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特勒的計劃中,擊敗蘇聯之後,他的下一個目標是誰?

076178


希特勒的目標是在歐洲建立以納粹德國為首的新秩序,即以稱霸全球,閃擊波蘭拉開了二戰的序幕,在一步步實現夢想的過程中,侵蘇潰敗,最後飲恨自盡。有人提出,如果當年希特勒打敗了蘇聯,他下一目標是誰?有人說是中東,也有人說是英國,其實這個問題早在9年前已經有了答案。

當年的希特勒,就像一盞聚光燈,走到哪都有人圍著他轉,然而他的時代很快就落幕了,結局不一定是正義戰勝邪惡,只是強大贏弱小罷了。

1937年11月5日下午,希特勒在總理府召開最高級別秘密軍事首腦會議,僅有7人參加,分別是海陸空的大佬,陸軍總司令弗立契上將、海軍總司令雷德爾上將、空軍總司令戈林上將、軍事部長勃洛姆堡元帥、外交部長牛賴特,外加希特勒本人和他的副官霍斯巴赫。

數十萬人是個什麼場景,這張圖是個實景,1937年希特勒參加感恩節的現狀。

會議上希特勒首次明確了稱霸全球的大戰略構想,並講述了侵略擴張計劃的細節,會議長達4小時,希特勒的軍事副官處主任弗雷德里希·霍斯巴赫上校擔任會議記錄,5天后會議記錄整理成備忘錄鎖進檔案室,原稿銷燬,二戰結束後備忘錄被盟軍查獲,在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成為審判納粹最重要的證據,史稱“霍斯巴赫備忘錄”,該文件能揭開假如希特勒打贏蘇聯後,下一日標的答案。

霍斯巴赫,希特勒對外侵略秘密軍事會議的記錄官,二戰時升為上將,任中央集團軍群第四集團軍司令。

霍斯巴赫備忘錄裡記載,希特勒的侵略擴張計劃分三步走,第一步,肅清中歐,使納粹德國獲得必要的生存空間;第二步,打敗法國、蘇聯,奪取歐洲霸權;第三步,打敗英國、美國,稱霸全球。在整個二戰發展看來,納粹德國執行的就是備忘錄裡希特勒的三步走計劃,先是橫掃中西歐,佔領法國,在入侵蘇聯時折戟,納粹德國死在了第二步。

1943年希特勒生日會上,眾人們聽著莊嚴的古典音樂演出,不遠處的集中營,猶太人也莊嚴的面臨死亡。

如果入侵蘇聯成功,下一個目標必將是英國,執行第三步計劃,蘇聯都滅了,希特勒可不想後院起火,在蘇德戰爭期間,希特勒給於的判斷是,一旦蘇聯被滅,英國會立馬投降,儼然下一個對象,而且能迎刃而解。當天的秘密會議上,此計劃講出來,陸軍總司令弗立契上將、軍事部長勃洛姆堡元帥、外交部長牛賴特3人感到恐懼和不安,紛紛提出了不同的想法,很快3人被免職。


圖文繪歷史


在希特勒眼中,世界上能稱得上對手的只有英國、蘇聯、美國。在進攻蘇聯之前,希特勒的目標原本是英國,但蘇聯的一個舉動,迫使希特勒改變了計劃。


在希特勒的全球戰略中,最大障礙是美國。因為美國表面上保持了中立政策,但暗地裡在擴張軍備,美國的工業實力非常強大。

希特勒預計美國將在1943年底,將完成戰爭準備,所以他在這之前要發動對美國的戰爭。

據德國海軍總司令雷德爾的記載:希特勒是準備先佔領亞速爾群島,然後在1941年底或1942年初,開始對美作戰。

而歐洲和美國遠隔重洋,德國要想征服美國,必須依靠強大的海軍和空軍。德國空軍還可以,但海軍對美國完全沒優勢。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希特勒的計劃是逼降英國,然後利用英國強大的海上力量作戰。法國投降後,希特勒就對英國開始誘降,不過被英國人堅決拒絕。

