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爾哈赤為何不選擇多爾袞作為繼承人?

珂人爾


這個可以用最簡單的四個字來回答,即輪不到他。當時的後金並沒有嫡長子繼承製一說,而努爾哈赤也沒有在生前定下繼承人,因此大汗之位只能靠奪。誰有勢力,誰權謀過人,誰得到的擁護最多,那麼誰就最有可能在努爾哈赤去世後繼位,而努爾哈赤去世的時候,多爾袞只有14歲,不過是個乳臭未乾的小子,戰場上還沒有他的身影,他受關注的程度以及政治地位還沒有自己的同胞哥哥阿濟格和同胞弟弟多鐸高。

讓這樣一位毫無作為的孩子在強者為王的後金成為繼承人,顯然是強人所難了,在這個問題上,完全不能看日後多爾袞的實力,就當時而言,多爾袞是被排除在競爭之列的。最有資格成為繼承人的或者說有資格參與競爭大汗之位的是四大貝勒,即便是21歲的阿濟格都無法與四大貝勒爭鋒。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後,最初冊封的太子是嫡長子褚英,而太子之外還有四大貝勒,即努爾哈赤的嫡次子代善是大貝勒、侄子阿敏是二貝勒、第五子莽古爾泰是三貝勒、第八子皇太極是四貝勒,四大貝勒參政議政,是後金位高權重的存在。他們都曾跟隨努爾哈赤南征北戰建功立業,而在戰場上的變現也都可圈可點,同樣跟隨在努爾哈赤身邊是後金的開國功臣的還有五大臣。可以說,後金初建立,圍繞在努爾哈赤身邊的就是這十個人。

要說做太子,自然就從褚英和四大貝勒這五個人中選擇,雖然當時後金並沒有實行嫡長子繼承製,但是褚英年紀最大,一直是諸弟的榜樣,他成為太子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但是四大貝勒卻並不滿意,褚英為人刻薄寡恩,雖有戰功但不免自視功高而看不起人,對諸弟也並沒有友愛之心,因此被五大臣和四大貝勒聯合起來抵制,他們上書彈劾褚英,理由還很充足。

而努爾哈赤也對褚英頗為忌憚,越是帝王越對自己手中的權力看的比什麼都重要,作為後金的大汗,努爾哈赤自然不允許有人覬覦他的位置,即便這個人是他的兒子也不行,即便褚英沒有那個心,但努爾哈赤也不得不防,況且褚英也確實想過取而代之,於是在他們的聯合圍剿下,褚英最終被努爾哈赤處死。

褚英一死,他的同胞弟弟代善成為太子,代善的太子之位同樣不長久,原因他虐待兒子,對兒子們區別對待,虐待兒子到什麼地步呢,恨不得立刻殺死的那種地步,這讓努爾哈赤很生氣,廢黜了代善的太子之位,不過保留了代善的大貝勒之位。代善之後太子之位就空置了,也不知道努爾哈赤是怎麼想的,總之就是沒有再立太子。

但是不立太子不代表著就沒有競爭,畢竟努爾哈赤總要死去,後金總要換大汗,所以大家還是在競爭,這個競爭就集中在除大貝勒之外的三大貝勒中,即阿敏、莽古爾泰和皇太極,阿敏雖然貴為二貝勒,但是因為只是努爾哈赤的侄子,所以基本被排除在競爭之列,他只可能是被拉攏的對象。

剩下的就是莽古爾泰和皇太極,論戰功,這兩個人不相上下,但是論權謀,皇太極遠勝過莽古爾泰,莽古爾泰的生母出了事(可能真有其事,也可能是被栽贓陷害的),莽古爾泰為了撇清關係讓父親對自己刮目相看,就殺死了自己的母親。殺死母親這樣的行徑無論時候在什麼時期、什麼地區,都是禽獸不如的,莽古爾泰因此失去了很大一部分支持者,而努爾哈赤也並不看好他。

所以即便努爾哈赤最後也沒有定下太子之位,但是皇太極無疑都是最合適的人選,戰功他有,政治能力他也有,最重要的是他心機深沉,沒有犯錯。所以在努爾哈赤去世之後,皇太極能迅速被推上大汗之位。

