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被赶出紫禁城,张作霖为何勃然大怒?

rosedameiniu


1999年,日本人汤山蓝一郎捐赠给沈阳张氏帅府博物馆一件做工精湛的“龙袍”,上有九金龙、八吉祥、暗八仙等图案,捻金线盘金绣,以蓝色丝绸为底,出龙腾海,翱翔云间,雍容华贵,一见便知绝非凡品,精工只是其一,这件“龙袍”的主人必定是位朝廷大员,而且绝非普通高官可比。

老疙瘩张作霖就是这件“龙袍”的主人,而赐予者就是末代皇帝溥仪,张作霖又是剿胡匪又是剿蒙匪,忙前忙后的一通折腾,真的是提着脑袋在做事,出生入死无非是想往上再窜一窜,自己有个长足发展,也能对得起生死与共的兄弟。

“郎情妾意”关系融洽

当时的清廷已经风雨飘摇,离隆裕皇后发诏退位已经不远,政权把控力日趋虚弱,而张作霖胜利的消息传至京城,这对朝廷来说也无异于一针强心剂,还有人在为大清做事,而且居然还获得了胜利,不禁上下欢颜。

不得不说,那时候的满清已经变得太过容易满足,否则不会因此赐下诸多贵重赏赐,看来在那段时间,好消息对清廷来说,弥足珍贵。

张作霖受到的赏赐是丰厚的,以至于有种受宠若惊的感觉,“顶戴花翎,总兵记名”,破格提拔为洮(táo)南镇守使,特赏“龙袍”一件。

张作霖的父母辈封为通奉大夫和通奉夫人,张学良被封为郎中衔。

最为实惠的,是编制由五营增加到七营,总兵力达到3500人,成为奉天劲旅。

赐予张作霖如此殊荣,清廷邀买人心之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即便到了辛亥革命爆发,张作霖对清廷也是忠心耿耿,嗯,至少表面上是这样。

注:所谓龙袍只是蟒袍,虽然民间有“四爪为蟒,五爪为龙”的说法,其实随着时代发展区分已经不大,何谓龙,何谓蟒,四爪龙五爪蟒也不稀奇,形神相似,不易区分,《大清会典》有相应记录,日本人对龙蟒傻傻的分不清,五爪金龙,难道是逼着张作霖造反么。

有这么一种礼法,凡五爪金龙······官民不得穿用,若颁赐五爪龙······应挑去一爪穿用,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所谓龙和蟒的区分在当时已经不大,再后来连爪子数量都不分了。

这件蟒袍是原主人张作霖送给日本关东军驻奉天独立守备队队长植田照猪少将的,植田回国后病死,他的妻子送给了汤山愧平,汤山曾在王府井居住17年,对中国和中国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死前嘱咐儿子一定要把蟒袍送回中国,所以几经转手蟒袍又回到了祖国。


其实大家心知肚明,相互利用而已,清廷把张作霖当做说不定可以利用上的救命稻草,而张作霖则把清廷当做个人政治生命崛起的一次难得良机,当然,说张作霖对清廷完全都是利用,全无半点感恩之心的说法也是有失公允的,老疙瘩是个知恩图报的人,只不过报恩归报恩,不能把自己的老命搭进去。

张作霖对清廷的极力支持再次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再次破格提拔他为关外练兵大臣,再次赏赐顶戴花翎,可能有些朋友看了得撇嘴,孔雀毛我家插了一瓶子,装饰品而已,不过那是时代可不是这样,尤其对老张这种暂时还死心塌地为清廷效力的人来说,这是一种天大的殊荣,否则张作霖会如此感动么,他又不傻,即便是利用,这规格也足够拉拢人心了。

于是就又发生了一件足以把清廷感动的稀里哗啦的事件,张作霖联系三十三名武官,表示誓死勤王,也就是救驾,当时袁世凯是内阁总理大臣,估计看了电报没少暗骂张作霖。

张作霖当时是持什么态度?又怎凭什么感动清廷呢?

电文:现在的民乱是革命军造成的,他们没把皇帝放在眼里,完全就是为了谋取私利,发泄私愤,这种行为与强盗无异,朝廷秉承和平之初衷,有议和之举,但是革命军这种根本缺乏诚意的的“和平”不要也罢,我们所能采取的解决途径,只有武力镇压一途,我们东三省和内地各个省份不同,军队军心稳定,效忠之心坚定,一旦朝廷有命令下达,我们直接经由山东南下,就能对革命军采取剿灭行动,以我们的忠诚,效忠朝廷。

张作霖当时有一定势力,但是他要挽救清廷力挽狂澜,那就是螳臂当车了,有心无力。老张虽然不乐见清廷倒台,但在那种情势之下,实在是爱莫能助,徒呼奈何。

当时朝廷为了增加续命的机会,不惜一切拉拢一切可利用势力,比如张作霖,他这一生,收到清廷的礼物就包括各种瓷器、寿画、寿屏、佛像、如意、砚墨、玉器等太多太多,都是有说道的古董,宫里也不存次货,早先也没谁敢进贡给皇帝次货。

一直到大清覆灭前,两方关系还是极其融洽的,至于“勤王”,老张是不敢逆举国潮流而动的,甚至为了找借口找面子还说过:爱新觉罗家的江山又不是我老张家的。其实他就是没办法帮了才这么说。

张勋事败

溥仪退位后,很多遗老都不想接受这个现实,还在四处奔走以期复辟,和张作霖差不多,张勋也曾受益于清廷,有相当的忠诚度,他早就有帮助溥仪复辟的心思,在付诸行动之前,他想到了同样“忠心”的张作霖,于是派人前去联系,前文说过,张作霖对清廷是有感激之心,但远到不了牺牲自我的程度,所以他也还是要听听自家人的意见,于是袁金铠就给他出了个绝户计。

当时的冯德麟嫉妒张作霖升职为督军,嫉妒之下对张作霖颇多不满,所以此次支持复辟,老张一石二鸟,将冯德麟派出去暗中支持溥仪复辟,说是暗中支持,其实这事可瞒不住人,所以如果拥立成功,那就是张作霖的功劳,如果复辟失败,那就把黑锅给冯德麟背上,也就是说此次所谓的支持复辟,张作霖并不坚定,而且还有自己的私心。

溥仪复辟后,着急忙慌的抓紧封官笼络人心,旁人不提,只说张作霖,他被封为奉天巡抚,并要求张作霖马上呈上贺表,并恢复使用宣统年号。可就在遗老们弹冠相庆的时候,逆潮流的复辟行为受到全国舆论攻击,声讨不断,张勋眼见不妙,马上要求朝廷封张作霖为东三省总督,毕竟巡抚这衔诚意不大够,有些寒酸,可惜圣旨半路就被劫了,张作霖当时并不知情,即便知道也不会入京勤王,老张对当时情况还是能盘算清楚的。

事实上他已经派人与段祺瑞搭上了线,这让段祺瑞喜出望外,根本没想到身为死忠的张作霖能示好于己,溥仪再次退位后,做为进步人士,张作霖搞定了冯德麟,驱逐了孟恩远,掌控全东北指日可待,这就是此次复辟闹剧中,张作霖获得的好处。

虚以为蛇还是真有交情

溥仪《我的前半生》中曾经提及,“给我幻想最大的就是奉系的将官,这是由张作霖给我磕头开始的。”

