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襲珍珠港成功,為什麼日本人沒有乘勝追擊進攻美國本土呢?

秦皇見漢武


偷襲珍珠港不會對美國傷筋動骨,日本偷襲珍珠港,意在對美宣戰,而兩軍交戰的地點不可能在美國本土,而是東南亞,日本的最終目的是在東南亞打敗美國,獨佔這裡的戰略資源。




1939年,日本為發動侵略戰爭,擬定了兩個不同方向的作戰計劃,即“北上”和“南下”,日本最初極為重視蘇聯豐富的戰爭資源,意欲入侵蘇聯佔領西伯利亞,但是“北上”計劃並不順利,同年日軍與蘇軍在諾門坎地區進行了長達4個月的激烈交戰,最終日軍遭到了自日俄戰爭以來首次最慘重的失敗。“北上”吃了敗仗,日本知道蘇聯不好惹,於是就啟動第二方案,“南下”,目標直指東南亞地區,這裡有日本極為緊缺的豐富的石油資源和其他戰略資源。



但是在東南亞,西方勢力盤根錯節,荷蘭人在印尼、美國人在菲律賓、英國人在中南半島都已經殖民很長時間,日本要佔領東南亞達到攫取資源的目的,就必須要先打敗這些西方國家,而這當中,美國是日本不得不特別重視的一個對手。由於日美兩國奉行完全對立的東亞政策,日美在東亞必然發生利益碰撞。

偷襲珍珠港,屬於日本的孤注一擲,一邊是中國抗日鬥爭打亂了日本的戰略部署,另一邊是隨著國際加緊對日本的石油封鎖,導致日本不得不鋌而走險,不惜偷襲轟炸珍珠港,使美國對日宣戰,日本亦同時對美宣戰,引發太平洋戰爭。



偷襲珍珠港的成功,大大增強了日本人的自信心,珍珠港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其所在的夏威夷群島,東距美國西海岸,西距日本,西南到諸島群,北到阿拉斯加和白令海峽,與這些地區的距離都不超過3000海里,是美軍在太平洋最重要的中轉基地,日本人的設想是隻要拿下太平洋上的制空制海權,就可以使南下暢通無阻,偷襲珍珠港一旦成功,則可對美國形成戰略上的優勢。



但是,日軍偷襲珍珠港雖然成功了,但並未給美軍造成巨大的損失。美軍陣亡2000多人,日機共擊毀炸傷40餘艘美軍艦艇,飛機200多架,美軍主力戰艦“亞利桑那”號被1760磅重的炸彈擊中沉沒,艦上1177名將士全部殉難。而日機的主要攻擊目標航母艦隊則幸運的躲過了日機的偷襲。可以說,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方面也有不幸中的萬幸,這些幸運躲過日機轟炸的航母,後來成為擊垮日軍的殺手鐧。美國太平洋艦隊儘管在偷襲珍珠港事件中損失慘重,但總體實力依然足夠強悍,日本實際上並沒有達到最大化的成功。

偷襲珍珠港的成功,實際上是日軍一次冒險,試探性的進攻,而珍珠港距離美國本土近3000海里,日本的飛機續航能力一般,在長途奔襲的情況下,所攜帶燃油根本無法逼近美國本土。更何況,日本偷襲珍珠港,意在向美國宣戰,其最終目的是爭奪東南亞的控制權,捨近求遠去攻打美國本土,這是最致命的決定,弄不好被早已厲兵秣馬,早就想加入二戰的美國人反殺。



日本有一萬個理由不能去攻打美國本土,且不說中間隔著浩瀚太平洋,日機還沒飛到美國本土估計就因為燃油耗盡而葬身大海了。再說,日本急需石油,本土石油儲備僅能維持半年,南下早已刻不容緩,東南亞能否全面佔領,取決於日軍和美軍在太平洋戰場的交鋒誰能最終勝出,因此,日本幾乎是舉傾國兵力,在東南亞展開進攻態勢,偷襲珍珠港的成功,只不過為了能公開發動太平洋戰爭,與美國不用遮遮掩掩,來個明明白白的決一勝負。


