政府,並且聯合蘇聯一起反對北洋軍閥。黃埔軍校的建立,新軍隊已經成型。

3,東方強大的鄰國日本,國內矛盾重重需要發動侵略戰爭轉移視線。尤其是華盛頓合約後,日本擴張受到壓制。在中國,北洋政府已經不能滿足日本的侵略胃口。

4,北方強大的鄰國蘇聯,從各國干預戰爭中走出來恢復了西伯利亞的統治,想要用“革命”名義繼續在華擴張勢力。


二,北京政變的影響。

北京政變表面上看,是軍閥內部的進步勢力,呼籲和平,請求各派成立聯合政府,這也是馮玉祥政變的公告開聲明。事實上,單從馮玉祥來看,目的恐怕沒那麼簡單。

1,馮玉祥需要名氣。

馮玉祥個人來看,在北京政變前,已經發動了多次倒戈和革命。但,這些革命大都以失敗告終。吳佩孚在護國運動時期,和馮玉祥都是旅長,而現在吳佩孚是僅次於曹琨的直系領袖,馮玉祥只是第三軍司令,這種際遇,主要在於馮玉祥沒有更深的後臺。

2,馮玉祥需要金錢。

大凡軍閥混戰,都需要大量軍費,清末民國以來的那些大企業,基本被李鴻章盛宣懷袁世凱等人私吞或者賣給外國,到吳佩孚馮玉祥這階段,基本就靠外國借款滿足軍費需求了。

馮玉祥看到了紫禁城裡面的金銀財寶,還看到了民國財政每年無償給清皇室的贍養費。這筆錢如果拿在手上,擴充軍力完全不在話下。

後來馮玉祥對東陵大盜孫殿英說,我革活人的命,你革死人的命,我們是革命兄弟。把搶錢說的這麼清新脫俗,也是沒誰了。

3,馮玉祥需要擴軍擴地盤。

馮玉祥呼籲和平的同時,把張作霖,孫中山,段祺瑞都請進北京,共商國是,表面上看是組織聯合政府,其實是渾水摸魚,暗度陳倉。

馮玉祥以為把革命的,不革命的,反革命的放到一起互相吵架自己就能漁翁得利,萬萬沒想到,這些人一開會,就決定先滅了馮玉祥。

北京政變後沒多久,馮玉祥就被趕走了!

但是那些錢,真帶了不少!

僅僅2年多以後,馮玉祥舉旗響應國民革命,在北方召集起40萬大軍,比當初直奉戰爭雙方軍隊總額還要多,馮玉祥成了最終的勝利者。


三,張作霖為什麼大怒?

1,張作霖感覺到自己被馮玉祥出賣,馮玉祥除了邀請張作霖,還邀請了段祺瑞和孫中山。張作霖坐擁20萬大軍,當然瞧不上北京的一個虛職了。

2,馮玉祥在故宮搜刮財寶的行為讓張作霖很眼紅。張作霖是土匪起家,最瞭解打家劫舍的道理。現在全中國最有錢的人家被馮玉祥打劫了,張作霖表示土匪白乾了。

3,馮玉祥驅逐溥儀,給張作霖造成了大麻煩。張作霖雖然是東北實力派,但是和日本比起來基本是土雞瓦狗,日本一旦得到溥儀,就可以把不安分的張作霖踢到一邊了。

今天的人觀察歷史,都是上帝視角,隨便一個正常智商的人都能看出馮玉祥的行為貽害無窮,可是馮玉祥自己,有選擇嗎?


歷史知事


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滿清王朝,把小皇帝溥儀趕下了龍椅。但在當時各方的博弈下,溥儀一開始是仍然住在故宮裡的,民國政府還每年撥出400萬兩銀子奉養著小朝廷。“宣統”年號也可以繼續用,可以說很慷慨了。

