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後日本動畫片的對華輸出

在改革開放前,日本動畫業對中國的影響非常有限。比如,東北解放後,以持永只仁(方明)為代表的原“滿映”留用的日方人員,加入東北電影製片廠卡通組,參與了《皇帝夢》《甕中捉鱉》的製作。後來,上海電影製片廠卡通組時期,持永只仁也參與了新中國第一部動畫片《謝謝小花貓》的製作,並擔任卡通組總技師。1953年,日方人員回國後,中國動畫業便與日本失去了交集。

改革開放後日本動畫片的對華輸出

持永只仁

1972年,中日邦交實現正常化。不過,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當時中日兩國間的交流,尤其是文化領域交流還比較有限。1978年,中日兩國締結和平友好條約。中國也在這一年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中日兩國的文化交流隨之熱絡起來。

1978年10月,第一屆“日本電影周”在中國舉行,故事片《追捕》《望鄉》和自然紀錄片《狐狸的故事》等三部影片在國內上映。這是新中國建立以來,日本電影在國內首次大規模公映,一時間萬人空巷,國人爭相觀看,電影中經典臺詞被眾口傳誦,片中角色的服裝髮飾也成了當年流行的時尚。1979年9月,第二屆“日本電影周”再次舉辦,又有五部日本電影登陸中國,其中就包括東映動畫製作的動畫電影《龍子太郎》。

改革開放後日本動畫片的對華輸出

《龍子太郎》是日本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松谷美代子於1960年出版的一部童話故事。後來,曾經獲得過世界兒童文學最高獎項——國際安徒生獎。東映動畫將其改編成同名動畫電影,於1979年上映。當年,即由中國電影公司引進,上海電影譯製廠譯製,在國內上映。影片以古代日本山村為背景,講述了孕婦阿龍因為偷吃東西,被山神懲罰變成了一條白龍,不得不藏身深山之中。阿龍的兒子龍子太郎長大後,依然奔赴深山,救出母親。這部影片就製作水平而言,當屬上乘,與當時中國最優秀的動畫電影《大鬧天宮》相比,也可以說是各有千秋。不過,由於這是一部以古代日本鄉村生活為背景的神話動畫片,對當時國人的吸引力有限,沒有能夠形成廣泛的影響力。但《龍子太郎》作為中國邦交正常化以來,登陸中國的首部動畫電影,其意義不容小視。

就在《龍子太郎》在國內上映的同一年,中央電視臺派團到日本考察,為從海外引進電視節目探路。訪日期間,在愛國華僑韓慶愈的幫助下,中央電視臺考察團初步形成了以帶廣告的形式引進日本動畫片的思路。考察團回國後,向有關領導彙報請示,得到同意後,由中央電視臺下屬的中國電視服務公司同日本向陽社進行了一系列洽談。最終,在1979年底敲定了這一項目具體實施辦法是:先由向陽社出面,購買日本動畫片在中國的播出權,同時聯繫日本企業進行贊助,隨後中央電視臺免費獲得該動畫片的播放權,但在每一集播出前和播出後,插播長約兩分鐘的日本贊助企業的貼片廣告。之所以這麼大費周章,是因為當時國內政策還不允許電視臺經營電視廣告。而當時被選中引進國內的就是當年日本首部電視動畫系列片(動畫電視連續劇)《鐵臂阿童木》。

1980年五六月間,《鐵臂阿童木》的譯製工作在中央電視臺內緊鑼密鼓的開展起來。在中央電視臺及借調的兄弟單位工作人員的辛勤努力下,經過半年左右的精心譯製,《鐵臂阿童木》首個普通話配音版終於製作完成。在正式播出前,經向陽社安排,手冢治虫以日本動畫協會會員的身份來華訪問。在中央電視臺參訪期間,手冢治虫專門觀看了剛剛製作完成的普通話版的《鐵臂阿童木》,並對其讚不絕口。

改革開放後日本動畫片的對華輸出

1980年12月7日,《鐵臂阿童木》在中央電視臺一套節目中正式播出。在那個即便是黑白電視機都尚未普及的年代,《鐵臂阿童杜》如同其當年在日本首播時一樣,也在中國引發了電視動畫收看的熱潮,不僅僅是青少年觀眾,成人觀眾——上至中央離休幹部,下至普通百姓,都對這部表現未來世界的機器人動畫片報以極大的興趣和熱情。每週日晚上,全家乃至四鄰八舍圍坐在一臺電視機前,收看《鐵臂阿童木》的場景,在全國各地都不罕見。而全國各地的觀眾給中央電視臺寫來的信件,如雪片般飛來,讓工作人員應接不暇,可見人氣之高。