大國布衣


日軍偷襲珍珠港是為了佔領東南亞,而不是要進攻美國本土,日本人再瘋狂也不敢進攻美國本土。

日軍偷襲珍珠港是日本長期推行侵略擴張的必然結果,對於美國來講,這也是他長期援助日本戰略物資的罪有應得。

日本是一個典型的國力很小,但野心很大的國家。明治維新之後,日本就積極對外擴張,不僅要獨霸中國,還要征服整個亞洲,建立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圈”。

1927年,日本在“東方會議”中明確提出“欲征服支那,比先征服滿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對於日軍的侵華,美國作為國際秩序的維護者,並沒有表現出太多的反感。

1931年,日本關東軍悍然發動“九一八事變”。美國國務卿曾在此時與日本達成秘密協議,承諾不干涉日本在東北的行動。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美國依舊沒有制裁日本的想法,反而將日軍視為在遠東的反共力量。

從九一八到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日軍戰略物資,諸如石油、鋼鐵、汽車、飛機等幾乎全部從美國進口。因為缺少物資,日軍在中國就牛逼了兩年,從1939年開始一直龜縮在鐵路沿線。

因為燒不起汽油、打不起子彈,日本正規軍在中國被當成治安部隊用,天天上山打游擊,下鄉搞掃蕩。即便有大戰,日軍也很少離開鐵路超過200公里。

中國當時的基礎設施基本為零,日軍卡車又很少,有卡車也捨不得燒油,一旦超過200公里,後勤補給就非常困難,很容易被中國軍隊圍困。

儘管報紙不斷傳來日軍在中國節節勝利的消息,但由於已經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難以展開有效的進攻,日本很快被戰爭拖垮。

1940年後,日本高檔餐廳也僅能供應進口的廉價大米和土豆。1941年4月後,日本在主要城市實行配給制,即只有拿著配給券才能買大米、買火柴。當年12月,日本99%的百姓被納入配給範疇。

1941年時,德國情報人員給希特勒發了一封重要的電報,日本外匯已經枯竭,隨時有可能退出戰爭。同時日本也在積極遊說美國,希望能租借美國物資。

二戰中,美國一直在發戰爭財,他們並不排斥貸款、借錢給日本,但是日本與德國、意大利勾結在一起,讓美國國內很多人不滿意,尤其是日本的擴張已經威脅到美國在菲律賓的利益了。

美國表示可以借物資給日本,但要求日軍必須退回到七七事變前的勢力範圍,離東南亞遠一點。美國的條件是日本無論如何也接受不了的,美日關係因此迅速降溫,但美國始終不認為日本有膽量同美軍開戰。

石油、橡膠是工業革命後最重要的兩種物資。東南亞橡膠產量全球第一,僅荷屬東印度每年石油產量就800萬噸,而日軍一年的消耗才500萬噸。當德國的節節勝利,吸引了歐洲大量兵力時,日本認為東南亞已經成了真空地帶,拼死一搏還是有機會的。

日本最初的計劃用集中海軍全部力量進攻美軍在菲律賓的基地,迫使太平洋上的美軍前來救援,然後日本海軍“以逸待勞、近海決戰”。不過日本海軍認為這種傳統戰法已經跟不上新武器的發展了,而且很容易將戰爭拖入持久戰。

山本五十六給日軍制定的作戰計劃是偷襲美軍在珍珠港的軍事基地,然後同時發動“東南亞戰役”。珍珠港是太平洋的重要樞紐,日軍空襲得手後,菲律賓的美軍整整四個月都沒有得到援助,所以日軍才能用五個月多一點的時間就吞併東南亞。


史料不輯


對珍珠港的作戰算作偷襲,這也是日本長久以來一貫的打法,無論是偷襲旅順挑起日俄戰爭,還是偷襲北洋水師,還有後來的諾門坎都是採取偷襲的方式。偷襲的目的就在於實力沒有對方雄厚或者實力差不多,通過偷襲,以有準備之兵去打無準備之敵,給對方造成巨大損失,而自己的損失微乎其微,這種先發優勢當地人出於被動了,從而扭轉雙方在未來戰爭中的態勢。