然而馮玉祥改變了這一切,他撕毀約定,把溥儀和清朝遺老們趕出了紫禁城。

溥儀被趕出紫禁城,在那個“城頭變換大王旗”的軍閥時代,不算稀奇,畢竟已經取消帝制了嘛。但是有一個人聽到這個消息後卻勃然大怒,他就是有“東北王”之稱的張作霖。

那麼張作霖為什麼對這事反應這麼激烈呢?您且聽有書君仔細分析分析。

一、這是張作霖的本能反應。

別看張作霖是個軍閥,其實他的封建帝王思想很濃厚。雖然生逢亂世,他對朝廷一直有種莫名的“敬畏”。這一點從他發跡之初的表現就能看出來。

他千方百計接受清廷招撫。接受招撫之後,他又以清廷的忠實子民自居。先是剿鬍匪,後是剿蒙匪,出生入死,只為換取清朝廷的獎賞與重用。

小皇帝溥儀不光曾賞賜張作霖頂戴花翎,給他加官進爵,還賞賜過他龍袍一件,表示對他的重視與肯定。

在張作霖的心裡,不僅有根深蒂固的帝王思想,還有對行將末路的清王朝的感謝。儘管這個政權已經岌岌可危,卻讓出身低微的他平步青雲、扶搖直上,躋身社會名流。清廷是有恩於他的。

所以辛亥革命時,張作霖果斷決定,保衛清廷,鎮壓革命。他以“社稷之臣”的身份,聯合多名武將,給當時任內閣總理的袁世凱拍電,表示要武裝勤王。

對於那個他從未謀面的小皇帝,他可能也談不上有什麼感情,只不過是他政治上崛起的一次有利契機。不過,不管出於什麼動機,他擁護帝制的基本立場毋庸置疑。

對馮玉祥的行為,他當然很生氣,因為在他內心深處,他認為這是“大逆不道”的。

二、這是張作霖表明立場的“作秀”。

按照張作霖一貫的作風,他的這種反應也可以理解為“作秀”。做給誰看?當然是做給小皇帝溥儀和擁護帝制的清朝遺老們看的。

皇帝雖然下了臺,可是擁護帝制的還大有人在,從某種角度來說,那也是一種人心所向。那麼善於審時度勢的張作霖,是不會輕易失掉人心的。

張勳復辟派人聯絡他,張作霖欣然同意,並派代表副官趙錫嘏參加了張勳在徐州召開的策劃復辟會議。

張勳率“辮子軍”北上覆闢,擁立溥儀重登帝座之後,張作霖即被任命為奉天巡撫。他馬上向朝廷呈獻賀表,並用宣統年號。

張勳復辟失敗後,對徒有虛名的皇帝溥儀,已登上東北王寶座的張作霖仍不想放棄。他有自己的盤算:宣統皇帝雖然只剩空名,但其在滿蒙地區仍有不小號召力和影響力。

藉助“宣統皇帝” 的名號,可以增加自己的政治光彩,為進一步奪取滿蒙造聲勢。所以清廷的存在,對於張作霖是有必要而且是意義重大的。誰讓自己在人家老祖宗地盤上混呢?

因此,張作霖與溥儀一直保持著較為密切的聯繫。他巧立名目,在經濟上扶持接濟溥儀;他在軍閥混戰的危難之際充當小皇帝的“保護神” 。

他屬下的將領們與那些王公大臣, 也打得火熱, 他們常常在一起聚會、 打牌、 吃飯… …

深諳政治的張作霖不會逆潮流而上,成為歷史前進中的炮灰,但是他也不會放棄一切可利用資源。

所以,面對馮玉祥的行動,他有必要立刻做出一個回應,向清廷遺老們表明他的態度。因為這有利於他在東北的統治。

三、馮玉祥打亂了張作霖的如意算盤。

如果僅僅是因為馮玉祥的行為過於粗暴,張作霖不至於生這麼大氣。張作霖當時已是民國手握兵權說一不二的大人物了 。如果他願意幫助溥儀恢復皇帝尊號,返回清宮居住,按其能力來說也不是沒有可能。

張作霖生氣的主要原因,還是馮玉祥的行動觸及到他的利益了。張作霖後來去天津拜謁溥儀時說了實話。

張作霖先是對溥儀痛罵馮玉祥,然後又說,馮玉祥那是為了要拿宮中的寶物!為了顯示自己的清白,張作霖還特別申明,他本人非常注意保護國寶文物,他不但把奉天的宮殿保護得很好,還把北京的一套四庫全書也好好保護了起來。

