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有一港口城市,四分之一居民擁有中華血統,至今說漢語過春節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提及“華人”一詞,想必大家都不會感到陌生。所謂華人,在大多數未指明的情況下指代那些移居國外的中國人及其後裔,即“海外華人”的簡稱,是擁有中國血統的外國公民。早在古代,就有許多華夏先民移居他國,近代以來更是達到空前規模。目前,華人的蹤跡已經遍佈世界各地,全球大多數知名城市也基本都有華人聚居的唐人街和中國城。

南美有一港口城市,四分之一居民擁有中華血統,至今說漢語過春節

▲古巴華人街

不過也應當注意到一個現象,那就是華人在當地人口中所佔的比例往往不會太大,唐人街的佔地面積也不過幾條街或者一個街區而已。然而在南美洲的一座城市裡,華人數量卻居然超過了總人口的四分之一。相比起其他國家的城市,這無疑是個有些誇張的數字,甚至可以說,在這座城市裡,華人隨處可見。這座城市便是智利共和國北部重要的港口城市伊基克。伊基克是是塔拉帕卡大區的首府,面朝太平洋,背靠阿塔卡馬沙漠,有“沙漠明珠”的美稱。伊基克轄區人口約60萬,其中擁有中國血統的人就多達15萬,因此儘管這裡與中國相隔數萬公里,仍能從諸多方面察覺到熟悉的中國痕跡。

南美有一港口城市,四分之一居民擁有中華血統,至今說漢語過春節

▲伊基克市區

假如有幸前往伊基克並聽當地人談話,就會驚訝地發現,許多與飲食相關的詞彙其實都是中文詞語的音譯,比如中國餐館叫做 “chifa”(類似於“吃飯”),餛飩叫做“wantan” ,炒麵叫做“chaumien”,而中國的傳統飲食在當地人餐桌上更是屢見不鮮。在飲食文化深受中國影響的同時,伊基克人對中國武術尤為熱衷,許多人都將其作為強身健體和陶冶情操的戶外活動。

南美有一港口城市,四分之一居民擁有中華血統,至今說漢語過春節

▲“金田起義”場景油畫

那麼,為何會有如此多的華人聚居於此,他們究竟來自中國何處呢?一切還要從19世紀中葉說起。咸豐元年(公元1851年)1月11日,“金田起義”爆發,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就此開始。儘管洪秀全等人一度擊敗清軍併成功建立政權,然而在內訌政鬥和清軍圍剿之下,運動最終失敗。當時,太平軍殘部為擺脫清軍追殺,有許多人都乘船向海外逃離。其中一支隸屬於侍王李世賢的部隊,一路轉戰到福建後尚有數萬之眾,其中有30000餘人自願選擇被賣到國外當“豬仔”,以求混口飽飯吃。同治元年(1862年),一萬餘名太平軍殘部和家眷們被一道運到南美洲的伊基克,工作是收集鳥糞和開採硝石。

南美有一港口城市,四分之一居民擁有中華血統,至今說漢語過春節

▲華工舊照

不過平靜的生活沒能持續太久。1866年,智利因為硝石資源與秘魯、玻利維亞爆發衝突,這一萬餘人在翁德容和陳永碌的帶領下,與秘魯和玻利維亞的聯軍展開激戰。不久太平軍餘部在波內達要塞伏擊敵人並大獲全勝,使得戰爭的天平開始向智利一方傾斜。此後,陳永碌率領太平軍在莫克瓜、塔克納、阿里卡等地連續擊敗玻秘聯軍,最終使智利贏得了戰爭的勝利。

南美有一港口城市,四分之一居民擁有中華血統,至今說漢語過春節

▲伊基克的中國城

為感謝太平軍對這場戰爭的貢獻,智利政府決定將伊基克劃為一個自治區,供太平軍休養生息。這個提議聽上去充滿誘惑力,但卻有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太平軍繼續參與智利對秘魯的戰爭。太平軍本來就是從太平天國運動的硝煙中失敗而流亡至此的,又在前幾年持續戰鬥,大多數人已經徹底厭倦了這樣的日子,因此他們拒絕了這一提議,放棄了自治的權利,轉而融入進伊基克這座城市。

南美有一港口城市,四分之一居民擁有中華血統,至今說漢語過春節

▲參加節日聚會的伊基克華人

就這樣,不少太平軍將士迎娶當地女子,逐漸繁衍開來。如今,伊基克的口岸貿易與旅遊業發達,數量眾多的華人為伊基克的繁榮做出了重要貢獻。更重要的是,伊基克華人從未忘記祖國,對國人十分友好,對中國文化也保持著強烈興趣,還有許多人至今使用中文、過傳統春節。在他們的努力之下,伊基克成為了中國與智利兩國人民友好交往的橋樑與典範。

《列國志:秘魯》

微信公眾號:趣觀歷史,每日為您甄選好玩有趣的歷史。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歡迎加入世界史愛好者同盟,增長見識、開拓眼界、積累談資、結交知己、收穫友情。子淵在這裡與你不見不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