而日本的偷襲為什麼有時候失敗了,諾門坎偷襲蘇聯人,最後被蘇聯人打跑了,太平洋戰爭偷襲美國軍港,最後也被美國消滅了。因為對手跟日本相比都是巨無霸,不僅國家的體量大,而且工業規模也大,你的偷襲取得了局部的勝利給對方造成了巨大損失,可這損失對於這些國家來說能彌補,一旦這樣的大國反應過來反手打你,那形勢很快就能逆轉,拖也能拖垮你。

日本對珍珠港的偷襲獲得了成功,偷襲本身就在與隱藏,為此日本在進攻之前做了大量保密工作,就是怕美國知道。而我們都清楚,偷襲作戰一旦你開打了或者你暴露了,你的優勢自然也就不存在了,只能面對面地和對方打,珍珠港本身就在賭,在以身犯險,而如果你的對手是這樣一個大國,在暴露的情況下繼續冒險就等於毫無勝算。

從日本本土到美國萬里之遙,珍珠港作戰日本已經略有損失和大量消耗了,如果進攻美國本土,一旦彈盡糧絕回都回不來,況且美國的海軍主要力量還在,偷襲的時候一艘航母也沒打著,況且貼近美國本土作戰,美國空軍也可以支援作戰,這個時候航母的優勢就徹底沒有了,所以偷襲珍珠港再進攻美國本土難以實現。


鍋蓋頭司令


這是一個太過於簡單的想法了吧,有點無知了吧。

不瞭解一下相關資料就直接架空了,起碼沒了解地理情況。日本在偷襲珍珠港,目的只是重創了美國的太平洋艦隊,也達到這一目的,讓美軍再在海上作戰當中處於一個不利的地位,為日本控制東南亞地區創造了一個良好條件。

強大的美國艦隊暫時失去作戰能力,讓日本沒有顧忌,可以全力向東南亞及進軍。但是進攻美國的本土,日本從沒有考慮過,原因日本不可能趕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日本沒有力量來完成這一次跨越太平洋的進攻,整個路線太遠了,沒有中間的補給基地,對美國本土發動進攻,等於自殺性的行為。派兵少了,不起作用,真以為一個日本大隊可以對抗一個美軍師?派兵多了,日本壓根沒有船來運,也沒有足夠的部隊可以使用。東南亞戰役已經打爆了,再分兵進攻美國本土,或者,以放棄東南亞為代價來搞的話,那麼高興的應是美國,日本在把自已的兵力投向一個沒有勝率的戰場,日本沒有能夠完成這個計劃的可能性。

這種跨大洋的作戰行動,不要說當時的日本,即便是今天的美國也不敢說可以。這事已經超出了軍事極限能力的水平,超出當時的軍事新技術條件。


麥田軍事觀察


我是歷史笑春風,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類似的問題不但題主問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軍人也同樣問過。有人問淵田美津雄,當時日本為什麼只發動了一次對珍珠港的偷襲,為什麼不趁勢一舉登陸佔領珍珠港呢?對此,淵田美津雄是這樣回答的:

首先,這種空論之所以發生,只是由於對珍珠港的攻擊結果是出乎意外的如此成功。當初作出這個決策時,我們對於成功與否並不很有把握。實際上,我們總覺得這次攻擊好象要去揪老鷹的尾羽那樣,因此,當然沒有想到象佔領夏威夷那樣雄心勃勃的事了。

而且,如上所述,我們初期戰略的首要目標是保障石油資源。攻擊珍珠港純系作為達成這個目標的一個支援行動。由於我們資源有限和石油是我們的迫切月標,因此,我們沒有理由去考慮奪取夏威夷。