不可否認,馮玉祥把溥儀趕下帝座,對於社會的進步發展確實意義重大。不過張作霖的說法倒也真不冤枉他。據說他的確偷藏了宮中不少寶貝。

為洗白自己,馮玉祥還曾經安排過一場表演。他在故宮宴請北伐軍高級將領,席間突然將故宮全體雜役人員集合,讓這幫人齊聲高喊“馮將軍是清白的,沒拿故宮一針一線”之類的話。

這個“此地無銀三百兩”的刻意安排,當時就引起鬨堂大笑。

此後,皇宮的寶貝便在古玩市場頻頻出現。馮玉祥的得力干將鹿鍾麟也曾說過,馮玉祥的確曾賣掉故宮大批文物用於戰事。

馮玉祥突然包圍紫禁城“逼宮”,溥儀沒有防備時間又緊迫,當然也帶不走什麼東西,因此大批的文物寶貝都留給了馮玉祥。

這恐怕才是讓張作霖真正勃然大怒的原因所在。

綜上所述,張作霖雖然尊崇溥儀, 但他最終是以利己為原則,不會甘心在“宣統皇帝”腳下稱臣。

他雖然有強烈的政治追求,但他不願人們說他有野心,所以一有機會就表白,只有報國志,而無個人野心。

末代皇帝溥儀對於他來說,是最理想體面的掩飾其政治野心的擋箭牌。而皇宮裡珍寶無數,即便暫時養著皇族們,從長遠看,他也不會吃什麼虧。

而馮玉祥粗暴的把溥儀趕出紫禁城,徹底消滅了帝制,獨吞了所有珍寶。全盤打亂了張作霖的如意算盤,他怎麼能不勃然大怒呢!

有書君語 :有書送書季開始啦~每週會免費贈送1000本實體書給大家作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讀之書《無聲告白》。私信回覆:福利,即可免費包郵領取書藉,本次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時,作為直系討逆軍第三軍總司令的馮玉祥突然倒戈,從前線秘密回師北京,發動北京政變。而一直呆在紫禁城做著小皇帝迷夢到溥儀,被馮玉祥趕了出來,同時,馮玉祥修改了清室優待條例。


溥儀被驅逐出宮的消息傳遍全國後,有人稱讚叫好,也有人破口大罵。然而,聽到溥儀被趕出紫禁城,奉系軍閥張作霖卻勃然大怒,這關張作霖什麼事?他為什麼會勃然大怒呢?


第一,馮玉祥突然發動的北京政變,破壞了張作霖一直以來拉攏溥儀,以謀取滿蒙地區的計劃。張作霖土匪出身,白手起家,最終成為東北三省的土皇帝,他對皇帝的認識不同於其他人,他一直認為溥儀及其皇族在滿洲及蒙古地區仍存有一定的影響力,並且幻想利用溥儀的影響力,將奉系的勢力範圍擴展至蒙古。

早在1919年,民國曾有報紙報道過一篇名為《另一場復辟是不是近在眼前》的新聞,因為當時張作霖與溥儀頻繁交往,奉系軍閥們也與溥儀的王公大臣們打得火熱。當時已有人擔心:有實力遠強於張勳的“東北王”張作霖的支持,是否溥儀將再次復辟?

但事實上,老奸巨猾的張作霖十分清楚,溥儀已完全無可能再登上皇位,他絕不可能支持溥儀復辟,之所以與溥儀打得火熱,只是利用他的影響力罷了。但馮玉祥突然將溥儀趕出紫禁城徹底打斷了張作霖的謀劃。

第二,張作霖為了防止溥儀投靠日寇。根基位於東北的張作霖,始終處於日本的兵鋒之下。他更加深刻的明白日本對東北的貪婪之心。而溥儀雖然只剩了一個末代皇帝的空頭銜,但畢竟在中國有著相當的影響力,更對遺老遺少及別有用心之人有號召力。這樣的人往往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張作霖擔心日本人利用溥儀的影響力,在東北,也就是滿洲興風作浪,扶持傀儡政權。這對於張作霖而言,涉及根本利益,絕不容妥協。因此,為了防止這種可能性的發生,張作霖極力拉攏溥儀,希望溥儀在紫禁城的狀態保持現狀。因為任何變動都可能導致變數的發生,而馮玉祥將其逐出紫禁城的行為,顯然增加了這種變數。