由此看来,虽然溥仪复辟失败,但是并没有与张作霖产生隔阂,反而关系愈加亲密,当初张作霖在曹家花园,见到溥仪立刻就一个头磕下去了,这让溥仪非常感动,“皇后”婉容的父亲荣源生活解决,张作霖二话不说出手就给了十万。

载沣穷的要命的时候,是张作霖一分不贪,把东北的皇庄都卖掉,给了载沣足足的一笔巨款,其实老张要是直接占了,谁也都不管说什么,但是张作霖并没有这么干,奉天的宫殿和一套四库全书,张作霖派专人保护,满清历代皇帝、皇后画像,也是张作霖“抢”回来的,并且安全送到天津交给溥仪,对此溥仪非常感激,用言语难以表达。

皇姑屯事件发生后,老张身死,为此溥仪还派人专门到大帅府哀悼,并送去了御笔挽联。写了这么多,大家应该能发现,虽然他俩是相互利用的关系,但毕竟也都是人,而人都是有感情的,于公大家都心知肚明,帮与不帮,谁也没埋怨过谁,于私他俩私交确实不错,这就是他们的关系。

溥仪被赶出紫禁城,张作霖何以勃然大怒

1924年,冯玉祥发动了北京政变,在权力中心稳定后,溥仪被赶出紫禁城,这还不算,还把他软禁在他父亲载沣的醇亲王府内,张作霖为此大怒,政治斡旋和个人关系两手抓,终于将醇亲王府门口的军方士兵全部撤走,解除了对溥仪的监视,并派人去探望、安抚溥仪,后来,见到溥仪的张作霖曾大骂冯玉祥,对溥仪被赶出紫禁城表示愤怒。

他俩之间发生过的事情很多,介绍完这些我们回头再看,张作霖勃然大怒还会让大家奇怪么?

从溥仪年幼,到老张身死,那么多年他俩的关系一直都还不错,原则也好,私利也罢,张作霖是个懂感恩的人,毕竟前几桶金都是清廷贡献的,而溥仪对张作霖也是感恩戴德,虽然没有帮助他复辟,但他也说不出什么,毕竟相对来说,张作霖已经比其他人好上太多了,可以说救过命,解过困,仁至义尽了。


古今通史


溥仪被冯玉祥赶出紫禁城,有人说张作霖勃然大怒,因为老张对大清国那是死忠粉,也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奉军后来打了冯玉祥,把老冯打得屁滚尿流。还曾有人云,张作霖打算搞个二次复辟,把大清国再招摇一回,名目可以叫“大清第三帝国”(之前张勋复辟了一回,就算是大清第二帝国)。

事实究竟如何呢?首先咱们来看溥仪被赶出紫禁城五年前,皇室曾收到一笔数额不小的款子,汇款人就是奉天那方面,也就是张作霖。

老张为什么要给末代皇帝寄钱呢?因为他是东北王,而宣统虽然已退位,在东北的满蒙人群中还有一定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老张搞定了皇室,对他称霸东北,自然是大大的好处。

当然这件事很快被媒体所捕捉,天津的《华北每日邮电》报,立马发了一篇文章,题目就叫:《另一场复辟是不是近在眼前?》

看了这种新闻标题,溥仪立马就打了鸡血,他曾说:“我从心底感到了欢喜,也理解了为何奉军领袖对紫禁城那样热忱”。次年,老张又托人给溥仪进呈了两棵东北人参。1920年,老张甚至还通告溥仪,说俺要“巩卫皇室”。京中甚至传闻张作霖要入紫禁城内给“圣上存候”,溥仪那帮人简直要乐颠了,要在“通常品目以外,加上一口宝刀”,作为给老张的赏赐。

哈哈!但老张并没有来见溥仪,人忙着呢!事实上,深谙政治的张作霖也不会逆历史潮流,为无权无势的落魄皇帝而丢了大好出路。

1922年,溥仪大婚之际,张作霖打了一万大洋的红包给溥仪。而两年之后,便发生了冯玉祥把溥仪撵出紫禁城的事件。这个时候,老张确实摆出一副义愤填膺的派头,就在这一年年底,他还曾约约小皇帝身边的红人庄士敦见面,而这一次溥仪送给老张两样礼物:一张溥仪签名相片,一只镶满钻石的黄玉戒指。张作霖只收了相片,退回戒指,同时许诺将设法“协助皇上并拯救残局”。

然无论如何,张作霖都不会真的帮溥仪复国,玩什么第二次复辟,他曾公开发表声明:“作霖以爱国为天职,凡有破坏我共和政体者,将挺身而击之”。只要你不复辟,其实都是小问题。张作霖此后曾与溥仪见面,甚至磕了一个头,喊一句“皇上好”。但纵然如此,老张还是不会支持搞复辟。所以最终溥仪还是潜往日本使馆,最终走上了叛国之路。


司马路的历史会客厅


作为大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的身份很特殊,因为他虽然有皇帝的称号,可是已经没有任何权利,在大清没有灭亡之前,溥仪所处的皇宫早已经年不复往日的风光了,而溥仪也只能听从命运的安排。后来清朝宣布终结,但是民国政府还是比较善待溥仪的,让他继续留在皇宫中生活。溥仪也认为自己可以在这个皇宫中活到老,但是在1924年,冯玉祥居然发动了北京政变,还将溥仪从皇宫中赶了出来。

溥仪被赶出皇宫,要说为此事感到生气的人应该是满清的遗老遗少们,可是有一个人却比他们还生气,这个人就是张作霖。其实在溥仪已经退位之后,张作霖曾经给过溥仪一笔钱,而张作霖这么做自然是有原因的,他当时在东北称霸,所以需要有人给他撑腰,而东北的满蒙旧族就可以给张作霖提供这些支持。所以张作霖给溥仪钱,就是在收买这些人,这样在溥仪的授意下,张作霖在东北做事更加顺利。

当时张作霖给溥仪钱财的这件事也弄得满城皆知,而且很多报刊都纷纷报道了这个大新闻,有的报刊甚至形容张作霖是为了给溥仪复辟做铺垫。溥仪在看到这篇报道之后,第一个反应就是开心,他当时还是希望可以复辟继续当皇帝。但是张作霖是不是这么想呢?其实张作霖并没有溥仪这样的想法,这些猜测都是报刊记者的揣测,张作霖给溥仪钱财只是为了得到他的支持,但是他没有想过要逆着历史潮流走,毕竟他当时所走的路和封建社会是截然不同的。

张作霖其实还变着法的收买溥仪,他曾经在溥仪结婚的时候给了他一万大洋的红包,而且像东北人参这类东西没少往皇宫送。张作霖确实通过这些小恩小惠将溥仪收买了,张作霖也认为只要有溥仪这棵大树在,自己一定好乘凉。所以在冯玉祥把溥仪感出皇宫之后,张作霖非常生气,毕竟溥仪一离开皇宫就什么都不是了,而自己曾经在溥仪身上做的那么多投资也就都打了水漂,他怎么能不生气呢。所以张作霖和溥仪之间没有什么私情,只是互相利用的关系,而且张作霖也没有想过要帮溥仪走复辟这条路,溥仪离开皇宫,意味着清朝彻底结束,他以往的努力都白费了,也无法再得到东北满蒙旧族的支持。