這樣看來,四大貝勒之外,就沒有別人可以競爭了嗎?當然是有的,那就是多爾袞的同胞哥哥阿濟格,阿濟格是努爾哈赤當時的大妃阿巴亥的長子,阿巴亥就相當於清朝時期的皇后,有皇后在,自然她的兒子在競爭中會佔有優勢,而且阿巴亥還有三個兒子,但壞就壞在他們都太年輕,最大的阿濟格在努爾哈赤去世的時候也不過才21歲,剛剛在戰場上嶄露頭角,還沒有形成自身的勢力,倘若努爾哈赤多活個幾年,或許阿濟格的勝算比較大。

但多爾袞就不行了,畢竟那時才14歲,雖然成為了貝勒但畢竟寸功未立,除了母親和兄弟們,並沒有別的支持者,根本不可能參與競爭。但多爾袞這邊仍舊是皇太極忌憚的對象,兄弟三個倘若一直團結在大妃阿巴亥身邊一致對外的話,還是會在將來成為後金的主宰,所以努爾哈赤去世後,阿巴亥被四大貝勒逼著殉葬,可憐那時的三兄弟聯合起來也沒辦法保住母親的命。

皇太極登基之後,多爾袞開始在戰場上嶄露頭角,逐漸成為清初最強悍的存在,後來帶頭擁護皇太極稱帝,又在皇太極去世後,擁立順治帝繼位成為輔政大臣,可以說,清初的大片江山都是多爾袞打下來的,而大清能入關,多爾袞功不可沒,只是這樣到底是委屈了年幼登基的順治帝。

  

  


蕭曉四姑娘


向敬之

稱努爾哈赤選擇多爾袞為繼承人,主要是以朝鮮史料為依據。日本人稻葉君山在《清朝全史》中,引用朝鮮人李肯翊《然藜室記述》內容做論據:“就朝鮮所聞,則太祖臨死時謂貴永介曰:‘九王當立而年幼,汝攝位後,可傳九王也。’”貴永介為代善,洪太氏為皇太極。而九王,朝鮮人對多爾袞的稱呼。

但結合努爾哈赤於天命十一年在寧遠兵敗袁崇煥之手後,耿耿於懷:“朕用兵以來,未有抗顏行者。袁崇煥何人,乃能爾耶。”(《清史稿·太祖本紀》)他是要復仇的,而這份重擔絕不是年輕的多爾袞所能擔負得起的!

一、十五歲多爾袞還沒有上過戰場。而他的哥哥們:代善、莽古爾泰、皇太極以及他們的兒子,都成了驍勇善戰的大將。努爾哈赤作為一個馬上帝王,自然會明白皇太極他們的個性,斷然不會聽從一個不知軍事的少年天子的命令。

二、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制及代善領銜的十固山貝勒共同執政。多爾袞兄弟雖在其中,但年輕功薄,真正有話語權的還是代善、皇太極他們。多爾袞的政治地位不如阿濟格,甚至不如多鐸。在天命年間許多重大活動中,都不見多爾袞的蹤影。

《太祖秘史》努爾哈赤與阿巴亥

三、讓多爾袞繼位、代善執政,未必努爾哈赤願意。代善與大妃、多爾袞之母阿巴亥之間,曾涉嫌不倫之事,阿巴亥曾半夜出宮去代善府上。努爾哈赤自然放心讓阿巴亥作為太后與執政代善共管朝政。那樣只會讓兒子與繼母重演情感戲。

四、按女真族的幼子守灶制,第十五子多鐸是最小的嫡子。故而,努爾哈赤對多鐸的優待,是要明顯多於多爾袞的。就拿努爾哈赤的分配,多鐸要比多爾袞小兩歲,但他提前成為了正黃旗旗主(上三旗排名第一)。他除了三兄弟同時分得的十五牛錄外,努爾哈赤還要將自己剩下留作親兵的部分也全部給多鐸。

五、論八旗勢力割據,除了多爾袞兄弟接管兩黃旗外,其他六旗皆操控在以皇太極為中心的四大貝勒及其追隨者手裡。皇太極智勇雙全,機警聰睿,善用權術,而且功勳卓著。太祖意欲做強後金,嚮明軍復仇,皇太極是理想接班人的不二人選。

《清宮風雲》張豐毅版多爾袞與姜文版皇太極


以禮觀書


努爾哈赤有機會傳位給多爾袞嗎?