張作霖與溥儀多次“禮尚往來”,互送貴重禮物。溥儀希望得到張作霖的支持,達到自己復辟的迷夢。1924年,張作霖率兵進入北京後,溥儀曾經與張作霖會面,張作霖面見溥儀時行跪拜大禮,似乎對溥儀十分尊重,但與此同時,張作霖也對溥儀說到:“皇上,你不該在我帶兵到北京之後還往日本使館裡跑,我是有足夠力量保護你的。”顯然,張作霖不希望溥儀與日本人接觸,更不希望他們走得太近。

第三,張作霖的大怒則出於對馮玉祥的輕視和不滿。此時的張作霖已經佔據東三省,成為民國舉足輕重的一方諸侯,而馮玉祥不過是直系內並不受重視的小軍閥罷了,和張作霖的地位相差懸殊。張作霖之所以馮玉祥結盟,也不過是利用他的倒戈擊敗吳佩孚而已。在張作霖的內心深處,從未把馮玉祥放在和他平等的位置。



而馮玉祥到達北京後將溥儀逐出紫禁城,不但完全出乎張作霖的意料,而且張作霖認為馮玉祥也從中撈取了大量財富,張作霖有為他人做嫁衣的屈辱感,因此憤而大怒。而最終,張作霖也撕毀了與馮玉祥簽訂的不出關的盟約,率兵進入北京城,馮玉祥被迫宣佈下野,退往西北。


鳶飛九天2018


這個問題的答案,很多人都回答了,即馮玉祥不和張作霖商量,單方面驅逐溥儀,破壞了張作霖需要溥儀安撫東北的滿洲和蒙古勢力的打算。

現在我就來說說導致張作霖死亡的皇姑屯事件。當時的張作霖是中華民國軍政府陸海軍大元帥,是當時中華民國的最高領導人。蔣介石和汪精衛還要排下隊。

1946,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就將皇姑屯事件作為日本侵華的起點:當時張作霖是國際公認的中華民國國家元首,謀殺國家元首,屬於戰爭罪行為。

1928年皇姑屯事件時是一個各方勢力都處於緊張時期。蔣介石和張作霖爭奪中華民國國家元首之位;張作霖反悔不履行答應日本的事情引起日本人的憤怒;蘇聯繼續窺視東北,意圖獲取大連這個真正的不凍港。


張作霖的性格和價值觀

張作霖是東北一個貧苦家孩子出身,只進私塾讀過2—3年的書,最多不超過5年——在父親張有財死後,就不得不跟著繼父學獸醫謀生。

在李敖看來,張作霖雖然只讀過幾年的私塾,但還是非常尊重孔孟的。

張作霖很重視現代化的教育,特別是軍事化的現代化教育。張作霖創辦的東北大學每年經費比起當時排名第二的北京大學經費有3倍之多。

張作霖很重視軍事工業,建立了兵工廠,使得東北軍成為當時唯一一支擁有自主生產火炮和彈藥的軍隊。火炮多、火力猛、炮彈足,成為東北軍比其他軍的最大優勢。

另外東北軍還是當時國內唯一擁有海陸空三軍的軍隊。

張作霖的價值觀上還有三個方面需要注意的:

1、反對蘇俄主義。李大釗被處死說明了這一點。

2、反對南方革命黨。辛亥革命後,張作霖就在東北大肆撲殺同盟會人員。堅定支持袁世凱做總統,稱帝。如果張作霖不死,蔣介石想要成為中華民國的國家元首,非常不容易。東北易幟也不可能發生。

3、張作霖是擅長利用外交獲取利益。根據東京審判中海相岡田啟介的證詞,張作霖一面接受日本的援助,一面向英美示好,意圖兩頭通吃。

即:由於沒有接觸過多的儒家教育,早早就謀生,張作霖成為了靈活變通的實用主義者。張作霖親善日本、蘇聯,但又想用英美來制衡日本、蘇聯。

在人才教育和工業建設上,都是以軍事武器的導向為主。

如果張作霖不死,在日本的支持下,蔣介石無法攻下東北,張作霖將割據東北。但由於張作霖是中華民國國家元首,會吸引很多北洋軍法中的人才去投靠;同時由於溥儀也在東北,蒙古和西藏的離心更強,很有可能重新形成明末時滿清——蒙古(含西藏)結盟的滿蒙模式和結構。