历史课课代表


这件事情在我之前的回答里面曾经说起过,龙时,我提到一件事情,可能有些人会有一点印象,就是溥仪为什么会被冯玉祥赶出紫禁城?根据传闻,他把紫禁城里面的宝贝拿出来变卖,然后换取相应的财富,武装他的西北军。这一点让张作霖感到十分的眼红,本来冯玉祥跟张作霖说好了一起拿下北京之后,平分,大家各拿一半,现在冯玉祥等于撕毁了合约,不仅赶走了曹锟这个老主子,而且还不愿意跟张作霖分享,所以张作霖就破口大骂,说冯玉祥不地道,不厚道,然后就把他破骂了一通。

当然这件事情当时只不过是作为冯玉祥赶溥仪走出紫禁城的原因之一,其实现在将问题再细细的研究一下,我们会发现很多让人感觉意想不到的原因。

首先当初优待溥仪这一点是谁做的决定?袁世凯北洋军的老主子,然后所有北洋军一起形成了一个共识,无论发生任何事情,都不能动溥仪,这一点在什么事情上体现呢?张勋复辟,张勋复辟,溥仪出来做皇帝测底的触怒了所有的神经,谁都不愿意地质再次出现,就算是对于整个中国革命还算比较有点贡献的袁世凯本人成了皇帝最后怎么样,照样被人给骂死,但是溥仪被从皇位上赶下来以后,可以说一点儿事都没有,继续居住在紫禁城这一点可以说是北洋军对于溥仪的优待。

但是现在你冯玉祥虽然不是正统的北洋军,但也算是半个北阳血统在里面呢,给我整了这么一档子事呢,你还跟我是同盟,我以后跟那些北洋军的老同僚一起见面的时候,我怎么说。我被他们嘲笑吗?我被他们骂吗?别的不说,北洋军在对待国家领土问题上面是达成一致的。比如说著名的几位北洋军阀在老了以后居住在天津租界,以后日本人占领华北,邀请他们出来当华北傀儡,也就是承担相当于汪精卫一样的责任,他们表示死活不同意,找谁也别找我,我是不会跟着你们日本人瞎干,我不成为卖国贼,北洋军阀心里还是有一点点良知的,至少在国家主权这个方面,北洋军阀自己内心还是有点儿底的。

其次溥仪无论他是如何的落魄,他都是八旗子弟的领袖,据传闻,有这样一件事情。溥仪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拿到了新中国的公民证以后,他没有妻子这个时候原先一个八旗子弟他选择将自己年轻的女儿贡献给溥仪,由此可见,溥仪这个时候在八旗子弟内部这么庞大的影响力,即便他犯了大错,即便他已经落魄了,威风不在,但是他仍然是八旗子弟的领袖。

八旗子弟主要活动在哪个地方。首先肯定是北京城附近,这是。当时清朝王权所在,因此这个地方八旗子弟特别的多,但是另外一个地方就在中国东北,这个地方是满族的发源地,也是努尔哈赤起兵的地方,清朝在他统治中期曾经一度将,这个地方是做禁地,(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除了满族子弟以外,其他人一概不能进去,否则格杀勿论。

因此,在这个时候,在中国东北真正能够说得上话了还是八旗子弟还是满族人,如果说这个时候溥仪出来站出来说一句话,那在中国东北,那是一呼百应。

问题就来了,如此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吉祥物,就被你冯玉祥中国自己人赶出了紫禁城,那他下一个选择会选择投靠谁呢?要知道这个时候日本人可以说枕戈待旦,就在朝鲜,就等着一个理由进攻中国东北,如果说溥仪这个时候明面上宣布我投靠日本人,那么。你拿什么去阻止在东北的那批满族人的愤怒?冯玉祥在这个时候等于做了一件蠢事儿,他将溥仪直接推给了日本人,再者之后溥仪在天津租界不断的跟日本人接触,日本人也一直在说服溥仪做他们的傀儡,终于建立了为满洲国,这一点,冯玉祥这一招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当然这个时候对于驻扎在东北的张作霖所部玩而言,他们真正的问题就来啦,土移这个永远都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爆炸的定时炸弹就在日本人手里有日本人保护着。你现在是既想动他也不是,不动它也不是,张作霖当时可以说是骑虎难下,他不敢将军队开出关外,如果说军队一旦开出了山海关,溥仪这个时候从他背后捅他一刀,他的那点儿基业就没啦,他那什么东西跟关内的那些军队打仗?冯玉祥这一招等于将张作霖一半的军队锁死在了东北,就问你你敢不敢离开东北,你敢溥仪就立刻到你东北去称王,我看你怎么办。张作霖当时可以说是恨的牙痒痒啊。

所以,冯玉祥赶出溥仪虽然从外表上来看,哦,地质真正的主人已经彻底被我给弄废了,他已经离开了他尊贵的王座,这一招看似很英明,实际上这是一招臭的不能再臭的棋。


漩涡鸣人yy


二次直奉大战,直奉两军对决的关键时刻,属于直军阵营的冯玉祥在背后狠狠地捅了直系吴佩孚一刀。

战局由此扭转,奉系张作霖大胜,直系吴佩孚败北。

冯玉祥之所以又临阵倒戈,一来因为他和吴佩孚积怨极深,借机搞倒吴佩孚的算计早就在他心里酝酿了;二来张作霖为收买他开出的条件极其诱人,啥条件呢?奉系只为报仇,事成后,奉系绝不入关,关内赢下的地盘全归冯玉祥。

既泄私怨,又占大便宜!有这样的好事,倒戈老油条在背后当然要朝吴佩孚猛捅刀子。

然而,大战胜负分定后,张作霖翻脸不认帐了。

在乱世枭雄看来,你姓冯的不过是收买来敲敲偏鼓的,一个变节之人哪有资格登堂入室。至于此前谈妥的约定,更是不值一提。

在乱世枭雄的江湖规则中,任何城下之盟,事后都是可以撕毁,都是可以理直气壮地不认账的。

在这一点上,张作霖倒是深得孔子对盟约看法。

君子谈到一定境界就是枭雄。当年,孔子从陈国来到蒲地,公孙氏正在蒲地叛乱。蒲人拦住孔子,开个了过路条件,如果你不去卫国,我们就给你放行。孔子二话没说,立马与蒲人订立了盟约。

于是蒲人礼送孔子出东门。哪知道,孔子一出东门径直就去了卫国。为此,子贡就问,难道盟约可以背叛吗?言下之意,老师你也太小人了吧。

孔子对子贡洗脑道,要挟而定的盟约,老天是不会管的。

圣人如此,何况枭雄!

然而,虽然张作霖极度藐视外加强势不认账,冯玉祥还是近水楼台,抢先霸占了京城。

始一进城,冯玉祥激进无度、沽名钓誉的一面随即就暴露了出来,他以扫灭封建残余的名义将清廷废帝溥仪从紫禁城里赶了出来。

赶溥仪出宫的条件在此有必要说一说。冯玉祥下令,此前签的优待条件作废,最关键一点,紫禁城里的资产不能全归溥仪所有,要分出公私来,属于公的部分必须留下,属于私的部分溥仪可以拿走。

但是,分出公私只给两小时。

在别人的枪口下,还两个小时,对溥仪来说,这实质上就剩简单打打包,然后乖乖走人的份了。

对此,有社会经验的一眼就能品出味来,冯玉祥此举目的不单纯,有抢夺紫禁城财产的嫌疑。

而这也正是张作霖对此勃然大怒的一个主要原因。

照张作霖的说法,铲除啥残余,姓冯的这就是明目张胆地偷东西。

除此之外,张作霖勃然大怒还有权力博弈下的深层次原因。

在张作霖的枭雄棋牌上,直奉大战后,执中央政权牛耳的应该是他张大帅,冯玉祥此举无疑是一种示威,一种造次。

果真认为京城就是你姓冯的私家地盘了,想怎么来怎么来!