不,他根本沒有機會的!

1626年9月30日,努爾哈赤在兵敗寧遠之後,憂憤而死。他死之前,既沒有立太子,也沒用留下任何傳位遺詔,(所以他根本沒有機會傳位給多爾袞)他只是宣佈《汗諭》:實行八和碩貝勒共議制——共同選舉推舉新汗、廢除大汗。


清太祖(努爾哈赤)

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是大妃阿巴亥的兒子,當努爾哈赤憂憤而死的時候,他只有15歲而已,一個毛頭小子,就算努爾哈赤立了遺詔,他敢傳位給這個還不知事的少年嗎?

且看當時皇子中比多爾袞立害得多的人物!

努爾哈赤死後,汗位之爭,那是相當一個激烈。

當時諸貝勒中以四大貝勒——大貝勒代善、 二貝勒阿敏、 三 貝勒古爾泰、 四貝勒皇太極的權勢最大、地位也是最高, 當然也還有多爾袞和多鐸(但這兩位也只能遠邊站)
(多爾袞)


圖片

在這四大貝勒中,阿敏的父親舒爾哈齊獲罪被圈禁而死,自己也受到牽連,自然沒有資格與其他貝勒相爭。莽古爾泰又因為殺死生身母親,名聲掃地,自然不能做一國之君。

只剩下大貝勒代善和四貝勒皇太極兩個爭奪!

大貝勒代善有資格、有條件、也有可能繼承汗位,其性格寬柔、深得眾心,且軍功多、權勢很大,被朝廷上下看好。

但卻被皇太極抓住了一個小小把柄。

努爾哈赤的小福晉德因澤,訐告大福晉兩次備佳餚送給大貝勒,大貝勒也不客氣,受而食之,又送給四貝勒,四貝勒到很會做事,受而未食:

大福晉還經常派人去大貝勒家,還在深夜外出宮院。努爾哈赤後來派人調查,發現確有此事,俗話說:“家醜不願外揚”,便藉機修理了大福晉。
(大福晉)


後來這件事在滿洲貴族中曝光後,大貝勒代善的威望大降,導致他已無力爭奪皇位。

事情經過這麼一番轉折,也只剩下皇太極能爭奪皇位了,但皇太極又考慮到還有多鐸和多爾袞,(雖說實力不是很強,但畢竟也是皇子,加上其他貝勒的不滿,如果幫助他們的話,這樣對皇太極來說還是有很大的威脅!)

要削弱多爾袞、多鐸力量,最好的辦法就是處死力大妃阿巴亥。
(阿巴亥)


劇照

阿巴亥當時37歲,有三個兒子,分別是:阿濟格22歲、多爾哀15歲、 多鐸13歲。

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和幾個貝勒稱先汗有遺命,讓大妃殉彈。在皇太極和其他貝勒的威逼下,阿巴亥自縊而死(一說被用弓弦勒死)。阿巴亥死後,爾袞、多鐸年幼,失去依靠,沒力量同皇太極爭奪大位。

這樣一來皇太極就穩穩的做起了皇位。

雖說多爾袞沒有坐上皇位,但皇太極死後,多爾袞和濟爾哈朗以輔政王身份輔佐,皇太極的第九子福臨(順治)即帝位,稱攝政王;


(多爾袞)

劇照

順治元年(1644年)多爾袞指揮清兵入關,清朝入主中原後,先後封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

所以多爾袞的一生,雖說沒有體驗過當皇帝的隱,但在6歲福臨(順治)當政的前幾年,也妥妥的過了把“皇帝”的威風,也相當的不錯了!


文史金蟬


原因有兩個,一是努爾哈赤根本就不選任何人做繼承人,二是多爾袞沒資格做繼承人。

(1)努爾哈赤不選擇任何人做繼承人。

努爾哈赤的長子褚英戰功赫赫,本來是繼承人的最佳人選,可惜為人專斷,和當時權力高層四大貝勒,五大臣結怨,最後被努爾哈赤囚禁處死。

這次事件直接影響了努爾哈赤的關於繼承人的想法,為了避免諸子爭鬥,他不再選擇繼承人,而是改為八大旗旗主貝勒共治國政的制度,繼承人由八位旗主合議。

處死褚英發生在1615年,努爾哈赤在1616年建國,號稱後金。

自1616年後金建立,到1626年努爾哈赤死去,中間有整整十年的時間,如果努爾哈赤真的有指定繼承人的想法的話,他有足夠多的時間。

(2)努爾哈赤臨死前也不可能選多爾袞做繼承人。

努爾哈赤的後金,最主要的任務是什麼?