1927年9月25日北洋政府公告制定的「大元帥旗」,以五色旗為底,靠旗杆上角白色正方形內,繡制十二章國徽。


導致張作霖之死的皇姑屯事件的三種說法

一般來說皇姑屯事件都認為是日本關東軍所為。但還存在其他兩個說法:一、是蘇聯人乾的;二、是奉軍內部刺殺。

現在來看看三種說法:

一、關東軍私下作為。

根據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和關東軍的密信,都顯示:在日本支持張作霖擊敗郭松齡和入關奪取政權後,張作霖卻沒有完全履行對日本的承諾,導致日本強烈不滿。但:當時的日本田中義一拒絕了關東軍要求對東北軍繳械的要求,於是關東軍決定私下行動,意圖通過刺殺張作霖,搞亂東北,從而佔據東北。刺殺機會是由河本大作制定的,秦真次和土肥圓賢二參與策劃,關東軍司令官村岡長太郎親自下令執行。

這個觀點的證據有:

1、因為日本陸軍省反對公佈案件真相,日本政府一直以“滿洲某重大事件”來代稱,雖然陸軍省的目的是為了避免影響日本形象和減少刺激反日情緒;

2、事件發生後,日本政府宣佈是“南方國民政府便衣隊員”所為——蔣介石還處在軍事行動中,不可能在之前勝負未分的情況下部署刺殺行動,也不可能在6月3日得知張作霖回東北,僅僅用一個晚上就策劃和實施爆炸——效率不可能這麼高——而且也不能就準確命中張作霖的車廂——當時張作霖有替身。

3、東京審判中原陸軍省兵務局局長、陸軍中將田中隆吉的證詞:

“1928年6月3日,在南滿鐵路和京奉線交叉處,河本大佐帶領他的手下,爆破了北京開來的列車,張作霖就坐在那輛列車上。第二天,張作霖就死了。”

4、在太原解放後1952年河本大作的審訊供詞承認是他刺殺了張作霖;根據《小磯回憶錄》,1928年6月16日從東北迴到東京的河本大作私下向小磯國昭承認是自己殺死張作霖。


有疑問的地方:

1、不管關東軍是否確認張作霖當日是否死亡,在張作霖死之後13日後張學良才回到奉天,這段時間內關東軍為什麼沒有趁機佔領東北,甚至沒有和東北軍發生衝突。日本關東軍在事件發生後的動作,不符合刺殺張作霖是為了佔領東北的預期目的。

2、田中隆吉只是陸軍省之人,並非關東軍,甚至事件參與者。他的證詞只能是旁證。

3、參與者的證詞只有河本大作的證詞。其他參與人秦真次、土肥原賢二、村岡長太郎均無證詞或者相關證據,導致河本大作的證詞成為孤證。其次,河本大作的證詞不是東京審判上所做出的陳述,而是解放後做出的陳述。證詞權威性不足。河本大作既然私下承認是自己做的,為什麼不在1945年回日本,而是留在中國?

4、河本大作等人如何能夠準確知道張作霖在哪一節車廂——當時是黎明時分,即便車上有間諜,也不可能做出信號——因為天還沒有亮。張作霖回奉天不是週期計劃性,而是臨時突發性的。情報不可能如此快速準確傳遞。


二、蘇聯KGB刺殺。

俄羅斯歷史小說家普羅霍羅夫在《張作霖元帥之死檔案》一文中,依據的是蘇聯的情報資料。

主要的依據有:

1、1924年9月20日,張作霖和蘇聯簽訂《中東鐵路條約》,做出親蘇的姿態。

2、1926年1月,張作霖拒絕所拖欠的繳納1400萬盧布給中東鐵路管理局;中東鐵路管理局伊萬諾夫決定禁止張作霖軍隊使用中東鐵路,但張作霖不予理睬,強行使用中東鐵路,並逮捕伊萬諾夫。