但德國和英國也是隔著英吉利海峽,希特勒強大的陸軍發揮不了作用,只能依靠空軍不間斷的轟炸和U型潛艇對英國封鎖。

希特勒原本是計劃英國投降後,再撕毀《蘇德友好條約》,發動對蘇戰爭,征服了蘇聯,德國對美戰爭所需的海軍、空軍,石油、糧食等戰略物資就全齊活了。

但就在希特勒對英國動手時,蘇聯沒有通知德國,就準備搶佔羅馬尼亞油田,這讓希特勒徹底著了急。


德國不產石油,它戰爭所需的石油主要是由蘇聯的巴庫油田和羅馬尼亞油田供應。

本來大家都明白都具有侵略野心的蘇、德,遲早要有一次對決,如今如果羅馬尼亞油田被蘇聯控制,那將如同捏住了希特勒的睪丸,斯大林不高興就得讓他慘叫幾聲。

就這樣僅僅兩個月時間,希特勒就改變了作戰方向,先拿下蘇聯,再來對付英國。

1941年6月22日,德國兵分三路對蘇聯發動了突然襲擊。開始幾個月德國推進很順利,殲滅了幾百萬蘇聯紅軍,並兵臨莫斯科城下。

這個時候希特勒意氣風發,於是再次召見了海軍總司令雷德爾,商討下一步對英、對美的作戰計劃。


不過令希特勒沒想到的是,德軍在莫斯科會戰中遭遇了慘敗。

不過更讓他意外的是,豬隊友日本不僅沒有接受他對蘇作戰的邀請,還在德軍最困難的時候,發動太平洋戰爭,提前把美國拖下了水。

美國加入了戰爭,勢必會旗幟鮮明地支持英國和蘇聯,那就意味德國將面臨著兩線作戰。

最後事情如希特勒預料的一樣,美英結成同盟,開闢了歐洲戰場。德國雙面受敵,節節敗退,希特勒最終也走向了失敗。



花木童說史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假如二戰時期,德國真的成功擊敗了蘇聯,並佔領蘇聯全境之後,希特勒的下一步棋會怎麼走?我們先來看一下世界地圖,當時歐洲基本上已經完全被德國佔領了,如果蘇聯也被德國全部攻陷,那麼對德國而言,還能阻礙德國征服世界的,全世界就亞洲中華民國,日本,歐洲龜縮著的英國,北美的美國,有實力和德國一戰的,日本和美國。

那麼德國的下一個目標會是誰呢?德國攻陷了蘇聯之後,首先不會立刻和日本窩裡鬥,但是希特勒必然會先解決亞歐大陸的隱患,所以英國和中華民國就一定是德國的下一個目標。不過我認為,希特勒一定會先對英國下手,這樣美國要向出兵歐洲,在大西洋上就連一個跳板都沒有了,大大增加盟軍反攻難度。

當然攻陷了蘇聯的德軍並不會就這樣閒著,西伯利亞該防守的部隊繼續守在那,中國東北已經被日本佔領,所以為了暫時不和日本發生摩擦,德軍很可能會從今天的外蒙一代,南下入侵中國,搶在日本之前,刮分中國,當時日本開始向東南亞出兵,所以德國此時不可能就這樣看著日本擴張,德軍很可能將會從伊朗,土庫曼斯坦一代向南亞出兵。

有很多人認為,德國將蘇聯擊敗之後,那麼很可能,他就會和日本分別從太平洋和大西洋兩個方向,共同夾擊美國。但是我認為出現這種情況的概率不大,至少美國不會是德國攻佔了蘇聯後的第一個目標,因為德國人才打下蘇聯,毫無疑問這一個巨大的勝利,但是也會付出慘重的代價,那麼對於德軍而言,首先要求穩,而不是乘勝追擊。

那麼就應該先把陸軍可以直接出兵的地區攻佔了,就比如中東,南亞,東亞,北非這些區域,德國和日本在大敗了中國,這個時候就差不多可以往海上看了,當然德國和日本的聯盟也並不穩定,德國拉上意大利,日本,其實就是為了在不同區域裡,有一個幫手可以牽制一下敵人,要說他們內部有多默契這就很幼稚了,所以德軍開始像亞洲擴張後,就會和日本達到一定的平衡,甚至在這個期間也會爆發摩擦,但是不會有大規模衝突。