《鐵臂阿童木》的成功引進給中央電視臺極大的鼓舞。隨後,他們以同樣的方式,引進了手冢治虫的另一部名作《森林大帝》。1982年1月3日開播,仍然是以每週一集的速度播放,持續到當年6月底。相比於《鐵臂阿童木》播出時的盛況,《森林大帝》的反響要小得多。但是,前後兩部日本動畫片的播出,讓國人養成了電視動畫片的收看習慣。這個意義遠勝於電視動畫片本身的受歡迎程度。

改革開放後日本動畫片的對華輸出

在中央電視臺的率先垂範下,各地方電視臺也開始嘗試引進日本電視動畫片。1983年,廣東電視臺為緩解“電視節目荒”的問題,通過香港的代理公司從日本東映動畫購買了電視動畫片《聰明的一休》的播放權。後來,幾經輾轉,以“支援閩、粵電視節目”的名義,由遼寧電視臺負責譯製,於1983年10月11日在廣東電視臺首播。前後共兩批分別播出了104集。《聰明的一休》的播出,又引發了一波全國範圍內的動畫熱潮。這讓很多地方電視臺也都加入到了引進譯製日本動畫片的隊伍中來。

此後,日本動畫片開始大規模被引入國內。只不過,由於這一時期引進的日本動畫片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日本動畫公司根據歐美經典兒童文學改編的動畫片,由於片中人物和場景都是歐美風味,被很多觀眾誤認為是歐美動畫片。其中,比較有代表的性的有:1983年1月2日在中央電視臺開播的《尼爾斯騎鵝旅行記》、1984年1月22日在中央電視臺開播的《三千里尋母記》、1984年2月14日在廣東電視臺開播的《世界童話名作選》、1984年12月12日在廣東電視臺開播的《花仙子》、1986年1月6日在廣東電視臺開播的《小婦人》、1986年4月6日廣東電視臺開播的《咪咪流浪記》、1988年10月24日在北京電視臺開播的《Oz國曆險記》,等等。如果再加上實際為日本出品,由美國公司購入版權後,重新編輯製作成美版,再引進到國內的《太空堡壘》《麥克瑞一號》等片。日本動畫片幾乎佔據了當時國內引進電視動畫片的近七成。如此大規模的動畫片引進,對中國動畫業的發展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第一,衝擊了國內原有的動畫製播體系。自新中國建立後,中國動畫片製播的重心始終在電影領域,無論是動畫短片還是動畫電影,都是以影院放映的技術標準進行製作的。對於當時的日本和美國在電視動畫領域普遍採用的“有限動畫”技術缺乏瞭解,沒有大規模生產電視動畫片的能力。而且,由於長期實行國家統購統銷的計劃經濟運行模式,且當時國內電視臺普遍缺乏支付能力,國內電視節目市場也沒有成型,當時的中國動畫業對於進行原創性的電視動畫製作缺乏足夠的興趣。儘管也出現了像《黑貓警長》《邋遢大王》《魔方大廈》等優秀的國產動畫系列片,但始終是杯水車薪,難成氣候。事實上,不要說是當時國有的電影製片廠,就算是南方的那些從事動畫出口加工的三資企業,有很多家設立的初衷都是想做原創動畫節目,但由於當時國內電視節目市場的不成熟,而不得不轉向純外貿的動畫加工業。其結果就是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國內電視臺的動畫欄目都被國外動畫片佔據,而中國動畫業的有效產能都在給國外的動畫公司打工。

第二,重塑了中國動畫觀眾的欣賞口味。新中國建立以來,以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為核心的中國動畫人,依靠自身的智慧和辛勤,引進消化吸收當時世界動畫領域的前沿技術和理念,從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創造出了獨樹一幟的動畫藝術和美學體系,被國際同行公認為“中國學派”。在為國家贏得了眾多榮譽的同時,也給當時的中國觀眾,尤其是青少年觀眾帶來了充分的藝術享受,並塑造了他們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然而,隨著日本動畫片的大量引入,一些在傳統的中國學派體系框架內缺失的題材類型,如科幻、奇幻、傳奇、愛情等類型的作品,越來越多出現在銀幕和熒屏之上。事實上,能夠引起收視熱潮的往往就是這些題材的作品。這極大地改變了國內觀眾對動畫片的欣賞口味,越開越多的國外動畫角色、尤其是日式大眼睛頭髮顏色各異的“可愛風”(卡哇伊)的動畫角色,開始成為青少年們的卡通偶像。以至於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歷次有關國內青少年最喜愛的卡通角色調查中,除了孫悟空和黑貓警長外,國產動畫角色形象幾乎全軍覆沒。這種欣賞口味的轉變也意味著蘊藏在國產動畫人物形象背後龐大的衍生品市場潛力的喪失。

到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國家開始重視進口動畫片在國內氾濫的問題。一方面,開始出臺扶植國內動畫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另一方面,嚴格限制外國動畫片在國內電視臺的播放。進入新世紀,相關的政策措施進一步收緊,包括日本動畫片在內的外國進口動畫片幾乎在國內的電視熒屏上絕跡。



分享到:


相關文章: