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魚適合大棚養殖?

用戶7795752686524


一、加強溫室大棚魚的管理:現在溫室大棚裡養殖的主要是羅非魚、鬍子鯰、淡水白鯧苗種及成魚養殖羅非魚,要注意做好水溫保持及水質管理工作,防止因其頭部出現凍瘡而影響銷售,平時水體消毒可選用二氧化氯,儘量選用高蛋白的全價配合顆粒料。養殖鬍子鯰,平時對水體消毒也可選用二氧化氯,值得特別注意的是要防止腐皮病的發生,平時投餵雞腸等動物下腳料時要注意保持餌料新鮮。養殖淡水白鯧與養殖羅非魚的基本原則基本相同,不同處一是嚴禁使用有機磷類藥物,二是為了給淡水白鯧提供維生素,平時可以在水體一角投餵一些新鮮菜葉。

二、待價而沽 目前,許多農副產品都在逐步恢復到理性價位,唯有淡水魚的價格還處在較低水平,這主要是市場供求關係影響的結果。當然,隨著其他畜禽產品價位的逐步回升以及新年佳節的來臨,商品魚價格肯定會有所上漲,有經濟實力的養殖戶可以不必急於出售。

三、做好苗種投放工作:由於冬季氣溫較低,病菌活動能力不強,魚的鱗片較緊不易受傷,故冬季又是投放魚種的大好季節。但同樣是因為氣溫、水溫較低,魚體一旦受傷,很容易患水黴病,可以在水體中投放食鹽水進行防治。另外,實踐證明,如果在投放草魚魚種的同時搞好草魚疫苗的接種工作,可以大大減少日後草魚病害的暴發。

大棚養魚越冬保種技術

越冬前的準備

1、越冬池塘的選擇及準備

越冬塘要求選擇地勢較高、保水力好、背風向陽、面積不宜過大,一般在6畝以內為宜,為東西走向,跨度不宜過大。越冬塘在越冬前半個月要將池水抽乾,清除塘底雜魚、雜草、雜物等,並嚴格修補塘埂和排水口,特別是排水口濾網。有條件單位可讓大塘暴曬至龜裂,然後回水10-15 釐米進行消毒,消毒時可用生石灰和茶粕相結合,消毒範圍包括塘底、塘埂,以徹底殺滅雜魚和細菌,回水時最好採用清新的外河水或井水。越冬塘水不要求培育肥水,因水質較肥不利於越冬期間管理,加大了管理難度,消毒回水後5-7天,便可試水放魚。

2、越冬材料的準備及搭建

主要是做棚拱架,在大塘中間用木樁搭成一排支撐架,然後在上面架小鋼絲,塘邊用木樁固定,蓋上薄膜後在上面加壓鋼絲繩,用小鐵線固定好上下鋼絲繩。蓋薄膜時要拉平,防止下雨時雨水積聚在大棚上面,在越冬期間,要經常檢查薄膜是否有漏洞,並及時採取相應措施。

3、越冬設備的準備

根據不同的越冬方式,對越冬期間所需的加溫、增氧、排汙等設備應在越冬前準備好,如加熱器、鍋爐、控溫儀、水泵、增氧機等。

越冬魚的進塘前準備

1、越冬前催肥

越冬前一個月將要越冬的魚集中專池囤養,進行加強培育,促使其膘肥體壯,增強越冬抗寒能力,使之逐步適應越冬期間的生活環境,將部分體弱或受傷的魚提前淘汰。

2、越冬魚的選留

越冬魚有親魚和魚苗兩種:

(1)親魚:親魚進池時要按生產苗種的要求進行嚴格挑選,確保每尾親魚都符合要求。親魚的雌雄比例按3:1或4:1選留,並將雌雄分塘越冬,便於來年雜交繁殖時配組操作。留選數量根據生長魚苗計劃量再加上15%-20%,以確保來年苗種生產的順利進行。

(2)魚種:越冬魚種以4-6釐米為好,一般苗種越冬要求進池時在同一規格,過大會使越冬塘利用率降低,過小的魚種在越冬過程中適應能力差、成活率低及會出現同一塘越冬苗規格大小不一的現象。選留的魚種還要注意選擇體質健壯、無傷無病、體表光滑、無凍傷的個體。

無論是選留的親魚或魚種,選留時操作都必須輕快細緻,以免碰傷魚體,並即選即入池,魚種在分級過篩時不宜長時間密集於網池中,一般在網池中吊水兩個小時後即可進行分篩、計數入塘,最長時間不宜超過五個小時,更不宜進行高密度長途運輸,否則會造成魚體嚴重受傷,導致越冬成活率低。

3、魚體消毒

越冬時親魚,魚種在運輸和操作過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損傷,在進池前應對魚體進行藥物消毒,可用2% -3%食鹽溶液(不加碘)浸泡魚體5-10分鐘才下塘,待全部魚種入塘後,可用0.3 ppm 二氧化氯進行全塘消毒,以防疾病發生。在入塘後一個星期內,要密切注意入塘魚種活動情況,特別是水溫較低時操作的魚種傷口是否感染,並及時採取相應的措施。在入塘一個星期後,魚種的情況才基本穩定,進而進入越冬期間管理。