那麼亞洲大陸被軸心國攻陷之後,這些地區就將成為軸心國較為穩定的後方,德軍要想徹底擊敗蘇聯,也必然會付出極大的代價,在征服亞歐大陸期間,可以讓德軍稍微緩一口氣,這時德軍才會開始投入到對美國的戰爭,美軍要同時應對日軍和德軍的進攻將會力不從心,甚至最後會以失敗告終,顯然同盟國被打敗不會是戰爭的結束,而是另外一場戰爭的開端。

所以德國和日本的衝突,將會在對美國的作戰即將結束的時候,這時同盟國和軸心國之間的衝突,已經宣告了同盟國的失敗,那麼這之後就將會是德國和日本之間的爭霸,德國和日本他們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征服世界,一山不容二虎,所以德國和日本之間的衝突也將在盟軍戰敗後正式拉開序幕。

當然,德國和日本之間,也有可能在瓜分亞洲的時候,就提前爆發一場戰爭,這樣的話還是比較幸運的一個結果。但是,更有可能的是,德國,日本,瓜分完了亞洲之後,同時對美國出兵,那麼美國將同時面對著來自太平洋的日軍,和來自大西洋的德軍。而德國和日本的矛盾,最後在法西斯政權徹底的征服了世界之後,才會爆發。

所以德國攻佔了蘇聯之後,將會先英國進攻,同時西伯利亞的德軍從外蒙古一代南下入侵中國,南部,德軍將會從中東地區進入北非,從伊朗土庫曼斯坦入侵南亞,和日本爭奪亞洲的地盤,在亞歐大陸徹底被軸心國佔領後,德軍將同日軍一起進攻美國,並在戰爭快結束時,合適的時間對日本發動進攻。

我是玄坤,一個熱愛並不斷學習歷史文化的求學者,每天一點分享,期待著朋友們的關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學習,感謝各位閱讀!


玄坤文史


下個目標……中國!

不要幻想僥倖,希特勒擊敗蘇聯後,必然會聯合日本進攻中國,建立雄踞亞歐非的法西斯政權同盟!

希特勒作為極端民主主義者,一切種族都要為高貴的日耳曼人騰出生存空間,甚至包括他的盟友意大利和日本。

不可否認,清末到二戰前夕,德國對中國進行很多援助,工業建設,武器設備,甚至幫助蔣中正訓練軍隊……但反過來看,實質是德國需要在中國謀求政治利益。

國與國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二戰爆發,德國一路高歌,一統西歐大陸,而這段時間已經停止對中國的援助。反而是蘇聯派遣空軍,援助軍用物質(當然蘇聯也不是好鳥,只是希望中國能拖住日本,避免蘇聯東西受敵)。

假如德國真的擊敗蘇聯,那麼下一個目標就是聯合日本徹底徵.服.中國!

中國本就風雨飄搖,被日本.壓制得喘不過氣來,希特勒趁著大勝之威,一鼓作氣席捲整個東亞,說不定順手還將日本這個盟軍敲掉。畢竟日本經過與中國的消耗,實際上已經脆弱不堪了!

當然,歷史沒有如果,歷史由勝利者書寫!所以對任何國家都應該抱有警惕之心,“巴鐵”兄弟的例子還歷歷在目,自身強大才是硬道理!


煮水論史


無知,希特勒打蘇聯是被逼的。

德國不打蘇聯,再過幾年,蘇聯必然進攻德國。這早已是人所共知的了。而蘇聯打芬蘭時的拙劣表現,再加上幾乎殺掉了幾乎全部的高級將領,使得希特勒覺得機不可失,必須進攻蘇聯。