要知道,优待溥仪是北洋政权的传统,是北洋正统人物的共识。冯玉祥此举不仅大大地坏了规矩,更给张作霖在今后的博弈中带来了某种不确定因素。

看待溥仪,虽说谈上不“挟天子以令诸侯”,但至少也是“困废帝以稳天下”。草率地将溥仪扫地出门,你知道这废帝会做出何种举动?又有何种险恶势力对这废帝加以利用?

论政治智慧,张作霖远在冯玉祥之上。

所以,张作霖大怒实在是因为,冯玉祥此举不仅坏了他的权威,也坏了他的棋盘。

正因为如此,张作霖随后提出要和溥仪见面。

关于乱世枭雄和清廷废帝的见面,很精彩,也很值得说上一二。

1924年11月26日,张作霖派密使约溥仪私人老师庄士敦与张文治到帅府一叙。庄士敦立刻与溥仪商量,张大帅有请,溥仪想了想,让庄士敦带了两样东西交给张作霖:一张由溥仪亲手签名的相片,另一样则是一只镶满钻石的黄玉戒指。

张作霖热心接待了庄士敦,并独自与之密谈了数小时。当庄士敦把溥仪的礼品拿出来,送给张作霖时,张拿着那帧相片,打量好久并深思着。

最后决定:收下相片,退回戒指。

在与庄士敦密谈的时候,张作霖彰显了乱世枭雄的老奸巨猾。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到张作霖这里得加上一句,见废人要会说漂亮废话。

张作霖告诉庄士敦,他有意协助皇上并收拾残局。

听到张作霖这句话,溥仪果然产生了天真的幻想。

给别人不用付任何成本的幻想,实乃最聪明的玩别人于股掌。

有了这个前奏,很快,张作霖跟溥仪见上面了。

这一历史会面,张作霖依旧是拙中藏锋。

一见面,乱世枭雄直接给溥仪来了个君臣跪拜礼,嘴里还说,皇上好。

都说男儿膝下有黄金,但在庙堂博弈上,真枭雄是没有膝盖的。

坚硬如山的人终究要让柔软若水的人淹没。

根溥仪后来自己回忆,“我在天津的七年间,拉拢过一切我想拉拢的军阀,他们都给过我或多或少的幻想。吴佩孚曾向我称臣,张作霖向我磕过头,段祺瑞主动地请我和他见过面。其中给过我幻想最大的,也是我拉拢最力,为时最长的则是奉系将领们。这是由张作霖向我磕头开始的。”

注意两个关键词,幻想最大,拉拢最力。

站张作霖的角度,这何尝不是一种吊着的双赢。

然而,在表面的谦恭下,张作霖又是霸道的。

他向溥仪说了一句话,此话即是质问又是宣示实力——我有足够力量保护你,为何你还要往日本使馆跑?

透过这话其实是能看出张作霖心思的,置溥仪这个废帝于自己的势力范围,不让其他势力染指利用是最好的。

更进一步说,溥仪只能为我所用,为我贴金,绝不能为他人所用,为他人贴金。

而像冯玉祥那样在火候没到的时候就打烂、扔掉泥菩萨实在太愚蠢——

聊到这里可以为张大帅的勃然大怒做个小总结了——偏激如冯之辈,太丑陋、太愚蠢、太狼子野心!


黑句本


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受损失最大的是吴佩孚和曹琨,其次是张作霖,张作霖大怒完全在情理当中。

一,北京政变的背景分析

1,北京政变发生时,正处在第二次直奉战争时期,这时直奉两军都陷入持久的消耗战,对双方都不利。这时的直军第三军冯玉祥与援军第2路司令胡景翼、北京警备司令孙岳等密谋倒戈,与张作霖暗中联系,要求和平解决问题。

2,北洋系内部打成一团,南方也没有消停。国民党已经在广东建立起稳固的革命政府,并且联合苏联一起反对北洋军阀。黄埔军校的建立,新军队已经成型。

3,东方强大的邻国日本,国内矛盾重重需要发动侵略战争转移视线。尤其是华盛顿合约后,日本扩张受到压制。在中国,北洋政府已经不能满足日本的侵略胃口。

4,北方强大的邻国苏联,从各国干预战争中走出来恢复了西伯利亚的统治,想要用“革命”名义继续在华扩张势力。


二,北京政变的影响。

北京政变表面上看,是军阀内部的进步势力,呼吁和平,请求各派成立联合政府,这也是冯玉祥政变的公告开声明。事实上,单从冯玉祥来看,目的恐怕没那么简单。

1,冯玉祥需要名气。

冯玉祥个人来看,在北京政变前,已经发动了多次倒戈和革命。但,这些革命大都以失败告终。吴佩孚在护国运动时期,和冯玉祥都是旅长,而现在吴佩孚是仅次于曹琨的直系领袖,冯玉祥只是第三军司令,这种际遇,主要在于冯玉祥没有更深的后台。

2,冯玉祥需要金钱。

大凡军阀混战,都需要大量军费,清末民国以来的那些大企业,基本被李鸿章盛宣怀袁世凯等人私吞或者卖给外国,到吴佩孚冯玉祥这阶段,基本就靠外国借款满足军费需求了。

冯玉祥看到了紫禁城里面的金银财宝,还看到了民国财政每年无偿给清皇室的赡养费。这笔钱如果拿在手上,扩充军力完全不在话下。

后来冯玉祥对东陵大盗孙殿英说,我革活人的命,你革死人的命,我们是革命兄弟。把抢钱说的这么清新脱俗,也是没谁了。

3,冯玉祥需要扩军扩地盘。

冯玉祥呼吁和平的同时,把张作霖,孙中山,段祺瑞都请进北京,共商国是,表面上看是组织联合政府,其实是浑水摸鱼,暗度陈仓。

冯玉祥以为把革命的,不革命的,反革命的放到一起互相吵架自己就能渔翁得利,万万没想到,这些人一开会,就决定先灭了冯玉祥。

北京政变后没多久,冯玉祥就被赶走了!

但是那些钱,真带了不少!

仅仅2年多以后,冯玉祥举旗响应国民革命,在北方召集起40万大军,比当初直奉战争双方军队总额还要多,冯玉祥成了最终的胜利者。


三,张作霖为什么大怒?