越冬魚進池時間和密度

1、進池時間

應在水溫18-20 ℃時進池為宜,要趕在第一次寒流之前結束,一旦水溫低於16℃時,起捕的魚就不能作越冬魚種,因為水溫會使魚體凍傷,進池後會陸續死亡。捕魚進池時宜選擇在天氣穩定,有較強陽光,一般在上午九點半後才開網捕魚,至下午四點半前結束,因此段時間水溫較高,有利於操作。

2、放養密度

越冬魚進池密度根據越冬環境條件,魚體大小和管理水平而定。在薄膜越冬大塘,靜水增氧,一般每立方水可放親魚5-8千克,但由於親魚在越冬後期要在原塘進行產苗前強化培育,所以有條件單位應減少親本放養密度,一般每畝放養500-600 尾,規格為500-600 克/尾。如在原越冬大棚進行配對產苗,還要考慮雌、雄親本的數量、重量等因素。越冬魚苗的放養密度為3-4釐米規格,每畝10-12 萬尾;4-5釐米規格,每畝8-10萬尾;5釐米規格以上魚苗7-8萬尾。小規格苗種越冬,因為較小,成活率較低,所以應適當提高入塘量,扣除成活率後達到一般越冬水平,在加強培育後出池時能達到5-7釐米規格;而作為大規格苗種,因入池後成活率較高,所以在入池時大規格苗密度應放密些,以保持規格統一,穩定在5-7釐米規格最為合適。

越冬期間飼養管理

羅非魚越冬期較長,一般是10月中下旬到來年3月下旬,約有半年時間。在生產中,一般將越冬分為三個階段管理,在進池早期和即將出池的水溫都較高,應適當多投料,調節水質;中期溫度較低,應適當減少投料,防止水質惡化;越冬晚期的管理尤為重要,在出池前要加強飼料的數量和質量,促使體質恢復健壯和親魚性腺發育,這樣能保證出池後苗種質量。整個越冬期間要有專人負責,做好各項記錄,控制水溫,調節水質、投料、防病等工作。

1、水溫的控制

越冬魚進池10天內,應把水溫控制在20-25 ℃間,這樣有利於魚體傷口儘快癒合,抑制水黴病發生。情況基本穩定後,可以將水溫控制在18-20 ℃間。水溫切不可忽高忽低,不能突然降溫,也不能長期控制在20℃以上,長期高溫不利於越冬管理,而且還會增加飼料的投入,因為水溫高,魚的活力較強,消耗體力較多,攝食量也會增加。如用超薄料薄膜大棚,由於白天太陽光照增溫,池內氣溫有時高達30℃,此時應將薄膜翻開一部分,讓空氣流通,將棚內氣溫控制在21℃左右,水溫控制在18-19 ℃,如遇天氣突變或寒流,應及時將薄膜蓋回,以防突然降溫


小渣皮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我是今日頭條蕭da寶建玻璃鋼大棚養黑魚有沒有聽說過?或許一般人只知道在玻璃鋼大棚內種菜養花,養黑魚很少,而在溧陽市社渚鎮科技部星火計劃重大項目實驗基地內就有那麼一位能人,建起了玻璃鋼大棚內,養起了黑魚。

王春紅大棚高密度養殖黑魚一畝魚塘能養5萬尾

  這位能人叫王春紅,他高中畢業之後就跟著父親學習水產養殖,而且還在上海水產研究所進修過,他在2012年成功破解了沙塘鱧(俗稱“呆子魚”)的人工繁育難題,於是聲名鵲起。現今他與上海水產所、南師大生命科學院和江蘇淡水水產研究所合作,將自己的水產養殖基地變為了實驗基地。

  王春紅建的玻璃鋼大棚內有10幾個魚塘,每個魚塘面積大約是一畝,水面純面積480平方米,水深2.5米。去年5月的時候在魚塘裡面投放了5萬尾黑魚苗,黑魚的長勢很好,現在平均每條有1.1斤重,預測在今年5月份出欄的時候平均每條黑魚能達2斤,更大一點的可能會長到3斤多。王春紅計算了一下,這總佔地一畝魚塘,大約能產出10萬斤黑魚,預估純利能達到60多萬元。而且王春紅養出來的黑魚和鱸魚肉質特別鮮美,可以切成生魚片直接食用,目前,南京和太倉7家餐飲企業已經“包乾”了他養的黑魚和鱸魚。

  面對這些數字,看到的是驚訝,但也是在好奇,480平方米的魚塘裡養5萬尾黑魚,密度是不是太大了?