德國應該沒有太長遠的計劃,他只不過是想抱一戰的仇。法國拿下了,英國其實拿不拿得下並不是太重要。只不過蘇聯太可怕,一定要毀掉它。

德國人第一年進攻晚了一些,雖然導致了被動,但仍舊在蘇聯堅持了三年,佔領了油田。只是後來美國居然援助蘇聯。而德國人國家還是太小,綜合國力不行。所以最後必然失敗。

希特勒到底想幹什麼沒人知道,他只是替歐洲人殺了猶太人,替西方國家去消滅蘇聯。他如果打敗了蘇聯,英美會歡欣鼓舞,蘇聯這個社會主義國家就不存在了。然後英美德會走到一起,討論利益分配。估計還是把德國人以前的東西還給德國。停止屠殺猶太人。蘇聯解體。

這樣也就不存在冷戰了。世界完全是另一個模樣。

總之,英美德本來就都是日耳曼人,他們的共同敵人只有蘇聯。


會意而忘食


當然……是日本。因為在稱霸世界前,希特勒需要的是稱霸歐亞。

1941年6月22日,軸心國集中190個師550萬人、4900架飛機、3700輛坦克、47000門大炮、190艘軍艦,從1000多公里的寬大正面上,分北中南三個集團軍向蘇聯發動了猛烈進攻,蘇德戰爭全面爆發。

由於蘇聯30年代“大清洗”運動的影響,加上蘇聯最高領導人斯大林的盲目樂觀,疏於防範,使得戰爭前期一線蘇軍猝不及防,損失慘重。

到9月底莫斯科會戰爆發前,蘇聯損失軍隊300多萬,飛機大炮不計其數,國土淪陷超過150萬平方公里,超過1/4的人口陷於敵手。

在著生死存亡的危急時刻,蘇聯爆發出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力量,斯大林發表演說誓與莫斯科共存亡,朱可夫從西伯利亞調集30萬西伯利亞師萬里回援。再加上英國的大力援助,蘇軍終於在付出極其慘重的代價後取得了莫斯科保衛戰的輝煌勝利,消滅德軍50多萬人,打破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莫斯科保衛戰勝利後,德國不得不由閃電戰轉為消耗戰,蘇聯獲得了寶貴的喘息之機,為反敗為勝打下了堅實基礎。

從今天的角度來看,莫斯科保衛戰是蘇德戰爭期間蘇聯最危險的時刻,如果沒有蘇聯上下的同仇敵愾,失去莫斯科的蘇聯很可能徹底亡國,成為納粹德國的刀下之鬼,而消滅蘇聯的納粹德國必然更加膨脹,世界將陷入更大的黑暗之中。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蘇聯沒有挺過來,比如朱可夫沒有那30萬西伯利亞師,消滅蘇聯的德國下一個目標將是誰呢?

很多人認為是英國無疑,畢竟打蘇聯就是為了搶時間,所以留了英國一命,如果能順利消滅蘇聯,那麼接下來德國一定會再度揮師向西,徹底佔領英倫三島,將丘吉爾趕下海餵魚,並順理成章地接收英國的全部殖民地,最後和美國決戰於紫禁之巔,達到一統天下的“偉大”夢想。

聽起來挺帶勁的,但實際操作起來非常扯淡。

因為所有人都看到了希特勒征服天下的宏偉夢想,卻始終習慣性忽視希特勒的短板,那就是海軍很弱,而且不是一般的弱。

如果二戰期間的德國能有英國海軍的一半實力,那靜夜史完全有能力確信丘吉爾會下海餵魚,不列顛之戰會成為英國的謝幕之戰。

但德國沒有,希特勒比80歲的男人還力不從心。

而這種情況的出現,和德國的國家特點密切相關。

一直以來,無論是第一帝國、第二帝國還是第三帝國,德國始終都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陸權帝國,這和四面環海的海權強國英國有著本質不同。

自古以來,建設陸軍的成本就遠遠高於海軍,因為海軍除了單兵裝備,還需要龐大的戰艦、軍港等載體,這樣的成本是陸軍遠遠不能相比的。對於在1929年經濟危機中元氣大傷的德國而言,建設陸軍要遠比建設海軍容易,所以希特勒在軍備擴張時重點發展陸軍,海軍發展一直非常滯後。