3、1926年7月,張作霖要求當時作為中華民國國軍元首的吳佩孚將中東鐵路管理權交給他。雖然蘇聯抗議,但中東鐵路管理權還是落入張作霖手裡。

4、1926年8月,蘇聯政府命令KGB刺殺張作霖,刺殺特工為薩爾嫩和布拉科夫。他們的計劃是:布拉科夫負責運送地雷過境,薩爾嫩負責潛入張作霖府邸大院埋設地雷,並設定定時,成為定時炸彈,進而炸死張作霖。結果布拉科夫剛下火車,就被張作霖的人馬給抓了。蘇聯政府於是宣佈布拉科夫是白匪,刺殺機會是東北境內的蘇聯僑民策劃的,和蘇聯政府無關。

5、1926年12月1日,張作霖宣佈反G,同時宣佈和蘇聯斷交。

6、1927年1月到6月,張作霖都在進行清理蘇聯在中國的人員。

7、在張作霖的煽動下,根據蘇聯國家保安總局的統計,1927年到1928年,蘇中邊境發生了90多起入侵蘇聯事件;

8、1927年12月到1928年初,張作霖派人和日本談判,意圖在東北建立滿洲共和國。

9、在哈爾濱的蘇聯KGB埃廷貢獲得了張作霖和日本的談判機密,立即報告蘇聯總部。蘇聯政府再次要求蘇聯情報局和國家保安總局共同計劃刺殺張作霖,粉碎張作霖依靠日本建立滿洲共和國的計劃。負責刺殺人物的是:埃廷貢和第一次刺殺未成功的薩爾嫩。

刺殺小組為了嫁禍給日本人,特意將炸彈埋在日本關東軍警戒的皇姑屯鐵路架橋上。

10、事件發生後,最令蘇聯人疑惑的是,日本竟然承認是他們乾的,理由是張作霖和美國勾結,出賣東三省。

11、蘇聯KGB刺殺張作霖的史實材料,是蘇聯解體時俄羅斯歷史學家沃爾科戈諾夫在調查托洛茨基死因無意中發現的。

以上是普羅霍羅夫《張作霖元帥之死檔案》一文中的主要內容。這個觀點的最大問題是它是在蘇聯情報資料的基礎上作為的分析,沒有非常直接的材料去證實觀點。


三、奉軍內部作案。

日本歷史學家宮脇淳子在她的著作《這才是真實的中國史——來自日本右翼史家的觀點》一書中認為:河本大作刺殺張作霖是謊言,依據有兩個:

1、根據河本大作在爆炸之後所拍照的照片,橋上上的滿洲鐵路橋樑完全掉落,橋下的京奉鐵路地面並無損傷,因此爆炸只能是在橋樑涵洞天花板爆炸,而非如河內大作所說的是在地面埋炸藥爆炸;

圖片如下:

皇姑屯事件中被炸的列車,可以明顯看出火車是過橋下時發生爆炸的;

皇姑屯事件中被炸的車廂,可以看出車廂底損壞程度較低,車廂的上、左、右側均被炸爛,如果是爆炸是在地上,衝擊力必然撕毀車廂底部。

這張應該就是河內大作所拍攝的照片,可以看出日軍正前方並沒有因為爆炸形成的爆炸坑。如果是在鐵路上埋炸藥而發生的爆炸,必然有一個巨大的爆炸坑,周邊也是非常散亂。

2、張作霖的替身,在前一列列車,和後一列列車都沒有發生爆炸,可見情報非常準確,知道張作霖真正的車廂所在。

宮脇淳子認為是奉軍內部作案的理由是:

1、張作霖車廂爆炸,是在車廂天花板或其他位置爆炸,不是外面發生的爆炸導致的;

2、疑似案犯國民黨黨員楊宇霆和常蔭槐事後被張學良以間諜罪名私下處死;

3、張學良加入GC國際並得到授勳。


總結

張作霖是一個非常善於利用勢力均衡的實用主義者。他支持袁世凱,也善待溥儀;在滿鐵和日本合作,在中東鐵路和蘇聯合作,又騰出手意圖引入美國和英國勢力制衡蘇聯和日本,自己從中取利。

皇姑屯事件,從動機上,國民政府(張作霖是國際公認的中華民國國軍元首,蔣介石即便坐上,也存在瑕疵和合法性不足。從張作霖的勢力均衡策略來看,他在國際上的能量不比蔣介石低。)、日本關東軍(埋汰張作霖沒有履行答應給他們的事情)、蘇聯(一旦張作霖和日本結成同盟,外東北面臨重大安全威脅——張作霖有收復外東北的理由和動機)都有動機。