  王春紅用專業的只是解答了這個疑惑,黑魚出欄的時候會平鋪在魚塘裡,而且黑魚的生命裡強,加上給黑魚選擇的飼料是顆粒狀的脫脂魚粉,不會汙染水源,所以高密度養殖不會影響到黑魚的生長。

  另外一個原因是得益於玻璃鋼大棚,建玻璃鋼大棚養黑魚能保持魚塘裡的水溫。黑魚生長最佳水溫是攝氏二十七八度左右,在玻璃鋼大棚裡養殖,哪怕是冬天,水溫也可以控制在20度左右,這十分有利於黑魚的生長。

  目前,王春紅的黑魚養殖技術在幹國際水產養殖界也是小有名氣,日前,匈牙利的一位水產教授是專門來到他的養殖基地取經,而王春紅也是給出了專業的只是講解,這讓外國友人很是敬佩。

  王春紅的黑魚養殖計劃很成功,他也給周邊的村民帶來了更多機會,也希望他讓搞大棚養魚的農民,一畝地就可以讓5個人過上很好的生活的理想實現。



蕭da寶


我就是養殖大棚魚的給你發些我的技術員給我的書上寫的:

一、加強溫室大棚魚的管理:現在溫室大棚裡養殖的主要是羅非魚、鬍子鯰、淡水白鯧苗種及成魚養殖羅非魚,要注意做好水溫保持及水質管理工作,防止因其頭部出現凍瘡而影響銷售,平時水體消毒可選用二氧化氯,儘量選用高蛋白的全價配合顆粒料。養殖鬍子鯰,平時對水體消毒也可選用二氧化氯,值得特別注意的是要防止腐皮病的發生,平時投餵雞腸等動物下腳料時要注意保持餌料新鮮。養殖淡水白鯧與養殖羅非魚的基本原則基本相同,不同處一是嚴禁使用有機磷類藥物,二是為了給淡水白鯧提供維生素,平時可以在水體一角投餵一些新鮮菜葉。

二、待價而沽 目前,許多農副產品都在逐步恢復到理性價位,唯有淡水魚的價格還處在較低水平,這主要是市場供求關係影響的結果。當然,隨著其他畜禽產品價位的逐步回升以及新年佳節的來臨,商品魚價格肯定會有所上漲,有經濟實力的養殖戶可以不必急於出售。

三、做好苗種投放工作:由於冬季氣溫較低,病菌活動能力不強,魚的鱗片較緊不易受傷,故冬季又是投放魚種的大好季節。但同樣是因為氣溫、水溫較低,魚體一旦受傷,很容易患水黴病,可以在水體中投放食鹽水進行防治。另外,實踐證明,如果在投放草魚魚種的同時搞好草魚疫苗的接種工作,可以大大減少日後草魚病害的暴發。

大棚養魚越冬保種技術

越冬前的準備

1、越冬池塘的選擇及準備

越冬塘要求選擇地勢較高、保水力好、背風向陽、面積不宜過大,一般在6畝以內為宜,為東西走向,跨度不宜過大。越冬塘在越冬前半個月要將池水抽乾,清除塘底雜魚、雜草、雜物等,並嚴格修補塘埂和排水口,特別是排水口濾網。有條件單位可讓大塘暴曬至龜裂,然後回水10-15 釐米進行消毒,消毒時可用生石灰和茶粕相結合,消毒範圍包括塘底、塘埂,以徹底殺滅雜魚和細菌,回水時最好採用清新的外河水或井水。越冬塘水不要求培育肥水,因水質較肥不利於越冬期間管理,加大了管理難度,消毒回水後5-7天,便可試水放魚。

2、越冬材料的準備及搭建

主要是做棚拱架,在大塘中間用木樁搭成一排支撐架,然後在上面架小鋼絲,塘邊用木樁固定,蓋上薄膜後在上面加壓鋼絲繩,用小鐵線固定好上下鋼絲繩。蓋薄膜時要拉平,防止下雨時雨水積聚在大棚上面,在越冬期間,要經常檢查薄膜是否有漏洞,並及時採取相應措施。

3、越冬設備的準備

根據不同的越冬方式,對越冬期間所需的加溫、增氧、排汙等設備應在越冬前準備好,如加熱器、鍋爐、控溫儀、水泵、增氧機等。

越冬魚的進塘前準備

1、越冬前催肥

越冬前一個月將要越冬的魚集中專池囤養,進行加強培育,促使其膘肥體壯,增強越冬抗寒能力,使之逐步適應越冬期間的生活環境,將部分體弱或受傷的魚提前淘汰。

2、越冬魚的選留

越冬魚有親魚和魚苗兩種:

(1)親魚:親魚進池時要按生產苗種的要求進行嚴格挑選,確保每尾親魚都符合要求。親魚的雌雄比例按3:1或4:1選留,並將雌雄分塘越冬,便於來年雜交繁殖時配組操作。留選數量根據生長魚苗計劃量再加上15%-20%,以確保來年苗種生產的順利進行。