1,张作霖感觉到自己被冯玉祥出卖,冯玉祥除了邀请张作霖,还邀请了段祺瑞和孙中山。张作霖坐拥20万大军,当然瞧不上北京的一个虚职了。

2,冯玉祥在故宫搜刮财宝的行为让张作霖很眼红。张作霖是土匪起家,最了解打家劫舍的道理。现在全中国最有钱的人家被冯玉祥打劫了,张作霖表示土匪白干了。

3,冯玉祥驱逐溥仪,给张作霖造成了大麻烦。张作霖虽然是东北实力派,但是和日本比起来基本是土鸡瓦狗,日本一旦得到溥仪,就可以把不安分的张作霖踢到一边了。

今天的人观察历史,都是上帝视角,随便一个正常智商的人都能看出冯玉祥的行为贻害无穷,可是冯玉祥自己,有选择吗?


历史知事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满清王朝,把小皇帝溥仪赶下了龙椅。但在当时各方的博弈下,溥仪一开始是仍然住在故宫里的,民国政府还每年拨出400万两银子奉养着小朝廷。“宣统”年号也可以继续用,可以说很慷慨了。

然而冯玉祥改变了这一切,他撕毁约定,把溥仪和清朝遗老们赶出了紫禁城。

溥仪被赶出紫禁城,在那个“城头变换大王旗”的军阀时代,不算稀奇,毕竟已经取消帝制了嘛。但是有一个人听到这个消息后却勃然大怒,他就是有“东北王”之称的张作霖。

那么张作霖为什么对这事反应这么激烈呢?您且听有书君仔细分析分析。

一、这是张作霖的本能反应。

别看张作霖是个军阀,其实他的封建帝王思想很浓厚。虽然生逢乱世,他对朝廷一直有种莫名的“敬畏”。这一点从他发迹之初的表现就能看出来。

他千方百计接受清廷招抚。接受招抚之后,他又以清廷的忠实子民自居。先是剿胡匪,后是剿蒙匪,出生入死,只为换取清朝廷的奖赏与重用。

小皇帝溥仪不光曾赏赐张作霖顶戴花翎,给他加官进爵,还赏赐过他龙袍一件,表示对他的重视与肯定。

在张作霖的心里,不仅有根深蒂固的帝王思想,还有对行将末路的清王朝的感谢。尽管这个政权已经岌岌可危,却让出身低微的他平步青云、扶摇直上,跻身社会名流。清廷是有恩于他的。

所以辛亥革命时,张作霖果断决定,保卫清廷,镇压革命。他以“社稷之臣”的身份,联合多名武将,给当时任内阁总理的袁世凯拍电,表示要武装勤王。

对于那个他从未谋面的小皇帝,他可能也谈不上有什么感情,只不过是他政治上崛起的一次有利契机。不过,不管出于什么动机,他拥护帝制的基本立场毋庸置疑。

对冯玉祥的行为,他当然很生气,因为在他内心深处,他认为这是“大逆不道”的。

二、这是张作霖表明立场的“作秀”。

按照张作霖一贯的作风,他的这种反应也可以理解为“作秀”。做给谁看?当然是做给小皇帝溥仪和拥护帝制的清朝遗老们看的。

皇帝虽然下了台,可是拥护帝制的还大有人在,从某种角度来说,那也是一种人心所向。那么善于审时度势的张作霖,是不会轻易失掉人心的。

张勋复辟派人联络他,张作霖欣然同意,并派代表副官赵锡嘏参加了张勋在徐州召开的策划复辟会议。

张勋率“辫子军”北上复辟,拥立溥仪重登帝座之后,张作霖即被任命为奉天巡抚。他马上向朝廷呈献贺表,并用宣统年号。

张勋复辟失败后,对徒有虚名的皇帝溥仪,已登上东北王宝座的张作霖仍不想放弃。他有自己的盘算:宣统皇帝虽然只剩空名,但其在满蒙地区仍有不小号召力和影响力。

借助“宣统皇帝” 的名号,可以增加自己的政治光彩,为进一步夺取满蒙造声势。所以清廷的存在,对于张作霖是有必要而且是意义重大的。谁让自己在人家老祖宗地盘上混呢?

因此,张作霖与溥仪一直保持着较为密切的联系。他巧立名目,在经济上扶持接济溥仪;他在军阀混战的危难之际充当小皇帝的“保护神” 。

他属下的将领们与那些王公大臣, 也打得火热, 他们常常在一起聚会、 打牌、 吃饭… …

深谙政治的张作霖不会逆潮流而上,成为历史前进中的炮灰,但是他也不会放弃一切可利用资源。

所以,面对冯玉祥的行动,他有必要立刻做出一个回应,向清廷遗老们表明他的态度。因为这有利于他在东北的统治。

三、冯玉祥打乱了张作霖的如意算盘。

如果仅仅是因为冯玉祥的行为过于粗暴,张作霖不至于生这么大气。张作霖当时已是民国手握兵权说一不二的大人物了 。如果他愿意帮助溥仪恢复皇帝尊号,返回清宫居住,按其能力来说也不是没有可能。

张作霖生气的主要原因,还是冯玉祥的行动触及到他的利益了。张作霖后来去天津拜谒溥仪时说了实话。

张作霖先是对溥仪痛骂冯玉祥,然后又说,冯玉祥那是为了要拿宫中的宝物!为了显示自己的清白,张作霖还特别申明,他本人非常注意保护国宝文物,他不但把奉天的宫殿保护得很好,还把北京的一套四库全书也好好保护了起来。

不可否认,冯玉祥把溥仪赶下帝座,对于社会的进步发展确实意义重大。不过张作霖的说法倒也真不冤枉他。据说他的确偷藏了宫中不少宝贝。

为洗白自己,冯玉祥还曾经安排过一场表演。他在故宫宴请北伐军高级将领,席间突然将故宫全体杂役人员集合,让这帮人齐声高喊“冯将军是清白的,没拿故宫一针一线”之类的话。

这个“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刻意安排,当时就引起哄堂大笑。

此后,皇宫的宝贝便在古玩市场频频出现。冯玉祥的得力干将鹿钟麟也曾说过,冯玉祥的确曾卖掉故宫大批文物用于战事。

冯玉祥突然包围紫禁城“逼宫”,溥仪没有防备时间又紧迫,当然也带不走什么东西,因此大批的文物宝贝都留给了冯玉祥。

这恐怕才是让张作霖真正勃然大怒的原因所在。

综上所述,张作霖虽然尊崇溥仪, 但他最终是以利己为原则,不会甘心在“宣统皇帝”脚下称臣。

他虽然有强烈的政治追求,但他不愿人们说他有野心,所以一有机会就表白,只有报国志,而无个人野心。

末代皇帝溥仪对于他来说,是最理想体面的掩饰其政治野心的挡箭牌。而皇宫里珍宝无数,即便暂时养着皇族们,从长远看,他也不会吃什么亏。

而冯玉祥粗暴的把溥仪赶出紫禁城,彻底消灭了帝制,独吞了所有珍宝。全盘打乱了张作霖的如意算盘,他怎么能不勃然大怒呢!

有书君语 :有书送书季开始啦~每周会免费赠送1000本实体书给大家作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读之书《无声告白》。私信回复:福利,即可免费包邮领取书藉,本次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时,作为直系讨逆军第三军总司令的冯玉祥突然倒戈,从前线秘密回师北京,发动北京政变。而一直呆在紫禁城做着小皇帝迷梦到溥仪,被冯玉祥赶了出来,同时,冯玉祥修改了清室优待条例。


溥仪被驱逐出宫的消息传遍全国后,有人称赞叫好,也有人破口大骂。然而,听到溥仪被赶出紫禁城,奉系军阀张作霖却勃然大怒,这关张作霖什么事?他为什么会勃然大怒呢?