生存下去,打敗明朝,入主中原。

想完成這些任務,必須選一個成年的能打仗的兒子。

選擇幼小的孩子做繼承人是王朝穩定才會有的事情。

有一些史料說,努爾哈赤選擇多爾袞或者多鐸做繼承人,完全把努爾哈赤當傻子看了。

①努爾哈赤死的時候,還有十幾個兒子沒死呢。

當時八旗旗主是四個大貝勒,四個小貝勒,怎麼輪也輪不到多爾袞哥倆。

這幾個大貝勒都有兵權在手,都是年長的兒子,努爾哈赤要是真的想讓多爾袞哥倆的其中之一繼位,那早就該開始削幾個大兒子的權了。

②對努爾哈赤來說,最主要的任務是要找一個能打仗的兒子打敗對手。

試想,努爾哈赤自己都被明朝打掛了,他又怎麼會選一個年僅13歲還沒成年的兒子做繼承人呢?

(3)多爾袞的年齡決定他沒資格做繼承人。

1626年,努爾哈赤死,多爾袞(1612-1650)當時才13歲,結合上面的原因,無論如何他也不可能被選為繼承人。


師明禮閒聊中國歷史


我想說,中國人對清朝康熙帝以上的帝王是不甚瞭解的。其實把話說直白奌就好記了。那就是,努爾哈赤是皇太極和多爾袞的爹,而皇太極是福臨一一順治皇帝的爹,多爾袞則是順治帝的太上皇,順治皇帝是康熙帝的爹。那麼,同樣都是努爾哈赤的兒子,努爾哈赤為什麼把汗位傳給皇太極而不是傳給多爾袞呢?很簡單,1626年八月努爾哈赤死時,滿清的先父先君們還不能稱帝,只能稱後金大汗。這個靠著十三副馬鞍草創大清三百年江山的家族,在努爾哈赤死去時,距離打進山海關,問鼎中原,還有二十年的征伐之路要走呢。而在努爾哈赤的十六個兒子中,皇太極當時是三十四歲,正當盛年。他是十六個兒子中的第八子,又是八大貝勒中排名第四的四貝勒。由於他自幼練習踦馬射箭,七八歲已能馳騁山林,彎弓射獵,練就了強壯的身體和嫻熟的武藝,二十歲起跟著父親出兵打仗,在大大小小的實戰中逐漸成長為智勇雙全,果敢善戰的將才。二十四歲登上主貝勒之位,開始獨擋一面,掌管一旗。同時,皇太極不僅精通滿文,還能閱讀漢文,可謂文武雙全,懂事很早,7歲時,他已是努爾哈赤打理家政的好幫手。比較其他兄弟,貝勒爺們積累了豐富的管理經驗。可是這時他的十四弟多爾袞才多大?十五歲。還少不更事呢。所以努爾哈赤去世,要想統一後金,逐鹿中原,只能把汗位傳給雄才大略的皇太極。至於多爾袞,後來做到太上皇,本事也很大,那是他八哥皇太極死後,他以皇叔的名份輔佐皇太極的兒子福臨登基的事了。多爾袞是死後才追尊為一一成宗義皇帝的,打獵時以三十九歲盛年死在今天的河北省灤平。多爾袞死後,福臨才以十三歲年紀親政,行使皇權,這就是後來的順治皇帝。多爾袞與皇太極的關係是同父異母的兄弟關係。


李老根2017


因為,這是一個不可能事件

年齡是最大的敵人,如果非要給多爾袞未能成為繼承人一個說法

畢竟努爾哈赤死的時候,多爾袞還很年輕僅僅15歲,說白了還是個孩子

要知道,那個時候的女真雖然日漸強大,卻也需要一個帶頭人領著繼續發揚光大,斷然不會讓一個孩子成為部落首領的

所以,有人說皇太極篡奪皇位,實則與事實相距甚遠


皇太極的即位

眾所周知,八大貝勒是當時女真部落努爾哈赤最得力的戰將,除阿敏外都是他的兒子,而其中有四大貝勒和四小貝勒

分別是 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以及四個小弟阿濟格、多爾袞、多鐸、濟爾哈朗

其中知名度最高的當屬皇太極和多爾袞

努爾哈赤在寧遠被袁崇煥的大炮給轟了,不久後便死去,皇太極成為女真部落的首領

而他的即位,可謂是“名正言順”

大貝勒代善,文成武治方面都很優秀,也很有威望,但卻因為兒女之事退出汗位爭奪

因為,他和大妃納喇氏的曖昧關係讓他退出了此次爭奪(老爹的女人都敢碰!!)