既然連重要的軍事基地都沒有考慮佔領,那麼美國本土就更不在日本當局的計劃之內了。就如同淵田美津雄所說的理由一樣,日本沒有去進攻美國本土,不是不想去進攻,而是無法去進攻。這與它的戰略目標和實力有關。

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的最直接的原因是要奪取南洋群島的石油資源。日本與中國的戰爭中,極為短缺的戰爭物資大部分都要從美國進口,這裡最重要的是廢鋼鐵和石油。而這裡最重要的物資就是石油。

在1937年,日本每天的平均消耗量是10萬桶,而日本自己只能保證8000桶的供應量,剩下的缺口中,8萬桶都需要從美國進口。為了擺脫對美國的石油依賴,日本想盡了辦法。日本想方設法積攢石油,在戰前,日本終於積攢了650萬噸的石油。

1941年7月,日軍進駐法屬印度支那。這直接觸碰了美國的底線,美國決定宣佈對日本進行石油禁運。這樣,日本要不趁著還有積攢的石油進行戰爭,要不就屈服。在和美國多次談判無果的情況下,日本決定對美開戰。

在剛開始,日本有過一個對美海軍的作戰計劃,叫做“消耗戰術”。主要思想是,進攻菲律賓,吸引美國太平洋艦隊來援,在半路上以潛艇和飛機輪番攻擊,削弱美艦隊的實力,到實力相當時再進行戰列艦隊決戰。

但是山本五十六否決了這個計劃,策劃了偷襲珍珠港的計劃。這在於任何人看來都是瘋狂的計劃。所以大家信心並不大。給這個計劃的目標就是,癱瘓美太平洋艦隊,使得它無法阻止日軍在南洋的戰爭行動。

後來,偷襲珍珠港成功,日本達到了自己的目的。這已經超出了日本的期望之外了。日本也沒有想到會如此成功。因此,就沒有策劃偷襲成功後的方案,更不要說進攻美國本土了。

而且,當時日本的主要戰略目標是南洋的石油產地。它將主要的海陸軍投入了南洋。已經不可能再抽調軍隊進攻美國本土。即便是日本偷襲珍珠港成功,美海軍的殘餘實力也足以保衛它的國土。因此,進攻美國本土,這是超出日本實力之外的任務。

由於以上的原因,日本在初戰勝利後,並沒有趁勢進攻美國本土。在接下來的中途島海戰中,日本慘敗,失去了戰略進攻能力,就更不可能去進攻美國本土了。

我是歷史笑春風,喜交往,愛朋友,願意和大家共享歷史的樂趣。歡迎關注我和我的文章,多提寶貴意見。


歷史笑春風


我是七哥

在偷襲珍珠港的作戰中,日軍犯了許多重大錯誤。

而且這些致命的錯誤,當時的日軍並沒有認識到。

當後人再次研究這場戰役時,才得以全面地分析到日軍的巨大失誤。

其中,日軍犯得最大的一個錯誤,就是在偷襲成功之後,沒有擴大戰果,繼續進攻美國。

這一錯誤,最終在無形中,影響了太平洋戰爭的結局。

在偷襲珍珠港的全過程中,日軍組織了兩次攻擊,都十分成功地取得了預期效果——

美軍陣亡2404人,188架戰機被毀,155架受損,7艘戰艦沉沒,6艘戰艦受損。

這是美國軍事史上空前的一次大災難,也是二戰中僅有的一次大慘敗記錄,即兩小時的時間美軍陣亡了2000多人。

面對這樣順利地偷襲,按照正常的勝利者思維,日軍一定會乘勝追擊,再給予美國沉重打擊,甚至此刻直撲美國本土。

這樣的想法,許多日軍高級將領已經想到了。

前線指揮官南雲忠一在《機動部隊機密作戰命令第三號》中,就提出了多重轟炸的方案:如果日軍第一、二攻擊隊,都順利完成轟炸,日軍勢必要做好第三次轟炸準備。

山本五十六也認為,在偷襲珍珠港的時候,一定要消滅美國太平洋艦隊,只要日軍尚有魚雷、炮彈,就要全部扔向美國,不止是要進行第三次攻擊,甚至第四次、第五次攻擊,都要進行。