第一,冯玉祥突然发动的北京政变,破坏了张作霖一直以来拉拢溥仪,以谋取满蒙地区的计划。张作霖土匪出身,白手起家,最终成为东北三省的土皇帝,他对皇帝的认识不同于其他人,他一直认为溥仪及其皇族在满洲及蒙古地区仍存有一定的影响力,并且幻想利用溥仪的影响力,将奉系的势力范围扩展至蒙古。

早在1919年,民国曾有报纸报道过一篇名为《另一场复辟是不是近在眼前》的新闻,因为当时张作霖与溥仪频繁交往,奉系军阀们也与溥仪的王公大臣们打得火热。当时已有人担心:有实力远强于张勋的“东北王”张作霖的支持,是否溥仪将再次复辟?

但事实上,老奸巨猾的张作霖十分清楚,溥仪已完全无可能再登上皇位,他绝不可能支持溥仪复辟,之所以与溥仪打得火热,只是利用他的影响力罢了。但冯玉祥突然将溥仪赶出紫禁城彻底打断了张作霖的谋划。

第二,张作霖为了防止溥仪投靠日寇。根基位于东北的张作霖,始终处于日本的兵锋之下。他更加深刻的明白日本对东北的贪婪之心。而溥仪虽然只剩了一个末代皇帝的空头衔,但毕竟在中国有着相当的影响力,更对遗老遗少及别有用心之人有号召力。这样的人往往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张作霖担心日本人利用溥仪的影响力,在东北,也就是满洲兴风作浪,扶持傀儡政权。这对于张作霖而言,涉及根本利益,绝不容妥协。因此,为了防止这种可能性的发生,张作霖极力拉拢溥仪,希望溥仪在紫禁城的状态保持现状。因为任何变动都可能导致变数的发生,而冯玉祥将其逐出紫禁城的行为,显然增加了这种变数。

张作霖与溥仪多次“礼尚往来”,互送贵重礼物。溥仪希望得到张作霖的支持,达到自己复辟的迷梦。1924年,张作霖率兵进入北京后,溥仪曾经与张作霖会面,张作霖面见溥仪时行跪拜大礼,似乎对溥仪十分尊重,但与此同时,张作霖也对溥仪说到:“皇上,你不该在我带兵到北京之后还往日本使馆里跑,我是有足够力量保护你的。”显然,张作霖不希望溥仪与日本人接触,更不希望他们走得太近。

第三,张作霖的大怒则出于对冯玉祥的轻视和不满。此时的张作霖已经占据东三省,成为民国举足轻重的一方诸侯,而冯玉祥不过是直系内并不受重视的小军阀罢了,和张作霖的地位相差悬殊。张作霖之所以冯玉祥结盟,也不过是利用他的倒戈击败吴佩孚而已。在张作霖的内心深处,从未把冯玉祥放在和他平等的位置。



而冯玉祥到达北京后将溥仪逐出紫禁城,不但完全出乎张作霖的意料,而且张作霖认为冯玉祥也从中捞取了大量财富,张作霖有为他人做嫁衣的屈辱感,因此愤而大怒。而最终,张作霖也撕毁了与冯玉祥签订的不出关的盟约,率兵进入北京城,冯玉祥被迫宣布下野,退往西北。


鸢飞九天2018


这个问题的答案,很多人都回答了,即冯玉祥不和张作霖商量,单方面驱逐溥仪,破坏了张作霖需要溥仪安抚东北的满洲和蒙古势力的打算。

现在我就来说说导致张作霖死亡的皇姑屯事件。当时的张作霖是中华民国军政府陆海军大元帅,是当时中华民国的最高领导人。蒋介石和汪精卫还要排下队。

1946,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就将皇姑屯事件作为日本侵华的起点:当时张作霖是国际公认的中华民国国家元首,谋杀国家元首,属于战争罪行为。

1928年皇姑屯事件时是一个各方势力都处于紧张时期。蒋介石和张作霖争夺中华民国国家元首之位;张作霖反悔不履行答应日本的事情引起日本人的愤怒;苏联继续窥视东北,意图获取大连这个真正的不冻港。


张作霖的性格和价值观

张作霖是东北一个贫苦家孩子出身,只进私塾读过2—3年的书,最多不超过5年——在父亲张有财死后,就不得不跟着继父学兽医谋生。

在李敖看来,张作霖虽然只读过几年的私塾,但还是非常尊重孔孟的。

张作霖很重视现代化的教育,特别是军事化的现代化教育。张作霖创办的东北大学每年经费比起当时排名第二的北京大学经费有3倍之多。

张作霖很重视军事工业,建立了兵工厂,使得东北军成为当时唯一一支拥有自主生产火炮和弹药的军队。火炮多、火力猛、炮弹足,成为东北军比其他军的最大优势。

另外东北军还是当时国内唯一拥有海陆空三军的军队。

张作霖的价值观上还有三个方面需要注意的:

1、反对苏俄主义。李大钊被处死说明了这一点。

2、反对南方革命党。辛亥革命后,张作霖就在东北大肆扑杀同盟会人员。坚定支持袁世凯做总统,称帝。如果张作霖不死,蒋介石想要成为中华民国的国家元首,非常不容易。东北易帜也不可能发生。

3、张作霖是擅长利用外交获取利益。根据东京审判中海相冈田启介的证词,张作霖一面接受日本的援助,一面向英美示好,意图两头通吃。

即:由于没有接触过多的儒家教育,早早就谋生,张作霖成为了灵活变通的实用主义者。张作霖亲善日本、苏联,但又想用英美来制衡日本、苏联。

在人才教育和工业建设上,都是以军事武器的导向为主。

如果张作霖不死,在日本的支持下,蒋介石无法攻下东北,张作霖将割据东北。但由于张作霖是中华民国国家元首,会吸引很多北洋军法中的人才去投靠;同时由于溥仪也在东北,蒙古和西藏的离心更强,很有可能重新形成明末时满清——蒙古(含西藏)结盟的满蒙模式和结构。

1927年9月25日北洋政府公告制定的「大元帅旗」,以五色旗为底,靠旗杆上角白色正方形内,绣制十二章国徽。


导致张作霖之死的皇姑屯事件的三种说法

一般来说皇姑屯事件都认为是日本关东军所为。但还存在其他两个说法:一、是苏联人干的;二、是奉军内部刺杀。

现在来看看三种说法:

一、关东军私下作为。

根据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和关东军的密信,都显示:在日本支持张作霖击败郭松龄和入关夺取政权后,张作霖却没有完全履行对日本的承诺,导致日本强烈不满。但:当时的日本田中义一拒绝了关东军要求对东北军缴械的要求,于是关东军决定私下行动,意图通过刺杀张作霖,搞乱东北,从而占据东北。刺杀机会是由河本大作制定的,秦真次和土肥圆贤二参与策划,关东军司令官村冈长太郎亲自下令执行。

这个观点的证据有:

1、因为日本陆军省反对公布案件真相,日本政府一直以“满洲某重大事件”来代称,虽然陆军省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影响日本形象和减少刺激反日情绪;