阿敏善戰,卻也只是勇武而已,莽古爾泰同理也是一個缺乏政治頭腦的人

四大貝勒中,唯有皇太極是符合接班人的特點的

當時的四小貝勒,卻都還年幼,基本算是無緣汗位的爭奪

歷史也證明,雄才大略的皇太極,不負眾望,完成了清朝奠基人的職責


多爾袞最後的機會

不得不說,多爾袞的政治水平和軍事能力是高於皇太極的

然而歷史喜歡開玩笑,還未等他成長起來,老爹就掛了,皇太極的即位是他無法預料也無法阻擋的

等到他真正成長起來的時候,皇太極也發現這個弟弟竟然是如此優秀

生不逢時,應該是多爾袞最大的遺憾了

從清軍入關到一統天下,多爾袞發揮了自己全部的天賦,這是毋庸置疑的,在此不再做過多贅述

我想,大家更關心的是他跟大玉兒也就是孝莊皇后的故事,以及他最後的含恨而死

看過《孝莊秘史》的人都知道,多爾袞和大玉兒的戀情,可謂是可歌可泣

一句“你在那萬人中央,享受那萬丈榮光,直等到漆黑夜晚,夢一回那曾經心愛的姑娘”

讓無數人心潮澎湃,但實際上,一如這部電視劇的名字,這就是一部秘史

也就是說,無從考證的

但不可否認的是,多爾袞的確當時權傾天下

他與豪格的皇位之爭,也是真實存在的。作為皇太極的長子,豪格本可以繼承皇位

奈何他這位叔叔,實在太過厲害,成為皇位最有力的競爭者

甚至說,本可以名正言順繼承大統的豪格,輸給了沒有繼承權的多爾袞

由此可見,多爾袞當時的名望和實力是多麼恐怖

最後,折中的方案就是福臨即位

無論是多爾袞還是豪格都退出了此次的競爭

自此多爾袞也開始了他攝政王的政治生涯,也是他的最後一程


北上狩獵的多爾袞受傷,並很快離世

但是,我們卻更願意相信,這是一場政治陰謀,多爾袞終其一生都沒有做出逾越的那一步

不管是秘史中他對於大玉兒的承諾,還是說他原本就沒有機會,亦或是他有心無力

這一切都已經埋藏在過往的歷史之中了

我更願意相信,他是如電視劇中一般,為了自己“心愛”的女人的一句承諾

在戰場之上,殺掉了清朝最後的敵人,然後自己受傷落馬

握著她給自己的信物,默默的離開了這個他原本可以一手掌控的天下


愛新覺羅多爾袞,清朝入主中原後,先後稱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

死後追封清成宗,諡懋德修遠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

隨其後短暫數月便被虢奪一切,並被掘墓,但這一切絲毫不能影響他的豐功偉績

乾隆帝曾評:定國開基,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

我想,這就是對多爾袞最中肯的評價,你覺得呢?



置身黑白的精彩


努爾哈赤生於公元1559年,卒於公元1626年,而我們知道大清入關的時候間公元1644年,也就是努爾哈赤死的時候離大清入關,還有十八年的時間,我們再來看看努爾哈赤都有哪些兒子。

努爾哈赤有排行的共有十六個兒子,我們只挑幾個重要的皇子來說。長子褚英,生於1580年,卒於1615年。次子代善,生於1583年,卒於1648年。皇五子莽古爾泰,生於1587年,卒於1632年。

皇八子皇太極,生於1592年,卒於1643年。皇十二子阿濟格,生於1605年,卒於1651年。皇十四子多爾袞,生於1612年,卒於1650年。皇十五子多鐸,生於1614年,死於1649年。其中,阿濟格,多爾袞,多鐸是親兄弟,他們的生母都是阿巴亥。