正是因為這樣的發展模式,德國只能將重點發展大陸擴張,重點進行閃電戰。雖然消滅法國後獲得了法國的海軍力量,但很快被英國炸燬,德國建設一支強大海軍的希望泡湯,而即便有了法國的海軍,德國的實力仍然不可能強過美國支持的英國。

所以,消滅蘇聯後,德國必然也會繼續將重點放在大陸之上。對於“速度就是勝利”的德國而言,建設一支強大海軍時間上根本不允許。為了防止同盟國力量反撲,德國需要儘快佔據中亞、西亞、南亞以及東亞等亞歐大陸地區。

只有完全佔據了亞歐大陸甚至非洲大陸,希特勒才能和麵對英國一樣,依靠堅固的海岸堡壘對孤懸海外的英美等同盟國進行封鎖。

而日本之所以是德國的下一個目標,是因為日本在二戰前已經完全佔據了我國東北、華北、華中、華南以及東南亞等廣大地區。對於希特勒而言,日本雖然也是走的法西斯路線,但制度的雷同並不代表德國和日本能夠“情比金堅”,就像同為資本主義的英德兩國不共戴天一樣,在各自的利益面前,什麼狗屁情誼都可以靠邊站。

而且一直以來,希特勒就看不上日本,二戰前的希特勒有心培養委員長為德國遙相呼應的夥伴,可惜當時的南京國民政府實力太弱。而當德日兩國不得不結盟時,希特勒為了照顧革命情誼,不得不修改了自己的法西斯理論,將日本人稱作“特殊的日耳曼人”,遭到了世人的無情嘲諷。

而日本雖然和德國結盟,但在德國和蘇聯鏖戰莫斯科,最需要日本從遠東插一刀的關鍵時刻,日本卻將炸彈扔到了美國的珍珠港。

這說明日本和德國本質上就是各懷鬼胎,靜夜史認為二戰期間德日兩國結盟最大的作用就是保證德國和日本兩個法西斯國家不先打起來。

所以當蘇聯亡國,同盟國陣營半壁淪陷後,世界格局將徹底被改變,屆時德日兩國也就不需要各自敷衍了。而德國為了實現徹底佔據亞歐大陸的目標,即便退回海島的日本投靠美國也無所謂,大不了就是下一個英國。

而如果德國能穩固佔據亞歐大陸甚至非洲大陸,不斷排擠英法日等國的大陸勢力,德國在理論上就有和美國長期對抗的資本。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希特勒是納粹德國的元首,也是二戰中最窮兇極惡的人,他在歐洲不可一世,早已定下統一世界的目標,如果順利擊敗蘇聯,悅史君認為,他的目標很可能就是美國或日本。


這一判斷是有充分歷史依據的,悅史君給大家分析一二。

希特勒當時跟意大利、日本結盟,意大利的戰鬥力有限,而且同在歐洲,只能輔助希特勒在歐洲和非洲作戰,日本則在亞洲和東南亞攻城略地,給希特勒攻打蘇聯創造條件。


如果希特勒順利打敗蘇聯,日本也趁機出兵蘇聯,那麼德日將對蘇聯進行分別佔領,接下來他們的目標就是美國。

蘇聯跟北美洲距離不遠,如果德日合力,對美國將是極大威脅,二戰風雲恐怕還要再延續。


如果希特勒順利打敗蘇聯,日本沒有幫忙,那麼佔領蘇聯的德國,要對付日本就方便多了,這樣就產生了狗咬狗效應,二戰結束還要加快。

按照歷史脈絡來看,悅史君認為,大概率是德日聯手,對付美國,但這也只是希特勒的一團迷夢,註定無法實現。


歷史這樣說


二戰時期,德國確實令全球軍迷刮目相看,幾乎是以一己之力,挑戰整個歐洲列強,包括來自北美非常強大國力遠在德國之上的美國。

事實上,所謂的同盟國日本和意大利,從來就沒有幫上德國什麼忙,在莫斯科戰役打得如火如荼之際,希特勒請求日本出兵夾擊蘇聯時,但日本卻始終無動於衷,將希特勒的請求當耳邊風。