(2)魚種:越冬魚種以4-6釐米為好,一般苗種越冬要求進池時在同一規格,過大會使越冬塘利用率降低,過小的魚種在越冬過程中適應能力差、成活率低及會出現同一塘越冬苗規格大小不一的現象。選留的魚種還要注意選擇體質健壯、無傷無病、體表光滑、無凍傷的個體。

無論是選留的親魚或魚種,選留時操作都必須輕快細緻,以免碰傷魚體,並即選即入池,魚種在分級過篩時不宜長時間密集於網池中,一般在網池中吊水兩個小時後即可進行分篩、計數入塘,最長時間不宜超過五個小時,更不宜進行高密度長途運輸,否則會造成魚體嚴重受傷,導致越冬成活率低。

3、魚體消毒

越冬時親魚,魚種在運輸和操作過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損傷,在進池前應對魚體進行藥物消毒,可用2% -3%食鹽溶液(不加碘)浸泡魚體5-10分鐘才下塘,待全部魚種入塘後,可用0.3 ppm 二氧化氯進行全塘消毒,以防疾病發生。在入塘後一個星期內,要密切注意入塘魚種活動情況,特別是水溫較低時操作的魚種傷口是否感染,並及時採取相應的措施。在入塘一個星期後,魚種的情況才基本穩定,進而進入越冬期間管理。

越冬魚進池時間和密度

1、進池時間

應在水溫18-20 ℃時進池為宜,要趕在第一次寒流之前結束,一旦水溫低於16℃時,起捕的魚就不能作越冬魚種,因為水溫會使魚體凍傷,進池後會陸續死亡。捕魚進池時宜選擇在天氣穩定,有較強陽光,一般在上午九點半後才開網捕魚,至下午四點半前結束,因此段時間水溫較高,有利於操作。

2、放養密度

越冬魚進池密度根據越冬環境條件,魚體大小和管理水平而定。在薄膜越冬大塘,靜水增氧,一般每立方水可放親魚5-8千克,但由於親魚在越冬後期要在原塘進行產苗前強化培育,所以有條件單位應減少親本放養密度,一般每畝放養500-600 尾,規格為500-600 克/尾。如在原越冬大棚進行配對產苗,還要考慮雌、雄親本的數量、重量等因素。越冬魚苗的放養密度為3-4釐米規格,每畝10-12 萬尾;4-5釐米規格,每畝8-10萬尾;5釐米規格以上魚苗7-8萬尾。小規格苗種越冬,因為較小,成活率較低,所以應適當提高入塘量,扣除成活率後達到一般越冬水平,在加強培育後出池時能達到5-7釐米規格;而作為大規格苗種,因入池後成活率較高,所以在入池時大規格苗密度應放密些,以保持規格統一,穩定在5-7釐米規格最為合適。

越冬期間飼養管理

羅非魚越冬期較長,一般是10月中下旬到來年3月下旬,約有半年時間。在生產中,一般將越冬分為三個階段管理,在進池早期和即將出池的水溫都較高,應適當多投料,調節水質;中期溫度較低,應適當減少投料,防止水質惡化;越冬晚期的管理尤為重要,在出池前要加強飼料的數量和質量,促使體質恢復健壯和親魚性腺發育,這樣能保證出池後苗種質量。整個越冬期間要有專人負責,做好各項記錄,控制水溫,調節水質、投料、防病等工作。

1、水溫的控制

越冬魚進池10天內,應把水溫控制在20-25 ℃間,這樣有利於魚體傷口儘快癒合,抑制水黴病發生。情況基本穩定後,可以將水溫控制在18-20 ℃間。水溫切不可忽高忽低,不能突然降溫,也不能長期控制在20℃以上,長期高溫不利於越冬管理,而且還會增加飼料的投入,因為水溫高,魚的活力較強,消耗體力較多,攝食量也會增加。如用超薄料薄膜大棚,由於白天太陽光照增溫,池內氣溫有時高達30℃,此時應將薄膜翻開一部分,讓空氣流通,將棚內氣溫控制在21℃左右,水溫控制在18-19 ℃,如遇天氣突變或寒流,應及時將薄膜蓋回,以防突然降溫。

2、水質的調節

越冬池應保持水質清新,溶氧量充足,越冬大塘由於面積較大,換水較為困難,所以在一般情況下不換水,只增加部分新水。在越冬期間,可通過定期使用一些微生物製劑(如利生素、養殖寶等),來調節水質,增加水的活力。在水色變濃時,可換走部分老水,注入新水,但換水不宜過多,控制在1/4到1/5間。加水時水流要平直流入池中,出水口一定要用濾網套好,以防雜草進入或魚種逆流游出。白天沖水時間不宜超過四個小時,特別是苗池,應控制在2-3個小時左右,以防魚苗長時間頂水消耗過多體力或長時間密集增加魚體損傷。

3、增氧設備

由於大塘冬棚越冬養殖密度一般較高,水質一般較肥,所以越冬池都要配備增氧設備。在低溫季節,由於表層水溫較低,魚缺氧浮頭後露出水面,極易凍傷,易長水黴,導致潰爛而死;在越冬後期,由於水溫升高,投料增加,親本在產前培育過程中水質變肥,會造成嚴重缺氧,影響培育。因此,越冬期間的增氧是非常重要的。