我為什麼要把他們的年紀給列出來呢?因為之所以是皇太極,而不是多爾袞繼位,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年紀。我們可以看出,在努爾哈赤病逝的時候,皇太極是35歲(虛歲),而多爾袞是15歲(虛歲)。

年紀就意味著軍功,皇太極此時已是四大貝勒之一,另外三位是大貝勒代善,二貝勒阿敏(阿敏是努爾哈赤的弟弟舒爾哈齊的次子),三貝勒是莽古爾泰,他們是努爾哈赤於公元1616年建立後金的時候設立的,地位十分高。

而多爾袞是四小貝勒之一,他們分別是大貝勒阿濟格,二貝勒多爾袞,三貝勒多鐸,四貝勒濟爾哈朗(努爾哈赤的弟弟舒爾哈齊的第六子),四小貝勒的地位跟四大貝勒的地位差得還是有點大的。

皇太極在後金軍與大明軍的幾次戰鬥中,都表現得十分的突出,居功至偉。而多爾袞呢在努爾哈赤死之前,就沒帶過兵,打過仗,如果用多爾袞來繼位的話,根本無法服眾。

另外皇太極的繼位,並非是努爾哈赤指定的,而是由眾位貝勒推舉出來的。當時的四大貝勒之一的大貝勒代善和他的兒子嶽託,薩哈廉出來支持皇太極繼位,他們的理由是皇太極“才德冠世”,獲得眾多貝勒的贊同。

也就是說皇太極以自己的能力嬴得了大家的認可,最終才繼位的。而此時正是後金與大明戰鬥的關鍵時刻,自然不可能選一個只有十五歲,還沒有打過仗的少年來繼位的。


歷史簡單說


多爾袞作為明末清初重要的政治家、軍事家。他對於清朝的入關功不可沒。同時他的政治智慧及妥協保住了皇太極暴斃後,滿族貴族集團的團結。

野史中,甚至說努爾哈赤死前,有意冊立多爾袞為繼承人。這樣的觀點從多爾袞三兄弟共同繼承原本屬於努爾哈赤直轄的兩黃旗,以及親生母親阿巴亥被逼殉葬中,讓我們嗅到陰謀的味道。

事實卻是如此嗎?讓我們來理智分析一下。

一、努爾哈赤暴斃去世,未曾安排後事

努爾哈赤身患毒疽,七月患病,離京修養。八月加重返京安排後事,下旬還未回到瀋陽便駕崩了,多爾袞未曾跟隨在身邊。努爾哈赤自己都沒有預料到自己病這麼嚴重。所以根本沒有隻言片語遺留下來。這便給了大家各展神通的機會。

二、多爾袞年齡太小,地位更低

努爾哈赤在1626年去世,那時候多爾袞最多14歲。不算努爾哈赤的長子褚英,其次子代善已經43歲了。而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第十四個兒子。年幼又沒有任何實際功績的多爾袞怎麼降伏一眾哥哥。當時除了可汗努爾哈赤外,下面還有四大貝勒。怎麼都輪不到多爾袞。

三、後金時代的重臣合議制度

努爾哈赤以武力統一女真各部。他無法以自己的力量徹底控制剛剛合併的後金王朝。於是,轉而採取重臣合議方式。就是一眾影響力巨大的族人,聯合起來討論大事。努爾哈赤沒有留下明確的繼承人。這個確定新領導人的任務就落到了重臣合議會議。

四、皇太極比多爾袞更適合作繼承人

努爾哈赤去世時,皇太極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四大貝勒之一,政治地位高。再加上皇太極本人雄才大略,早已經獨擋一面,領兵在外。另外皇太極為了奪取汗位,早已經開始了合縱連橫,取得了另外幾位貝勒的支持。

結論

努爾哈赤是否有冊立多爾袞繼位已經不可考證了。但是,歷史證明後金沒有皇太極的一系列改革是絕對無法強大的入主中原。滿人做出了正確的選擇。


歷史的拐點


努爾哈赤一共有十六個兒子,最初他有意培養長子褚英繼承大統。不料褚英雖然戰功顯著,卻心胸狹窄,控制慾極強,缺乏必要的政治手腕。結果遭到四貝勒,五貝勒和大臣的聯合舉報,努爾哈赤遂冷落了他,並且痛下殺手。這件事,給努爾哈赤的心裡留下了陰影。為了介紹後代團結,天啟元年正月十二日,他召集了自己的子侄和長孫,讓他們對天地神靈焚香起誓,如果有誰膽敢圖謀不軌,不用天譴,人人得而誅之。做完這一切,努爾哈赤得到了心裡安慰,但各貝勒間的勾心鬥角,卻一刻也沒停過。