2、事件发生后,日本政府宣布是“南方国民政府便衣队员”所为——蒋介石还处在军事行动中,不可能在之前胜负未分的情况下部署刺杀行动,也不可能在6月3日得知张作霖回东北,仅仅用一个晚上就策划和实施爆炸——效率不可能这么高——而且也不能就准确命中张作霖的车厢——当时张作霖有替身。

3、东京审判中原陆军省兵务局局长、陆军中将田中隆吉的证词:

“1928年6月3日,在南满铁路和京奉线交叉处,河本大佐带领他的手下,爆破了北京开来的列车,张作霖就坐在那辆列车上。第二天,张作霖就死了。”

4、在太原解放后1952年河本大作的审讯供词承认是他刺杀了张作霖;根据《小矶回忆录》,1928年6月16日从东北回到东京的河本大作私下向小矶国昭承认是自己杀死张作霖。


有疑问的地方:

1、不管关东军是否确认张作霖当日是否死亡,在张作霖死之后13日后张学良才回到奉天,这段时间内关东军为什么没有趁机占领东北,甚至没有和东北军发生冲突。日本关东军在事件发生后的动作,不符合刺杀张作霖是为了占领东北的预期目的。

2、田中隆吉只是陆军省之人,并非关东军,甚至事件参与者。他的证词只能是旁证。

3、参与者的证词只有河本大作的证词。其他参与人秦真次、土肥原贤二、村冈长太郎均无证词或者相关证据,导致河本大作的证词成为孤证。其次,河本大作的证词不是东京审判上所做出的陈述,而是解放后做出的陈述。证词权威性不足。河本大作既然私下承认是自己做的,为什么不在1945年回日本,而是留在中国?

4、河本大作等人如何能够准确知道张作霖在哪一节车厢——当时是黎明时分,即便车上有间谍,也不可能做出信号——因为天还没有亮。张作霖回奉天不是周期计划性,而是临时突发性的。情报不可能如此快速准确传递。


二、苏联KGB刺杀。

俄罗斯历史小说家普罗霍罗夫在《张作霖元帅之死档案》一文中,依据的是苏联的情报资料。

主要的依据有:

1、1924年9月20日,张作霖和苏联签订《中东铁路条约》,做出亲苏的姿态。

2、1926年1月,张作霖拒绝所拖欠的缴纳1400万卢布给中东铁路管理局;中东铁路管理局伊万诺夫决定禁止张作霖军队使用中东铁路,但张作霖不予理睬,强行使用中东铁路,并逮捕伊万诺夫。

3、1926年7月,张作霖要求当时作为中华民国国军元首的吴佩孚将中东铁路管理权交给他。虽然苏联抗议,但中东铁路管理权还是落入张作霖手里。

4、1926年8月,苏联政府命令KGB刺杀张作霖,刺杀特工为萨尔嫩和布拉科夫。他们的计划是:布拉科夫负责运送地雷过境,萨尔嫩负责潜入张作霖府邸大院埋设地雷,并设定定时,成为定时炸弹,进而炸死张作霖。结果布拉科夫刚下火车,就被张作霖的人马给抓了。苏联政府于是宣布布拉科夫是白匪,刺杀机会是东北境内的苏联侨民策划的,和苏联政府无关。

5、1926年12月1日,张作霖宣布反G,同时宣布和苏联断交。

6、1927年1月到6月,张作霖都在进行清理苏联在中国的人员。

7、在张作霖的煽动下,根据苏联国家保安总局的统计,1927年到1928年,苏中边境发生了90多起入侵苏联事件;

8、1927年12月到1928年初,张作霖派人和日本谈判,意图在东北建立满洲共和国。

9、在哈尔滨的苏联KGB埃廷贡获得了张作霖和日本的谈判机密,立即报告苏联总部。苏联政府再次要求苏联情报局和国家保安总局共同计划刺杀张作霖,粉碎张作霖依靠日本建立满洲共和国的计划。负责刺杀人物的是:埃廷贡和第一次刺杀未成功的萨尔嫩。

刺杀小组为了嫁祸给日本人,特意将炸弹埋在日本关东军警戒的皇姑屯铁路架桥上。

10、事件发生后,最令苏联人疑惑的是,日本竟然承认是他们干的,理由是张作霖和美国勾结,出卖东三省。

11、苏联KGB刺杀张作霖的史实材料,是苏联解体时俄罗斯历史学家沃尔科戈诺夫在调查托洛茨基死因无意中发现的。

以上是普罗霍罗夫《张作霖元帅之死档案》一文中的主要内容。这个观点的最大问题是它是在苏联情报资料的基础上作为的分析,没有非常直接的材料去证实观点。


三、奉军内部作案。

日本历史学家宮脇淳子在她的著作《这才是真实的中国史——来自日本右翼史家的观点》一书中认为:河本大作刺杀张作霖是谎言,依据有两个:

1、根据河本大作在爆炸之后所拍照的照片,桥上上的满洲铁路桥梁完全掉落,桥下的京奉铁路地面并无损伤,因此爆炸只能是在桥梁涵洞天花板爆炸,而非如河内大作所说的是在地面埋炸药爆炸;

图片如下:

皇姑屯事件中被炸的列车,可以明显看出火车是过桥下时发生爆炸的;

皇姑屯事件中被炸的车厢,可以看出车厢底损坏程度较低,车厢的上、左、右侧均被炸烂,如果是爆炸是在地上,冲击力必然撕毁车厢底部。

这张应该就是河内大作所拍摄的照片,可以看出日军正前方并没有因为爆炸形成的爆炸坑。如果是在铁路上埋炸药而发生的爆炸,必然有一个巨大的爆炸坑,周边也是非常散乱。

2、张作霖的替身,在前一列列车,和后一列列车都没有发生爆炸,可见情报非常准确,知道张作霖真正的车厢所在。

宮脇淳子认为是奉军内部作案的理由是:

1、张作霖车厢爆炸,是在车厢天花板或其他位置爆炸,不是外面发生的爆炸导致的;

2、疑似案犯国民党党员杨宇霆和常荫槐事后被张学良以间谍罪名私下处死;

3、张学良加入GC国际并得到授勋。


总结

张作霖是一个非常善于利用势力均衡的实用主义者。他支持袁世凯,也善待溥仪;在满铁和日本合作,在中东铁路和苏联合作,又腾出手意图引入美国和英国势力制衡苏联和日本,自己从中取利。

皇姑屯事件,从动机上,国民政府(张作霖是国际公认的中华民国国军元首,蒋介石即便坐上,也存在瑕疵和合法性不足。从张作霖的势力均衡策略来看,他在国际上的能量不比蒋介石低。)、日本关东军(埋汰张作霖没有履行答应给他们的事情)、苏联(一旦张作霖和日本结成同盟,外东北面临重大安全威胁——张作霖有收复外东北的理由和动机)都有动机。

但从能力上来说,国民政府在时间和人员组织上,想要作案,难度非常大;日本关东军和苏联KGB都有时间、人员、资源等的能力。因此,皇姑屯事件只能是他们中的一个,或者两个都有份。

由于苏联情报在90年代初才被发现,这就意味着在皇姑屯事件发生后,日本政府并不知道苏联有刺杀的计划,因此误会是关东军私下行动的,最后只能承认是自己做的。

当然关东军应该确实有这个计划,但至于是否实施,或者及时实施,就难以确定。

如果关东军真的作案了,爆炸就在关东军的警戒范围内,就应该迅速出兵控制事态,控制张作霖,缴械奉天张作霖的军队。

皇姑屯事件,无论作案者是日本关东军,还是苏联KGB,案发后日本和苏联并没有得到什么好处,相反还造成了张学良的东北易帜。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鹿钟麟握着溥仪的手问道:“溥仪先生,你今后是还打算做皇帝,还是要当个平民?”