4、合理投餌

羅非魚在越冬期間要適當投餵營養豐富的精飼料。一般採取兩頭多,中間少的方式投餵,即入池後一段時期內適當多投料,親魚控制在2%左右,魚種控制在5%-6%左右,每天投餵一次,投料以全部魚能吃到為佳。對於苗池,每星期安排一至二次過量投料,目的在於對一些弱小苗種,由於平時投料量少時而無法爭到飼料,而每週有一至兩次能吃到,便能維持體能消耗,不至於瘦弱而死。魚種飼料可以為粉狀或小口徑配合飼料,投料時要全塘均勻投料,讓大部分魚苗都能吃到,親魚飼料應做成浮性顆粒料,沉性料要設置適當,並以在1.5小時內食完為宜。吃不完時要及時清走殘料,並減少投料量,以防飼料變質影響水質。在越冬期間,投料的數量、質量都隨水溫、水質和魚的攝食情況隨時調節。

space

大棚養魚技術是養殖戶們採用大鵬養魚方式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為今後的養殖工作提供了很大的作用。最後提醒養殖戶們一定要注意,做好魚病的預防治療工作,防止疫病給養殖場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盱眙第一山


很榮幸能夠看到這個問題,也很高興給大家分享我對這個問題看法與想法,廢話不多說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那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關於這個問題。

在下面優質內容我為大家分享,首先我分享下我個人對這個問題的看法與想法,也希望我的分享能給大家帶來幫助和快樂,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

一、加強溫室大棚魚的管理:現在溫室大棚裡養殖的主要是羅非魚、鬍子鯰、淡水白鯧苗種及成魚養殖羅非魚,要注意做好水溫保持及水質管理工作,防止因其頭部出現凍瘡而影響銷售,平時水體消毒可選用二氧化氯,儘量選用高蛋白的全價配合顆粒料。

養殖鬍子鯰,平時對水體消毒也可選用二氧化氯,值得特別注意的是要防止腐皮病的發生,平時投餵雞腸等動物下腳料時要注意保持餌料新鮮。養殖淡水白鯧與養殖羅非魚的基本原則基本相同,不同處一是嚴禁使用有機磷類藥物,二是為了給淡水白鯧提供維生素,平時可以在水體一角投餵一些新鮮菜葉。

二、待價而沽 目前,許多農副產品都在逐步恢復到理性價位,唯有淡水魚的價格還處在較低水平,這主要是市場供求關係影響的結果。當然,隨著其他畜禽產品價位的逐步回升以及新年佳節的來臨,商品魚價格肯定會有所上漲,有經濟實力的養殖戶可以不必急於出售。

三、做好苗種投放工作:由於冬季氣溫較低,病菌活動能力不強,魚的鱗片較緊不易受傷,故冬季又是投放魚種的大好季節。但同樣是因為氣溫、水溫較低,魚體一旦受傷,很容易患水黴病,可以在水體中投放食鹽水進行防治。另外,實踐證明,如果在投放草魚魚種的同時搞好草魚疫苗的接種工作,可以大大減少日後草魚病害的暴發。

關於在以上我的精彩的分享是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與看法,都是我個人的想法與觀點,在這裡同時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於分享能夠幫助到大家。

我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解答,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與看法,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走進這話題。

我在這裡,發自內心真誠的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擁有好身體,同時也祝大家在自媒體行業有一個好的發展,謝謝。

最後歡迎大家關於這個問題暢所欲言,有喜歡我的記得關注下哦,每天為大家分享與解答我的想法與見解哦。



農家阿旗


金魚適宜在0℃~39℃的水溫中生活,冬季管理的重點是防寒,保溫,適當投餌。少換水是保持水溫的辦法之一,一般1個月換水1次,2—3天清汙1次。操作時要防止金魚體表損傷、出血、脫鱗。冬季金魚在低水溫環境下生活,體內的代謝減緩,食量也減少,因此要注意控制投餌量,投餌過多,剩食變黴,會汙染水質。

冬季金魚的動物性飼料有瘦肉、魚肉、河蝦、蛋黃等,均須剁成細末飼餵;植物性飼料比較廣泛,如麵條、饅頭、米飯、熟玉米粒均可,亦須弄碎飼餵。

冬季養金魚要點

簡介:冬季要養好金魚,主要應注意養金魚的水、食物和魚病的防治。養金魚的水冬天不會像夏天那麼容易壞,換水可以不必那麼勤。但發現金魚浮到水面急躁地大口喝水時,這表明魚缸裡的水已經缺氧,金魚在勉強維持生命了, ...冬季要養好金魚,主要應注意養金魚的水、食物和魚病的防治。養金魚的水冬天不會像夏天那麼容易壞,換水可以不必那麼勤。但發現金魚浮到水面急躁地大口喝水時,這表明魚缸裡的水已經缺氧,金魚在勉強維持生命了,必須更換新水。換上新水後,可放在陽光下曬上幾天,也可以將魚缸裡的水留一半,加一半新水。換水時溫差不能過大,如果太涼,可加少許熱水。魚缸內最好養一些水草,由於光合作用可產生氧。