努爾哈赤走了,留下了有具備繼承王位的八位,這八位分別是四大貝勒: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四小貝勒:阿濟格、多爾袞、濟爾哈朗、多鐸。其實努爾哈赤很喜歡多爾袞,可是當時多爾袞年齡太小,還是個孩子。女真人比較實在,誰更能打,更能搶,誰就是老大,要搞任人唯親,廣大後金人民還是不會答應的。四小貝勒裡的其他三個人,那就別提了,年齡全部小,而且努爾哈赤還都不待見,所以這四位小貝勒全部淘汰掉。

四大貝勒裡,阿敏是努爾哈赤的侄子,沒有繼承的資格,莽古爾泰比較愚蠢,性情暴躁不適合。代善可以,但是代善生活作風有問題,而且還是努爾哈赤的后妃,犯了大忌。而且代善是聰明人,知道自己的問題,他就主動放棄繼承權,表示支持皇太極。

於是,皇太極就在眾人的一致推舉下,順利繼承皇位


用戶64970384912


回答者:季我努學社青年會員 林小靜

多爾袞是努爾哈赤非常疼愛的兒子之一,其母阿巴亥大妃更是努爾哈赤晚年最寵愛的妃子,1626年努爾哈赤因病去世,其後皇太極繼位,為什麼不是多爾袞呢?其實,論才幹、出身、勢力當時的多爾袞都不能與皇太極抗衡。

(努爾哈赤)

一、努爾哈赤去世後,爭奪汗位的主要是以皇太極為首的四大貝勒與阿巴亥為首的多爾袞系,就雙方勢力而言,多爾袞處於絕對的下風。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同時冊封了四大貝勒,後來四大貝勒實行每月輪值,共同處理朝廷政事,當時可謂權盛一時。1622年努爾哈赤又建立了“八王共治”的權力格局,多爾袞並未直接參與其中。而且論政治地位,多爾袞擁有的只是半旗,和旗主貝勒的差距是十分明顯的,甚至比不上同為四小貝勒的阿濟格和多鐸。四大貝勒對多爾袞很是不屑一顧,於是聯合以來擁護皇太極繼位,並且成功逼迫阿巴亥為努爾哈赤殉葬。

(皇太極)

二、就經歷而言,皇太極常常隨父出征,並建立赫赫戰功,能力自然也得到了努爾哈赤的認可。反觀多爾袞,此前沒有上過一次戰場,經驗缺乏,誰優誰劣,立見高下。努爾哈赤的最終目標是要入主中原,實現大一統,他在寧遠敗給袁崇煥後更是受到極大的刺激,一心想要復仇,因此,他需要的是一個有著傑出軍事才能的繼承人,而當時的多爾袞是根本擔不起這個重任的。

三、說到年齡問題,多爾袞也是處於下風的。努爾哈赤去世時,皇太極34歲,正是血氣方剛的年紀。而多爾袞才14歲,一旦繼位,則必須有人輔政,當時最適合輔政的莫過於代善和阿巴亥大妃,不過代善與阿巴亥早前有染,已引起努爾哈赤大怒,努爾哈赤當然不會放心由二人共同輔佐。

(多爾袞)

四、論及出身,皇太極的生母與努爾哈赤可謂是青梅竹馬,感情甚篤,她不幸早逝後,被追封為孝慈高皇后。而阿巴亥雖然是努爾哈赤晚年的寵妃,但她不甚檢點,先前與代善的私情被揭發讓努爾哈赤極其生氣。其後她又私下藏財物,努爾哈赤得知後,怒不可遏,還給她制定了約法三章,引發了真假“離異案”。多少會影響到多爾袞在努爾哈赤心中的地位。

綜上,努爾哈赤傳位給皇太極可以說是情理之中的。有記載說努爾哈赤臨終前和阿巴亥說傳位給多爾袞,這種說法是不太經得起推敲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