意大利,似乎更是德國的累贅,由於侵略希臘等國失敗,希特勒不得不派兵進攻毫無戰略價值的巴爾幹半島,拯救墨索里尼的意大利軍隊,導致“巴巴羅薩計劃”推遲了一個多月,將近百萬大軍毫無意義地乾耗在了巴爾幹半島。

此外,匈牙利、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等僕從國的軍隊,也沒有什麼像模像樣的戰鬥力,德國國防軍反而像救火隊一般,經常要去將他們從水深火熱中撈出來,反倒嚴重拖了德國軍隊的後腿,所以二戰時的德國擁有的全都是豬一樣的隊友。希特勒攻擊蘇聯目的,一是看中了烏克蘭的天然糧倉,能夠提供德國國內取之不盡的優質食物;二是高加索地區豐富的石油資源,能支撐德國龐大戰爭機器的運轉;三是看中了蘇聯的人力資源,以彌補德國國內勞動力的緊缺局面等。

一旦征服了蘇聯,就回顧頭來全力以赴對付英國,所以英美兩國政府對希特勒的企圖是門清的,儘管和蘇聯有意識形態的衝突,但此時希特勒德國成了他們的共同敵人。


蘇聯斯大林政府絕對不能倒臺,蘇聯絕對不能亡國,一旦蘇聯滅亡了,那麼,德國就成將成為歐洲大陸的主宰,將補齊德國最大的短板-海軍,此時,即便英國皇家海軍也難以阻擋德軍在英吉利海峽的登陸,一旦征服英國,那麼德國最大征服對象就剩下美國了。

於是,1941年6月27日,巴巴羅薩行動開始不久,英國就組織了規模空前的PQ-17船隊,頂著惡劣的天氣從冰島出航,運載了20萬噸戰爭物資支援蘇聯,用來抵抗德軍的入侵。

當德國徹底打敗蘇聯以後,下一個目標是英國,然後接下來就是美國,符合希特勒分三步走,瓜分全球的戰路目標,即建立包括中歐的大德意志帝國;擊敗法國和蘇聯,成為歐洲的統治者;在擁有整個歐洲的工業基礎和人力資源以後,迅速向海外擴張,打敗美國以後,從而稱霸全球。

但進攻蘇聯的失敗,英美盟軍開闢歐洲第二戰場,讓希特勒的理想打敗蘇聯、征服英國、最終打敗美國,稱霸世界,淪為了空想。

畢竟德國的國力無法與美英蘇等國相提並論,戰爭打到後面就是綜合國力的比拼,最終,德國失敗了,希特勒蛇吞象的野心終歸無法實現,征服世界的三部曲,終止在征服法國,只是完成了一部半而已。


國平軍史


我們現在說希特勒是一個戰爭狂人,其實這樣的敘述並不是完全正確,咱們在最本質看希特勒發動戰爭的原因,是因為當時希特勒奉行的極端種族主義,希特勒在《我的奮鬥》中闡述了,當時奉行的政策,高貴偉大的日耳曼人應該獲得廣袤的土地和大量的資源,理應享受這些,低賤的斯拉夫人怎麼能擁有這麼廣袤的土地和資源呢?


對於英國希特勒認為盎格魯撒克遜人和日耳曼人接近,也可以說的上是優秀的民族,可以聯合。開戰前夕希特勒並沒有進攻英國的打算,甚至都沒有相關登陸艇的研究,後來在敦刻爾克希特勒故意放走20多萬英國遠征軍和納粹的副元首赫斯單獨去往英國也可以在側面證明,最起碼到這個時候德國還是想和英國講和的。當時希特勒的戰略重點主要是在東歐和蘇聯的廣大區域。

至於對於一戰德國簽署的《凡爾賽條約》我認為希特勒只是利用了德國的復仇情緒,當然了這是也是一部分客觀原因。希特勒當時的戰略重點實在東歐和蘇聯地區。對於法國則是進行一戰中進行報復,畢竟當時簽署《凡爾賽條約》時,就屬法國喳呼的最歡,並且打下法國,就有了一個安全的大後方,希特勒也知道兩線作戰是兵家大忌。



