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庭筠一首詞,給了多少人靈感,成就了多少經典?

唐詩以雄壯渾厚為特徵,在初唐和盛唐時期,這種特色尤為明顯。

但是到了晚唐時期,風格大變。詩人們也變得多愁善感。

初唐和盛唐的豪情漸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各種濃郁的悲情哀嘆。

唐詩也有了點日薄西山的蒼涼,幸虧出現了兩個現象級的詩人,把唐詩又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

兩人還有一個比較騷包的組合名字“溫李”。

一個是擅長寫朦朧詩,浪漫又多情的李商隱,

另外一位就是花間派鼻祖溫庭筠。

溫庭筠一首詞,給了多少人靈感,成就了多少經典?

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

溫庭筠其人,雖然長得和英俊、帥氣不沾邊,但是才華橫溢啊。

多有才呢?人送外號“溫八叉”,倒不是說他吃飯要用八副刀叉,而是隻要叉手八次,就能寫好一首詩,堪比七步成詩的曹植呀。

有才是好,但是有才不用在正道上也是讓人捉急。

他在參加考試的時候,因為做的太快,又不能提前離場,就幫別人打打小抄什麼的,甚至還當上了職業“搶手”,差點把自己前途毀掉。

溫庭筠精通音律,是第一位按音律填詞的詩人。

他的詞多寫女子閨情,語言工練,清俊明快。

五代趙崇祚在編寫詞集《花間集》的時候,收錄了溫庭筠等人的詞作。

還正兒八經地把這些人歸為“花間詞派”,並把溫庭筠奉為鼻祖。

溫庭筠寫過六首內容相仿的《更漏子》。

其中這首《更漏子》,從夜晚寫到天明,把女子的相思之情描繪得很細緻。

玉爐香,紅蠟淚,偏照畫堂秋思。

眉翠薄,鬢雲殘,夜長衾枕寒。

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

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

溫庭筠一首詞,給了多少人靈感,成就了多少經典?

從室內到室外,從視覺到聽覺,從實到虛,勾勒了一幅充滿愁思的畫面。

這首詞可謂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後來人爭相效仿,也誕生了很多佳作。

梧桐葉上三更雨,驚破夢魂無覓處

烏臺詩案發生以後,蘇軾的人生軌跡就變成了一路向南,一貶再貶。

1094年八月,蘇軾又被貶到英州,還沒到地方呢又被貶到惠州。

途中,經過虔州,登上鬱孤臺,夜宿造口。三更半夜的時候,被雨驚醒。

身處古蹟,想到自己淒涼的處境,也想起一直不能相聚的兄弟。

填了首《木蘭花令·宿造口聞夜雨寄子由才叔》寄給了弟弟蘇轍。

梧桐葉上三更雨。

驚破夢魂無覓處。

夜涼枕簟已知秋,更聽寒蛩促機杼。

夢中歷歷來時路。

猶在江亭醉歌舞。

尊前必有問君人,為道別來心與緒。

溫庭筠一首詞,給了多少人靈感,成就了多少經典?

蘇軾信手把“梧桐樹,三更雨”化成“梧桐葉上三更雨”來渲染自己悲涼的心境,也是應時應景,無比適合。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1127年徽宗、欽宗二帝被俘,北宋滅亡。

1129年,趙明誠因病去世,這時候李清照46歲。

李清照安葬了丈夫以後,繼續奔走避難,飽嘗顛沛流離之苦。

國破家亡,漂泊無依,李清照心中的悲痛也無處發洩,寫下了這首《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

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溫庭筠一首詞,給了多少人靈感,成就了多少經典?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李清照在下雨的時間改在黃昏,點點滴滴,淅淅瀝瀝的,無邊絲雨細如愁,再加上“晚來風急”,下得人心更煩了

不道愁人不喜聽,空階滴到明

北宋末有個文人万俟詠(“万俟”是複姓,讀作mò qí),一生未仕,縱情詩酒,自號“大梁詞隱”。

雖然因為種種原因,万俟詠的才名沒有流傳下來,但是在北宋,他的詞紅得發紫,每填好一首詞,第二天就傳遍京城了。

不僅會填詞,万俟詠也精通音律,他和周邦彥、田為、晁元禮等共同審定舊調,創造新詞。

雖然有才,但是他幾次科考都沒中進士,常年客居他鄉。

一日,他下榻客舍,恰逢陰雨,翻來覆去睡不著,有感而發,寫下《長相思·雨》。

一聲聲,一更更。

窗外芭蕉窗裡燈,此時無限情。

夢難成,恨難平。

不道愁人不喜聽,空階滴到明。

不得不說,懂音樂真的很了不起,這首詞讀起來很有美感。

全詞沒有一個“雨”字,卻處處是雨,最後一句“空階滴到明”是直接從溫庭筠那拿過來的,但毫無堆砌的痕跡。

而且這首詞,在藝術上也間接啟發了蔣捷。

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蔣捷處於宋元之交,一生都在戰亂中度過,晚年隱居姑蘇太湖。

因為寫下“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而得名“櫻桃進士”。

蔣捷的這首《虞美人·聽雨》,用“聽雨”概括了自己的一生。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

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

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溫庭筠一首詞,給了多少人靈感,成就了多少經典?

少年鮮衣怒馬,一腔熱血,醉臥於歌樓。

壯年適逢戰亂,孤雁一般四處飄零。

而到了晚年,蔣捷似乎已經看淡人生的悲歡離合,將“空階滴到明”演繹為“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看似不在乎,卻還是徹夜未眠。

梧桐葉上三更雨,葉葉聲聲是別離

周紫芝也是兩宋之交的詞人,雖然才華側漏,但是直到60歲才考中進士。

或許是來之不易吧,周紫芝非常珍惜自己的仕途,甚至有點患得患失。

為了能廝混官場,周紫芝不惜卑躬屈膝,跪舔秦檜父子,還寫詩拍他們馬屁。

但是周紫芝的詞自然流暢,不事雕琢,也不堆砌典故。

他特別崇拜蘇軾,還拜了蘇軾弟子李之儀為師。

周紫芝也喜歡晏幾道的詞,經常模仿晏幾道的風格,這首《鷓鴣天》就很有小山詞的味道。

一點殘紅欲盡時。

乍涼秋氣滿屏幃。

梧桐葉上三更雨,葉葉聲聲是別離

調寶瑟,撥金猊。

那時同唱鷓鴣詞。

如今風雨西樓夜,不聽清歌也淚垂。

詞中也很自然的用“梧桐葉上三更雨,葉葉聲聲是別離”來進一步強調孤寂的心情。

結語

溫庭筠一首詞能間接成就了這麼多經典作品,確實不愧為花間派鼻祖。

最後呢,用晏殊的一首詞《踏莎行》作為結尾。

碧海無波,瑤臺有路。

思量便合雙飛去。

當時輕別意中人,山長水遠知何處。

綺席凝塵,香閨掩霧。

紅箋小字憑誰附。

高樓目盡欲黃昏,梧桐葉上蕭蕭雨。

溫庭筠一首詞,給了多少人靈感,成就了多少經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