冬季可給金魚喂一些夏天晾曬的乾魚蟲和雞蛋黃,小米、芝麻、魚肉、乾麵條、饅頭也可以,喂一些細長蚯蚓狀的小蟲為最好。餵食物時,量要由小到大,否則金魚就有被撐死的可能。這個季節,由於水中氧氣不足,以及病魚和帶病菌的水的傳染,或是受到溫差過大的水的刺激,發病率較高。金魚患病後,有的不進食,有的全身長白色黴菌樣物,有的尾、鰭一點一點地爛掉。金魚發病後,可把它放進氧氣充足的新水裡。

放養前的準備

1、水泥池的結構

魚池採用保水節水的磚混水泥抹面結構,按用途分為蓄水池和養殖池。蓄水池與養殖池的面積比為1:12。蓄水池的規格為10米×1O米×1.5米,養殖池為5米×5米×0.5米,底面向排水口稍微傾斜,進排水管用無毒聚乙烯塑料管,規格為直徑150毫米,兩排池為一單元,在每一單元埋設進排水管道,安裝噴淋增氧設施。

2、水泥池的處理

檢查是否有滲漏,這對新建水泥池尤為重要。新建水泥池鹼性很強並含有不利於幼體發育的有害物質,可用水浸泡、沖洗直到池底、池壁內的鹼性及有毒物質浸出,使pH值穩定在8.5以內,浸泡時間約為一個月左右。水泥池在使用時要嚴格洗刷,用50克/米。漂白粉或20克/米3高錳酸鉀溶液刷洗池壁池底,浸泡數小時後,再用清水沖洗乾淨後注入養殖用水,待用。

3、養殖用水的處理

一般養殖用水為地下水,這種水含氧量較低,溶有鈣鎂離子,屬硬水,經潛水泵注入蓄水池後水溫也較低,要經過目曬升溫後方能使用。

魚苗的放養

1、試水魚的放養

在大批量放養魚苗之前,應在洗刷備用的水泥池內放入試水魚,試水魚在水泥池內48小時無異常現象之後,方可大批量布魚。

2、放養時間和密度

魚苗均是日光溫室內的親魚在孵化池內產卵孵化出來的仔魚,經過三次挑選,體長達到2-2.5cm的魚苗。放養時間為5月中旬左右,每平方米放養200-250尾。

飼養管理

1、適時換水

通常水色以青綠色為好,褐色不宜,深綠色表示浮游生物過盛,需要換水。換水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將幼魚撈出,全部換上新水;另一種是抽去部分老水和沉積物,注入部分新水。具體做法視水質情況而定。一般春末夏初每5-7天換水一次,夏天每2-3天換水一次。

2、合理投餌

這是飼養幼魚的一個關鍵。金魚一般都比較貪食,幼魚非得吃飽才肯罷休,為此要掌握好投餌量,一般只喂七八成飽,這樣的金魚健康少病,便於管理。在投餌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1)幼魚儘量投餵天然餌料(如活的魚蟲)為佳。在投餵前將活餌充分清洗和消毒,預防病原體帶入幼魚池中。

(2)定時、定量、定質投餵。

(3)金魚在幼魚期投餵時要勤查魚病,注意環境條件的改變。要注意幼魚的食量大小和健康情況,以做投餌量的參考。在外界溶氧不足時要暫停投餵,直到環境適宜、魚能自由遊動方可投餌。經停食的幼魚在喂時要少喂,慢慢地增加到正常投餌量。只有合理的投餌,才能既減少浪費,又能使幼魚迅速地生長髮育,減少疾病和死亡。

(4)幼魚在患病期間,一般以少喂或不喂為好。因為病魚的消化機能大大減弱,多喂必產生過剩現象,剩餘的餌料殘存於水中容易變質腐敗,引起細菌繁殖,反而對生長髮育不利。

魚病防治

由於金魚個體小,體質較弱,而且飼養在易惡化的小水體中,因此容易發生各種疾病。如水溫失宜、飼餵不當、操作不慎、外部帶入的病原體等均是造成金魚發生疾病的原因。因此,在整個飼養過程中必須貫徹“無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於治”的原則。具體做法是:

1、每週用1次敵百蟲全池潑灑,使池水呈0.7克/米3,殺滅寄生蟲。隔天用二氧化氯全池潑灑,使池水呈0.5克/米3,以殺滅致病菌。

2、定期投餵藥餌,增強魚體的抵抗力。

3、發現病魚應對病原體作出正確的診斷,對症下藥。另外,還要隔離病魚,對病魚、死魚要妥善處理防止傳播





鄉村小魚


大棚養殖黃鱔的技術

1、建飼養池。①開放式飼養池。適合在長年有溫流水的地方建池。優點是流量穩定,適於較大規模的經營,缺點是有區域侷限性。飼養池用磚和水泥砌成,每個池的面積為10~20平方米,池深40釐米,寬1~2米,池埂寬20~40釐米。在池的相對位置設直徑3~4釐米的進水管、排水管各2個。進水管與池底等高,排水管一個與池底等高,一個高出池底5釐米,進排水管口均設金屬網防逃。將若干飼養池並列排成一個單元。每單元的面積最好不要超過500平方米。\r

②封閉循環過濾式飼養池。適宜在大城市或缺乏水源地方應用。其優點是池水可以重複使用,耗水量較少,便於控制溫度,但投資稍大。飼養池的建法與開放式相同。另外需建造曝氣池、沉澱池,配備一些淨水、抽水、加溫設備。\r

2、大棚建造。養殖黃鱔的塑料大棚的建造與普通大棚相同,最好一個單元建在同一個大棚內,以便於管理。\r

3、投放鱔種。池建好後,將總排水口塞好,灌滿池水浸泡5~7天后再將水放幹,然後將池底的排水孔塞住,再注水保持每個池內有微流水,水深5釐米,這時即可放養。鱔種在放養前需要進行消毒。用硫酸銅、漂白粉混配液消毒時,按每立方米水體投入硫酸銅8克、漂白粉10克的比例將藥料投入水中,充分攪拌,待溶化後將鱔種置於藥液中浸洗20~30分鐘(設定水溫為10~15℃),可防治水黴病、細菌性爛鰓病、赤皮病、隱鞭毛蟲、口絲蟲、車輪蟲、斜管蟲、毛管蟲等多種病蟲害,可消除鱔魚體表的寄生蟲。\r

黃鱔養殖的日常管理工作,除了前面所講的投餌外,還有防水質、防暑、越冬、鱔病防治等。這些工作的效率和質量決定全年的產量和效益。\r

1.防逃。 防逃工作是日常管理中首先應注意的一個方面。雨天,尤其連續大雨天氣,應及時排水,防止逃魚,要經常檢查排水孔。排水孔應有可靠而堅實的攔魚柵,以防鱔魚從排水孔逃逸。\r

2.水質管理。 要保持池水穩定和水質清新。鱔池水深一般保持在15釐米左右,高溫季節可適當加深。每當天氣由晴轉雨或雨轉晴,天氣悶熱時,水體往往容易缺氧,凡在這種天氣的前夕都要灌注新水,以免黃鱔過多的將頭伸出水層,露出水面呼吸,不利生長。要經常換水,保持水質良好。夏季高溫,應每天換水,有時因殘食變質,池水發臭,更需及時換水。氣溫正常,水質如無明顯惡化,也可1—2天換1次水。\r

3.防暑和越冬。 水溫的高低直接關係到黃鱔的攝食和生長速度。通常水溫在10℃以下,黃鱔處於休眠狀態,不出洞也不吃食;當水溫上升到12℃時,開始出洞覓食,但活動力弱。最適宜黃鱔生長的溫度為15℃—28℃,當水溫在28℃以上時,攝食量下降。因此在飼養中要注意保持適宜的水溫,以利黃鱔的攝食生長。\r

在炎熱的高溫季節,當水溫超過30℃時,要勤換新鮮的清涼水,如發現黃鱔頭部露出泥沙外或全身臥於泥上,反應遲鈍,則需趕緊沖水或在泥里加清涼淤泥,一般可避免死亡。用井水、泉水沖涼時,進水速度不能過快。\r

當氣溫下降到15左右時應投餵優質餌料育肥,當氣溫下降到10℃以下時,可將池水排幹,為保持池泥溼潤和溫暖,可在上著面覆蓋少量稻草或草包,以避免結冰而使黃鱔凍傷致死。同時還要注意防止老鼠和畜禽的危害。如能利用工廠餘熱水,使池溫保持在25℃左右,則可延長黃鱔的生長期,加快鱔的生長,提高產量。


寧夏特產小發哥


(1)養殖大棚溫室:新建連幢鋼架大棚溫室,近10000米2。結構形式:為單層鋼結構,採用鋼筋混凝土獨立基礎,主體為鋼結構,頂部為雙層中空塑料膜並覆蓋一層保溫設備,四周採用活動的雙層塑料膜覆蓋。溫室內設水源蓄水池、配套餌料池和成魚養殖池11個,均為土質底、水泥護坡結構,水源蓄水池為800米2、餌料池500米2和成魚養殖池800米2。

(2)生產水源:水源為深井水,水溫常年保持在17~19℃。水體清澈透明,無色無味,通過蓄水池2次曝氣,溶氧充足,為6毫克/升以上,pH 值為7.3~8.5,水源水質符合NY5051-2001《無公害食品 淡水養殖用水水質標準》。

