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想找個人說說心裡話的時候,才發現居然無人可以傾訴?

善良的寶爸


這個話題很感同身受。以前覺得自己想說什麼就可以說,高興的事情傷心的事情都可以找閨蜜找朋友找同事聊,也可以找家人聊。

不知道什麼時候我們學會了隱藏自己,也許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很多心裡話只能藏在心底,壓抑著自己,學會了偽裝,學會了帶著面具生活。我們還想去傾訴,但是卻發現身邊已經沒有了傾訴的人,快節奏的生活使得每個人都很忙碌,也很焦慮。記得之前有看過一片文章,已成年男子下班自己躲在車裡聽音樂讓自己放鬆一會兒,沉澱一下,才下車回家。因為想著給家人一個溫暖的笑容,不將工作的情緒帶回家裡。初為人母的時候,伴隨著孩子到來的喜悅,作為職場媽媽很多時候要養家,要照看娃,讓自己的身心疲憊,休完產假剛上班兒那會,我很難適應這種生活節奏,有段時間我就一個人坐在樓下的蛋糕店,吃塊甜點,刷刷手機聽一首音樂,讓自己的心情平復一下,然後回家面對孩子,不希望自己的情緒讓小嬰兒受到影響。堅持了一段時間,我自己也會調整情緒了,對自己對家人都很好。那時的我很想找一個人傾訴,可是看著老公為了養家也很疲憊,閨蜜也為自己的生活忙得的焦頭爛額,沒有傾訴的對象,所以學會自己消化情緒。

後來我樂於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情緒、自己的心情,在大家的安慰和點贊中,我得到了滿足感,存在的價值和意義。發了一段兒時間朋友圈,就不願意再分享心情了,因為覺得自己成為了透明人,又回到將自己隱藏起來,學會以寫文章的心情抒發情緒,自己療愈,很多時候我們只想讓自己靜一下就能恢復能量。快節奏的生活人人都需要成為自己的心裡療愈師,一起共勉。



夢在雨巷


以前沒結婚的時候,有心事會找閨蜜聊,後來結了婚忙於生活,和閨蜜又各分兩地,她有自己的生活和朋友圈,閨蜜還沒結婚,有時候打電話聊,卻又發現聊不到邊了,有時候能聽出語氣中的敷衍,有時候又怕打擾到她的工作,漸漸地,自己也就學會了隱藏,學會了自己消化,自己的酸甜苦辣生活,別人又沒經歷過,又怎麼能瞭解到你的心情,難過的時候,哭一場,一切都會過去,說的太多,有時候別人也只會當成一個笑話罷了


萱萱玥媽媽


生活在這個大千世界中,芸芸眾生,人來人往,如潮湧似荒洪,如夢如幻。

吃飽了不想家,玩瘋了不回家,喝醉了回不了家……

把酒行令,打情罵俏,任性放縱,我行我素……到頭來還是你自已。

夢醒時分沒人陪,欲哭無淚能怨誰。想找個傾述你的人生故事你的喜怒哀樂,確沒有聽眾。

人生有一知己足也,心心相印,休慼與共,她(他)是忠實的粉絲,不棄不離。

所有的心裡話只有她(他)真心聆聽,深切體會,感同身受,幸福著你的幸福;悲傷著你的悲傷。

遇一知己(伴侶),人生之幸!至於其他――茫茫人海中人們都為各自的生活和目標奔忙著,誰有閒暇的時間停留而聽你講些與他無關緊要的廢話呢!



黃金的田野


人是群居性的動物,只有具備了與人交往的能力,我們才能稱之為一個社會人。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中就將社交需求作為我們的基本需求之一。一般來講,交往通常包括物質交往、精神交往和信息交往。

題主想要找人說說話的需求其實是渴望精神交往的表現。所以本人特別理解這種需求。人在孤獨無助的時候,想要與人深入交談的需求通常就會變的更加強烈。


如果我們將社交距離劃分為親密距離 /社交距離/禮儀距離和公共距離的話。你想要跟他說心裡話的人一般是位於我們親密距離之中的。親密距離是人際交往中的最小間隔, 即我們常說的“親密無間”,在這個距離中我們可以耳鬢廝磨,說悄悄話,並且在親密距離之內的人是我們非常熟悉和信任的人。親密距離中包括我們的父母子女,戀人,以及非常親密的朋友,比如我們說的“好閨蜜”“好基友”。