但從能力上來說,國民政府在時間和人員組織上,想要作案,難度非常大;日本關東軍和蘇聯KGB都有時間、人員、資源等的能力。因此,皇姑屯事件只能是他們中的一個,或者兩個都有份。

由於蘇聯情報在90年代初才被發現,這就意味著在皇姑屯事件發生後,日本政府並不知道蘇聯有刺殺的計劃,因此誤會是關東軍私下行動的,最後只能承認是自己做的。

當然關東軍應該確實有這個計劃,但至於是否實施,或者及時實施,就難以確定。

如果關東軍真的作案了,爆炸就在關東軍的警戒範圍內,就應該迅速出兵控制事態,控制張作霖,繳械奉天張作霖的軍隊。

皇姑屯事件,無論作案者是日本關東軍,還是蘇聯KGB,案發後日本和蘇聯並沒有得到什麼好處,相反還造成了張學良的東北易幟。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鹿鍾麟握著溥儀的手問道:“溥儀先生,你今後是還打算做皇帝,還是要當個平民?”

溥儀一聽,鹿鍾麟話裡藏刀,心中一顫,趕忙說道:“我願意從今天就當個平民。”

鹿鍾麟聽了溥儀的話,呵呵笑了:“好!那麼,我就保護你!”

溥儀心中雖然很不自在,卻也只能戰戰兢兢。

這是1924年11月,紫禁城裡所上演的一場戲,戲唱完後,溥儀灰溜溜地被人從紫禁城裡趕了出來。

這場戲也只是“北京政變”這場戲劇裡的一幕,北京政變則又是這個亂世裡的一個邊角。

所謂“亂世出英雄”,誰不想在這個又亂又好的時代,趁著自己手裡頭端著幾桿槍,讓野心飄一下,看看自己能不能成為英雄?

野心這東西,段祺瑞有,馮國璋有,曹錕有,吳佩孚有,張作霖有,馮玉祥也有!

馮玉祥憑著一手爐火純青的“倒戈”奇招,硬生生地從龍盤虎踞的泥潭裡掙脫了出來,不過,當時北洋一脈中仍以直系實力最盛,所以老馮便託庇於直系,聽直系號令。

可是,誰都知道他老馮心裡肯定不服吳佩孚。

1922年時老馮率軍援直,好不容易拿下一個河南,混了個督軍,可是還沒享受幾個月的督軍威風,便被吳佩孚給擼了,他心裡能沒氣?

所以,老馮和老吳的關係很微妙,誰也信不過誰,互相猜忌和提防。

1924年,直系和奉系的氣氛又開始緊張起來,槍聲可能隨時響起,奉系又和皖、粵兩繫結成了聯盟,直系也難有必勝之勢。

老馮一看,機會來了,心裡又開始醞釀起了“倒戈”的想法。

此外,張作霖直到老馮缺錢,所以一把把的錢砸過去,砸得老馮暈乎乎的。更要命的是,老張向老馮作出了承諾,“只要達到和平,奉軍可以不入關內”。老張說奉軍不入關,當然只是說說,但是老馮當真了,樂得屁顛屁顛的,心中倒戈直系的想法愈發強烈。

老馮是一邊收了老張給的好處,一邊觀望著局勢,只看風吹響哪邊,他便倒向哪邊。

後來,老馮看到吳佩孚一時形勢危急,迅速活動了起來,倒了他孃的!

於是,老馮悄悄地在老吳背後捅了一刀,老吳哎呀一聲,愕然地轉過頭看著老馮,心中一嘆,捂著傷口去了洛陽。

老馮的倒戈當然是早有預謀的,否則的話也不會騙取曹錕的信任,用曹錕的旗號將駐守北京的人換成了自己的人。

老馮又轟轟烈烈地革了一場命,他說這是一場革命,所以是“首都革命”,不過,史書則稱為“北京政變”。

當然,他在這場政變中還幹了一件他引以為傲的事——將溥儀從紫禁城裡趕了出來。

這麼一來,他便控制了北京,控制了北洋政府的中樞,野心也就飄了起來,他想試試看究竟能不能挾中樞以令各系軍閥。

對於老馮控制中樞,張作霖能答應嗎?