(3)養殖魚種:2014年8月,從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引進5~8釐米規格的刀鱭魚種10萬尾。購買的苗種要求,必須遊動活潑,體質健壯,無損傷、無疾病、無畸形,規格要整齊。

(4)餌料來源:魚苗下池前15天,經消毒後的培育池進水0.8~1.0米深,施用發酵並消毒的生物有機肥,培養藻類、輪蟲、枝角類,使輪蟲數量達到200個/毫升以上,還有少量的枝角類,達10個/毫升。當刀鱭魚種長至10釐米以上時,採用“小蝦+赤眼鱒苗種”的套餐式投餵技術,小蝦優選細足米蝦,投餵餌料詳見表1。

2、養殖方法

(1)養殖池的消毒與準備:在刀鱭魚種入池培養餌料生物前5天加註新水至0.6米水深,用殺菌劑(戊二醛、苯扎溴銨溶液)對水體進行消毒,使池水濃度呈0.075克/米3。同時調試進排水系統、增氧系統和供電設施,確保設施、設備運轉正常。

(2)刀鱭魚種培育與放養:剛購回的刀鱭魚種,因其規格較小(5~8釐米)及長途運輸後有少量掉鱗,用鹽水15‰消毒30分鐘後再入培育池,放養密度為8~10尾/米2,利用就池培育和撈取的生物餌料培育60天左右,留意觀察刀鱭的活動情況,以集群繞池遊動為佳。

(3)餌料投餵:養殖早期,每天監測養殖水體中浮游生物群的變化,餌料生物(主要為枝角類和橈足類)不足時及時補充,配套專池培育為佳。當刀鱭魚種長至10釐米以上時,根據魚的攝食情況,適時補充適口的赤眼鱒魚苗和小蝦,赤眼鱒魚苗採取專池培育的方式,小蝦取自中華絨螯蟹養殖池地籠捕獲。

(4)水質控制:刀鱭對水質,特別是氨氮要求較一般的傳統養殖品種要高,因此養殖水體氨氮須控制在0.5毫克/升以下,有條件的養殖單位可營造微流水養殖模式。溶氧應保持在6毫克/升以上。池水要控制在微鹼性,水體透明度以20~30釐米為宜,水色呈黃綠色或茶褐色。換水後每池均勻潑灑EM複合菌,以後每週用1次,可有效調節水質,保持水質的穩定,使養殖池水中的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等有毒物質的含量控制在刀鱭適宜生活的範圍內。隨著魚體生長,養魚池中水深也應進行合理調整:魚種投放時由於魚體較小,水深一般控制在0.8~1.0米;當魚體長達到20釐米以上時,逐漸加深至1.5~2.0米。

(5)水溫調控:夏季,氣溫較高,應適當加大注換水量,適時開啟通風窗;冬季,氣溫較低,也應適當加大注換水量,把池內水溫控制好。

(6)疾病防控:養殖期間,以防為主、防治結合。具體措施為每兩個月分別用藥殺菌、殺蟲各1次。殺菌採用消毒劑,一般使用二氧化氯全池潑灑,消毒時注意觀察施藥後魚體的反應情況,如發現有異常現象則立即向池內加大進水量,稀釋藥物濃度,防止死魚事故的發生。殺蟲藥使用車輪指環淨,使池水呈0.035克/米3濃度,能有效地降低刀鱭的發病率或不發病。

(7)日常管理:堅持早、中、晚巡池,每次巡池都必須認真做好養殖生產日誌記錄,對天氣、溫室中水溫、餌料投餵、水質狀況和用藥等管理過程也要做好詳細的記錄,以備查驗。


萌萌的老豆639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我們老家這裡很多養殖鱷魚的 都是在大棚裡面養殖的 因為鱷魚原生環境溫度在27-34度。溼度一般60%。最適溫度32度。25度以下,明顯活動性下降。一般28-30的孵化的幼體是雌性,32-35的是雄性。如果溫度低於10度基本都要死亡了,成年鱷魚低於5度也都死亡了。

鱷魚養殖戶的水溫低應該20攝氏度左右。秋冬季氣溫較冷的狀況下,還應該採取一定的保暖措施。20度以下的環境,鱷魚養殖日常活動即明顯減少,進食量也不多。

而對鱷魚苗來說除了水溫以外,外界室溫也應該保持在低溫度線以上,才能保證其正常的發育與成長。所以都是大棚裡養殖



娜姐鬥雞養殖


這個一般都可以養啊,大棚熱帶魚也可以了,大棚養投資大就養價值高的,如果養些鯽魚,大頭魚,草魚,鯉魚什麼的就沒必要大棚,既然大棚了,就養回本快的,可以養錦鯉啊,黑魚,火頭,甲魚,這樣貴,如果沿海的可以養海魚,更貴,這個看地方,你也可以試試北方養海魚。


豫N小李子


我覺得甲魚非常適合大棚養殖。野生甲魚賣100多一斤,養殖甲魚也能賣30到70一斤。溫室養甲魚產值大,疾病防治都可控制,收益也非常可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