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庭筠一首词,给了多少人灵感,成就了多少经典?

唐诗以雄壮浑厚为特征,在初唐和盛唐时期,这种特色尤为明显。

但是到了晚唐时期,风格大变。诗人们也变得多愁善感。

初唐和盛唐的豪情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浓郁的悲情哀叹。

唐诗也有了点日薄西山的苍凉,幸亏出现了两个现象级的诗人,把唐诗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两人还有一个比较骚包的组合名字“温李”。

一个是擅长写朦胧诗,浪漫又多情的李商隐,

另外一位就是花间派鼻祖温庭筠。

温庭筠一首词,给了多少人灵感,成就了多少经典?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温庭筠其人,虽然长得和英俊、帅气不沾边,但是才华横溢啊。

多有才呢?人送外号“温八叉”,倒不是说他吃饭要用八副刀叉,而是只要叉手八次,就能写好一首诗,堪比七步成诗的曹植呀。

有才是好,但是有才不用在正道上也是让人捉急。

他在参加考试的时候,因为做的太快,又不能提前离场,就帮别人打打小抄什么的,甚至还当上了职业“抢手”,差点把自己前途毁掉。

温庭筠精通音律,是第一位按音律填词的诗人。

他的词多写女子闺情,语言工练,清俊明快。

五代赵崇祚在编写词集《花间集》的时候,收录了温庭筠等人的词作。

还正儿八经地把这些人归为“花间词派”,并把温庭筠奉为鼻祖。

温庭筠写过六首内容相仿的《更漏子》。

其中这首《更漏子》,从夜晚写到天明,把女子的相思之情描绘得很细致。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一首词,给了多少人灵感,成就了多少经典?

从室内到室外,从视觉到听觉,从实到虚,勾勒了一幅充满愁思的画面。

这首词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后来人争相效仿,也诞生了很多佳作。

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

乌台诗案发生以后,苏轼的人生轨迹就变成了一路向南,一贬再贬。

1094年八月,苏轼又被贬到英州,还没到地方呢又被贬到惠州。

途中,经过虔州,登上郁孤台,夜宿造口。三更半夜的时候,被雨惊醒。

身处古迹,想到自己凄凉的处境,也想起一直不能相聚的兄弟。

填了首《木兰花令·宿造口闻夜雨寄子由才叔》寄给了弟弟苏辙。

梧桐叶上三更雨。

惊破梦魂无觅处。

夜凉枕簟已知秋,更听寒蛩促机杼。

梦中历历来时路。

犹在江亭醉歌舞。

尊前必有问君人,为道别来心与绪。

温庭筠一首词,给了多少人灵感,成就了多少经典?

苏轼信手把“梧桐树,三更雨”化成“梧桐叶上三更雨”来渲染自己悲凉的心境,也是应时应景,无比适合。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1127年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灭亡。

1129年,赵明诚因病去世,这时候李清照46岁。

李清照安葬了丈夫以后,继续奔走避难,饱尝颠沛流离之苦。

国破家亡,漂泊无依,李清照心中的悲痛也无处发泄,写下了这首《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温庭筠一首词,给了多少人灵感,成就了多少经典?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在下雨的时间改在黄昏,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无边丝雨细如愁,再加上“晚来风急”,下得人心更烦了

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

北宋末有个文人万俟咏(“万俟”是复姓,读作mò qí),一生未仕,纵情诗酒,自号“大梁词隐”。

虽然因为种种原因,万俟咏的才名没有流传下来,但是在北宋,他的词红得发紫,每填好一首词,第二天就传遍京城了。

不仅会填词,万俟咏也精通音律,他和周邦彦、田为、晁元礼等共同审定旧调,创造新词。

虽然有才,但是他几次科考都没中进士,常年客居他乡。

一日,他下榻客舍,恰逢阴雨,翻来覆去睡不着,有感而发,写下《长相思·雨》。

一声声,一更更。

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

梦难成,恨难平。

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

不得不说,懂音乐真的很了不起,这首词读起来很有美感。

全词没有一个“雨”字,却处处是雨,最后一句“空阶滴到明”是直接从温庭筠那拿过来的,但毫无堆砌的痕迹。

而且这首词,在艺术上也间接启发了蒋捷。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处于宋元之交,一生都在战乱中度过,晚年隐居姑苏太湖。

因为写下“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而得名“樱桃进士”。

蒋捷的这首《虞美人·听雨》,用“听雨”概括了自己的一生。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温庭筠一首词,给了多少人灵感,成就了多少经典?

少年鲜衣怒马,一腔热血,醉卧于歌楼。

壮年适逢战乱,孤雁一般四处飘零。

而到了晚年,蒋捷似乎已经看淡人生的悲欢离合,将“空阶滴到明”演绎为“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看似不在乎,却还是彻夜未眠。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周紫芝也是两宋之交的词人,虽然才华侧漏,但是直到60岁才考中进士。

或许是来之不易吧,周紫芝非常珍惜自己的仕途,甚至有点患得患失。

为了能厮混官场,周紫芝不惜卑躬屈膝,跪舔秦桧父子,还写诗拍他们马屁。

但是周紫芝的词自然流畅,不事雕琢,也不堆砌典故。

他特别崇拜苏轼,还拜了苏轼弟子李之仪为师。

周紫芝也喜欢晏几道的词,经常模仿晏几道的风格,这首《鹧鸪天》就很有小山词的味道。

一点残红欲尽时。

乍凉秋气满屏帏。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调宝瑟,拨金猊。

那时同唱鹧鸪词。

如今风雨西楼夜,不听清歌也泪垂。

词中也很自然的用“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来进一步强调孤寂的心情。

结语

温庭筠一首词能间接成就了这么多经典作品,确实不愧为花间派鼻祖。

最后呢,用晏殊的一首词《踏莎行》作为结尾。

碧海无波,瑶台有路。

思量便合双飞去。

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

绮席凝尘,香闺掩雾。

红笺小字凭谁附。

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温庭筠一首词,给了多少人灵感,成就了多少经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