但兩次攻擊完成後的海軍機動部隊,卻及早地撤退了。

撤退的消息傳來時,日本本土的聯合艦隊司令部十分不滿。

參謀長宇垣纏在他的日記《戰藻錄》中,深刻表現了這種不滿:不能像小偷一樣,稍一得手就逃跑……我會毫不猶豫地指揮將士繼續戰鬥,擴大戰果,直至摧毀珍珠港。


面對上司的不滿,參加攻擊的海軍機動部隊,給出了一個理由:此次作戰的目的,只是為了解決南方作戰時,日軍腹背受敵的問題,只要重創美軍即可。而且美軍,也絕不是草包,絕不是一擊不堪的。

撤退的海軍,給出的這個理由,確實“有些”道理:

日軍計劃攻擊太平洋艦隊,就是為了消除美軍對南方作戰的影響,只要重創了美軍,日軍的戰略目標就達到了。

而且,日軍雖是偷襲成功,但也要面臨美軍臨時組織起來的反擊,以及從珍珠港周圍海域趕來支援的美軍,如哈爾西將軍帶領的企業號。

即使,日軍堅決對抗美軍,繼續轟炸珍珠港,日軍的損失也會越來越大。這一點,早在南雲忠一、草鹿龍之介通過沙盤演練偷襲計劃的時候,就知道了。

所以,面對美軍的零碎反攻、趕來支援的美軍力量,執行攻擊的艦隊不自然地想到了沙盤演練的結果,這時,他們本能地反應便是撤退——

偷襲珍珠港,本應該是日軍戰略、戰術上的巨大成功,不能因為持續攻擊,變成了日軍逐漸損耗的中等勝利、小勝利,甚至是敵我互損的戰鬥。

正是基於這一點,日軍見兩次攻擊、基本上達到了自己的戰略目的,便迅速撤退了。

其實,這一點想法,是有問題的。

而這種想法產生的原因,表面看是日軍得了被害妄想症,實質上,就是日軍的民族自卑感——日本一個島國,當面臨一個各方面遠強於自己的大國的時候,本能的一個反應,就是畏懼,這種畏懼感,在此時撤退的海軍身上,鮮明地表現出來了。

因為害怕美軍的反攻,便早早撤退,從而錯失了一個絕好的攻擊機會——倘若日軍繼續攻擊,徹底摧毀美軍基地的軍事設施,甚至出其不意,直奔美國本土,那麼美軍的太平洋艦隊就會真正地毀滅。

到時候,美軍必會主動撤太平洋中部地區,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不會再進入太平洋。自然,日軍在太平洋戰爭的贏面就會大大增加。

但很顯然,這個時候的日軍並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

這就是日軍在戰爭觀念、戰略方面的一個巨大錯誤(也是日軍落後的一種表現)——日軍轟炸時,集中轟炸軍艦,卻沒有破壞美軍軍事基地、設施,為美軍大大節省了恢復元氣的時間;沒有徹底攻擊美軍基地,錯失逼退美國太平洋艦隊的絕佳時機。

小結

日軍偷襲成功,卻不乘勝攻擊美國本土,原因主要有兩個 :

第一,日軍的被害妄想症。

第二,日軍戰略上的巨大失誤,甚至可以說是戰爭觀念、意識的落後。

本文發佈於歲七夸父,2019年10月16日。我是七哥,關注我,每天為大家分享一則精彩、有味道的歷史史實!

