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核電:焦慮中前行

作者 | 李晨陽

“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的閱兵典禮上,華龍一號隆重亮相;國家核安全局也剛剛為福建漳州核電廠1、2號機組集中頒發了建造許可證……”生態環境部核設施安全監管司副司長巢哲雄細數著核行業近期的進展。

在10月22日開幕的“2019年太原能源低碳發展論壇”上,召開了“核能安全利用與行業發展展望”分論壇。能源領域的專家學者和政府、企業的管理人員齊聚一堂,共同探討核能行業發展。

迎來戰略機遇期

論壇上,華龍一號模型吸引了許多參觀者駐足。

“如今的華龍一號已然成為繼高鐵之後又一張國家名片。”參展人員向觀眾介紹,華龍一號是我國自主研發的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技術,安全指標和技術性能已達到國際三代核電技術的先進水平。

當前我國大陸在運核電機組47臺,在建規模世界第一。

中核集團總經理顧軍表示,除核能發電外,核技術已經廣泛應用於工業、農業、生物醫藥、食品安全、資源勘探、公共安全等領域。

“經過60餘年的創新發展,我國核電自主創新體系不斷完善,核電關鍵設備和材料國產化率顯著提高;核工業積累了雄厚的科技創新實力,建立健全了技術支撐體系。”中核集團副總經理李清堂說,“如今,我國核工業正迎來繼‘兩彈一艇’之後最好的戰略機遇期。”

安全性與經濟性是雙重挑戰

“核力無限”,可以創造驚人的美好,也曾帶來巨大的傷害。

“多年的核安全監管歷程和國際實踐經驗告訴我們,核安全與核能發展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巢哲雄說。

2011年的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曾深刻改變全球核工業發展格局。

在此事件之後,全球核電人反思創新,將世界核電發展推進“三代時代”,核電的安全性已經得到提升。但不論技術如何發展,核安全都將是不能掉以輕心的挑戰。

今年9月3日,我國政府首次發佈《中國核安全白皮書》,全面分享中國核安全監管理念和實踐,有效回應了社會公眾對核安全的關切,展示出我國倡導構建核安全命運共同體的決心和行動。

巢哲雄代表生態環境部深度解讀了《中國核安全白皮書》,他指出要貫徹落實白皮書的舉措,就要全面加強核安全監督、聯防聯控核安全風險、營造共建共享的核安全氛圍。

“中國在核事業發展的不同階段始終堅持安全第一,並將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核安全道路。”巢哲雄說。

顧軍則提到,儘管核電的安全性已今非昔比,但隨著核電造價的不斷攀升,如何兼顧安全性和經濟性,提高核電利用水平,是全世界核能行業面臨的共同課題。

發展核環保刻不容緩

國際能源署中國合作部原主任塗建軍表示,在能源安全焦慮、環境焦慮、經濟增長焦慮、技術創新焦慮和能源改革焦慮盛行的大環境下,中國的核電行業發展既擔負著重要使命,也存在相當的不確定性。

建議儘快出臺內陸核電是否開閘這一政治性決策,推動核能行業發展。

“一臺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運行一年,上網電量可達74億度,減排二氧化碳約597.2萬噸,減排二氧化硫約2.2萬噸,相當於種植了1.7萬公頃森林。”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投資發展部總經理郝堅形象地闡釋了核電的環境效益。

建議核電的參與者、政府、核電產業鏈上下游單位共同參與生態核電實踐,讓核電與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協調發展。

中核環保有限公司總經理楊永平則多方面闡釋了核環保工作的內涵。

他指出,核環保到了必須發展的重要期,不論是為了解決老舊核設施和遺留放射性廢物的安全問題,還是為了發展核事業健康持續發展的需要,解決乏燃料、核廢物的出路問題都刻不容緩。

《中國科學報》 (2019-10-25 第3版 綜合)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