題主說想要找人說說心裡話,才發現無人傾訴。這反映出題主可能親密關係內的好朋友相對缺乏,所以才會有這樣的感受。

其實人際關係是可以經營的,如果想要獲得親密距離之內的朋友,建議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去做:

1.儘量選擇跟平時生活中和生活成長背景差不多的人,志趣相投的人做朋友。一個平時和你風馬牛不相及的人,是絕對不可能理解你的。街頭混混不能理解寒窗苦讀的人的心情,富家子弟不會理解父母雙雙下崗的孩子的生活習慣。再者,和你看問題觀點差不多的人,才可能成為知心朋友。別找這種說兩句話就產生分歧,要爭論的人,肯定相處不好,而且很累。

2.適當表露自己。親密關係內的朋友通常是建立在對對方比較理解的基礎之上的。彼此瞭解的前提就是自我表露。有一方先主動表露自己,另一方才會以自我表露作為反饋,從而加深彼此的瞭解。


3.要真誠的對待你認為可能成為知心朋友的人。心理學中一條與人交往的黃金法則叫做“以你期望別人對待你的方式去對待別人"這其實就是說,你想別人怎麼對待你,你就再怎麼去對待別人。想要別人對你好,那你也要對人家好!多為人家做點事!人家有困難了要挺身而出,不要老是打自己的小算盤,怕吃虧什麼的。只有這樣,別人一定會感覺到你對他的好,也會對你好的。

以上,希望我的回答對題主有幫助。


雲姐說心理


年輕時不覺得,老了以後確實是有這種情況,有時候很想找個人傾述一下,說說知心話,(能暢說欲言的人),可是把認識的人扒拉扒拉,嘿!真找不出來幾個,有些是社會經歷不同,有些是對事物的理解不同,有些是文化底蘊修養不同……。真不如在今日頭條上發表自己的看法暢快。


三峽客


人一生中,很難遇見一個能懂自己的好朋友,可以稱為知己。隨著社會的變遷,看到種種爾虞我詐的現象,隨之自己也慢慢長大,心事一天比一天多,壓力也隨著時間積累成多,這時我們想找個人訴說心裡的苦時,卻發現身後空無一人。無人訴說,也表現出有些人比較內向造成了孤獨,從而心事只能一個人藏在心裡,有些卻是經歷太多人情的“冷”。


智庫講堂i


找他未必會理你,說了等於沒說,發出一個信息去,有去無回,拔通一個電話,通也無人接聽。你看重他,他眼裡未必有你,別做吃力不討好的事,如果生活中有一個可以隨時陪你聊天的人真要好好珍惜。一個人在乎你,他忙中也會抽空回應。一個人他不理你他不是沒空,只是你不夠重要,所以我們只對我們好的人交流,傾訴也選合適的傾聽者,找到一個不理自己的人,會煩上添煩。


一生有你630


儘管平時與周圍的人相處的很不錯,但要能真心傾訴的還真沒有😭😭


冷L明M貴


經常啊……常常是因為說了矯情,不說憋屈的一種心理,有的時候想和朋友吐槽,可能因為他不知道情況,還要從頭來一遍,太麻煩了;有的時候想和同事吐槽,哦,其實我不敢,因為你不知道這句話明天會不會落在別人的耳朵裡,甚至於你不知道你的這些話落在別人耳朵裡又是怎麼樣的一個版本了,總之不會和最初的版本一樣的;和父母傾訴嗎,大概除了讓他們擔心,還得費勁解釋更多。所以才有我現在留在這裡的一段文字,原來網路越發達,我們越寂寞才是真的。


小殭屍修煉成大魔王


現在的社會對於每個人來說,北上廣、一線、二線城市的人的心理狀態是不一樣的,北上廣、一線城市的生活速度快,二線城市稍慢,目前的人口流動是北上廣到一線、二線城市流動。生活速度快,人就會在夜幕來臨的時候,感到寂寞。很早的時候,我有兩句詩,“夜夜寂寞無人問,日落黃昏獨自愁”,這時候,就需要找人說說心裡話,你會發現對方因為也忙於工作、學習、生活而無人傾訴。

當因為生活壓力大的時候,沒有人說心裡話的,建議有幾個發洩:

1、爬山,近郊吧,如果無山可爬,可以看水,仁者樂山,智者樂水

2、看書學習,會讓你內心平靜,打開另一個世界

3、追劇

4、做點能力所及的小生意

5、圖書館,看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