至於英國他是一直想要講和的,當時希特勒本以為英國會做山觀虎鬥,看德國和蘇聯打,在一邊坐收漁翁之利,讓希特勒沒想到的是,丘吉爾這個老狐狸拒絕了希特勒的建議,冒著本土遭攻擊的風險也要單獨抗衡當時戰無不勝的德軍。事實證明,從反法西斯的觀點看,丘吉爾當初的決定無疑是正確的,英軍有效牽制德軍,使德軍處於兩線作戰的戰略被動局面,為反法西斯的勝利做出了貢獻。


按照希特勒的種族主義,當時在希特勒放出講和的信號後,英國能和德國講和希特勒攻佔蘇聯以後是不會為難英國的,但是丘吉爾傷了希特勒的心,我待你如初戀,你傷我千萬遍,丘吉爾堅持抗衡德國,那這樣,一旦希特勒攻佔蘇聯,得到了蘇聯龐大的工業基礎和豐富的資源,下一個目標英國無疑了,在這種情況下,那怕有美國的支持,我認為英國也不會堅持太長時間,但是歷史沒有如果,在進攻蘇聯的途中希特勒就已經輸了,他沒有機會再下以後的棋了。


軍武小咖


二戰時期,德國確實令全球軍迷刮目相看,幾乎是以一己之力,挑戰整個歐洲列強,包括來自北美非常強大國力遠在德國之上的美國。事實上,所謂的同盟國日本和意大利,從來就沒有幫上德國什麼忙,在莫斯科戰役打得如火如荼之際,希特勒請求日本出兵夾擊蘇聯時,但日本卻始終無動於衷,將希特勒的請求當耳邊風。

意大利,似乎更是德國的累贅,由於侵略希臘等國失敗,希特勒不得不派兵進攻毫無戰略價值的巴爾幹半島,拯救墨索里尼的意大利軍隊,導致“巴巴羅薩計劃”推遲了一個多月,將近百萬大軍毫無意義地乾耗在了巴爾幹半島。此外,匈牙利、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等僕從國的軍隊,也沒有什麼像模像樣的戰鬥力。

西線作戰結束後,納粹德國基本上將整個中歐、西歐全部納入囊中,特別是奪取了全歐大部分工業區,獲得了空前龐大的戰爭潛力,虎視眈眈的看著海峽對岸那個掌控著全球最大的殖民帝國——英國。

但是志得意滿的希特勒卻沒有要征服英國的心思,這主要源於他發自內心對英國和不列顛民族的一種敬意,他認為要想振興西方世界,需要陸權大國——德國和海權大國——英國合作。在戰爭發動之前,英國人藉助希特勒這種心態想在歐洲搞平衡,當德國發動對波蘭的戰爭後,英國人意識到了希特勒的真面目,不敢再隨便言和。

但是匪夷所思的是,希特勒居然不忘初衷,在飲馬英吉利海峽後重新向英國人伸出了求和的橄欖枝。只有以丘吉爾為首的主戰派認為目前英國尚有實力與德國一戰,國際局勢轉換的因素還存在。更重要的是,英國如果持續抵抗,就會增大原本就面和心不和的蘇德同盟瓦解的因素。

對於丘吉爾這種頑固派,希特勒自然心涼了半截,本來是帶著朋友之道與英國人談合作,卻沒想到丘吉爾卻理性到了神經敏感。思索再三,希特勒決定以戰逼和! 在接下來的不列顛空戰中德國戰爭機器終於暴露出來尺有所短的弱點。結果以德國的失敗告終。

而蘇聯則趁著德國在西歐力扛英國的時候在東歐一步步拓展地盤。 這就讓希特勒開始有點坐立不安,戰略思維也開始出現混亂。他本來是因為英國不好對付所以才聯合蘇聯,現在卻又因為英國的持續抵抗讓蘇聯漁翁得利,希特勒打蘇聯就是擔心英國和蘇聯聯合,幹掉了蘇聯,英國也就大勢己去了。

於是,希特勒想要來一次急如閃電的突襲先放倒東面的蘇聯,再回過頭來收拾那個不識抬舉的英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