歲七夸父



這個問題也是想當然了。問題是說,日本成功偷襲了珍珠港,40多艘的軍艦,265架的戰機,4000多人的傷亡,看到這樣的數據,有人認為為何日本不乘勝追擊,一鼓作氣,攻下珍珠港,進攻美國本土。這樣的想法是不知道當時美國與日本的實力差距,日本偷襲珍珠港就是靠突然襲擊,才對實力雄厚美國的太平洋艦隊重創。


但是當時並沒有報道,美國在夏威夷駐札有30000左右的軍隊,並且都是美國的精銳部隊。而日本聯合艦隊,只有空軍以及艦載人員,本來沒有準備登陸作戰,按照美軍的人數,如果日本軍要登陸,最起碼配備10萬人的登陸部隊,以及運送大量的坦克,裝甲車,日軍並不具備這樣的能力。日本偷襲珍珠港就是要擊沉美國航母,讓美國海軍在2年內不能進攻日本海軍,在這兩年內,日本佔領東南亞,在這裡以戰養戰,最終與美國決勝。所以日軍的基本目標達成,日軍是沒有能力進行大規模的登陸作戰,


同樣如果日本要進攻美國本土,不僅需要有大量的軍艦掩護,還要有大量運輸船隊,運載10-20萬的日軍前往美國本土。並且還要進行海陸空的立體登陸作戰,日本軍隊並不具備這樣的能力,就算東條英機想進攻,也是心有餘,力不足。結論就是,日本偷襲已經是傾日本全部的力量,再要面對強大的美國陸軍進行登陸作戰,完全是天方夜譚,所以實力不濟才是日本不進攻美國本土的原因。


橋本看日本


進攻美國本土,當時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有這樣的實力,並且,日本這次突襲,並不能稱作是大獲全勝,只不過,美國人看起來被打的比較疼。

日本為什麼要作死去打老虎屁股?

日本襲擊珍珠港,已經不是摸老虎屁股了,是在老虎屁股上踹了一腳。這其實就是作死,但是,日本沒辦法了。美國斷了日本資源,這會兒日本的石油等資源撐不住了,他要麼撤軍停戰,要麼去拿一個油田。北上蘇聯不可能,那就南下東南亞。那麼,南下東南亞,就一定會觸及到美國的利益,對於日本來說,不是他想和美國開戰,他已經走到邊上了,不打不行了。

美國是肯定不會坐視不管的,不可能眼看著他們在東南亞胡作非為。一旦美軍插手,日本在東南亞就寸步難行。這個時候,日本就要先發制人,那麼,日本先發制人就要先消滅美軍太平洋艦隊,如果殲滅美軍太平洋艦隊,等於說是,東南亞的美軍就成了孤軍,日本完全可以對付。事實證明,也確實如此。菲律賓戰役,美菲聯軍慘敗,巴丹死亡行軍,數萬人被殺。也就是說,日本的目標,並不是佔領美國。

佔領美國,壓根沒有實力

日本進攻美國,他的目標是珍珠港的美國海軍。而不是佔領美國,如果日本想在進攻美國,路途遙遠,就襲擊珍珠港的艦隊,都是千里迢迢費挺大勁才過來,那就更別提運兵了。光是一個夏威夷,日本都吃不下來。而且,太平洋上,日本根本沒有實力像美軍蛙跳戰術一樣逐島爭奪,實力根本不允許。

而美國強大的軍工實力,日本是絕對畏懼的。日本襲擊珍珠港,目的確實達到了,只不過,有效期太短,只有六個月,之後,美國海軍逐漸恢復元氣,並且,超過了之前的實力。日本想打美國,肯定也會是曠日持久,而日本,根本耗不起。日本雖說是戰爭狂,但是,日本還沒瘋。雖說襲擊美國這個舉動挺瘋狂吧,其實那也是他沒辦法。


軍武文齋


1941年12月7日,歷史上發生了一件令世人驚歎的事情,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這場突然襲擊,讓美國猝不及防,也使得自己的太平洋艦隊遭到重創,日本獲得了暫時的勝利。但是為什麼日本不趁此機會繼續進攻美國本土呢?這其中的前因後果就請聽筆者娓娓道來

從地圖上來看,珍珠港地處瓦胡島南岸的科勞山脈和懷阿奈山脈之間平原的最低處,是美國海軍的軍事基地和造船基地,北太平洋島嶼中最大最好最安全的港口之一,也是美國太平洋艦隊的母港。<strong>