溥仪一听,鹿钟麟话里藏刀,心中一颤,赶忙说道:“我愿意从今天就当个平民。”

鹿钟麟听了溥仪的话,呵呵笑了:“好!那么,我就保护你!”

溥仪心中虽然很不自在,却也只能战战兢兢。

这是1924年11月,紫禁城里所上演的一场戏,戏唱完后,溥仪灰溜溜地被人从紫禁城里赶了出来。

这场戏也只是“北京政变”这场戏剧里的一幕,北京政变则又是这个乱世里的一个边角。

所谓“乱世出英雄”,谁不想在这个又乱又好的时代,趁着自己手里头端着几杆枪,让野心飘一下,看看自己能不能成为英雄?

野心这东西,段祺瑞有,冯国璋有,曹锟有,吴佩孚有,张作霖有,冯玉祥也有!

冯玉祥凭着一手炉火纯青的“倒戈”奇招,硬生生地从龙盘虎踞的泥潭里挣脱了出来,不过,当时北洋一脉中仍以直系实力最盛,所以老冯便托庇于直系,听直系号令。

可是,谁都知道他老冯心里肯定不服吴佩孚。

1922年时老冯率军援直,好不容易拿下一个河南,混了个督军,可是还没享受几个月的督军威风,便被吴佩孚给撸了,他心里能没气?

所以,老冯和老吴的关系很微妙,谁也信不过谁,互相猜忌和提防。

1924年,直系和奉系的气氛又开始紧张起来,枪声可能随时响起,奉系又和皖、粤两系结成了联盟,直系也难有必胜之势。

老冯一看,机会来了,心里又开始酝酿起了“倒戈”的想法。

此外,张作霖直到老冯缺钱,所以一把把的钱砸过去,砸得老冯晕乎乎的。更要命的是,老张向老冯作出了承诺,“只要达到和平,奉军可以不入关内”。老张说奉军不入关,当然只是说说,但是老冯当真了,乐得屁颠屁颠的,心中倒戈直系的想法愈发强烈。

老冯是一边收了老张给的好处,一边观望着局势,只看风吹响哪边,他便倒向哪边。

后来,老冯看到吴佩孚一时形势危急,迅速活动了起来,倒了他娘的!

于是,老冯悄悄地在老吴背后捅了一刀,老吴哎呀一声,愕然地转过头看着老冯,心中一叹,捂着伤口去了洛阳。

老冯的倒戈当然是早有预谋的,否则的话也不会骗取曹锟的信任,用曹锟的旗号将驻守北京的人换成了自己的人。

老冯又轰轰烈烈地革了一场命,他说这是一场革命,所以是“首都革命”,不过,史书则称为“北京政变”。

当然,他在这场政变中还干了一件他引以为傲的事——将溥仪从紫禁城里赶了出来。

这么一来,他便控制了北京,控制了北洋政府的中枢,野心也就飘了起来,他想试试看究竟能不能挟中枢以令各系军阀。

对于老冯控制中枢,张作霖能答应吗?

不能!

你老冯算个什么东西,不过是我用钱收买过来的一步可走可不走的棋,你凭什么抢我的位置?

从当时的局势来看,段祺瑞虽然也想借着这第二次直奉战争重新崛起,可是事实是一旦吴佩孚倒下了,那么在北洋内部,实力最强的便数奉系了。所以,在张作霖看来,将直系打趴下后,当国者理所当然是自己。

可是谁也没有料到,老冯竟然玩了一招“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原本只是一只虾的老冯,突然反转成了渔翁,捡走了蚌,又赶走了鹬。

张作霖心里能没气吗?显然不能。

当然,老冯这个渔翁也坐不稳当,捡走了蚌,他自己也就成了蚌。所以,为了不被鹬给吃了,他拉了段祺瑞和孙入伙,一起对抗张作霖,不过,冯、段、孙三人终究也是貌合神离。

奉系暂时放下和直系的成见,冲着冯开了一枪,冯就得灰溜溜地跑出了国。

张作霖当时气的是冯的不识相,怒的是冯抢占了应该属于他的位置。

对于冯将溥仪赶出紫禁城这件事也确实有气,但是,这气却是到了1925年6月在天津见到溥仪时才爆发出来。

溥仪被赶出紫禁城后,在载沣家里小住了一段时间,后来在1925年2月到了天津,住进了日本租界。

张作霖在溥仪和诸清朝遗老遗少眼里,是除了张勋之外,对清朝最有感情的一个军阀。

张作霖听说皇帝到了天津,派了一个亲信去见溥仪,说想和溥仪见见面,还给了溥仪10万块钱。溥仪一听,心里很激动,很想去见张作霖,但是陈宝琛一盆冷水破了过来,你可是皇帝,怎么能放下皇帝的尊严去见他张作霖?

溥仪听了,心想确实如此,所以没去。

第二天晚上,张作霖的亲信又来了,仍然是请溥仪去见一见张作霖。

张作霖之所以执意要见一见溥仪,说白了是想看看到底能不能借助溥仪的影响扳回一局罢了。

荣源当时在一旁不断地给溥仪吹耳边风,说什么张作霖对清朝是忠心的,唬得溥仪一愣一愣的,然后偷偷摸摸地去了。

这荣源是谁?婉容她爹,溥仪他老丈人是也!荣源当时如此卖力地给张作霖说好话,绝对收了不少好处。

张作霖见到溥仪时的表现也让人诧异不已,只见他三步当一步地走到溥仪面前,跪下磕了一个头,然后向溥仪问安:“皇上好!”

溥仪当时一听,心里乐开了花。

张作霖向溥仪问了安,然后开始聊了起来,一聊到老冯和北京政变,老张顿时气红了脸,怒声骂了老冯几句,骂老冯“逼宫”,骂老冯拿了宫里的宝物。

话说到这,结合冯掌控北京政府以后,张、冯两人矛盾越来越重的情形,对于张作霖为什么会在溥仪被赶出皇宫后发怒,也就了然了。

一则张作霖能有今时今日,全靠清政府曾经的提拔,所以他确实对清朝心存感激,也有一定的感情,否则的话,他不会向溥仪下跪磕头。

二则在张作霖看来,冯玉祥是在借机打皇宫里的宝贝的主意,因为谁都知道冯玉祥缺钱,没钱怎么养军队?如果老冯没政变,这些宝物他可以慢慢敲出来。现在老冯拿了宝物换了钱,肯定会招兵买马,假以时日,又将是一个难缠的对手。

三则是冯玉祥抢走了已经被张作霖视为囊中之物的位置——北京政府的控制权,这一点可谓是最重要的一点。

所以,张作霖的气和怒绝不是简单地因为冯玉祥驱逐溥仪。

时代早已经变了,张作霖即便对清朝留有一丝感情,也绝不会逆时势而行,否则的话,他当年早和冯德麟一样去北京支持张勋复辟了。

张作霖发怒,是因为冯玉祥的行为伤及了他的利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