不能!

你老馮算個什麼東西,不過是我用錢收買過來的一步可走可不走的棋,你憑什麼搶我的位置?

從當時的局勢來看,段祺瑞雖然也想借著這第二次直奉戰爭重新崛起,可是事實是一旦吳佩孚倒下了,那麼在北洋內部,實力最強的便數奉系了。所以,在張作霖看來,將直系打趴下後,當國者理所當然是自己。

可是誰也沒有料到,老馮竟然玩了一招“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原本只是一隻蝦的老馮,突然反轉成了漁翁,撿走了蚌,又趕走了鷸。

張作霖心裡能沒氣嗎?顯然不能。

當然,老馮這個漁翁也坐不穩當,撿走了蚌,他自己也就成了蚌。所以,為了不被鷸給吃了,他拉了段祺瑞和孫入夥,一起對抗張作霖,不過,馮、段、孫三人終究也是貌合神離。

奉系暫時放下和直系的成見,衝著馮開了一槍,馮就得灰溜溜地跑出了國。

張作霖當時氣的是馮的不識相,怒的是馮搶佔了應該屬於他的位置。

對於馮將溥儀趕出紫禁城這件事也確實有氣,但是,這氣卻是到了1925年6月在天津見到溥儀時才爆發出來。

溥儀被趕出紫禁城後,在載灃家裡小住了一段時間,後來在1925年2月到了天津,住進了日本租界。

張作霖在溥儀和諸清朝遺老遺少眼裡,是除了張勳之外,對清朝最有感情的一個軍閥。

張作霖聽說皇帝到了天津,派了一個親信去見溥儀,說想和溥儀見見面,還給了溥儀10萬塊錢。溥儀一聽,心裡很激動,很想去見張作霖,但是陳寶琛一盆冷水破了過來,你可是皇帝,怎麼能放下皇帝的尊嚴去見他張作霖?

溥儀聽了,心想確實如此,所以沒去。

第二天晚上,張作霖的親信又來了,仍然是請溥儀去見一見張作霖。

張作霖之所以執意要見一見溥儀,說白了是想看看到底能不能借助溥儀的影響扳回一局罷了。

榮源當時在一旁不斷地給溥儀吹耳邊風,說什麼張作霖對清朝是忠心的,唬得溥儀一愣一愣的,然後偷偷摸摸地去了。

這榮源是誰?婉容她爹,溥儀他老丈人是也!榮源當時如此賣力地給張作霖說好話,絕對收了不少好處。

張作霖見到溥儀時的表現也讓人詫異不已,只見他三步當一步地走到溥儀面前,跪下磕了一個頭,然後向溥儀問安:“皇上好!”

溥儀當時一聽,心裡樂開了花。

張作霖向溥儀問了安,然後開始聊了起來,一聊到老馮和北京政變,老張頓時氣紅了臉,怒聲罵了老馮幾句,罵老馮“逼宮”,罵老馮拿了宮裡的寶物。

話說到這,結合馮掌控北京政府以後,張、馮兩人矛盾越來越重的情形,對於張作霖為什麼會在溥儀被趕出皇宮後發怒,也就瞭然了。

一則張作霖能有今時今日,全靠清政府曾經的提拔,所以他確實對清朝心存感激,也有一定的感情,否則的話,他不會向溥儀下跪磕頭。

二則在張作霖看來,馮玉祥是在藉機打皇宮裡的寶貝的主意,因為誰都知道馮玉祥缺錢,沒錢怎麼養軍隊?如果老馮沒政變,這些寶物他可以慢慢敲出來。現在老馮拿了寶物換了錢,肯定會招兵買馬,假以時日,又將是一個難纏的對手。

三則是馮玉祥搶走了已經被張作霖視為囊中之物的位置——北京政府的控制權,這一點可謂是最重要的一點。

所以,張作霖的氣和怒絕不是簡單地因為馮玉祥驅逐溥儀。

時代早已經變了,張作霖即便對清朝留有一絲感情,也絕不會逆時勢而行,否則的話,他當年早和馮德麟一樣去北京支持張勳復辟了。

張作霖發怒,是因為馮玉祥的行為傷及了他的利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