如此優異的地理位置不僅美國十分重視,日本也是垂涎已久。在放棄北上侵略蘇聯的計劃後,日本為了掠奪東南亞的豐富的資源準備展開南下作戰,而珍珠港就是它南下途中最大的一個阻礙。美國對日本的資源封鎖和日軍的野心促成了這一荒唐的襲擊,憑藉著現有的實力拿下珍珠港在當時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日軍看似威風八面,到處點燃侵略的戰火,可殊不知這場偷襲珍珠港的戰役,雖然表面上取得了暫時的勝利。但實際上在偷襲完珍珠港之後,日本已經不可能再進攻美國本土了。原因如下:

首先,日本與美國的實力相差懸殊,偷襲珍珠港後,日本的戰略資源,人力資源都消耗嚴重,再進攻美國本土還需要消耗更多的人力,物力資源。所以日本根本就不具備再進攻美國本土的實力基礎了,當務之急就是儘快拿下東南亞,把緊缺的資源攥在手裡。

其次,每發動一場戰爭必然有它的目的所在。而日本偷襲珍珠港的主要目標是東南亞,而不是美國本土。珍珠港與美國本土還有一定的距離。所以日本在達成自己的目的之後,當然不希望再繼續招惹美國,這樣受到的影響必定讓自己損失慘重。這樣並不符合日軍當時的根本利益,所以也就沒有必要讓有限的兵力遠赴美洲再開闢新的戰場

上述所談的影響是從國家之間的實際來分析的,而再反觀日本內部,繼續進攻美國國土這件事情也是受到本國實際情況所限制的

日本的陸地面積狹小,總面積約38萬多平方公里,資源貧乏,人口擁擠,而且國家內部三軍各自為政,獨立幫派,意見都不統一,無法形成明確嚴謹的戰略謀劃。這樣的國內形勢,根本就不適合進行長期的作戰。而一旦日本進攻美國本土,勢必要進行長期的僵持作戰。所以說相比較而言,日本還不如把精力放在它的主攻戰場,中國和東南亞上,通過掠奪資源來讓自己更強大,為以後的作戰積蓄能量。<strong>

倘若最後日本在偷襲珍珠港之後,繼續進攻美國本土。那麼美國將會依靠著強大的軍事力量讓日本人為他們的罪行付出沉重的代價,那時候日本再想完成自己的大業已經是前途渺茫了。如此看來,當年日本在是否進攻美國本土的問題上的選擇無疑是符合當時日本國情的

綜上所述,日本偷襲珍珠港後,根本沒有任何理由繼續攻擊美國本土。


鄧海春


原因很簡單就是沒有能力佔領,為什麼我會這麼說?原因如下、


首先先了解日本為何會對強大的美國開戰,山本五十六早年一直在美國,見識了美國的工業雄厚,那麼聰明的人怎麼會不知道偷襲美國的後果,當時的日本實在是沒有辦法,最主要的石油出口國美國不出售給日本了,沒有石油戰爭機器就無法開動,日本1939年對蘇聯開戰又進攻失敗,日本石油儲備又少,橡膠又在美國管轄的東南亞殖民地,還有英國和法國,1940年法國陷落,英國自顧不暇,

日本就像對美國等國是時候開戰了,搶佔東南亞的各種資源,就必須先把美國的軍事基地珍珠港炸掉,後續在用這些東南亞資源和美國作戰,

但是在偷襲珍珠港的時候雖然炸掉了幾艘戰列艦和驅逐艦,但是美國的航空母艦一直都沒有出現,所以日本共準備了三波次襲擊,是用了兩次,也是怕美國的那兩艘航空母艦支援,受到很大的損失,

之所以沒有繼續前行進攻,是日本沒有那麼多的兵力,海軍這些家當也沒辦法繼續前進進攻,最重要的日本就沒想過珍珠港後在繼續前行,只是先炸掉珍珠港,暫緩美國,給自己時間搶佔東南亞資源,後在利用資源,開足馬力生產與美國作戰,達到自己想要的最終要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